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又至初三作文
中國雖然正在快速邁向大國、強國行列,同時卻面臨著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比如我們整體的創新能力仍嫌不足,比如社會的普遍道德水準有滑坡之虞,比如充分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仍有一些必須承受的“磨合”之痛……要解決這些困難,都必須充分仰賴 “精神”的力量。而精神煥發之要,或正在“青年”。
春末夏初,“五四”又至。1919-20xx,這是“五四運動”91周年的紀念日。91年,足以令許多事物老去的一個漫長時段,然而從人們一直以來的鮮活記憶和熱烈追捧可以知道,“五四”及其蘊涵的種種卻是個例外。作為一場啟蒙運動的開始,以及作為一種精神的載體,近91年來“五四”一直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符號和標簽,“五四精神”是一個不老的傳奇。
“五四精神”之所以能夠不老,乃因其生發于“青年”,而“青年”們的理想和力量等永遠不老。永遠不老之青年精神,或可簡略歸總為這樣一些可貴的質素:家國天下,志存高遠,勇于擔當,不辭辛勞,不甘于老邁,不屑于世故,不迷信于傳統,不屈服于權威……等等。在此意義上,“五四精神”其實只是“青年精神”在特殊際遇下的一次爆發,在每一個時代,其中蘊涵的活力質素都存在于青年們的身上———區別是,這種活力有時張揚外顯,有時卻隱匿蟄伏。當然,此處所指“青年”,并非單指生理意義上的年少,而更著重于精神層面的年輕。
重新翻看“五四”時期的先賢們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仿佛只是昨天,甚或仍在今日。從那些文字,似乎可以聞聽到他們激昂的演講,慷慨的音容宛在身側:“夫生存競爭,勢所不免,一息尚存,即無守退安隱之余地”;“特長謂何?曰,意志頑狠,善斗不屈也,曰,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也;曰,信賴本能,不依他為活也;曰,順性率真,不飾偽自文也。”“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并重。”從這些激揚的文字,迄今仍能令人感到震撼,其余音由歷史的深處而縈繞至今,似能聆聽到來自于現實甚至未來的強烈回響。
“青年精神”之于91年前的爆發,是由于彼時老邁的中國、世故的文化遭遇了重重的外患和內憂。于前者,當時中國已經連續幾十年遭遇列強的掠奪欺凌;于后者,當時的人們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不足以應付人類社會現代化潮流的挑戰”,而且“中國大文化系統中缺少西方理性文化與邏輯文化”。所以,“五四運動”及其所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堪稱弱者決意自強的號角,是活力爆發的引信,是對昏沉中的國人精神之當頭棒喝,同時也是文化自新的開始和標志———總之,其現實意義與針對性,是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的。
時過境遷,中國已不復昔日之孱弱,然而,繼續激發和弘揚“青年精神”,為“青年精神”發揮出更多活力創造良好的環境,仍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說,中國雖然正在快速邁向大國、強國行列,同時卻面臨著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比如我們整體的創新能力仍嫌不足,比如社會的普遍道德水準有滑坡之虞,比如充分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仍有一些必須承受的“磨合”之痛……要解決這些困難,都必須充分仰賴 “精神”的力量。而精神煥發之要,或正在“青年”。
這應是當下審視和紀念“五四精神”最為重要的一個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