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的生平事跡簡介
金岳霖是中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杰出的教育家,是最早把現代邏輯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的邏輯學家之一。金岳霖把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相結合,建立了獨特的哲學體系。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跟大家分享的金岳霖生平事跡,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金岳霖的思想簡介
金岳霖先生是第一個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融會中國哲學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學體系的中國哲學家。他創建的哲學體系,其中包括本體論和知識論。《論道》一書是他的本體論;《知識論》一書是他的知識論,即通常所說的認識論。他的知識論是以他的本體論為基礎的。這個哲學體系,不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在今天新的歷史條件下,金岳霖先生走過的哲學之路及其創建的哲學體系,為我們研究中國哲學,推進和發展中國哲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金岳霖先生最早把現代邏輯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他深入研究了邏輯哲學,并把邏輯分析方法應用于哲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金先生認為,“各種學問都有它自己的系統”,“既為系統,就不能離開邏輯”。就是說,各門學問要系統化,都必須運用邏輯工具。哲學這個學問也不例外,如果要精確化和系統化,也必須完善和發展邏輯工具。金岳霖先生本人的哲學就以細密的邏輯分析見長,他的著作具有精深分析和嚴密論證的特色,形成一種獨特的嚴謹學風。
在哲學本體論方面,他提出了“道”、“式”、“能”三個基本哲學范疇,認為個別事物都具有許多殊相,而殊相表現共相。個別事物還具有一種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這就是能。那些可以有能但不必有能的“樣式”就是可能。由所有可能構成的析取就是式。他認為,能出入于式中的可能是事物的變動生滅乃至整個現實世界的過程和規律,也就是道。
《論道》是金岳霖教授在抗日戰爭期間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中國現代哲學中系統最完備,最富有創造性的本體論專著。書中以道,式,能為基本范疇,采用邏輯學書寫形式,每一條都是一個邏輯命題,通過純邏輯的推演建構出獨特的本體論。這本書的問世使中國學術史產生了方法論上的革命,在重感悟而輕邏輯的中國文化圈中有劃時代的意義。本書充分體現了金岳霖中西合璧的著述風格,他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最高概念“道”將“式”、“能”統括起來,成為他的哲學的“最上的概念”,“最高的境界”。書中大量采用無極、太極、理、勢、體、用、幾、數等中國傳統哲學術語,并有意使用很多中國傳統哲學命題,但賦予新解。
在認識論方面,金岳霖肯定有獨立于認識主體的本然世界。在其中,一方面有個別事物的變動生滅,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關聯。認識主體通過他的認識活動就可獲得許多關于本然世界的意念、概念、意思和命題。認識主體同時又應用他已獲得的意念、概念、意思與命題去規范和指導他對本然世界的認識。金岳霖認為,認識有一發展過程,但本然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金岳霖曾經說過:知識論是甚么似乎是一非常之容易回答的問題,它是以知識為對象而作理論的陳述底學問。它是學問,它有對象,有某某套的問題,對于每一套的問題,歷來研究這門學問的人也有某某套的答案,而這些答案底綜合成一理論的系統。它與別的學問底分別下節即提出討論。知識論既以知識為對象,最重要的問題當然是知識究竟是甚么。可是對于這一問題我們現在無從答復,知識論之所以仍稱“論”者也許是因為對于這一問題底答案即整部的知識論。
金岳霖的發展邏輯
徐志摩這樣描述他那個研究邏輯的朋友金岳霖:“金先生的嗜好是撿起一根名詞的頭發,耐心地拿在手里給分。他可以暫時不吃飯,但這頭發絲粗得怪討厭的,非給它劈開了不得舒服……”
金岳霖主講邏輯學,有學生感到這門學問十分枯燥,便好奇地問他:你為什么要搞邏輯?金教授答:“我覺得它很好玩。”
西南聯大時,金岳霖曾開設一門選修課“符號邏輯”。對很多人來說,聽這門課如聽天書。因而每次上課,教室中只有零星幾個人。其中一個叫王浩碟卻是例外,頗能懂得個中奧妙。金岳霖經常會在講授過程中停下來,問道:“王浩,你以為如何?”于是,接下來的這堂課便成了他們師生二人的對話。
王浩后來赴美留學,成為國際一流的邏輯學家。作為金岳霖最得意的學生,他感嘆,金先生的絕大部分文章和3本專著都完成于1948年年底以前。
王浩寫過一篇《金岳霖先生的道路》,他認為:“金先生于1949年以前及以后追求了兩個很不相同的理想。這兩種理想在今天都值得推薦,值得追求。但我不以為一個人可以同時追求這樣一對難于兼得的理想。
“1949年以后的理想,可以說是以哲學作為一項思想上的武器,為當前國家的需要直接服務。1949年以前的理想則是以哲學作為一項專門的學問來研究,逐漸擴展后來者的眼界,改進他們的精神生活。
“為接近這兩個理想所需要的能力和準備都很不一樣,所以一個人如果多年來專心追求一個理想而中途忽然轉向另一個理想,恐怕不易得到像持續一個理想所能得到的成績。”
1958年,金岳霖參加一個文化代表團訪英。王浩當時正任教于牛津大學,便安排老師在牛津哲學教師會作了一個不長的報告。金岳霖談到,因為馬克思主義救了中國,所以他放棄了以前所研究的學院哲學,轉成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據王浩回憶,當時聽講的大部分教師覺得像這樣的論證太簡單了一些,“可是因為金先生的英式英語特別高雅漂亮,牛津的教師大多數對他很尊敬”。
,還在留學的金岳霖在國內發表長文《優秀分子與今日的社會》。文中,他第一希望知識分子能成為“獨立進款”的人,“我開剃頭店的進款比交通部秘書的進款獨立多了,所以與其做官,不如開剃頭店,與其在部里拍馬,不如在水果攤子上唱歌”,第二希望知識分子不做官,也就是“不做政客,不把官當做職業……獨鐮獨立過自己的生活”。
1955年,金岳霖離開北大,調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另一位副所長告訴他應該坐在辦公室辦公。他在辦公室待了一上午,也沒弄明白如何“辦公”。他說:“他們說我應該坐辦公室辦公。我不知‘公’是如何辦的,可是辦公室我總可以坐。我恭而敬之地坐在辦公室,坐了整個上午,而‘公’不來,根本沒有人找我。我只是浪費了一個早晨而已。如果我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話,我這個知識分子確實不能辦事。”
,金岳霖留學回國后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哲學論文。他在文中說:“世界上似乎有很多的哲學動物,我自己也是一個,就是把他們放在監牢里做苦工,他們腦子里仍然是滿腦子的哲學問題。”
后來,這個“哲學動物”于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自己說:“解放后,我們花大功夫,長時間,學習政治,端正政治態度。我這樣的人有條件爭取入盟入黨,難道我可以不爭取嗎?不錯,我是一個搞抽象思維的人,但是,我終究是一個活的、具體的人。”
研究者稱,金岳霖的轉變,乃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普遍選擇。
王浩不曾面臨這樣的選擇。在他的記憶中,1939年到1946年在昆明(西南聯大),他享受到生活貧苦而精神食糧豐盛的樂趣,因為與金先生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暗合的視為當然的價值標準”,他覺得心情愉快。
當年的經歷,使王浩衷心希望:愈來愈多的中國青年可以有機會享受這樣一種清淡的幸福!
金岳霖的學術思想
一般人往往把哲學家視之為“好高騖遠”、“不近人情”或者“奇怪的”人,因而難免對他們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對金岳霖來說,他的確“好高騖遠”。他神馳“云端”,漫游在無限的“真際”之中,不著有限的“邊界”。但他卻不是“不近人情”的人,他腳踏“實地”,生活在“有形”的世界中。他對生活有著特別的感受力,過著一種比常人甚至還要“具體”的生活。云南的“斗雞”與他共餐,北京的大“蛐蛐”伴他入夢;他與童稚無邪的小孩在一起玩得樂不可支,“各路好漢”都是他家“星六聚會”的座上客。他的幽默,令四座擊掌稱妙;其“忘我”境界,更使人傳為曠達。
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金岳霖的一切,也許可以說是:地上生活浪漫情,云端分析理性魂。
金岳霖的著述要目
1.專著
1.《邏輯》,清華大學出版社,1935年,商務印書館,1936年,1937年第2版;三聯書店,1961年,1982年重印。
2.《論道》,商務印書館,1940年,1985年重印。
3.《知識論》,商務印書館,1983年。
4.《羅素的哲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2.論文
1.《唯物哲學與科學》,6月發表于《晨報·副刊》第57期。
2.《自由意志與因果關系的關系》,8月發表于《晨報·副刊》第59期。
3.《說變》,10月發表于《晨報·副刊》第61期。
4.Prolegomena,4月、6月發表于《哲學評論》1卷1-2期。
5.《論自相矛盾》,8月發表于《哲學評論》1卷3期。
6.《同·等與經驗》,11月發表于《哲學評論》1卷5期。7.《休謨知識論的批評(限于Treatise中的知識論)》,8月發表于《哲學評論》2卷3期。
8.《外在關系(External Relation)》,12月發表于《哲學評論》2卷3期。
9.《知覺現象》,1930年3月發表于《哲學評論》3卷2期。
10.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1930年8月發表于《清華學報》6卷1期。
11.《A.E.I.O的直接推論》,1930年8月發表于《哲學評論》3卷3期。
12.《論事實》,1931年7月發表于《哲學評論》4卷1期。
13.《思想律與自相矛盾》,1932年1月發表于《清華學報》7卷1期。
14.《釋必然》,1933年6月發表于《清華學報》8卷2期。
15.《彼此不相融的邏輯系統與概念實用主義》,1933年10月5日發表于大公報《世界思潮》副刊。
16.《范圍的邏輯》,1933年11月發表于《哲學評論》5卷2期。
17.Note on Alternative Systems of Logic,1934年發表于The Monist44卷。
18.《不相融的邏輯系統》,1934年4月發表于《清華學報》9卷2期。
1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載《中國哲學史·附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9月。
20.《關于真假的一個意見》,1935年3月發表于《哲學評論》6卷1期。
21.《論手術論》,1936年1月發表于《清華學報》11卷1期。
22.《道,式,能》,1936年9月發表于《哲學評論》7卷1期。
23.《可能底現實》,1936年12月發表于《哲學評論》7卷2期。
24.《現實底個體化》(部分),1937年3月發表于《哲學評論》7卷3期。
25.《現實底個體化》(摘要),1937年3月發表于《哲學評論》7卷3期。
26.Truth in True Novel,1937年發表于T’ien Hsia Monthly 4卷4期。
27.On Political Thought,1939年發表于T’ien Hsia Monthly 4卷4期。
28.The Principles of Induction and Apriori,1940年發表于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37卷7期。
29.《論不同的邏輯》,1941年4月發表于《清華學報》13卷1期。
30.《勢至原則》,1943年5月發表于《哲學評論》8卷1期。
31.《歸納總則與將來》,1943年7月發表于《哲學評論》8卷2期。
32.《自然》,1943年11月發表于《哲學評論》8卷4期。
33.《思想》,1944年5月、7月發表于《哲學評論》9卷1-2期。
34.Chinese Philosophy,發表于Social Science in China 198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