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鬼節的由來
根據各地風俗,南方人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北方人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
那么,到底7月14是不是鬼節?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很多地方七月十五這一天和每年的清明節有些相似,家人是要去上墳掃墓,祭拜祖先的。
陰歷七月十五是鬼節,但是七月十四是最兇的,七月十五到了晚上鬼門就要關,農歷七月是鬼月,有的地方七月初一到十五都可燒紙,但七月十五是正日子。
小孩七月十四晚上不要外出,有事出去的也都盡量早回,而真正的燒紙祭拜是在七月十五。
為什么七月十四過鬼節?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說法一
相傳南方原并無中元節,是古代漢人南遷傳入的。
但為何南方過的中元節是“七月十四”而不是“七月十五”?
有這樣一種傳說是:大約在宋代,北方戰亂,一批漢人倉促南逃。
但就在逃走前夕,他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如何把祖宗帶走?
按傳統,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陽和中元節祭祀祖先時,祖先們的亡靈才會聚攏回家,能跟著靈牌走。
此時離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們已經等不及。
為了聚攏祖先們的亡靈,他們決定提前一天過中元節,把祖宗的亡靈集中起來,然后帶著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難。
后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逃往南方的漢人就把中元節改為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四過。
現在,“七月十四”已經是許多南方漢人和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
說法二
據查,南方人過的節是七月十四,北方人過的節是七月十五,都叫中元節,即鬼節。
南方人之所以在七月十四過節,是因為以前外敵入侵,為了避免因過節而被敵人一網打盡,先人們就把節日提前了一天。
結論
鬼節習俗復雜,有的地方是十四,有的是十五,甚至有十三十二過鬼節的。
有的地方是要在七月十五中元節前擇吉日祭拜“家仙”和祖墳,因此會選在十三或十四。
所以各地習俗不一,但目前一般都定在七月十五,因為按照道教世界觀,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
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農歷七月十四的習俗
以前,民間過“七月十四”的氣氛是相當濃厚的。
應節的時辰是中午,在廣東、廣西的許多地方,是用鴨子來祭祀祖先的。
據傳說,鴨子是背祖先靈魂過河的靈物,殺鴨子過節是為了讓它完成這一使命。
而實際上,因為鴨子在“六月田”(即早造收獲季節)中吃了不少散落在田里的谷粒,長得膘肥肉滿,正是好吃的時候,祭祀先人后,味道鮮美、肥嫩的鴨肉又可大快朵頤。
“七月十四”的重頭戲是晚上的“支幽”,“支幽”的意思是“支開幽靈”,也可以說是“給幽靈一點日常開支”。
當晚,家家戶戶在家門口擺供品,燒紙錢、花衣,插香火、蠟燭。
這些紙錢是特制的,將草紙染上顏色,加蓋個金錢印,卷成圓筒狀或折成元寶形;花衣表示布匹、衣服、鞋襪等;將這些東西與香燭一起焚燒,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讓其在陰間“享用”。
這些祭奠物品也表示向陰間發放了“錢財”,施舍給那些沒有親人的孤魂野鬼。
滿街點燃的香火蠟燭,是指引鬼魂來享受祭品、回歸地府的通道。
在粵西的吳川等地,還有“支山幽”和“支水幽”的活動。
“支山幽”就是在野外的山嶺、坡地上擺放祭品、點燃香燭,祭祀山間的無主孤魂;“支水幽”的地點則是在河邊、塘邊,祭祀在水中淹死的人。
和大陸不同,中國臺灣的中元節不像大陸或是農歷七月十五,或是農歷七月十四,根據不同地方而選擇的中元節日子不同。
在中國臺灣,中元節不是某一天,而是整個七月,從七月初一一直過到七月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