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練聲帶(精選3篇)
怎么練聲帶 篇1
練自己的肺活量,多游泳,多跑步!多看一些音樂錄影帶,看一下其他歌手唱歌時的口型,多模仿!多唱,多練
最好找一個專業的老師,指導一下,才不會誤入歧途,不會把聲帶損害,要注意唱歌時不要多用自己的聲帶,要讓自己的聲音傳的遠而穩,注意運用氣息,否則會使聲帶生繭
歌唱是一門藝術,要想提高兒童表現歌曲的能力,應給予他們唱歌技巧的訓練,訓練的內容包括:唱歌的姿勢、呼吸、發聲和咬字等各方面的要求。
一、唱歌的姿勢
正確的唱歌姿勢,不僅是歌唱者良好的心態的表現,而且還關系到氣息的運用,共鳴的調節以及歌唱的效果,在訓練時,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做到兩眼平視有神,下頜內收,頸直不緊張,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穩定。
二、唱歌中的呼吸
首先是吸氣,在做呼吸練習時,先做好正確的演唱姿勢,保持腰挺直,胸肩松寬,頭自如,眼望遠處,從內心到面的表情都充滿情意,然后,“痛快地嘆一口氣”使胸部放松,吸氣時,口腔稍打開,硬軟腭提起,并與提眉動作配合,很興奮地以后腰為主,將腰圍向外松張,讓氣自然地,流暢地“流進”使腰、后背都有“氣感”,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寬闊的感覺,比如用“打呵欠”去感覺以上動作。
但呼氣時不準過深,否則使胸、腹部僵硬,影響發聲的靈活和音高的準確,吸氣時不要有聲響,反之不僅影響歌唱的藝術效果,還會使吸氣不易深沉,影響氣息的支持,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兩肋擴張,小腹微收的習慣。
三、發聲練習是歌唱發聲的一種綜合性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習唱歌必須以最基本的發聲練習開始。
1、做獲得氣息支點的練習,體會吸與聲的配合,利用科學的哼唱方法,體會并調節自己的歌唱共鳴。
2、學會張開嘴巴唱歌,上下齒松開,有下巴松松的“掉下來的感覺”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3、唱八度音程時,從低到高,母音不斷裂連起來唱,口咽腔同時從小到大張開。
4、氣息通暢的配合,發出圓潤通暢自如的聲音。
四、咬字、吐字準確、清晰
發音練習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完善地演唱歌曲,所以必須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確地掌握語言的回聲,明確漢字語言的結構規律,將歌曲曲調與咬字吐字結合起來練習。練唱時,將每個字按照出聲引長歸韻的咬字方法,先念幾遍,再結合發聲練習,以字帶聲,力求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演唱時發元音的著力點,應盡量接近聲區的集中點,使三個聲區的共鳴得到銜接和靈活調整。
歌唱藝術是聲音與文學相結合的藝術,我們唱好歌曲,不能只講聲音,不講感情,反之也不行,我們應對歌曲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以及詞曲作者、歌曲的時代背景,有個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再進行適當的處理,把歌曲的藝術形象準確完整地再現出來,達到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怎么練聲帶 篇2
發“ s ”的狀態不變,舌尖稍向后移,聲帶立即振動,發出一個近似國際音標“Z”(介于“ zi ”與“ ri ”之間的音),發音時,注意力集中在聲帶上,練習曲的每個音都不能脫離“聲帶”,并要配合已練習過的氣息方法。
以上兩個問題都是我這里反饋較多的問題,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繼續問,呵呵,繼續加油嘍!
一、通俗唱法的基本功
1、 聲音必須要讓聽眾感覺到清晰的“質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演唱時,聲音充分靠前。這種靠前還必須是“高度集中的”。“質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來體現的,點子越小,質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縮小來體現的,而是以上述這個小小的聚音點的亮----暗控制體現的,這種技術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唱者廣大音量時,音質仍保持聚而不散。在減弱音量時,更不能失去“質感”,哪怕唱氣聲時,仍不失去“質感”,電聲再高明,只能改變唱者的音色,卻無法制造出“音色”來。
3、音質產生于聲帶的振動,振動來自聲帶的張力---- 阻力,因而發音的“焦點”必定在聲帶上,西洋傳統唱法中有一句聲樂術語叫做----“讓聲帶歌唱”。帕伐洛蒂說過:“聲音是從聲帶開始的,必須使聲帶立即振動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聲樂術語----“聲必須靠在聲帶上”。也是同樣性質。如果說聲音的出發點在嘴巴,聲音就無法靠在聲帶上了。也就是聲帶的張力----阻力不到位,所產生的聲音效果要么奶聲奶氣的;要不聲音就無法集中;日本歌壇目前就有這么一種唱法,據說是為了表現“清純”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國的楊鈺瑩、何影在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圣子要強。奶聲奶氣作為一種表演特色未嘗不可,但完全脫離了聲帶的基本振動和氣息的支持就成了“做作”了。“讓聲帶歌唱”五個字同時可以具有三個內容:聲音意識不要以“嘴”為出發點,而是應以聲帶為起點,這是一種意識,(因為聲音實際上總是通過嘴巴出來的)始終應以聲帶為“起點”;第二種是從生理上說的,在讓聲帶歌唱時,“軟腭的兩邊必需放下來”,好像一直掛到脖子下面,這是在歌唱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為它是解決聲帶緊喉嚨松的關鍵。腭弓松了,舌頭就自由了,下巴也放松了,喉嚨才可能打得開。反過來,腭弓一繃緊舌根立即下壓,造成聲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種是指“聲音靠在氣上”(傳統唱法有此要求,歐美流行唱法同樣有此特點)因為歌唱方法的本質是氣息----聲門的阻抗,沒有積極的聲門張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氣息產生阻抗?聲帶的調節是一切科學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當然也不例外,也是歐美唱法的區別于港臺、日本唱法的標志之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聲音“質感”強,嗓音特色顯著。值得我國歌壇借鑒。
5、聲音必需充分唱出來的另一體現是吐字。盡管通俗唱法的吐字建立在平時說話自然的基礎上,但畢竟仍有程度上的差別。應該說歌唱吐字要比說話夸張得多,就如同演話劇時念臺詞的吐字比平時說話要夸張的情況相同。通俗唱法的吐字在發聲時要求舌頭左右橫向拉緊,這一強調的目的是讓聲音更靠前,更清晰,舌頭好象一直處于英語中“get”、“let”、“like”那個位置上。通俗唱法的吐字沒有像中國民族唱法中“噴口”、“咬口”,那樣講究。也不象西洋傳統發聲那樣,要求腔體打開如同打哈欠的位置上吐字。它始終要口腔后部盡量不要大于口腔前部。因此在歌唱時絕不能有意識去張大口腔后部,也就不要提軟腭。通俗唱法也不要求張大口,只需口腔前呈“喇叭形”,不影響聲音靠前即可。(貓咪叫時的嘴巴形狀,形象地說明了唱法的口型要求)
曾有過這樣的情況:某女歌手平時歌唱時聲音很輕,可演出時音量很大;另一女歌手平時音量很大,在臺上演出音量卻很小。為什么呢?原來前者音量雖小卻有“質”,而且聲音很靠前;后者音量大卻不集中,造成質感模糊。又因“靠后”----口腔后面大于前面;聲音雖大但出不來,等于不大。那么是否通俗唱法就不能使用“靠后”的意識呢?回答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通俗唱法無論是意識還是效果都應是靠前的。只有在特定條件下,允許采取臨時“靠后”的權宜之計。這是指某些歌唱者在歌唱時下巴習慣性向前凸出,以至于造成聲道阻塞,為了矯正下巴的位置,允許聲音暫時“靠后”,其目的是促使下巴退后。如果這樣做確能有助于矯正下巴外凸的毛病,但當錯誤一旦得以糾正之后,仍需按通俗唱法的“靠前”要求來歌唱。保加利亞著名聲樂教師勃倫巴諾夫曾斷言:歌唱的秘密是“靠前、再靠前”。為什么要如此強調靠前?在西洋傳統聲樂界,曾有過“靠前”----“靠后”的長期爭論。原因是“共鳴”這個內容,常常容易讓人造成錯覺----讓自己的耳朵聽到振動,這種本能的習慣意識會讓唱者不自覺地讓自己把聲音安放在口腔后部----距離耳鼓膜最近的地方,造成了自以為聲音很響但人家聽起來并不響。在通俗唱法中同樣可能發生這種情況,絕大多數歌唱者忽視了唱者自我感覺和聽者實際感覺是兩回事這個客觀現實。在高音上的自我感覺,甚至和實際效果完全相反。如果一個歌唱者不能建立走這么一個概念----隨時不忘用自我的耳朵去聆聽自己的聲音----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聲音在聽眾耳朵中的實際效果的話,是絕對唱不好歌的。有些歌唱者自我感覺特好,實際卻完全相反。有些歌手唱得很好,卻老是自卑地認為自己唱得不好,要樣,這個問題在下文《唱法的誤區》中還要談到。“唱出來”就是“靠前”的本意,但傳統聲樂的靠前和通俗唱法的靠前在聲音效果上是截然不同的,通俗唱法就是要西洋傳統唱法中的“白聲”,甚至可以說要求越“白”越好。
6、氣感:氣感不只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效果”,上述呼吸中用上下腹對抗來建立支持是一種手段,這并不是說在歌唱時兩肋能保持張開的姿勢就算有了氣息支持的情況一樣,“氣感”正是對這種方法后鑒定。以教堂的鐘為例:如果這個鐘沒有掛起來就敲擊它,聲音短促而難聽;掛起之后再去調皮擊它,聲音會產生回蕩的余音,傳送十里之遙。氣感能使歌聲始終帶有回蕩的“余音”,聽覺效果明顯不一樣,唱者的自我感覺是清楚地感到胸中有“回聲”。
以上幾點是通俗唱法實踐應用中必需注意的具體要求,盡通俗唱法是多制式、多層次的,這些要求卻是一致的。但對不同層次的歌手的具體要求標準可以有所區別。如果我們按能高能低、能強能弱、能剛能柔、能亮能暗這十六字為準繩,對高層次的要求:十六字全部到位;對中層次是部分到位;對低層次的可不講究到位。這是指技巧要求。有些歌星樂感達不到一流,而技巧卻是一流的,仍能達到一流之列。作為一流樂感的歌手,縱然技巧不足,也無損于他們成為一流歌手的可能,因為樂感在通俗唱法中畢竟是首要的。正因為如此,樂感不足的人唯一的出路只有通過技巧去彌補了,而技巧制造出來的力度對比、色彩對比以及高音的爆發力等技巧,即使不能達到“動心”的效果,至少可以達到“動聽”的效果。不可否認有這樣的事實:有些樂感較差的人,通過“制造”卻“激發”出了真的樂感,這叫弄假成真。
畢竟一流樂感的人是少數,渴望“制造樂感”的人是多數。基本功是培養“能力”的,“能力”則是技巧的基礎,學好基本功無疑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動代價,但也一定會有收獲。任何唱法模式,當經驗上升為理論時,都會發現它們有著自己的發音“套路”,在聲樂專業術語上也叫“狀態”。西洋傳統唱法為建立這個“狀態”需要化費很長時間和精力。最終仍未必都側“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到頭來顆粒無收的也不在少數。通俗唱法的基本功相對要比起西洋傳統唱法要簡單,就如同芭蕾舞和現代舞的情況相似:芭蕾舞非要用足尖支撐,現代舞卻不需要,但在腰和腿方面都需要有“功”。芭蕾用“足尖”的特定要求與西洋傳統唱法要求在“喉頭沉底”的基礎上歌唱,同樣是難度很大,訓練的“耗時”自然也長。通俗唱法則無此要求。如果的抽掉了這項特殊要求就認為通俗唱法不需要基本功,結論未免輕率了。任何唱法模式,只要有技巧要求就必要基本功,只是按不同的美學效果來建立自己的不同“狀態”罷了。
怎么練聲帶 篇3
1.眼神的交流。當可愛的寶寶睜開雙眼時, 你一定要把握住這短暫的第一時刻,用溫柔地延伸凝視她。要知道,嬰兒早期就能認清別人的臉,每次當他看著你的時候,都在加深對你的記憶。
2.呀呀兒語。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張天真無邪,不諳世事的小臉,但不妨給他一點機會,讓他也能和你交談。很快,他就會捕捉到與你交流的節奏,不時地插入幾句自己的“言語”。
3.母乳喂養。盡可能地用母乳哺喂寶寶。媽媽在哺乳的同時,給寶寶哼唱兒歌,輕聲細語地與他交談,溫柔地撫摸他的頭發,這樣可以增進你們的親子關系。
4.吐舌頭。有實驗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兒就能模仿大人簡單的面部表情。
5.照鏡子。讓寶寶對著鏡子看自己。起初,他會覺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個可愛的小朋友,他會非常愿意沖著“他”擺手和微笑。
6.呵癢癢。笑聲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寶寶玩一些小游戲,比如“呵癢癢”等,有助于提高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7.感覺差異。把兩幅較為相似的畫放在距離寶寶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畫中有棵樹,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一定會兩眼骨碌碌地轉,去尋找其中的不同。這對寶寶今后的識字和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8.共同分享。帶寶寶外出散步的時候,不時地跟他說你所看到的東西——“看,那是一只小狗!”、“好大的一棵樹啊!”、“寶貝,有沒有聽到鈴聲了嗎?”……最大限度地賦予寶寶擴充詞匯的機會吧。
9.一起傻。小家伙非常喜歡和你一起發出傻呼呼的聲音——“噢咯”、“嗯哼”等,偶爾還會發出高八度的怪叫聲。
10.共同歌唱。盡量多學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編歌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給寶寶唱歌,還可以讓寶寶聽一些優美動聽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樂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數學的學習。
11.換尿布時間到。利用這一時間讓寶寶了解身體的各個部位。一邊說,一邊做,讓寶寶的小腦袋瓜與你的言行同步。
12.爬“圈”。媽媽躺在地板上,讓寶寶圍著你爬。這是最省錢的“運動場”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幫助寶寶提高協調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購物時光。留點空閑,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顏色,會使寶寶歡欣鼓舞。
14.提前預告。睡覺關燈之前大聲地宣布:“睡覺嘍!媽媽要關燈了。”讓寶寶慢慢地領悟因果關系。
15.沒事逗著樂。輕輕地對著寶寶的臉、胳膊或小肚肚吹氣,逗寶寶“咯咯”笑。
16.揉紙巾。如果寶寶喜歡從盒子里抽取紙巾,就隨他去吧!看著他把紙巾揉成一團,再看著他將其展開,花幾分錢就能有一個可以訓練寶寶感官能力的好玩物,何樂而不為呢?你也可以把小玩具藏在紙巾下面讓他找,不過,當寶寶找到的時候,一定要大加贊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