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指導論文
如何指導學生學會觀察
1、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然而,學生作文則往往空洞無物,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觀察,沒有得到正確的指點,缺少發現,小學作文指導論文。因此,教師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培養觀察的習慣。
(一)觀察要有順序
小學生寫作,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觀察有順序,能為今后習作有條理打下良好的基矗如,觀察靜態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事件,可按“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基本的觀察順序還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學生觀察有順序了,寫作時才能做到有順序。
(二)觀察要抓特點
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現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這樣,才會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寫出來的話千人一面、萬人一腔。例如,寫人物神態,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神態。場合不同,同一種神態表現出的意義就不同。笑,有微笑,有開心的笑,有冷笑,有假笑等,它們表達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環境中每個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意思。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時候,別人的一個笑,可能就表示稱贊;當你把一件事做錯了,這時,別人的一個笑那就是鄙視的笑,雖說是同一個笑,可它在這樣的環境下表達的意思就不同了。這樣去觀察事物,不僅提高了學生辨析事物、區別異同的能力,還使學生在寫作中能寫出事物的個性來。
(三)觀察要“五官參與”
教師指導學生在觀察中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問、耳聽、腦想,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點,全面、細致、深入地認識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體形象。例如,指導學生觀察西紅柿,通過視覺,了解西紅柿的顏色、形狀;通過觸覺,感覺西紅柿外表的光滑;通過味覺,品嘗西紅柿的滋味;通過嗅覺,聞一聞西紅柿的芳香。同樣觀察人物、動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感受,寫出的作文才能生動形象,內容具體。
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積累寫作素材
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我常常讓學生多讀一些優美的文章,摘抄一些好詞好句,學習他人的寫作方法,從中獲得想象的源泉,獲得想象的翅膀,以解決學生寫作沒有內容、沒有材料的問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這樣可以滿足學生想象的愿望、創造的愿望,培養“想寫”的意識,激發“樂寫”的興趣,培養“會寫”的能力,從而達到“快樂作文”的境界。
2、淺談小學作文的觀察指導
——四川簡陽市東溪鎮明德小學黃瑛
學生作文質量的好壞通常是人們衡量其語文素養高低的重要標志,因為從一篇文章中可以反映出他們文字表達能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以及觀察能力等各方面的狀況,怎樣寫好作文《小學作文指導論文》。關于寫作的基本理念是:“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語文標準特別是重視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第三學段的目標中提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如何指導學生作文,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許多語文老師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其實,在工作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指導學生作文是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的。而且,指導學生作文的技巧在于培養其觀察能力。要想讓學生寫出較生動具體的作文,教給基本的觀察方法是必要的。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應堅持從看到說,從說到寫,這就要結合課文的教學,注重教給學生觀察周圍一切事物的方法。
荀子在《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葉圣陶先生也說過“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積累是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和習慣。從小學生作文來看,沒有一定的積累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在學生作文指導中要樹立大語文觀,帶領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觀察和體驗生活,注重學的生活積累。要求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多讀書、讀好書,獲取間接經驗,積累語言。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段話充分說明了社會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觀察社會生活,才能獲取寫作的素材。在學生課外觀察指導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觀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變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態,觀察風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鳥獸蟲魚的習性,注意花草樹木的生長……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生活——了解家長日新月異的變化,參觀工廠,訪問農家。為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應堅持從看到說,從說到寫,這就要結合課文的教學,注重教給學生觀察周圍一切事物的方法。下面講幾種觀察的方法:
1痹督觀察法
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先近后遠,也可以由遠及近地進行觀察。例如課文《趙州橋》的作者,就是先從遠處觀察,寫了趙州橋的總體樣子非常雄偉,然后寫它的長、寬、橋面布局,橋身的結構及橋洞的作用來說明趙州橋的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再從近處觀察,具體描寫欄板上精美的圖案,用三個“有的”相連,把橋欄上雕刻著的龍寫得栩栩如生,一句“所有的龍似乎都是在活動,真像活了一樣”,看似平淡,但平常中見真情,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遠景的描寫顯示了趙州橋的雄偉壯觀,近景突出了趙州橋的無與倫比的精美設計,給讀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
2敝鞔喂鄄旆
這是分清主要的或主體的事物,以及次要的或陪襯的事物的一種方法,一般是從主到次、從大到小進行有次序的觀察。例如《鳥的天堂》這篇課文作中,對大榕樹的描寫就選用了此法。從整體上先觀察榕樹的大,從枝干的數目不可計數,再到描寫有茂盛樹葉的樹冠上葉子的美麗,無不顯示出作者的描寫功底。這種從主到次,從小到大的有次序的觀察方法把大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給讀者,點面的結合更突出樹的特征,令人難以忘記。
3筆斃蜆鄄旆
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時間先后次序對事物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例如《觀潮》一文的作者,為了描寫好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按時間分別觀察了漲潮前、漲潮時及潮退后三個時間段的不同景象,并著重寫了潮來時“白線很快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到“再近些,白浪翻滾形成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墻……”的壯麗景象。調動了讀者的感、觀、視、聽的各方面的神經,也得到了最大的如親臨現場的那種酣暢淋漓的痛快,對事物按時間先后次序進行有目的的觀察,這樣的描寫讓人有了一種過程的完整感。
4狽轎(或空間)觀察法
這是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一種方法。對于要觀察的事物,可以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以及從左到右,從外到里地進行觀察。例如《雨》這篇習作例文,對下雨過程的觀察和描寫,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雨前,用的是從外到里的觀察法;雨中,用的卻是從里到外的觀察法;由于觀察細致得法,整個下雨的過程交代得清清楚楚,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