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作文匯總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拜年作文,希望對你有所借鑒作用喲。
篇一:拜年
小時候,我的家在農村,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家里的男孩都要到本家長輩家里去磕頭拜年,而女孩子則不用,小一點兒的女孩兒初二到初五可以隨著父母去姑姑、舅舅、姨姨等親戚家去拜年, 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掙點兒壓歲錢,不過一般都是幾角錢,很少能上一塊錢的,因為那時所有的親戚都窮。即使這幾角錢壓歲錢,還被叮囑幾遍讓回家告訴父母,生怕小孩私自裝腰包了。就這,我還是 很愿意去拜年,說實話,主要是奔著這幾角壓歲錢去的。
再大一點的時候,上了初中、高中,這期間以學業為重,所以也很少去拜年了。
上大學后,每到過年,就提前給同學、老師發賀年卡拜年,雖然賀年卡和郵寄費都不是很貴,但發得多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盡管如此,每年還是樂此不疲。
參加工作后,人情就相對多了一些,每年除了發賀年卡外,過年還要到單位年齡稍大一點兒的同事家去拜年,說實話,到人家家里去拜年挺麻煩的,那時電話還沒普及,沒法兒提前約,去了人家 有時還不在家,不去又覺得不得勁兒,反正心里頭總覺得是個事兒,當時一想到拜年,我就頭疼。
后來電話慢慢普及了,大年初一,打個電話,嘿,好多了,因為你去人家家里坐著,總得嘮嘮一些客套話,人家還得招待你,也挺麻煩的,現在挨個打個電話拜年,少說了好多無聊的話。
幾年前,手機不知不覺又普及了,每逢過年,發個祝福短信,啥都有了,想說啥說啥,還有別人編好的現成短信一轉發就成了,拜年的面兒也拓寬了——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同事、鄰 居……足不出戶都可以拜到,有的人平時沒機會來往,趁過年花個一角錢發條短信,感情自然就聯絡起來了,真是不錯。
可是,今年,我突然感覺這轉來轉去的拜年短信又太俗了,有的人轉發的短信幾年前都見過,繞來繞去就那幾句話,一點創意都沒有,有點視覺疲勞。于是,今年過年,我返璞歸真,短信拜年 不再使用別人編的順口溜兒,而是把千言萬語濃縮成了一句最簡單、最實用的話——祝您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樂、平安、幸福!
篇二:拜年
一年一度,從不爽約的春節,將再一次蒞臨。
拜年是春節期間最普遍的一項活動。在歡娛祥和的氛圍里,人們相互祝福,互致問候。少者祝老者健康長壽,長者希望年輕人學業和事業有成。拜年,反映了人們之間的親情,同時,也積淀、傳 承著華夏的民俗文化和文明。
孩童的時候,每當新春的鐘聲剛剛敲響,我們姐弟便按照順序,給勞累了一年的爸爸、媽媽深深地鞠一個躬,響亮地道一聲“爸爸過年好”、“媽媽過年好”。這時候,爸爸給媽媽遞一個眼神, 媽媽便會笑盈盈地從兜里拿出早已備下的紅包,也叫“壓歲”錢,一人一份。收了紅包后,姐弟們齊聲喊道“謝謝爸爸”、“謝謝媽媽”,便相擁著走出門放鞭炮去了。
家家戶戶從初一開始相互拜年,這是孩童們最樂意做的事。大年初一天剛放亮,我們姐弟便花團錦簇般地跟著媽媽在鄰里之間穿梭,到鄰居家拜年。隨著長輩們對我身上穿的新衣的贊美和對媽媽 精致手工的夸贊,穿著漂亮衣裳的我,腰板越發挺得直直的。盡量裝作滿不在意,卻又掩飾不住得意的神情。拜完一家,又去另一家拜年。即使鄰里間平日里略有嫌隙,也會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雪化冰 融。在拜年的期間,弟弟常常會亢奮地點燃鞭炮,向空中一扔,乒乓的聲音在空中響起,使寒冷的冬天更增添了年的味道。我感到什么聲音也比不上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和鄰里間拜年時說的過年話動聽, 什么味道也不如彌漫在空氣里鞭炮的火藥味及家家廚房里飄出來的肉香味好聞。
工作以后,拜年的形式有所改變,由挨家挨戶的拜年變為集體拜年。記得有一年春節后第一天上班的時候,我還穿著節日的服裝。沒想到一進辦公樓大廳,幾大班子的主要領導齊刷刷地站在大廳 ,給機關工作人員拜年,與每個人都握手問好。我因為穿著節日的盛裝怕難為情,趁領導與別人握手寒暄不注意時,想悄悄溜過去。可哪里躲得過領導們的“火眼金睛”,一下子便被喊住,只得乖乖地 前去向領導們拜年,接受領導們的問候。
隨著現代通訊的發達,傳統習俗和人們的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前幾年時興電話拜年,這幾年又興起通過手機發信息拜年。手機信息風格各異,內容不同,異彩紛呈,表達著人們祈祥納福的 愿望,方便快捷。可是我心里總感覺缺少了點什么。或許是缺少了鄰里間拜年時邊聊天邊寒暄的溫馨和真誠,缺少了走街串戶、熙來攘往的熱鬧氛圍,最主要的,是找不回那天真無邪的童年和混沌初開 的快樂了!
篇三:拜年
無事閑讀《紅樓》,突然對烏進孝送禮的章節感起興趣來。年關將近,莊頭烏進孝在莊園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帶著不菲的財物走進賈府,卻遭到主子的呵斥,可見送禮之難。
一位好友說,現在過年的歷程拉的又拉長了許多,從臘月里就開始拜年了。據說除了沒有權力的政協以外,“四大家”的其他領導在臘月里就開始忙著接待各鄉鎮、各大局的“年禮”了。在查處的各級 貪污英雄們,接受的相當一部分賄賂就是在年關時節收受的。排隊送禮,能排出好心情嗎?雖然,這年禮不是哪位鄉鎮長、局長掏自己的腰包,是把納稅人的錢換一種方式支取。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這樣描寫北宋汴京:“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陸容在《菽園雜記》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 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
現在討厭拜年,很和《菽園雜記》中官場拜年的惡習有很深的關系。“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說的多精辟啊。
又是年關,兒子迫不及待的放起了鞭炮,歡快之情洋溢的稚嫩的臉上。已屆“知天命”之年的我,卻內心無法適應外界的喧囂,反而頻添對寧靜的期盼。但是世俗的我,還需維系世俗的流程,開始疲憊 的拜年之旅。
對于拜年,我從來沒有過好感,不善交際的我厭煩禮節的瑣碎。從父母的眼睛里長大的那天起,我就承擔起了拜年的任務。臘月二十三小年一過,母親就按照應走親戚的戶數,開始蒸拜年的禮品——“ 狗舌頭”饃。一家一對,按照親戚的遠近,開始拜年了。拜年,在自給自足的年代里加強了親朋之間的聯系。在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的過程中,我一角兩角,收取著表達愛意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 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年者,沒有必要定要持禮相向。明朝時興起的送賀年卡拜年的習俗,就是非常文明的例子。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 ”。我很欣賞而今興起的短信拜年之風,春節期間,親朋好友、合作伙伴之間以手機短信的形式互相拜年,問好已經成為現在生活中非常流行的一大元素。只要把所有的朋友都納入視野,輕輕動一下手 指,一個心情,一個問候就飄到了對方的視野里,明快而且簡潔。
“敲響的是鐘聲,走過的是歲月,留下的是故事,帶來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來的是祝福,愿朋友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