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800字
好的作品是社會的一面鏡子——身為名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不例外。
很久以前,聽到《鋼鐵》,第一反應:哦,就是那個寫蘇聯革命的紅色書籍啊。一直以來,都對這類書籍并不感興趣,因為大多數都是對政治對革命的贊美詩——堅強勇敢不屈不撓……寫得多了,也就寫的爛了。
直到《鋼鐵》成了必讀書目,才一遍一遍地開始看下去。卻發現,這不是那種飄在空中閉目吟唱的頌歌,而是一面鏡子,一面真正反射出社會革命與人性的鏡子。
《鋼鐵》濃重的革命色彩是眾所周知的,但它不同于一般所鼓舞的革命精神,它向我們傳達出了一個“忤逆”的信息:革命者的生命也是寶貴的。在我們日常的接觸中,所謂的英雄都是拋頭顱撒熱血以馬革裹尸為終極目標的人,雖說這也足夠使人敬畏,但我們似乎都忘記了一點——他們也是普通人,英雄的熱血也需要珍惜。這本是一個普通淺顯的道理,但似乎在文學作品里,死亡就被美化了,搖身一變成了最高榮譽的象征。
《鋼鐵》的真實就體現在這里,無論是那段著名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中,還是保爾在療養院中后悔年少輕狂時沒有愛惜自己。都真真切切地反映出“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赤裸裸地扯開了死亡崇高的外衣。而這種價值觀相對于那種盲目獻身的英雄情結似乎更為實際,也更被社會所需要。
《鋼鐵》這面鏡子,反射出的是多面的人性。《鋼鐵》的幾個主要人物中,如果光以“好人”“壞人”或是“正面”“反面”來評判的話,是極為不公且粗糙的。完美無瑕的圣人與徹頭徹尾的壞蛋,都是人們想象出來單薄的結果,現實生活中的人性是復雜而豐滿的——一如《鋼鐵》中的人物。
首屈一指的當如主人公保爾,難道他是“保爾精神”的締造者,英勇戰士的代言人就盡善盡美了?事實上,保爾犯過錯,還是彌天大錯——造反。在共青團鐵路委員會時,保爾對黨的新政策理解錯誤,陷入了偏激的反黨斗爭,甚至于被開除出了團組織。幸而最后懸崖勒馬又回到了革命的陣營,繼續開創柯察金式的輝煌。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鋼鐵》為鏡,可以透社會與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