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神演講稿3篇
各位老師、同學們:
下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精神永傳揚》。
我從紀念碑的銘文中尋找你的起點;
我從人民大會堂的臺階上走出你的現在;
我從博物館的滄桑中描摹你的航線;
我從天安門的巍峨中眺望你的未來。
前不久,相繼觀看了幾部電影電視《李小龍》、《亮劍》、《葉問》,部部精彩緊張。可他們都表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中國人民的堅強勇敢。
李小龍在美國展現中華武術的浩然正氣,最后憑借真功夫,成功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更改變了外國人心中對“東亞病夫”的印象;李云龍有膽有謀,敢打敢拼,在戰火硝煙中表現了中國人不畏強敵的大智大勇和逢敵必亮劍的剛烈;葉問能夠在腥風血雨的年代,抱著一顆報效中華的雄心壯志而發揚中華武術,展示了不屈不饒的民族精神,喚醒沉睡于國人心底的自豪。
許多年后的今天,當我的目光穿越歷史的峰巒,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呼吸。我又看見,我又看見了一群又一群的青年,那掛滿汗水的面孔。我又聽見了,他們嘹亮的歌聲,在荒蕪的土地上回蕩。他們用無怨無悔的青春,在悠悠歲月中,寫著一首愛的詩篇。是的,歲月悠悠,人生漫漫,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詩篇;那是一片開滿鮮花的風景;那是一曲氣勢磅礴的交響;那是一座壯志凌云的豐碑。
哦,國徽,是齒輪中生長的麥穗,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是不屈民族的標志!贊美,有時不需要歌唱,而應該用心聆聽。
國旗,是我晝夜難眠的情感,他使每個生命都莊嚴起來、神圣起來,沿著國旗下的路前進、前進、前進進。
國歌,是容納了神州大地百分之百的樂感,他的每一個音節都凝聚著東方民族的骨氣,他的每一個音符都能夠滋生咆哮的力量!
我是中國人,更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重慶直轄以來的光輝成就激勵著我忘我學習,刻苦鍛煉。去年我作為學校的代表之一參加區健康校園運動會的經歷和這次慶祝五四當主持人的精彩,都值得我自豪地銘記。但這也是我更加努力奮斗的起點和通往成功的階梯。中國精神是我心中永遠的燈塔,它將照亮我追求卓越的一生,是我永遠的精神支柱。
來吧,90后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把腳步加快,因為中國精神永傳揚。
謝謝大家!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哥哥姐姐們:
大家好!
我是一年級一班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我心中的中國精神》。
在我拿著畫棒涂鴉時,爸爸教我認識了紅色。有一次我玩耍時,不小心碰傷了額頭,血流不止,到醫院縫了三針,從此我知道了血也是紅色的,而且流血好疼,好疼!但是在我看到電視中八路軍打鬼子時,很多叔叔、阿姨為了打敗鬼子,常常都受傷流血,甚至犧牲了。我不明白:叔叔阿姨們不怕疼嗎?媽媽對我說:因為他們熱愛祖國,想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們勇敢、堅強、不怕流血犧牲。而且我們的國旗——五星紅旗也是紅色的,就是這樣無數的叔叔阿姨用鮮血染成的。
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中,好多解放軍叔叔不畏艱險去救人,好多好心的叔叔阿姨自己拿了好多好多錢和東西給他們,幫助他們重建家園,我的爸爸媽媽也捐了錢。不過,我不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爸爸說:“因為我們是一家人。”
我們班的馬婷婷腿不方便,我常看見老師背她去上廁所。我又不明白了:你又不是保姆,她去不了,叫她爸爸媽媽啊!干嘛要去做?老師告訴我,我們所有的同學,都是她的孩子,所以她愛我們,我們也要像兄弟姊妹一樣互相幫助。
老師們,哥哥姐姐們,站在這里,我還是不知道祖國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中國精神,但是,我知道,我一定要努力學習,認真完成作業,講究衛生,要熱心幫助同學,也要愛護學校公物,遇到事情時要更要堅強勇敢。老師們,哥哥姐姐們,請相信我,我一定會做到!
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之一其實毫不過分。且不說她幅員之遼闊、歷史之悠久、文明之輝煌,單是新中國50余年來的成就,就足以折人之心:
我們只用了20多年就走完了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發展上用了半個世紀才走完的道路;我們用別人無法想像的時間和條件完成了“兩彈一星”的研制和開發;我們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制造出汽車、飛機、輪船,從而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民族工業;如今,我們自己的祖國強大,興盛,能屹立于世界東方,是美好的愿望。然而以上的種種卻顯然有些虛驕之氣和浮躁心態。翻開中國的近代史,可以發現,中國的整部近代史實際上是飽受外來侵略和威脅,人民奮起反抗的血淚史。一個被侵略被壓迫的民族,為了伸張正義,維護自身的人生權與民族尊嚴,高喊民族精神,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無疑是進步的表現。改革開放后,我們更面臨許多機遇與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萬眾一心,致力于發展民族工業,弘揚愛國主義更是值得提倡。
這一切,緣于一種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緣于一種綿延數千年而沉淀于中國人民血液中的巨大神力——中國精神!
那么,什么是中國精神呢?是“愚公移山”式的奮斗精神,還是“羿射九日”的拼搏精神?是“共工怒觸不周山”的不屈精神,還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忘我精神?應該說,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然而,筆者以為,中國精神更為重要的體現還是那存在于國人深處的憂患意識。《易傳》之中“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條命題也許可以為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中國精神作一個大致的概括。
中國曾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自古就戰亂頻繁。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必須需要一種精神的支持。她的子民至少要團結、堅強、拼搏和愛憎分明,——這些素質絕不能少,否則只靠眾多的人民,如何能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呢!而只有中國精神,則使得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得以存在、延續、發展。到了近現代,作為中國精神之主導的憂患意識,更成了中國的先進分子們拯救國家、救亡圖存的強大精神支柱。以拯國救民為己任的林則徐面對著洋人的欺凌和政府的腐敗,用他憂國憂民的赤膽誠心抒寫了中國人不甘屈辱的壯歌。“棄醫從政”、“棄醫從文”的孫中山和魯迅都以其傳奇色彩的經歷定格成了“中華絕唱”。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甩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振興祖國體育事業,更有多少體育健兒努力拼搏,汗灑賽場,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為了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面貌,又有多少優秀兒女兢兢業業,奉獻在自己普通的崗位上,從而創造了無數的奇跡;而為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多少海外游子毅然拋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學成歸來,甘愿與祖國母親同甘共苦,把自己的激情與才智貢獻給祖國……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中國精神表現了不同的形式和各異的內容。然而,其本質卻只有一個:為了中國的騰飛、為了中國人的中國!其心可鑒,其志可欽!
“海不辭細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方能就其高”,隨著世界進入全球化的趨勢加強,我們要逐步樹立一種“世界人”的思想,以“兼容并蓄”的中國精神看待世界,融入世界,而不僅僅以“中國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在尋找民族歸屬感和民族精神的同時,別忘了把自己融入在世界的坐標上,讓中國精神與之相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運用各種先進文化為祖國的“四化”建設做出貢獻!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無疑成了二十一世紀中國人的一個重大課題。中國精神,作為中華民族賴以強大昌盛的內在動力,作為中華文化賴以光大輝煌的民族靈魂,作為始終支撐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前赴后繼、為民族救亡和振興奮斗不息的堅強意志。她,才是中華民族的鐵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