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春節對聯怎么貼?
這里按臉背對著大門時的時候來說左右。
上下聯之分:最后一個字是仄聲的為上聯,仄聲一般指三四聲,比如“新年納余慶”;最后一個字為平聲的是下聯,一般為一二聲,,比如“佳節號長春”。
對聯貼法:這要從古時候崇尚的方位說起。我們中國古代多以“左”為大位。所以對聯的上聯應當在“左”邊。這里指的左邊,是指背對門臉的時候,以對聯自己的位置為標準。如果以看對聯人的位置為標準,即面對門臉的時候,就是右邊。這里以對聯為方向暫稱。
你看。明清時期建成的北京故宮、頤和園的所有對聯(門聯、柱聯、窗聯)都是上聯貼左側,下聯貼右側。全國許多名山大寺、名勝古跡、庵廟道觀等處的對聯也是如此。以“左”為大位的傳統一直沿用至今。就是現在各級重大會議上領導者的座次安排也是以從左至右為序的(報紙上所標方位的“左”“右”是以讀者為觀點的)。我們現在貼對聯也應該遵循這個順序:上聯貼左側,下聯貼右側。這里所說的上聯聯語中的最后一個字為仄聲,下聯的最后一個字是平聲。比如“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中的“新年納余慶”是上聯,“佳節號長春”是下聯。有個別用從詩詞、文章中摘出來的對偶句子作對聯的,平仄也有例外。比如江西南昌市滕王閣里有一副毛澤東生前手書的柱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上下聯的位置就不同:最后一個字為平聲的“落霞與孤鶩齊飛”是上聯,而最后一個字為仄聲的“秋水共長天一色”卻作下聯。這副聯句是唐代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的一副對偶句。可能是別人從毛澤東通篇手書中摘出作聯的,也可能是毛澤東自己從王勃名篇中摘來作聯的。另當別論。但是,同樣在滕王閣,還有其他所有對聯都是以古時的“左”為大位的。
其實,過去人寫東西,先右后左,也是這個意思。從書自己的方向來看,是從左到右的。反映了古代人的哲學和道德觀念。
所以按面對大門方向來看,上聯要在右邊。
看橫批:現在許多人已經不遵造過去的書寫方式了,也有從左向右書寫的。所以,主要看橫聯。從面對大門的方向看:如果橫聯是從左向右的現代寫法。對聯也是上聯在左,下聯在右;如果橫聯是從右向左的寫法,對聯也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補充:
首先說一說什么是對聯?對聯,又稱楹聯、對子、聯語、對句、聯對等,由兩個互相對偶的句子組成:上聯(出句)和下聯(對句)。其要求是既“對”又“聯”。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節奏一致和平仄相諧都是“對”,“聯”就是要內容相關。一副對聯的上下聯之間,內容應當相關,如果上下聯各寫一個互不相關的事物,兩者不能貫通、呼應,則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對聯,甚至不能算作對聯。
了解了對聯的以后,我們看看對聯應當怎么貼呢?
大年初一吃過早飯,我便和孩子一起貼春聯,孩子問我怎么貼?我說,先分出上下聯,然后上聯在左,下聯在右,孩子又問,上下聯怎么分?我說,兩個直聯中,最后一個字讀音為三四聲(即仄聲)的那聯為上聯,讀一二聲(即平聲)的那聯為下聯,就在我這樣對孩子說的時候,對門和樓下的兩戶鄰居也在貼對聯,我們貼好后,因為還要給單元樓的樓門再貼對聯,我下樓路過樓下這一層時,他們還沒有貼完,樓下的兩戶中,東家是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批是從左向右寫的,和我說的剛好相反,西家正好和我家貼切的是一樣的,不過我們三家的橫聯(也叫橫批)都是從左向右書寫的。
那么究竟應如何貼才比較妥當呢?大部分人家又是怎么貼的呢?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初一和初二這兩天走在街上我注意看了一下,雖然沒有具體統計,但我發現,橫批都是從左向右寫的(未發現從右向左寫的),而占比例大一些的還是兩直聯中,上聯在左的為多數,而上聯在右的雖不是多數但也不少。那么究竟該如何貼才比較合適的呢?
這還得先了解一下古人的書寫習慣,古時候,人們的書寫方式是從右至左,豎寫;寫橫幅,也是從右至左,橫寫。所以,春聯的張貼方法應該是當你面向對聯時,上聯在右側,下聯在左側,此時橫批當然也是從右向左書寫,橫寫的。但是,現在的書寫方法改為從左至右,橫寫。所以,現在貼對聯,先看平仄,再看橫批。通過平仄判斷上、下聯之后,將上聯貼在橫批首字一方。如:橫批為“風調雨順”(左起),上聯就應貼在左邊。
通過觀察我還發現,現在有的對聯,兩個直聯的最后一個字一個是一聲,一個是二聲,按現在說法,沒有仄聲,怎么辦呢?如果兩聯的最后一字是一或二聲,就必須用臺語念看看是否為入聲字!其中入聲字的判別方法是用臺語發音,音短促而重者即是。用它作上聯就是了。
至此我們不難明白,一個門口的三個聯,即一個橫聯和兩個直聯構成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要么都從左向右讀(現代常用貼法),要么都從右向左讀(傳統貼法),這都行,可是若是一個門口的三個聯中,橫批從左向右讀,兩個直聯又從右向左讀(傳統與現代的貼法混在一起的貼法),是不是不協調呢?應當是不妥當的。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愿與有此興趣的朋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