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通用28篇)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
有一天,媽媽對我說:“孩子,馬上就是正月初一過春節了,我們得好好的準備準備,你和我一起去商場辦年貨吧!。”“呀,終于要過年啰!”我興奮得跳起來,我早就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它是一年中最熱鬧、喜氣的時候。
我和媽媽走進商場,看見商場里人山人海,個個笑容滿面。商場里的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我和媽媽買了瓜子、花生等各種食品,雞鴨魚肉等各種菜和名煙名酒等。一回到家,媽媽忙著打掃蜘蛛網。爸爸抹灰塵、掃地。哥哥拿來一張紅紙,剪成長方形,然后用毛筆在紙上寫字,一幅吉祥、喜氣的對聯寫好了,我忙把它貼在門聯上。姐姐在門外掛起了迎新的大紅燈籠。
晚上,爸爸媽媽在廚房里忙個不停,準備團年飯。一陣香味就從廚房里傳過來,使我口水直流。奶奶看出了我饞嘴的模樣,說:“開始吃飯!”我迫不及待地坐下,夾了一個雞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大家圍坐在一起,吃著美味佳肴,談論著一年的收獲,舉杯說著祝福的話,其樂融融。吃完飯后,我們一起觀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優美的歌曲、舞蹈等節目讓我們目不轉睛,風趣的小品、相聲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只聽“當——當——當——”新年的鐘聲敲響了,新的一年又來了,我們歡呼著。只聽“噼嚦啪啦”的聲音,我打開門一看,原來他們在放花炮,我拖著爸爸的手,說:“我也要放花炮!”“好呀!”爸爸對我說。我連忙到家里也拿了幾根花炮,走出家門。開始放花炮了,我拿著一根花炮,爸爸用打火機一點,只聽“呯”的一聲,“噼嚦叭啦”五顏六色的花升上天空,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一把大花傘。有的像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還有的……它們顏色也不一樣呢!有紅色、有紫色、有黃色、還有……把夜空點綴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美麗極了。
正月初一的早晨,我對爺爺說:“祝您長命百歲,壽比南山。”爺爺樂得白胡子一顫一顫的,連忙遞給我一個大紅包。
春節有豐盛的晚餐、精彩的聯歡晚會。在這熱鬧的氣氛中,我進入了夢鄉,盼望著下一個春節的來臨。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
剛放寒假,爸爸媽媽就說:“現在就要準備過年了。”我問爸爸什么是過年?爸爸說:“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節,我們稱為‘過年’。這是個辭舊迎新的日子,大家都非常重視,也是一年當中最熱鬧的時候。”我最喜歡熱鬧了,天天盼著春節趕快到來。
春節終于快到了,媽媽帶我到商場去采購年貨。走進商場,我發現商品琳瑯滿目,顧客川流不息,到處人山人海。媽媽選購了各種各樣的商品,籃子都快裝不下了。回家后,我們沒來得及休息一下,全家人就馬上行動起來“掃塵”。有的用長掃把把墻上的灰塵、蜘蛛網打掃干凈;有的拿拖把拖地板;有的在拿抹布抹護欄、窗戶等。掃完后,爸爸又把春聯貼在門楣上,看著春聯上金光閃閃的“和氣生財”,我感覺家里煥然一新,喜氣洋洋。
大年三十的中午,要吃團圓飯了。桌上擺放著黃金魚頭、口味雞、口味蛇等,各種各樣的菜應有盡有。晚上,要看春節聯歡晚會了,我連忙打開電視機收看,里面有小品、舞蹈、相聲。精彩極了,我們笑得前俯后仰。過了十二點鐘,新年的鐘聲終于敲響了,“咚……咚……”新的一年來到了,大家互相祝福。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放鞭炮、煙火。剛到門口,就聽到了震耳欲聾的聲音。我拿著火炮,心里有點緊張,生怕火會燒掉自己。爸爸開始點引火線了,我瞇著眼睛,牢牢的抓住火炮,只聽“砰“的一聲,閃著金光的火花就躥上了天,又聽“砰“的一聲,五顏六色的火花穗就散開了,就像凌空翱翔的小鳥展開了翅膀向美麗的夜空飛去,不知不覺消失了。
正月初一的早晨,我穿上爸爸給我買的新衣服去拜年。我來到外婆家,說:“祝外婆長命百歲。”外婆聽了笑瞇瞇的,連忙往我口袋里塞了一個早已準備好的大紅包,我心里樂滋滋的。
新的一年又來到了,希望這一年過得更加美好!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3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節,俗稱“過年”。它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個辭舊迎新的日子,它意味著漫長而嚴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開的春天回歸大地,多么令人高興呀!人們自然要載歌載舞地迎接春節。
春節前,人們絡繹不絕地到市場去。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人們去人山人海的市場辦年貨。每個人的籃子裝得滿滿的,有開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鴨、雞、鵝、魚、肉等菜,有煙、酒、巧克力等禮物。雖然籃子沉甸甸的,但是每人卻樂得合不攏嘴。在家里,我們七手八腳地忙個不停。爸爸手拿掃把,腳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網上上下下掃得干干凈凈。媽媽把抹布打濕,使勁擦著窗戶。窗戶像明亮的大鏡子。我忙著貼春聯。紅紅的紙上寫著“合家歡樂”、“財源滾滾”等金光閃閃的大字。有的家門口還掛著大大的紅燈籠,顯得喜氣洋洋。
大年三十,爸爸媽媽在廚房里忙個不停,不一會兒,一桌香噴噴的飯菜就擺在面前。雞鴨魚肉,應有盡有。叔叔拿起一杯酒,說:“讓我們為明年的日子更紅火而干杯!”“好好……”飯桌上飄蕩著一陣陣笑聲。團圓飯過后,大家圍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里面有滑稽的小品,風趣的相聲,優美的歌舞等,一個個精彩的節目逗得我們哈哈大笑。“鐺--鐺--”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各家各戶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聲震耳欲聾。最快樂的要算孩子們了!孩子對著引火線一點,“砰,”“小子彈”逃到自己家去了,又“砰”,花穗散開了,有的像小鳥飛向天空……
就這樣,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啊,多么喜氣的春節!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4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又可以叫端陽節,傳說那天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愛國詩人屈原聽到自己的國家快要滅亡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江河里。
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每到端午節時,大家就劃著船把飯投進江里,可是后來他們發現投入江里的米飯全被魚吃了。于是,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種長長的葉子里包成四個角的形狀,魚見了以為是菱角,因為菱角有尖尖的刺,魚就不敢再吃了。
直到現在,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外婆也會把長長的、青青的艾條掛在家門口。我最愛吃的就是大肉粽了,特別是高速公路上的紹興服務區賣的“諸老大”粽子,味道非常鮮美,讓我回味無窮。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5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深邃的人文內涵,是它,讓我們感受到書法那無與倫比的藝術美;是它,讓我們體會到詩詞的格律美;是它,讓我們悟到傳統習俗的內涵美。這些傳統文化,仍流傳在我心中。王羲之的行書堪稱“天下第一行書”,他行筆瀟灑飄逸,筆勢委婉含蓄,如行云流水。故有唐太宗贊之曰:“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明代趙涵的《石墨鐫華》,用筆方正,且能于方正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堪稱“正書第一。”東漢書法家張芝,用筆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變百出,不計一筆一字的工拙,力求氣勢暢達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羈,有“草圣”之稱。這就是書法那與眾不同的美。
傳統文化把我卷進書中,讓我去領悟詩詞的奧秘,文言的精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不愧為詩圣,即使面對自己如此凄慘的處境仍期盼天下寒士成得到廣廈的庇護,仍期盼著統治者能任用賢能之才,仍期盼著祖國能繁榮昌盛!“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我被這豪邁的違章吸引了去,原來是金英雄,是無辜冤死的岳飛啊!他是如此威武,如此神勇,如此有志向,定要“踏破賀蘭山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走進孔子的世界,你是否聽到三千弟子的吟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走進李白的世界,你會發現他不會因朝庭而失落,面對奢侈的長安,他反而“停杯投籌不能食”。不愿與世人同流合污,宋愨說過“愿乘長風破萬里浪”,這讓李白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因為李白的世界是心靈可以自由翱翔,不受拘束的世界。
我靜靜地走著,我聆聽到了蘇軾因為有了人間真情的美好期盼而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聆聽到了范仲淹因為有了想立功歸家的期盼而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夫勒歸無計”,更聆聽到了魯迅先生救國救民的深情期盼“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因為有了這些偉大的詩人、作家,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坎坷仍屹立于東方不倒!
傳統習俗至今仍有保留。有這樣一個傳說:在農歷五月初五那天,屈原含冤投江而逝,有人怕江里的魚去吃屈原的身體,就用粽葉裹著米飯纏成一個一個的,然后用龍舟去喂食。所以每年端午要吃粽子,劃龍舟。有一個傳說:春節那天,年獸要來吃人,因為很怕紅色和火光,所以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貼春聯放鞭炮。有一個傳說:嫦娥奔月,人們為了紀念她又制作了月餅,中秋節時,望著明月,便會想起遠在異鄉的家人。
弘揚傳統習俗,讓傳統文化充滿古風,古氣。傳統文化,五千年來的歷史文明,仍在流傳、流傳著……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6
一年多年前常聽聞諸多居士提起,《傳統文化講座》這個話題,因當時自己看經書的時間,看諸位法師講經牒片時間都不充足,也就無閑暇時間看居士講座的牒片了,近來身邊居士對《傳統文化講座》反響很大,都說很受益,我就看看到底講的是什么?
看了一期講座后,幾位善知識引用圣賢古訓,綜合自身境況,以身說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真的很鼓舞每位做好人,行好事的士氣。如普門品中: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修清凈行之人}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弘揚傳統文化的諸位善人,就是當今社會的活菩薩,雖然有幾千人幾萬人看了他們的講座,贏得臺下片片掌聲,但能有幾位聽了傳統文化的人回家給父母鞠躬,為父母洗腳,不圖名不戀利的。同時也折射出,現在人的普遍現象,光學不練,光思不進,光想不為之陋習,如果有一半人能做到,那么聽講座的人,怎么會有一大部分是學佛的?
傳統文化和佛學相比,{不是說傳統文化不好,想闡述學佛人熱看傳統文化},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些道理,不就驗證了佛法的宗旨因果關系嘛,想學佛,須先皈依三寶,佛{覺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凈而不染}。想學好佛,有蓮池大師編輯的《學佛行儀二十四章》,在去年我們講解過,當時在我們寺院聽講的居士和現在聽《傳統文化講座》的人在臺下鼓鼓掌有何區別?佛法的哪一點不比《傳統文化講座》講的透徹,表述得圓滿,三皈依,八正道,六和敬,六度,四恩,八難,三毒等等,只要你做到了其中之一,你還需要聽講傳統文化嗎?我覺得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退步,而不是在精進,證明你根本也沒有認真的學佛,你的行為不就如黑熊掰苞米,拿一個掉一個,最后花費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啥也沒得到。沒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進步,表明他們想學好,又不知道怎么學,通過聽講,改變人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7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佛教、道教等。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似乎無從談起。“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
首先,我們應該從精神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長期積淀,形成為社會意識的潛流,滲入到了社會心理的深層,她的影響隨處可現的。只有深入學習弄通弄懂傳統文化,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中國,在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時代進步的要求,創造性地為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充實新的時代內容,使之不斷完善發展。
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誠信、感恩、孝道、仁德、慈愛、正氣、勤學、節儉、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揚,濃縮了傳統文化立世做人榮辱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和諧”的思想博大精深,和諧理念作為一種普遍的精神特質,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論述,成為各家各派思想學說的靈魂。和諧理念跨越時空,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的闡發。儒家提倡“中和”,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道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動,因勢利導,合乎自然,虛靜處下,海涵寬容,從而建立起自然和諧的治國秩序。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主張實現個體與社會的有序一體,道德與功利的和諧一致。法家主張對個人、社會、國家三者關系正確定位,在大一統的格局內,實現國家主導下的社會和諧。兵家講求“令民與上同意”,強調“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齊之以武”作為治軍經武的重要前提,視“和諧”為克敵制勝的根本保證。中華文化能夠生生不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與和諧精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就是這種優良傳統,如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的美德,再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這些傳統精神世上其他民族所無法匹敵的,也是我們要繼承發揚的。
其次,我們要從文化內容上弘揚傳統文化。
翻開中國的歷史長卷,綜觀而得的盡是璀璨的星火:遠古神話的浩大純美,諸子散文的洋洋灑灑,辭賦經文的博大精深,唐詩宋詞的經典奇葩,輝煌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跡,真正了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我們雖不能全盤吸收,可我們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使其成為我們的資本和驕傲。
另外,我們要多從藝術形式上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淀過程中,為我們民族積淀了豐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主要體現在漢字、傳統精神、傳統圖形、水墨意境、傳統手工藝等各個方面。從商周青銅器到漢代工藝品,從舉世聞名的“唐三彩”到古樸優雅的宋代瓷器,從明代蘇繡到清代家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工藝歷程。再看中國的繪畫、書法、戲劇、建筑藝術、民間藝術,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體現的淋漓盡致,我們隨處可見的中國古典建筑、太極圖紋、畫像石、金石篆刻、藍印花布、木刻插畫、臉譜文化、民間剪紙、裝飾紋案、書法文字等。都是最能反映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種既有高品位的中國文化內涵,又有符合世界當今潮流的嶄新樣式。如果真正了解了這些藝術、形式就能反映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我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傳統化”和“本土化”的回歸,是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的渠道,同時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我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思,甚至可以說更是一種責任。只有使中國不斷的加快全球化的進程,并積極的宣傳中國文化,才能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才是中國真正騰飛的時候!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8
《和諧的經典——弟子規》 第一章(孝悌)
音樂響起......(heartstrings)
(學生齊誦):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女:
光,透過玻璃窗,裝飾著古拙的畫軸,
厚重的色彩反射著斑駁的光影交織在孩子臉上,
天真的好奇夾雜著求知的渴望映在母親眼眸,
母親解說《24孝圖》的聲音在畫廊里輕聲回蕩。
男:
從棄官奉親的潘岳到臥冰求鯉的王祥;
從籠負母歸的鮑出到上書救父的緹縈;
從望云思親的仁杰到忠孝雙全的云英。
字字句句傳遞著愛和思想的火光。
女:
孩子側頭,認真傾聽,若有所想,
不知不覺,一粒名叫“孝”的蒲公英飛進了小小的心臟。 咔嚓,
一聲破土拔節的脆響,
孩子似乎明白了課堂上,老師所講:
(學生齊誦)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男:
秋雨夜眠,異地求學的孩子, 耳邊響起的是父親的叮囑, 沒有華麗的辭藻,
父愛永遠都是如山般的沉默和偉岸。
“天冷了,多添些衣服”, 也沒有太多的言語, 只有以心,以一顆真摯的心, 才可體悟父愛的用心良苦。
女:
蕓蕓眾生,一如你我, 其實都是一本沒有結尾的書, 每一個符號都是父母的血淚寫成, 有時我們還未曾讀懂, 著者已撒手離去,
從此我們面對書中的無數懸念和秘密,無法破譯。
男:
于是,孝成為了一種稍縱即逝的眷戀, 一種無法重現的幸福, 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如風中蛛絲般無以附麗的飄蕩。
女:
虔誠禱告,如何避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重演, 祥云乍現,靈光一閃, 圣賢的聲音從遠方傳來: (學生齊誦)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成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第二章(總序) 男:
源遠流長兮我華夏文明 幸甚之至兮我華夏子民 古圣先賢留給我們豐厚的經典 攤開其中的任何一部 都像是攤開一雙寬厚的大手 他們撫過了無盡的滄桑歲月
撫過了無數的孱弱心靈
拂去了嘈雜的歷史煙塵
還原了生命的本真
女:
是這些經典告訴我們
人與自我和諧是大美
人與自然和諧是天道
而只有人與人的和諧
才會成就這美好的一切
(學生齊誦)
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男:
是孝悌成就了家的和諧
是謹信成就了社會的和諧
是家和社會的和諧成就了國的安寧
是國的安寧成就了我們幸福的校園生活
女:
遠離經典的校園是荒蕪的
漠視經典的校園是茫然的
誦讀經典,我們汲取了古圣先賢的力量
誦讀經典,我們打開了智慧心靈的天窗
誦讀經典,我們展開了飛天逐日的翅膀
誦讀經典,我們將沐浴和諧的未來陽光
(學生齊誦)
藍天和白云的心一樣,希望白鴿自由翱翔。
老師和父母的心一樣,希望我們健康成長。
花開的日子我們走進校園這個快樂的地方,
在平安校園愉快歌唱;
花開的日子我們遨游在校園這個知識的海洋,
和老師一起編織夢想;
花開的日子我們愿意用心情的音符,
去譜寫和諧校園的歡快樂章。
讓我們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愉快地學習;
讓我們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健康地成長。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統,是不能忘記的”。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槃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中華世紀壇的壇序為我們描述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風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而中華文化走了幾千年也是歷經風雨,“閱歷五千年滄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幾多榮辱沉浮,幾度盛衰興亡。”但不變的是中華文化始終如大河般流淌,從未停息。文明的圣火亦從未熄滅。
當新中國進入21世紀,新的發展機遇使中國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經濟由簡單的溫飽向小康邁進,政治更加民主,國際話語權更加給力。然而,當今的人們卻仿佛忘了中國一些本質的東西。中國的經濟條件在變,無論是在什么經濟政策下;中國的社會生活在變,無論社會改革有什么變化,但總有一種變化,總是使人難以忘記,是整個中國有著發展的根本動力,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里面記載著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的創世傳說,到秦始皇勵精圖治在戰國烽火中統一全國,繼承大統,再到唐宋之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萬朝來賀。這里歷史長河,始終是華夏兒女的記憶中抹不掉的。所以,我們針對我們寶貴的傳統文化,必須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傳統,是不能忘記的我們必須繼承傳統。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一提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我們就會想到江南的煙雨朦朧,想到那個落魄的詩人,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尋找他的心靈歸宿;一提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們就能想到明月之下多少離別、多少淚,希望月亮那一頭的家人、朋友一切安好;當提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有多少人真的望望遠方的月,千里的家。而這些都絲絲牽動著我們的神經。這就是因為,傳統文化中有著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這記憶中有憧憬、有希冀、有夢想、有未來。即使“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傳統文化都跨過了千年的山高水低,牽動著我們的情絲。
傳統文化更是血脈聯系。辛棄疾在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曾經譴責“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種忘記國家恥辱的祭祀行為。我們自古就有祭炎黃,封孔廟的習俗,正是由于我們奉黃帝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才被稱為“炎黃子孫”,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行為恰恰是我們血脈聯系的象征。東南沿海自古就有祭祀媽祖的習俗,而隨著華人的遷徙,東南亞各地都有了媽祖的印記,而這一切的背后,都是血緣的聯系。有了傳統文化的支持,我們才有了對彼此從血緣上的高度認同感,即使身處異鄉,有著黃皮膚、黑眼睛的陪伴,到哪里都是自己的家!
傳統文化蘊涵著五千年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再到水排、風排《天工開物》,無論是綿延萬里的長城,中國北方的屏障;千年難解的都江堰,天府之國的源泉還是耕種良田,開荒僻野。那些古時的勞動者們與天抗衡,與天共生,譜寫了一曲傳唱千年的精神贊歌。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來看,傳統文化更是蘊含五千年先人們偉大實踐的精華。于是,孔子與儒家的禮仁和,老子與道家的灑脫辯證,墨翟與墨家的兼相愛還有易經中的奧秘,被永遠相傳,猶如春風跨越了幾千年的山高水低,至今仍在我們的耳畔回響。即使在印度誕生的佛教,如今印度已經銷聲匿跡,在中國仍然寺廟林立,香火鼎盛。我們的歷史在不斷地改寫,幾千年來,不停地改寫著。一切過去的痕跡都被擦去,不論是光輝榮耀還是淚水屈辱都輕輕地被時間所掩埋,就連我華夏千百年的燦爛文化都可以被時間湮滅,更何況那條寂靜的江南小徑,更何況那深山之中渺小的杏花村!還有誰記得那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究竟是何種味道?還有誰記得那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坐落于何方?還有誰記得江南古道上那落魄詩人的感慨與憂思?人心不古,物欲橫流,在這清明時節,有誰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緬懷先祖,寄托哀思?我們的很多東西都已經變得不是我們的了,韓國的端午節,日本的茶道,是否有一天,我們的祖先只有別人去祭奠?我們的文化還有多少可以流失?清明的時候,我們又何顏面對先祖,有何顏面告訴他們泱泱中華的燦爛文化已被我們喪失殆盡。為此,百年之后我華夏將何以為傲?
所以,無論當今的社會如何,歐洲快餐、韓國泡菜是如何麻痹我們的感官,美國大片、日本文化是如何迷惑我們的靈魂。我們都不能忘記我們的本,不能丟掉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讓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是每一個后來者的責任!
對于我們更是如此,我們是中國的年輕的一代,我們如何青春,如何放蕩,都不能怠慢中華文化,更不能成為“垮掉的一代”。同時還是未來教師的我們,用教育的種子將中華文化傳承下去更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夢,我們的青春夢,真希望未來站在講臺上可以和同學們一起暢談,暢談青銅銘文激揚的乾坤,青花瓷里婉約的神韻,敦煌壁畫靚麗的彩繪,還有神奇太極里與日月同輝天人合一的永恒。我想語文課堂上也應該是朗朗的讀書聲,雖不能“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卻可以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占據學生眼球的可以是秦時明月,而不是X戰警、盜夢空間!
著名作家張潔說過:愛是不能忘記的,對于我們來講,責任是不能忘記的,而傳統文化更是不能忘記的。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0
各位觀眾:
大家晚上好!
今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現在不少人稱之為“中國情人節”,精明的商家更是趁機打著“中國情人節”的口號搞起了促銷。民俗專家表示,將“七夕”稱為“情人節”是對這個節日的誤讀,遠不如叫“中國愛情節”來得更貼切些。
七夕在中國已有多年歷史,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還有叫“雙七”“香日”“星期”“巧夕”“雙七”“蘭夜”“穿針節“等等,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調的一個節日,也是姑娘、婦女們重視和寵愛的日子。七夕乞巧的習俗,起源于中國漢代,后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合。
現在的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聞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記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鹽節日習俗時,其中提到端午節時孩子們系上的五彩絨線要等到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解下來并拋到自家房頂上。據說,喜鵲望見房頂上的絨線,就會叨走,飛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這一天,用這些絨線在銀河上建一座彩虹橋,供牛郎、織女鵲橋會面。老百姓的想象力真是豐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間的織女與牛郎的絕世情緣,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將他們生生的分開。可是老百姓的心卻總是充溢著無限的向往的,哪怕是面對最暗無天日的境況,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織女的喜相逢。
七夕節還含有歌頌家庭中永久穩固的感情和歌頌心靈手巧等勞動品質的意義。兒時看過黃梅劇《牛郎織女》,其中的畫面直到現在還縈繞在腦海中。那段喜慶豐收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豐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鄉鄰,甚至連曾經欺壓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與織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場景真是溫馨動人。織女與牛郎用勤勞的雙手把日子織補得那么的甜蜜,當聽到織女用綿軟甜蜜的聲音唱出心中的滿意之情時,少不更事的我雖然不能全聽懂,但心中卻從今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畫面,并成為心中最漂亮的幻想。更有那些大姐姐逗我說,七夕之夜要帶我躲在瓜架之下偷聽牛郎織女說靜靜話,害得小小的我總是巴巴的跟在她們的身后。只是惋惜,我總是在牛郎與織女說靜靜話之前便會進入甜甜的夢鄉,醒來之時,那些小氣的姐姐總會把聽來的話放在心頭,沒有一個人告知我,于是直到現在,我都不知她們偷聽到了些什么。于是,那個漂亮的鄉村、那個神奇的夜晚便凝聚成了童年時代的一個帶著霧氣的動人剪影。
今又七夕,當我在網絡,在報刊上隨處看到有關七夕的文章時,心頭的感覺是喜悅的。因為曾幾何時,很多傳統的節日習俗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而很多外來的洋節卻紛擁而至。20xx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于是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知道和了解了這個節日的文化內涵。
“七夕”,她不是情人節,而應當是愛情節。在這個愛情快餐化的時代,讓這個折透著中國傳統美德的愛情節喚起人們心中那至純至美的情感吧!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1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系列活動在我們磨灣教學點有聲有色地進行著。浩瀚的江水滾滾而流,那個站立在岸邊,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愁,他忠心為國,都不能堅持正義留一句:“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坦蕩之言,面對漁夫的勸導,“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堅貞胸襟,躍入江水,堅守清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他們為之有的放棄生命,有的放棄高官后祿;有的為了心中的精神家園而失去一生的精力。他們無不是為了心中的那份精神的家園。
屈原----為了心中精神的家園而失去生命,只為了心中永恒的樂章。
粗茶淡飯,在田園中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的“五柳先生”,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份崇高精神傳染著我們,他那辭去官職,放棄錦衣玉食的人,追求那“戶庭無塵雜,居室有余閑”的清凈,高官后祿錦衣玉食,不過是過眼云煙。
淘淵明----堅守精神的家園,堅持一份崇高,一份心中的淡薄與清凈。
在偏僻的山鄉,閉塞的環境中,身殘志堅的王廣瑞老師為了這精神的堅守,付出了27年的光陰,用自己殘缺的身軀與堅定不移的信念“跪”著任教,他的目的不為了錢,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危困的孩子走出大山,堅持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教書育人事業,頑強的創造了水鄉山村入學率到百分之百的奇跡。
他----以最貼近大地的方式,踏遍邊遠山鄉,執著的為孩子們點亮心中的燈火付出常人無法想象的代價。堅守在這精神的家園,體味精神,感受精神,享受這人生的價值。精神的家園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推動著我們走向成功。
二十一世紀的同學們,我們要在學習知識中感悟真理,生發愛國情感,凝聚民族力量,增強美德意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中鍛煉品質、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使我們成長為具有高尚美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建設人和接班人。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2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她的名字叫"中國"。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身上流動著同樣的血,學習著同樣的文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推動著人類進步,為人類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英雄兒女,我們中華兒女應該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美麗,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們中國這樣的傳統美德,就像一個有愛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堅強,要誠實,要守信,勇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了。
愛國,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美德,古往今來,多少愛國英雄為保衛祖國,為國家的榮譽,犧牲自己的利益,貢獻祖國。1851年,吉鴻昌將軍赴美"考察"。那時候,有些中國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有一次,吉鴻昌將軍去郵局寄包裹,郵局的職員知道他是中國人,竟輕蔑地說:"中國在哪里?我不知道"。隨行的人也埋怨他不該暴露自己是中國人,還說:"只要說我是日本人,就什么事都好辦了。"吉鴻昌將軍頓時怒不可,當面斥責道:"什么!你要自稱日本人?我吉鴻昌決不這樣做!我是頂天立地的.中國人!"他回到住處,當即制作了一塊木牌子,上面寫道:"我是中國人!",并把它佩掛在胸前,昂首挺胸地走在大街上。好一個"我是中國人",體現出了吉鴻昌的愛國心。
我們作為一名學生,我們的責任是認真學好科學知識,將來貢獻祖國。這是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祖國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將來,我們不要辜負祖國對我們的培育,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3
一年多年前常聽聞諸多居士提起,《傳統文化講座》這個話題,因當時自己看經書的時間,看諸位法師講經牒片時間都不充足,也就無閑暇時間看居士講座的牒片了,近來身邊居士對《傳統文化講座》反響很大,都說很受益,我就看看到底講的是什么?
看了一期講座后,幾位善知識引用圣賢古訓,綜合自身境況,以身說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真的很鼓舞每位做好人,行好事的士氣。如普門品中: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修清凈行之人}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弘揚傳統文化的諸位善人,就是當今社會的活菩薩,雖然有幾千人幾萬人看了他們的講座,贏得臺下片片掌聲,但能有幾位聽了傳統文化的人回家給父母鞠躬,為父母洗腳,不圖名不戀利的。同時也折射出,現在人的普遍現象,光學不練,光思不進,光想不為之陋習,如果有一半人能做到,那么聽講座的人,怎么會有一大部分是學佛的?
傳統文化和佛學相比,{不是說傳統文化不好,想闡述學佛人熱看傳統文化},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這些道理,不就驗證了佛法的宗旨因果關系嘛,想學佛,須先皈依三寶,佛{覺而不迷},法{正而不邪},僧{凈而不染}。想學好佛,有蓮池大師編輯的《學佛行儀二十四章》,在去年我們講解過,當時在我們寺院聽講的居士和現在聽《傳統文化講座》的人在臺下鼓鼓掌有何區別?佛法的哪一點不比《傳統文化講座》講的透徹,表述得圓滿,三皈依,八正道,六和敬,六度,四恩,八難,三毒等等,只要你做到了其中之一,你還需要聽講傳統文化嗎?我覺得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退步,而不是在精進,證明你根本也沒有認真的學佛,你的行為不就如黑熊掰苞米,拿一個掉一個,最后花費了時間,耗費了精力,啥也沒得到。沒學佛的人,看傳統文化講座,是在進步,表明他們想學好,又不知道怎么學,通過聽講,改變人生。
楞嚴經: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華嚴經:一念噌心起,百萬障門開。金剛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等等,作為學佛的,你認真看了嗎?好好學沒?難道我們不是一門都沒有入,就想入多門,看著碗里的,惦記著鍋里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4
“傳統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糧。”生于斯,長于斯,渾金璞玉,天然美質。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攝了你的魄,卒成豐富的內在。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風度,也曾大碗喝酒,暢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養育情懷。情感豐富________于文化的底蘊。正如古語“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風,不知不覺文化融在了品性里,成為一生的底色。就好比沙龍孕育了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帶著一種動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黃鹿,從不想痛苦的事,從不發怒,從不傷心。”眸子里顯現著山水的靈性。這種無法否認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會讓異域之人賽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養育她的'中國,帶著一種文化的憂傷。
文化是一個人的魂魄,無論是信天游還是沂蒙小調或是閔音,都在生命里唱響。《雅舍談吃》中,梁先生大談令他魂牽夢繞的正陽樓的烤肉,薄如紙的燒餅和一鴨三吃的北平烤鴨。老北京的文化符號連同胡同與冰糖葫蘆刻到了他的腦海里,在內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葉子說她發了瘋地想念南京,想念路邊攤的蝦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馬路上油沆氣混著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將車站修在周圍綠得不像話的群山。這是石頭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讓生活豐富且安詳。所以說,鴻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靈氣。
傳統教育中《顏氏家書》更是以“令熟讀經史子集”為教育目標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們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說文化成為自我的內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是夏懷罵蟲,玩物成癡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古鎮,是莫言傳奇魔幻的山東高密鄉。今生今世,定時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離不棄。而羅素感概“參差百態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鮮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5
今天下午,在新校區的階B202,聽了歷史學院院長丁教授的講座《中國傳統文化漫談》,在上個星期四,也是在這個教室里,聽了工商管理學院趙博士的講座《如何推銷你自己--營銷學角度》,作為一名理科生,去聽聽文科院系的老師的講座,感覺真的不錯,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同時也對文科的一些東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僅僅在科技和人文上給后人以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使國人獲益良多。曾國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曾國藩建立的曾家軍里,以中國傳統的家族宗法管理軍隊,形成嚴格的封建隸屬關系,從而大大提高了曾家軍的整體戰斗力,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主要力量。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也大有體現,如當代人喜愛歷史劇;喜歡聽歷史學家點評歷史;喜歡由中國的傳統愛情故事而來的歌曲等等,都體現了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國人的深刻影響。“無處不在風和雨,和風細雨也化人。”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如同和風細雨一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既然是“漫談”,首先就要對中國文化有個正確的定位和評價,丁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和評價是“積淀深厚,影響巨大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不僅僅影響著我們中國人,同時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是中國人的驕傲。但是,面對榮譽,我們更應該客觀的去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由于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同一件事情就會有不同的平價和結果。”,“沒有覺對的好與壞,只有判斷標準的A與B。”,“從積淀的深和淺,影響的多和少來評價。”正確的看待歷史,正確的看待我們自己,是正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些國人看到其他國家先進的文化、發達的文明,便翻箱倒柜的查找歷史,最后的出個結論,“某某東西是我們中國人早在X年前就發明(發現)了的!”,盲目自大,可笑可笑,這是一種自卑,在極度自卑的情況下,人才會盲目自大。我們應該知道,只有理性、客觀的看待事實,該是誰的就是誰的,這樣中國才會有發展,萬萬不可活在前人的榮譽光環之中。
端正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我們還要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黃土文明、黑土文明、紅土文明、......,數千年煙火不斷的一鍋老燉,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爛熟的農業文化,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其突出的特征在于地權和帝權。中華素有九州之稱,九州源于九鼎,而鼎代表著地權和帝權;“國”可分為“囗”、“戈”、“口”,代表著土地、軍隊和人口。回想歷史,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是由地權和帝權的紛爭和鞏固所引起的,可見地權和帝權的意識應經深入人心。
回顧歷史,中國的文化發展了3020xx年,鼎盛了1020xx年,又衰敗了520xx年,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衰歷程可以說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五千年之久,而沒有被其他民族的鐵蹄所毀滅,主要是由于中國面海背山的地理環境,但正是有了這樣的地理環境,阻礙了西方文明的進入;中國的統治者大國思想的存在和陶醉于古人的成就之中,加之一些內在的原因,使得中國海洋時代的缺失,中華文明因此駐足了數百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敞開國門,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同時也將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還清這數百年來所欠下的債。
世界需要中國,世界需要多樣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不死,融合永遠!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6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華文化永流傳》。
我們的祖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著極其深厚、悠久的文化。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文化已遙遙領先,”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中,孔子講的頭頭是道,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再說說唐、宋朝,這是詩詞最興旺的時期。詩人們用詩詞表達心中的一切情感,”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宋朝末,看著破碎的山河,岳飛百感交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以表達重整乾坤的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杜甫向岳而望。可見,那時的詩人、詞人,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蘊啊!
不僅中國的詩詞文化中外聞名,陶瓷文化也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生產可追溯到紀元前4520xx年至前2520xx年的時代,形成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文化特征。再說說瓷器,早在歐洲掌握制陶技術之前一千年,中國已能制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館,一件件瓷器都別具一格,線條與比例,都是那樣的和諧,那些人物、景物、動物,甚至線條裝飾,都畫得淋漓盡致,仿佛要從上面跳出來。這種精湛的技術,是外國人永遠制不出來的。所以,瓷器在海外廣受歡迎,再一次拍賣中,一個清乾隆仿掐絲琺瑯粉彩壽山福海雙龍耳蓋瓶,以1792萬元成交,是國際瓷器拍賣之最!我想除了這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就連皇上都是”天子“,所以中國人把吃,看作頭等重要。就連外國人看作是”垃圾“的,中國人也能做出花樣兒來:涼拌的、清蒸的、白水的、紅燒的、糖醋的、粉蒸的、油燜的……數都數不過來。餃子、粽子、元宵、月餅……都是我國特有的食品。現在,我們中國人做什么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打招呼:”吃了嗎?“家人團聚,吃一頓;朋友見面,吃一頓;過節,吃一頓;換季,吃一頓;應酬,吃一頓……看來我們的祖國別有一番飲食文化啊!
現在,我們的祖國雖然繁榮昌盛了,但越來越西方化,許許多多傳統文化漸漸淡忘、失傳了,我們新世紀的孩子正在與社會接軌,保護、傳承中國的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在我們的手里,一定要讓中華文化永流傳!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7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仆仆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日,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所以,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范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教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教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范,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禮貌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我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后,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余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干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能夠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我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職責,僅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8
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正月拜年、元宵燈火、清明祭祖、端午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節日活動千姿百態,豐富多彩。
中國的傳統節日,展示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道德思想,體現了中華兒女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渴望,表達了華夏子孫對美好理想、智慧與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紐帶,是中華民族舉國歡慶的聚會。中國的傳統節日,從遠古走向現代,從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著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它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魯迅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民魂是什么?傳統文化無疑是其核心之一,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忽視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淺薄無知的民族;一個拋棄自己傳統節日的民族,是一個走向墮落的民族。
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要靠每一個中國人,而傳承中國傳統節日的重任,落在了我們新一代的身上。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我們有義務、有責任讓我們的傳統節日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作為年少的我們,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高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責無旁貸。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的傳統文化。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學到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的傳統美德。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有著美麗的故事、動人的傳說。 我支持中國的傳統節日,它讓我時刻感受著濃厚的親情,帶給我無盡的歡樂與向往。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19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春節、國畫、書法、茶、絲綢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中國菜文化,因為生活中我們人類最少不了的就是吃,沒有吃的就會餓。中國菜分為“八大菜系”,現在我就來簡單地介紹一下這些菜系,看看它們是怎樣排列的。一號菜:魯菜
魯菜是山東菜系,由齊魯、膠遼、孔府三種風味組成。是宮廷最大的菜系。以孔府為龍頭。山東菜系對其他菜系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是八大菜系之首。
二號菜:川菜
川菜是四川菜系,以成都菜為代表。四川菜各地風味比較統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菜館,是比較大眾的消費餐館。川菜是最有特色的,主要特點是麻辣,我從來不敢吃。川菜也是民間最大的一種菜系。
三號菜:蘇菜
蘇菜是江蘇菜系,由徐海、淮揚、南京和蘇南四種風味組成,是宮廷第二大菜系,今天的國宴仍以蘇菜為主。
四號菜:粵菜
粵菜是廣東菜系,由廣府、客家、潮汕三種風味組成,在中國大部分地方都有粵菜館,在國內海外影響很大。粵菜是國內民間第二大菜系。
五號菜:閩菜
閩菜是以閩東、閩南、閩西、閩中、莆仙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以閩東和閩南風味為代表,媽媽說沙縣小吃就屬于閩菜。
六號菜:浙菜
浙菜是我們浙江省的菜系,以杭州菜為代表,主要以海鮮為特色菜。
七號菜:湘菜
湘菜是我媽媽家鄉湖南的菜系,以長沙菜為代表,也是很辣的,不過不像川菜有麻的感覺。與川菜一樣,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湘菜館,它是民間第三大菜系。
八號菜:徽菜
徽菜是安徽菜系,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三種風味,以皖南風味為代表。
我們的中國菜除了這八大菜系,還有其他的菜,比如京菜、豫菜、鄂菜和滬菜等。中國菜的燒法更多,有炒、炸、熘……你看,我們的菜文化非常豐富吧!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0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華文化永流傳》。
我們的祖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有著極其深厚、悠久的文化。
兩千多年前,我國的文化已遙遙領先,”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中,孔子講的頭頭是道,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禮儀。再說說唐、宋朝,這是詩詞最興旺的時期。詩人們用詩詞表達心中的一切情感,”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宋朝末,看著破碎的山河,岳飛百感交集,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以表達重整乾坤的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杜甫向岳而望。可見,那時的詩人、詞人,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蘊啊!
不僅中國的詩詞文化中外聞名,陶瓷文化也得到了外國人的一致好評。
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生產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形成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文化特征。再說說瓷器,早在歐洲掌握制陶技術之前一千年,中國已能制造出相當精美的瓷器:在博物館,一件件瓷器都別具一格,線條與比例,都是那樣的和諧,那些人物、景物、動物,甚至線條裝飾,都畫得淋漓盡致,仿佛要從上面跳出來。這種精湛的技術,是外國人永遠制不出來的。所以,瓷器在海外廣受歡迎,再一次拍賣中,一個清乾隆仿掐絲琺瑯粉彩壽山福海雙龍耳蓋瓶,以1792萬元成交,是國際瓷器拍賣之最!
我想除了這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就連皇上都是”天子“,所以中國人把吃,看作頭等重要。就連外國人看作是”垃圾“的,中國人也能做出花樣兒來:涼拌的、清蒸的、白水的、紅燒的、糖醋的、粉蒸的、油燜的……數都數不過來。餃子、粽子、元宵、月餅……都是我國特有的食品。現在,我們中國人做什么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打招呼:”吃了嗎?“家人團聚,吃一頓;朋友見面,吃一頓;過節,吃一頓;換季,吃一頓;應酬,吃一頓……看來我們的祖國別有一番飲食文化啊!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1
尊敬的各位來賓,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
當夜幕降臨,繁星點綴,我們站在這七夕的星空下,回望那流淌在歲月中的愛戀。今天,我們聚集在這里,共同慶祝這個充滿愛與溫馨的節日——七夕。我是主持人,有幸能在這個特別的夜晚,與大家共度這個浪漫的時刻。
七夕,又稱乞巧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都會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那個屬于自己的另一半。七夕的牛郎織女,跨越了銀河,手牽手,共度鵲橋。那是一種執著的'等待,那是一種深情的相守。而我們,也在尋找屬于自己的那份等待與相守。
七夕的夜晚,星光閃爍,仿佛在訴說著那些永恒的愛情故事。我們在星空下,向世界宣誓:無論風雨,無論距離,我們都要堅守那份對愛情的承諾。我們渴望的,不是物質的豐盈,而是那份相知相守的感動。七夕,它讓我們記住那些溫馨的瞬間,記住那些為愛堅持的勇氣。
在這個七夕的夜晚,讓我們一起,向世界宣告,我們都有屬于自己的愛情,我們都有屬于自己的另一半。讓我們一起,為愛鼓掌,為愛歡笑,為愛感動。因為,七夕,就是我們心中的那份期待,那份希望,那份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在此,我要感謝所有為愛而努力的朋友們,是你們的堅持與勇氣,讓我們有勇氣去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也希望大家能在這個七夕的夜晚,找到那份屬于自己的幸福與感動。
最后,讓我們共同期待,那份屬于我們的美好未來。七夕的星空,是我們夢想的舞臺,是我們對愛情的期待。讓我們一起,用愛點亮這個世界,用愛溫暖這個家園。謝謝大家!
以上就是我的演講,謝謝大家的聆聽!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2
中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壺天的火龍燈會,下面就由我來說說它的特點吧。
又到了舉行火龍燈會的時候了,中午,大家紛紛拿出自家的針線,為火龍燈“封上肚皮”。這時,姨媽對我說:“這火龍燈一共60米,共24節,每一節要插一根蠟燭,晚上以火龍燈為主,還有花燈,排燈,火流星,火球呢!”姨媽笑瞇瞇的對我說。“真的嗎?”我開心極了,小小的心充滿了快樂。
晚上,大家為火龍燈插上了蠟燭,花燈、排燈也準備就緒,于是,大家拿出樂器“嗒嗒嗒”的吹了起來,走了起來。“姨媽,為什么要舉辦火龍燈會呢?”這時,我好奇的問。“因為啊,我們壺天村以前總是失火。”“那失火跟火龍燈會有什么關系呢?還有,為什么現在沒失火了呢?姨媽你快說呀!”我就像一個記者在對姨媽進行采訪。“為什么沒失火了呢?因為啊,一次,幾位道士他們路過壺天村,他們說,是因為山洞里有一條赤蛇,它修煉上千年,成了一條火龍,我們這里總失火就是它在放火,那怎么辦呢?于是,他們讓我們每年都來舉行一次火龍燈會。”“哦,后來呢?”我問。“自從舉辦火龍燈會后啊,壺天村就很少失火了。”姨媽笑著說。“哦。”我點了點頭。
“走,我帶你上街去。”沒等我反應過來,姨媽就拉我上了大街。街上人山人海,這時,一位伯伯掛著一個火流星:在鐵絲邊上用一種線做成的網子,可以拉緊,里面放上燃燒的木炭,因為轉起來時火星會濺起來,變成美麗的圖案,所以叫火流星。伯伯然后取下火流星,旋轉起來,濺起來的火星有時變成一顆星球,有時變成一只蝴蝶,有時變成一朵花……
壺天火龍燈會的創造和流傳是壺天人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壺天人所喜愛。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龍年景色依然艷,雞歲春光格外明;龍年的春天到來了,龍是中國的圖騰,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到這其中的典故呢?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就是要靠我們這一代人一脈相承,而我們又要怎樣星火傳遞。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宣揚傳統,守正創新,舍我其誰?》。
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具有深遠的未來意義。對于我們新一代接班人尤為重要。
有種種跡象表明,在從經濟社會向智力社會的轉變中,科學可能不再完全沿著17世紀歐洲科學革命時期確定下來的路線前進。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保存著“內在而為誕生的最充分意義上的科學”。1985年英國天文學家抄里斯認為:“前進的唯一道路是轉過身來重新面向東方,帶著對它的興趣以及對其深遠意義的理解離開西方的污穢,朝著神圣的東方前進”;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比利時化學家普里高津說,新的自然觀“將把西方傳統連同它對實驗的強調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發的自組織世界觀為中心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而德國物理學家哈肯則說,他所創立的協同學,同時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維和東方的整體性思維的影響。
人類意義世界所作出的這種價值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歷史轉折時代的傳統回歸,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可能會獲得其生命力。而這種可能需要我們的創新,我們需要在創新中推動中國優秀傳統個文化。然而我們又將如何進行用創新的手段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又將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的.主流舞臺,中國傳統文化是否只是輝煌的過去?
不,我認為,中國古老深厚的傳統文化,對當代和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做的就是用創新來推動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可以利用高科技做為手段,影視做為載體,再以特色做為亮點努力開辟世界這個窗口。
美國可以用肯德基推廣美式快餐和美式文化,將兩百多年的美國歷史推向了世界的舞臺,而我們有各種菜系和多元文化,沒有理由擠不進世界的前列。日本,韓國等國民族單一,文化也沒有呈現多元化,但是他們善于在自已的影視作品中添加本國傳統文化,通過影視媒介很好的弘揚了本國傳統文化。我們也可以在一些好的作品里添加中國元素,努力發展影視產業的同時,注意文化軟實力的加強。《功夫熊貓》不用改是外國人的作品。
我覺得,人類總是生活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歷史在前進,人的思維也從不停止,不斷尋求新的、迄今無人知曉的目標。基于世界文化走向趨同這一時代的新特征,提倡一種以科學新成就為根據的貫通古今、契合東西的新文化觀,就成為建構世界主義的后現代科學觀的基本進路。當代新科學的世界觀向東方特別是中國古代某些思想歸復的特征表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后現代性研究不失為在歷史轉折關頭全人類的文化戰略研究之一隅。
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學家把目光轉向古老的東方文化,包括《老子》《論語》《易經》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于處在科學發展新階段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時的感情沖動。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否可以為新科學的誕生提供有意的啟示,就成為值得重視的研究課題。西方人能如此的重要,做為東方的雄獅更應該利用創新的手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華傳統,底蘊厚重。上下五千年東方文明需要我們守正創新再創輝煌!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4
中華古國,央央尚禮。
禮,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儒家的核心思想。論語上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所以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禮其實是一種仁,然而近些年來國人在外旅行卻隨意涂鴉的現象頻頻發生,這是否是失禮,又是否是一種不仁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認為禮于我們來說更多是一種規范自己的準則,禮不是空空洞洞,禮在我們的心中是有一個樣子的,只有知禮守禮,方能延存一個國家的文名,一種文化的精神,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都從未將它遺忘可見它對于中國和炎黃子孫的重要性。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快捷,人們有時候只是為了追求某些表面的東西而漸漸忘記的有些東西。古人留下的禮儀,可能是現在忙碌的人們缺乏的東西。。孔融四歲能讓梨,程頤雪中求學,緬伯高千里送鵝毛,禮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不應該被我們忽視的。正如《禮記禮運》中所說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人的形象因禮而變得高大,一個不懂禮、不講理的人是不值得尊敬的。
天下無法不正,無禮不長,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禮者,天
下順之。君曾記,那知不可而為之之人?笑嘲曰累累如喪家之犬者,卻照亮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孔丘啊,他駕著那時代的馬車,不就是為了一個禮嗎?為他心中那片充滿禮的圣地,去掙扎,去流浪,禮之于他也,猶酒之有糱也。昔日夾谷之會,不就是用禮挽回了一個國家的尊嚴?成就了一個人的驕傲嗎?禮者,萬物之序也。中國大陸的歲月長河波瀾起伏,在這里,早已沉淀了無數輝煌榮耀與荒涼衰敗。而禮儀的沉淀更像是古人埋下的女兒紅,有的越來越令人沉醉,有的卻因歲月流轉而消失殆盡。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禮儀,卻終究是沒能抵御歲月長河侵蝕的土地,尚存的面積已難以讓人們棲息繁衍。在埃及神廟等公共場所所刻畫涂鴉的到此一游,不正是禮儀與人們漸漸相斷聯系的標簽嗎?常在許多旅游景點看到“__到此一游”的字樣,充分利用每一個能刻字的地方。中國素來是個禮儀之邦,傳統美德更是代代相傳,為何卻有人如此不知禮?這值得我們深思。當今的教育更傾向于書面知識,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而學習,卻忽略了傳統美德的教育,造成許多學生是一心只讀圣賢書,傳統美德不甚了解。正所謂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禮是十分重要的,我們也需不斷學習禮儀,提升自身修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使中國成為真正的禮儀之邦。中國素來講究禮儀,等級的差異更是不可逾越,大臣見天子,必須行跪拜禮,女子必須從三從四德,必須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都是禮儀的一種。雖說都是封建思想,但也支撐中國走了幾千年。禮儀還是很重要的,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一個人如果失了禮儀,便如酒失了酒曲,失了形,甚至是失了韻。禮儀,在乎你我也。
西方哲學家說道:真正的美德如河流,越深越無聲。禮儀不正是如此嗎?越在細微之處,越不可覺察,真所謂繁花開時默不作聲,風云流轉不宜察覺。曾幾何時,外國著名景點用中文寫著請勿亂垃圾,國內高鐵驚現因丈夫未到而阻攔發車的女子,類如此現象真讓人應接不暇。《禮記?禮運》有云: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君子用德待人,小人依薄情對人,終到頭來,方見結局。自古以來,華夏乃是禮儀之邦。古中國以其舉止端莊,言談大方展示出其獨特的大國風范。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與時代的日新月異,禮節在現在卻似乎已經無足輕重。講求效率與效益的年輕人們只想在最短的時間內享受人生的快樂,早已拋棄其所謂的禮儀之道,甚至將它視為“老封建”。華夏的禮儀之邦的稱號,就要被年輕一代們所湮滅嗎?當禮儀的香火傳到了我們的手中,堅持并發展它成了適時之需。年輕人擁有良好的禮儀會給人以溫婉儒雅的印象,是成功之路上的通行證。
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糱也。禮儀的有無,間接的就已決定了我們未來道路的寬廣與否。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它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中國有著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端午節的故事。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士大夫,名叫屈原。他被楚王流放了。當楚國滅亡時,他心情十分悲痛,于是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入了江水之中。
當附近的人聽說了這件事后,一些漁民劃著小船去打撈屈原大夫的尸體。一位老中醫將一罐雄黃酒倒入江水之中,說蛟龍怕雄黃酒,倒入雄黃酒,蛟龍就不會傷害屈原大夫了。還有一些居民將米飯用稻葉和五彩絲線包起來,扔進湖里,這樣,魚蝦們吃飽了,就不會去噬咬屈原大夫的尸體了。就是這些行動,漸漸地演變成后來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的習俗。
所以有些人也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大詩人的.節日。
其實我們的一舉一動中就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吃飯時握的筷子,就說明了中華民族是用筷子吃飯的。還有我們日常交談中使用的漢語,也說明了我們中國人是用漢語交談的。
這不,轉眼間又到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了。家家戶戶都貼上了春聯和“福”字。我們中華民族貼“福”字時,喜歡把“福”字倒著貼。這是因為:“福到了”與“福倒了”諧音,給人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
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人們都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晚。
接著,在大年初一,人們都會互相走訪、問候,這就是所謂的“拜年。”
其實,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有發現罷了。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6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一句句勾起孩童時代的回憶,一句句凝練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經典我們還記得嗎?面對流光溢彩、物質繁榮的世界,各種各樣的新事物讓我們目不暇接。快女快男式的文化快餐,韓國文化、日本文化的侵蝕,歐美文化的強勢來襲……傳統文化似乎漸行漸遠,華夏兒女幾千年不變的精神信仰,似乎已經被新一代的我們拋棄了,面對華夏文明千年的傳承,面對無數哲人奉獻終生才有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讓它漸行漸遠嗎?作為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先進的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它具有傳承性、延續性和強大的`生命活力。張岱年先生曾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精神作為人生標語來激勵自己。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好好傳承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教育,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標,達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境界,提升我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做一名優秀的中學生,做一個大寫的人!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我們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不是一味固守傳統,還要重視銳意創新,經世致用,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我們應該以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為基礎,不斷學習新的優秀人類文明,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用傳統文化武裝自己并始終保持“順境不驕、逆境不餒”的人生態度。大膽創新、勇敢競爭,積極開拓,不斷進取。讓我們的中學生活更加絢爛多姿,讓我們的人生旅程更加豐富多彩。
謝謝大家!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7
今天下午,在新校區的階B202,聽了歷史學院院長丁教授的講座《中國傳統文化漫談》,在上個星期四,也是在這個教室里,聽了工商管理學院趙博士的講座《如何推銷你自己--營銷學角度》,作為一名理科生,去聽聽文科院系的老師的講座,感覺真的不錯,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同時也對文科的一些東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中國,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僅僅在科技和人文上給后人以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使國人獲益良多。曾國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曾國藩建立的曾家軍里,以中國傳統的家族宗法管理軍隊,形成嚴格的封建隸屬關系,從而大大提高了曾家軍的整體戰斗力,成為鎮壓太平軍、維護清王朝統治的主要力量。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也大有體現,如當代人喜愛歷史劇;喜歡聽歷史學家點評歷史;喜歡由中國的傳統愛情故事而來的歌曲等等,都體現了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國人的深刻影響。“無處不在風和雨,和風細雨也化人。”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如同和風細雨一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既然是“漫談”,首先就要對中國文化有個正確的定位和評價,丁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定位和評價是“積淀深厚,影響巨大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不僅僅影響著我們中國人,同時對中國周邊國家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是中國人的驕傲。但是,面對榮譽,我們更應該客觀的去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由于時間和地點的不同,同一件事情就會有不同的平價和結果。”,“沒有覺對的好與壞,只有判斷標準的A與B。”,“從積淀的深和淺,影響的多和少來評價。”正確的看待歷史,正確的看待我們自己,是正確評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一些國人看到其他國家先進的文化、發達的文明,便翻箱倒柜的查找歷史,最后的出個結論,“某某東西是我們中國人早在X年前就發明(發現)了的!”,盲目自大,可笑可笑,這是一種自卑,在極度自卑的情況下,人才會盲目自大。我們應該知道,只有理性、客觀的看待事實,該是誰的就是誰的,這樣中國才會有發展,萬萬不可活在前人的榮譽光環之中。
端正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我們還要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黃土文明、黑土文明、紅土文明、......,數千年煙火不斷的一鍋老燉,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爛熟的農業文化,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其突出的特征在于地權和帝權。中華素有九州之稱,九州源于九鼎,而鼎代表著地權和帝權;“國”可分為“囗”、“戈”、“口”,代表著土地、軍隊和人口。回想歷史,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是由地權和帝權的紛爭和鞏固所引起的,可見地權和帝權的意識應經深入人心。
回顧歷史,中國的文化發展了3020xx年,鼎盛了1020xx年,又衰敗了520xx年,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衰歷程可以說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五千年之久,而沒有被其他民族的鐵蹄所毀滅,主要是由于中國面海背山的地理環境,但正是有了這樣的地理環境,阻礙了西方文明的進入;中國的統治者大國思想的存在和陶醉于古人的成就之中,加之一些內在的原因,使得中國海洋時代的缺失,中華文明因此駐足了數百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敞開國門,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同時也將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融入世界,還清這數百年來所欠下的債。
世界需要中國,世界需要多樣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不死,融合永遠!
中學生傳統文化演講稿800高中 篇28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剪紙、窗花等等,還有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等,我最喜歡過春節。
春節時,我們一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吃完飯后,奶奶說:“我們去放煙花吧。”于是我就去放了煙花。‘砰’一粒‘金砂’飛向天空,我斌住了呼吸,美麗的煙花在空中綻放,快看!那朵淡紫色的煙花。這是一朵小巧的煙花,它只有別的煙花的四分只一大,但它卻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它的形狀、體積的大小和淡紫色美妙的融合起來就形成了一朵美麗的蝴蝶蘭花,優雅脫俗,不愧是四大優雅之花。天空中又綻放出另一朵煙花,瞧,它在空中綻放的時候的顏色是金黃金黃的,如同那剛剛做好的黃金一樣耀眼,如同那下午的太陽一樣散發光輝。但當這朵煙花已經在空中綻放夠了自己的笑臉,變成如同流星般的流蘇的時候,卻變成了淡淡的粉紅色,粉的像那還留著露水的香水百合一樣紅,像那傍晚的晚霞一樣紅,在頭上卻是一顆耀眼的“星星”。站在這個煙花下,就像天好像要塌下來似的,也像一頂大帽子從天而降,要戴在你的頭上;站在著個煙花旁,你會看到一顆顆流星從天而降,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真的流星呢!美麗的煙花把天空照亮了,哇,多美啊,我感嘆道。那晚的喜慶,那晚的高興,使我特別難忘,多期待下一次過年啊。啊!煙花真好看,我喜歡春節,我更喜歡看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