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手80周年黑板報內容
紅軍之所以發動長征,直接原因還是在于軍事上的失利。蔣介石在對紅軍的四次圍剿先后遭到失敗后,又于1933年10月發動了第五次圍剿,由于毛澤東失去領導權,在王明,博古,李德等人一意孤行的“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下,放棄過去四次反“圍剿”斗爭的積極防御方針,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采用軍事冒險主義,提出了“御敵于國門之外”的口號,導致紅軍節節失利,在搶先進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同時,在中共臨時中央遷入中央蘇區以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冒險主義在中央蘇區得到全面貫徹,在組織上又大搞宗派主義,開展過火的黨內斗爭,撤換堅持正確意見的各級領導干部,導致中央蘇區在政治上面臨危機,造成了黨內、干部隊伍里的恐懼疑慮心理和蘇區社會秩序的不安定。此外,中央蘇區這時的經濟已經處于崩潰邊緣,這不能不影響到革命戰爭、人民生活和人心安定。因此,在此不利形勢下,紅軍要在中央蘇區堅持持久作戰是確有困難的,這不能不使當時的中央領導人要考慮紅軍突圍作戰略轉移,以求得保存紅軍的活力。
1934年5月,廣昌、建寧先后失守后,中央蘇區的形勢日趨惡化。國民黨軍進入蘇區的腹地,中央紅軍在內線打破敵軍的“圍剿”已十分困難。當時,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此時也已意識到在內線打破敵人的“圍剿”已無可能,曾考慮過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的問題,并把這一設想報告了共產國際。6月25日,共產國際復電,雖然同意中央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以保存有生力量,但同時認為中央紅軍不一定馬上撤離中央蘇區,在內線堅持斗爭,打破敵人的“圍剿”還是有可能的。據此方針,博古、李德等人雖然提出了戰略轉移的問題,而且開始了退出蘇區的間接準備,但在戰略上繼續同敵人拼消耗,完全忽視了有生力量的保存。為做好轉移準備,于7、8月間先后命令紅七軍團、紅六軍團進行北上西征。但由于紅七、紅六軍團的兵力過小,在北上和西征后,不但未能牽動大量敵軍,達到預定的目的,反而使“圍剿”中央蘇區之敵加快了“圍剿”的步伐,中央蘇區的形勢進一步惡化。
兵員準備:參加長征的人當中大約一半是新兵
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紅軍傷亡數以萬計,為了粉碎國民黨的“圍剿”和進行戰略轉移,急需擴大紅軍兵源,充實紅軍隊伍。5月18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武裝起來,到紅軍中去》的宣言,提出五、六、七三個月在中央蘇區擴大紅軍5萬的號召。7月7日,中革軍委總動員武裝部宣布擴紅任務提前超額完成,擴紅總數突破6萬余名。9月初,中央組織局、總動員武裝部又發出《關于九月間動員三萬新戰士上前線的通知》,決定即日起開始爭取在九月份內動員三萬新戰士上前線,為突圍西征即長征出發作準備。在火熱的宣傳下,蘇區的廣大青年男女踴躍參軍,從五月到九月征集新兵約十萬人,中央紅軍增加到5個軍團,紅八、紅九軍團幾乎全是新兵。此外,中革軍委決定成立紅八軍團和教導師等,壯大了中央紅軍的力量,使紅軍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據估計,長征開始時參加長征的人當中,大約一半是新兵,甚至有的部隊干部是老兵,戰士完全是新兵。
戰略物資準備:緊急籌集武器彈藥、糧食、草鞋、食鹽、棉被等
中央蘇區各級黨和政府還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從7月開始開展了收集軍用品的突擊運動,展開了緊急籌集武器彈藥、糧食、草鞋、食鹽、棉被的工作,為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補充了大量物資。如在籌集糧款工作上,早在1934年6月2日,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委員會發出《為緊急動員24萬擔糧食供給紅軍致各級部及蘇維埃的信》,到8月初已經基本完成此項任務。7月22日,中央又發布《關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60萬擔及征收土地稅的決定》,9月30日,糧食部長陳潭秋宣布此項秋收借谷任務圓滿完成。同時,中央財政部提出了3個月籌款80萬元的計劃,為此,當時采取了非常措施,在蘇區內部進一步發動群眾查找地主豪紳埋藏的金銀窖,僅兩個月時間,博生、會昌、于都、西江四縣就籌款18萬多元。到中央紅軍長征時,國家銀行的銀元就有數十擔隨軍運行,對保證長征途上紅軍所需給養起了重要作用。
在戰備物資方面,紅軍特別重視大規模地制造武器彈藥。根據行動計劃,由蘇區兵工廠大量制造武器,制造大批的子彈、炸彈、槍支、手榴彈、刺刀。為了解決生產原料問題,1934年6月的《紅色中華》報社論提出,“我們急需要15萬斤的子彈殼、15萬斤的錫、15萬斤的銅、20萬斤的鐵、10萬斤的土硝”的任務。在蘇區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援和蘇區工人的忘我勞動下,加緊制造武器彈藥的任務完成得很出色,增加了6倍至30倍。在其他物資方面,蘇維埃中央政府還作出決定動員群眾收集被單、毛巾、襪子、雨傘,及時為紅軍準備冬衣。為了適應行軍的需要,中央機關還于9月8日號召在10月10日前,要為紅軍募集20萬雙草鞋及其他物資。為此,被服廠加班加點生產,趕制紅軍服裝,力求做到紅軍每人有兩套單衣,兩雙草鞋、兩人一條氈子。此外,《紅色中華》報還號召開展熬鹽運動,以備紅軍所需。據參加長征的同志回憶說:“在我們的隊伍里,除了高級指揮員外,戰斗員們都是帶著四個或六個手榴彈,一支步槍一把刺刀,以及很多步槍子彈。這些(除槍外)都是我們自己的兵工廠制遣的,出發前才發來的新家伙。我們的帽子、衣服、布草鞋、綁帶、皮帶,從頭到腳,都是嶄新的新東西。”可見,紅軍在戰略物資上的準備還是頗有成效的,這都為后來紅軍進行轉移補充了大量物資。
在做好轉移的間接準備基礎上,到9月上旬,各路國民黨軍加緊向中央蘇區中心區發動進攻,蘇區進一步縮小,蘇區內的人力、物力已十分匱乏,紅軍在內線打破敵人的“圍剿”無望后,中央才開始組織一系列緊鑼密鼓的直接準備。在戰略指導思想上,中央改變了過去那種不遺寸土的方針,決定以保存有生力量為主。9月8日,中革軍委發出指示,要求中央紅軍在阻止敵軍推進時,應以“度的節用有生兵力及物質資材”為基本原則,并強調指出紅軍不要準備進行防御戰斗,“而應準備全部撤退”。同時,建立健全了各級指揮機關。9月13日,中革軍委發出指示,命令中央紅軍各軍在10月1日前組織好后方機關,加強運輸隊的建設,從組織上對中央紅軍主力突圍后堅持蘇區的斗爭作了初步安排。隨后,又成立了中共蘇區中央分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中央軍區,統一領導中央蘇區和閩浙贛蘇區的黨政軍工作。還決定留紅二十四師及地方武裝1.6萬余人,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以掩護中央紅軍主力戰略轉移,并在蘇區及其鄰近地區開展游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