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讀后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詩人李紳寫的詩詞告訴我們:中午太陽當頭,農民仍在鋤地,一串串汗珠滴進了禾下土中。有誰知道餐桌上盤中的香米飯,一粒一粒都飽含著農民的辛苦。
但是,我們有些同學在中午,飯吃了一半,菜吃了一半,湯喝了一半就倒進了垃圾桶。有的甚至說不好吃,只吃了一兩口,就不要了。一餐午飯,浪費的糧食和蔬菜多可惜呀!我不知道,這些同學知道不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知道不知道爸爸、媽媽工作、勞動得來的錢來之不易?據資料顯示說,每年我國浪費的食物,可以供2億人吃一年了。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啊!
同學們,我們不應該浪費糧食,盤中的食物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現在有吃、有喝過著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積極響應學校提倡的“光盤”行動,從自己做起,不浪費我們盤中的餐。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打開《古詩80首》,映入眼簾的又是這催人深思的古詩。
這首普普通通的詩在我讀幼兒園的時侯就會背了。今天,又看到了它,心里又有了一點新的收獲。
這首詩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這樣一幅畫來:在炎熱的夏天,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農田里有一個戴草帽的農民伯伯在辛勤耕耘,無情的太陽曬黑了他的皮膚,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
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這雪白的大米滲透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們可一定要珍惜。同樣,任何勞動成果都凝聚著勞動者的汗水和心血。難道不是嗎?我們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襪,我們學習用的筆墨紙硯……哪一樣不是工人叔叔們經過無數道工序生產出來的。從一項小實驗到成為偉大的事業,那就更不說了。更何況創建更偉大更輝煌的事業。
希望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珍惜“盤中餐”,尊重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鋤禾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打開《古詩80首》,映入眼簾的又是這催人深思的古詩。
這首普普通通的詩在我讀幼兒園的時侯就會背了。今天,又看到了它,心里又有了一點新的收獲。
這首詩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這樣一幅畫來:在炎熱的夏天,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農田里有一個戴草帽的農民伯伯在辛勤耕耘,無情的太陽曬黑了他的皮膚,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
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這雪白的大米滲透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們可一定要珍惜。同樣,任何勞動成果都凝聚著勞動者的汗水和心血。難道不是嗎?我們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襪,我們學習用的筆墨紙硯……哪一樣不是工人叔叔們經過無數道工序生產出來的。從一項小實驗到成為偉大的事業,那就更不說了。更何況創建更偉大更輝煌的事業。
希望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珍惜“盤中餐”,尊重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鋤禾人”。
我國的古詩眾多,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讀著這首詩,眼前仿佛出現了烈日當空,農民們流著滿頭大汗,辛勤地鋤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來,滴進了泥土里的情境。
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粒米飯,都凝結了農民伯伯們的勞苦!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記了節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在飯堂吃飯的時候,我看見有的小同學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總是隨便把飯菜倒進垃圾桶里。我想大聲呼吁:讓我們大家都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在我還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教給我這首《憫農》,當時因為我小,不理解詩的含義,吃了還是掉,以我媽媽的話說就是:“哎呀!你看看!太浪費了,掉的差不多都比吃得多!”但是,雖然媽媽千叮萬囑,但我還是改不掉這個壞毛病。
上一年級了,我們的語文老師給我講了《憫農》每句詩的意思,我聽了以后,十分后悔,心想:“我以前為什么不聽媽媽的話,節約糧食,珍惜農民伯伯們的勞動成果呢?”因此,我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節約糧食。要知道,這一粒一粒的大米,是農民伯伯在春暖花開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秋高氣爽的秋天;北風呼嘯的冬天,用汗水一滴一滴澆灌出來的。所以,我今后一定!一定!一定要節約糧食,不浪費一粒米!
我在這忠心的告訴大家,我們以后要節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