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精選4篇)
家長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1
“我”式句:這是一種以第一人稱“我”開頭的句子。在不攻擊對方的情況下,僅表達說話人的情緒、喜好、需求或結論。例如,家長可以用目光與孩子交流,告訴孩子:“我非常生氣,我不喜歡看到玩具弄得哪兒都是,我需要你幫我一起收拾好。”然后拉起孩子的手,帶著他一起收拾。雖然前文中我們說過在處理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但同時家長自己如何表達情感也十分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孩子的行為將會是乖乖順從還是輕蔑視之。
“你”式句:用“你”開頭的句子,通常帶有攻擊性,使傾聽者馬上進入防御狀態。例如,朝孩子(在另一個屋子里)大罵:“你這個邋遢鬼!怎么每次都不收拾?每件玩具都擱在地上!快點出來,否則……”這樣火冒三丈的態度通常換不來孩子的合作。如果言辭更激烈,還有可能起副作用,讓孩子大哭大鬧。這種“你”式句可謂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說出來”:鼓勵孩子用語言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采用踢打、尖叫、扔東西或咬人等方式來發泄。我們可以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采取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姐姐搶了你的玩具,你一定很生氣吧!”
擁抱:在孩子身后從腋下將其環抱,溫柔地限制他的舉動。這樣的姿勢可以讓你近距離接觸孩子,在他耳邊用話語安撫,以防止過激的踢打、揮拳等行為。
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親身示范你希望孩子能做到的那些行為。這是作為家長最有說服力的教育。還要注意:重要的不僅僅是說了什么,還有怎么說;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比起聽我們說的,孩子可能更樂于效仿我們做的。你就看吧,孩子總會出其不意地讓我們知道,他們可是模仿的好手呢!
召開家庭會議:可以是計劃好的或臨時決定的家庭會議,目的是消除隔閡或重新建立親子聯系。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探討各種各樣的問題,確認哪些是正確的行為,分配家務,制定時間表或者計劃其他特殊事情。
家庭會議能夠讓全家(通常是繁忙的一家子)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團結合作的集體,孩子和父母應該攜手處理問題、做出決定。規律的家庭會議可以消除積攢的誤解與煩惱。
我們建議大家采用家庭會議的方式處理家中成員的情感、需求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就一個問題發表看法,同時也傾聽他人的問題。大家要將處理意見或評價寫下來,對這些意見先不予置評,等到所有意見都記錄完,再由家長逐條朗讀,之后讓大家討論。
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擁有否決權,對于那些不可接受的建議可以直接否決。比如孩子說:“讓我妹妹搬出咱家吧,好不好?她可以住在奶奶家嘛!”首先,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理解,比如說:“我們知道妹妹經常把你房間里的東西弄壞,你也很生氣。”然后再加上一句:“可是我們太愛你妹妹了,不能讓她和奶奶住啊,那樣我們會想她的。換一種解決方法吧,你還有什么建議?”
家庭會議也可以用來制訂一些共享歡樂家庭時光的計劃,比如一次長途或短途旅行,去野餐或者開派對。也可以在家庭會議上討論如何給親友準備生日禮物(比如全家動手做一個獨一無二的手工大蛋糕),還可以談談怎么慶祝即將到來的假期。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會給整件事情增添許多樂趣。
家長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2
日常溝通:
1、家訪
作為一種日常溝通方式,越來越不被老師們看好。我們連鄰居家都很少去,又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何必給家長制造麻煩,很多老師有這樣的想法。
我倒是家訪過幾次,正好有幾位學生住在我家附近,而且確實有必要進行家訪。可以在事先預約的情況下,了解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及學習環境,也未嘗不是一件行不通的事。如果不是家訪,他們的情況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
我曾經教過一位這樣的學生,在班中表現良好,但是與家長的關系較為緊張,以致影響到了該同學的學習狀態,于是我在班級中宣布,老師要去家訪,有愿意者可向老師發出邀請,有三四位同學當真邀請我去他們家坐坐,其中沒有我剛才提到的那位同學。我把他找來,他談到了對家長的不信任和沒有信心之類的話題,我說:老師去和你們家長談談怎么樣,學生同意了,于是約定在兩個星期后的周四晚上和該同學一起回家,不許準備晚飯,同時要求孩子從第二天上課開始,每天帶一張由家長書寫的前一晚在家學習情況鑒定書。學生如約都做到了,每天一張,鑒定寫的都是批評的語言和不滿的情緒,我安慰學生,在老師的眼中你還沒有這樣差,你要加倍努力,證明你可以。到了約定的時間,我在猶豫這件事情了,因為我也認為家訪會給家長帶來很大麻煩,但是當我走出校門的時候,這位同學已經在等候。一路上,我們很放松的聊了很多,我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鼓勵,有些話學生在辦公室是不會和你說的,在學生眼中,辦公室是個很正式的地方,相對于談心,更適合批評。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我了解到了家長在孩子面臨中考時的焦急情緒,聽到了家長對孩子的抱怨,看到了孩子在家長面前的無奈……所有這些,都讓我感觸頗多,第二天我給家長打了電話,進行了溝通,達成一致:家長要多鼓勵、少嘮叨,學生要在家中有計劃地學習,并在中間休息時與家長溝通自己的安排,而此時家長最好不要修改學生的計劃。家訪后,學生的狀態確實發生了變化,甚至在一次月考中數學突破了100分(120分的滿分),雖然他最終未能考取重點中學,但在中考前一個階段,他的學習比以前更努力,與家長的關系也緩和了很多。
家訪要目標專一,態度端正,注意職業道德。為學生所急,為學生所想的家訪才可以在良性循環中發展,才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面談
當學生在校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情況,而用電話又顯得不太正式時,可以將家長請到學校來面談。
幾點建議:
(1)如果不是需要馬上見面的事情,要給家長選擇的時間。只因為沒交作業、說話等,便要求家長立刻趕到學校,甚至限定半小時、一小時,這樣會給家長造成很大的麻煩,家長是趕了過來,滿臉陪笑,連聲道歉,但是在家長的心里,或多或少認為我們有些小題大作,因為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時間或換一種方式來獲得同樣的效果。
(2)如果家長和學生同時在場,要注意自己的語言。避免過激評價和無痛呻吟,不合適的語言不僅不能讓家長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反而產生反感情緒;草草的談話,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反而讓學生覺得面談沒有任何威懾力,繼續我行我素,讓教師的管理陷入被動。
(3)請把握與家長面談的主導權。
我們把家長叫來面談,就是要告知她孩子在學校的真實情況,讓家長配合共同完成老師制定的教育方案。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有些老師的方案被家長修改,甚至要面對家長的發難,訴說學校的管理如何不到位,這樣的面談將是一次失敗的面談。因此,我認為在與家長面談前要充分了解家長的工作環境、家庭情況等個人信息,同時要明確本次面談的主題,圍繞主題從幾個方面說明問題,需要家長做哪些事情,并按約定時間回訪,讓面談起到實效,而不是家長與老師互相推諉責任的一次機會。
3、電話
通過電話與家長溝通,就是一次不見面的面談,由于不是面對面談話,我們應避免語言的隨意性,告知家長本次通話的目的是什么,用較為簡潔的語言說明即可。被長時間的通話所困擾時,要學會選擇合適的時間說“不”。
家長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3
家長類型及溝通技巧:
1、嘮叨型
典型癥狀:匯報孩子一天的安排,從刷牙到洗腳,不放過任何細節,同時向你訴說孩子的種種不良表現,如何讓她傷透了心。她在一直訴說,你連插話的機會都沒有。
分析:這種情況較多見于媽媽,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未能得到爸爸的支持,屬于孤軍奮戰,她只看到孩子的缺點而忽略了孩子的優點。
對策:用具體的事例,幫助家長重新審視自己的孩子,讓家長學會用欣賞的眼光來看自己的孩子。
2、成績型
典型癥狀:家長和我講,孩子在小學時優秀的表現,成績如何好,上了中學以后學習如何不得法,學習效率低下,語數外不突出,小科目一無是處。
分析:這是絕大多數家長都具備的類型,不是應試教育不好,而是純粹的應試教育不好,能不能在搞應試教育的同時融入一些人文關懷,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要改變,家長更要改變。做這件事情是有一定風險的,往往會陷入兩難的境界,就好像在食品中加入添加劑,如果添加,有違自己的職業操守,如果不添加,產品的口味、色澤都將不被消費者接受,結果是為對方考慮,而對方卻不買你的帳。
對策:我給家長們滲透一種思想,孩子的發展,除了學習,還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成績要關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更要關注。
3、放任型
典型癥狀:孩子不聽我的,他爸爸在外地,希望您幫幫我。
分析:孩子長期不服管教,讓家長協助管理已成為不現實的想法。
對策:我認為首先要對該家長的情況表示同情,并讓她注意孩子在家的表現,一有進步,馬上表揚,重新樹立家長對孩子的信心,重新樹立孩子對家長的信心,同時要讓孩子體會到進入中學后,充滿了新意,并在感恩班會上讓他說出對家長的感激之情,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活動,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4、指導型:
典型癥狀: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是一位特殊的孩子,需要經常表揚,但在幾次表揚之后,又有些驕傲,這時候需要進行適當的批評,同時注意孩子的內心是十分脆弱的,她的情感十分細膩,在她的心目中老師占有很高的地位,您的一個眼神都會對她產生影響,所以希望您注意批評的方法……
分析:這一類型的家長認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章法,而且對于老師的管理透露出或多或少的擔心,從家長的話中,能夠感覺到家長對孩子的過度關注。
對策:找一個合適的機會讓家長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也是如此,過度的關心會讓孩子喘不過氣來,這是這一類家長沒有意識到的問題。試想:我們全天候守在一株盆栽旁,不停地施肥、澆水、翻土,后果是我們每一位都能想到的,“生命有無法承受之重”。
家長怎樣和孩子溝通的技巧 篇4
多用贊美之詞和身體語言。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你們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或許你并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關愛他。有時只要簡單的一句話“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這樣想”等,就能讓孩子覺得受到了你們的認同。對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應我家孩子是個貪玩的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去幼兒園也不愛寫作業,前段時間我在摩比思維館給他報了個班,那的老師很會與孩子溝通,孩子經常受到表揚,現在每天吵著去上學一回到家就高高興興寫作業。我看著也很高興。
有時不說話,而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和點頭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現良好時。身體接觸表達親昵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時候才表達親昵的感情,當孩子稍大一點后便改以冷淡的態度,拒絕孩子的“糾纏”。然而身體接觸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父母的關懷。同時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們的愛意。
語氣應溫和,態度要友善。父母應避免用高昂、尖銳并帶有威嚇的聲音對孩子說話,盡可能以微笑、歡快、平和的語氣說話,顯示出友善和冷靜的態度。多說“我”,少說“你”。父母應盡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氣與孩子說話,不要總說“你應該……”,而應常說“我會很擔心的,如果你……”。這樣孩子就會從保護自己不被指責的狀態下轉而考慮大人的感受,這個時候溝通才可能更有效。
此外,在傾聽孩子說話時,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a.不急于作出評價。即使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并詳細地分析雙方的意見。父母不壓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自然會敬重父母。
b.分享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作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回應,日后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c.領會孩子的話意。嬰幼兒在不開心、不滿意時,就會直接用啼哭來表示。逐漸長大后,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當他不快、疑慮時,往往將自己的感覺隱藏起來。再說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不能以恰當的語句表達心中的想法。比如,當孩子生病時他會對你說:“媽媽,我最恨醫生”,此時你應順著他問:“他做了什么事讓你恨他?”孩子若說類似于這樣的話:“他總是要給人打針,要人吃苦藥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為要打針吃藥,你覺得很不好受,對嗎?”這樣,孩子的緊張心理會得以緩解。
d.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大人能夠表示出理解和接納,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譬如,當孩子知道奶奶買了玩具送給小表妹作生日禮物的時候,他吵著也要,此時大人應解釋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這是給妹妹的生日禮物,你生日時奶奶也會給你禮物的”。通過這番對話,能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從而變得通情達理。
掌握溝通技巧,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但可以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系,而且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