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寫法指導
歌德的敘事謠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
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撿起來,不料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高中材料作文。耶穌沒說什么,自己彎腰撿起了馬蹄鐵,又用它在鐵匠鋪那兒換了三文錢,并用這些錢買了18顆櫻桃。出了城,師徒繼續趕路,二人經過了茫茫荒野。耶穌猜到彼得一定會很渴,就讓藏在袖子里的櫻桃悄悄的掉出一粒,彼得一見,趕忙撿起來吃。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的彎了18次腰。于是耶穌就笑著對彼得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那就不會沒完沒了地彎那么多次了。小事不干,將在更小的事上受操勞。”
例如有這樣一則作文材料: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獲獎者:您在哪
所學校,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出人意料,這位學者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
這種方法適用于是非型材料,這類材料作者不擺明自己的觀點,也沒有明確的傾向,需要我們分析其中是非曲直,拿出主見。一般說這類作文不求結論的一致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言之成理即可。如有這樣一則材料:
某車間主任的人選在大黃和小黃之間難以確定,新廠長想通過下棋測試性格確定一個人,與大黃下,大黃穩扎穩打,出手老練,三局都握手言和,與小黃下,小黃猛打猛殺,咄咄逼人,既有開局三斧頭又有“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前兩局直殺得廠長無還手之力,第三局宣稱一定要贏廠長,不料只下了個平局,小黃不肯罷休,拽住廠長再干,廠長不干了,因為他已物色好車間主任了。
1、觀點提煉:給材料議論文的基本思路
烏鴉因羨慕老鷹能從山上俯沖下來抓走小羊的本領,于是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作文素材大全《高中材料作文》。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哇哇地從樹上猛沖下來,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又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當牧羊人的孩子問這是什么鳥時,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呀!”
烏鴉為什么抓山羊失敗?因為它不顧自身條件(身子太輕,爪子不如老鷹鋒利),盲目模仿老鷹,哪有不失敗之理?從原因入手,可立意為:盲目模仿別人,就如東施效顰,難免遭致失敗。當然,也可從小孩稱贊烏鴉“它也很可愛啊!”分析原因立意。為什么小孩覺得烏鴉也很可愛呢?因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烏鴉,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戰,勇氣可嘉!從此處立意,更容易寫出新意。
2.從抓住材料的關鍵入手。
有的材料為突出中心,有時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句,抓住這些關鍵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準確理解材料,正確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將貝利在足壇上初露鋒芒時,一個記者問他:“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說:“下一個!”而當他在足壇嶄露頭角,已成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進一千多個球后,記者又問道:“你哪一個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個!”
讀這則材料,就要注意貝利先后兩次回答“下一個”時所處的情景,要抓住最關鍵的句子“下一個!”思考,初露鋒芒說“下一個”,表現了他的不滿現狀;而第二次是在踢進了一千多個球,成為舉世聞名的球王之后說的,這就更表現了他的永遠進取,奮斗拼搏的精神。抓住這一點立意即可。
3.從辨明關系入手。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是相互聯系的。閱讀材料時,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諸事物的關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據。事物的關系主要有依存關系(如學與問)、主次關系(如奉獻與索取)、取舍關系(如自卑與自強)和條件關系(如繼承與創新)。辨明這些關系,有利于立意構思作文。
美國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護區內,曾發生過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們為了保護鹿而把當地的狼消滅了,于是,鹿沒有了天敵,終日無憂無慮地飽食于林中。十幾年后,鹿群由四百只發展到四萬只。然而鹿的體態愚笨,失去了昔日的靈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踐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動所帶來的體質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們再次把狼請進來,鹿有奮力奔跑了,保護區恢復了昔日的勃勃生機。
從材料中看,鹿和狼的關系,鹿和周圍環境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只有狼和鹿共處,相克相生,才能保證它們不失本性,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據此可立意為:生態平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類亦如此,自然規律不可違。從鹿和周圍自然生活環境的關系看,鹿沒有了狼這樣的天敵,生活太安逸、舒適,于是體態愚笨;后來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奮力奔跑,終于又恢復了生機。可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再看一則材料:有人做了這樣一個試驗:用鐵鏈拴住一只狗,不一會兒,狗掙斷鐵鏈跑了。原來鐵鏈上的100個環扣中,99個都完好,只有1個銹壞了,結果整條鐵鏈連狗都拴不祝
材料中的1個環扣和其他99個環扣之間,也是依存關系。據此,我們可立意為:小小的過錯或疏忽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因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就此立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