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演講稿合集(通用6篇)
弟子規演講稿合集 篇1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后,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蘊卻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對于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圣人的學生。“規”是什么意思?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長輩先嘗。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著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說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后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么多。
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20xx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弟子規演講稿合集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以孝為先》。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瑯瑯的讀書聲:“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聽著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著讀起來。
我喜歡讀《弟子規》,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我們生活的典范,它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要誠實守信、小心謹慎。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有剩余的時間與精力,要多向有德學的人學習。它把文明禮儀縮略成了24個字,教人們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像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范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
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很多人所理解的孝道一定要表現在大事上才為孝,方不知,小孝不盡,大孝難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是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弟子規》,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學習《弟
子規》以來最深刻的感受。講到孝,誰都會想到自己的父母。我們從一個嬰兒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從吖吖學語到能在社會上立足,需要耗費父母多少心血啊! 他們一邊工作養家糊口,一邊騰出時間來照顧我們,想自己所不能想,做自己所不能做。二十八年前,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年齡,他們沒有一天懈怠,把近三十年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的付出;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和愛護著自己的孩子,并且重復著一千遍、一萬遍的問題—好好吃飯、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相處。。。。。。;但他們卻從來不讓兒女為他們擔心,每次也總是重復同樣的話—不用你們擔心,你們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了。。。。。。。是啊,我們的笑臉就是他們疲憊一天后最好的獎賞,我們的健康平安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安慰。所有這些,都讓我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父愛的深沉”。我偉大的父親,我善良的母親,我深深的向二老鞠躬,我永遠也報答不了你們的養育之恩,不敢忘記你們的諄諄教誨,我將用一生來履行對你們的諾言,用一生來孝敬你們。。。。。。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鑄成固若金湯的堡壘。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讓她記載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讓經典永恒,讓愛永恒。
弟子規演講稿合集 篇3
《弟子規》是一本古老的中國小學課本,據說是清代李毓秀寫的。主要記錄圣人對學生的指示。讓我們體驗祖先的智慧,不僅了解古代文化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對他人彬彬有禮,如何為人處世。
這本書大概是說:我們要關心兄弟姐妹,關心長輩,懂得做人。
我看了《弟子規》最深刻的部分:“三年不下床,會醉得肉肉的。”這句話讓我覺得古人很重視父母的葬禮。父母去世后,他們三年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肉。在這三年里,他們想讓房子簡單明了,沒有什么富人能出現。但是我們現代人能做到嗎?絕對不行!它們只能丟失一周。一個星期后,他們四處玩耍,喝酒,吃肉。現代人不會讓房子變得簡單。
“頭冠一定要直,心結一定要打,襪子一定要穿,什么都要剪緊”教會我們出門要穿得整齊。比如你上學,一個人穿的很整齊,讓別人覺得校風一定很好。但是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扣子沒有扣好,別人就會誤以為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在當今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未來。如果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穿著整齊,強調衣服衛生;一個人不注意自己的衣服,穿歪了。你覺得老板會選誰?你找工作面試的時候,別人不僅會看你的學歷和能力,還會看你的形象。我們校園也提倡注意著裝整潔,保持良好形象。所以從小就要注意穿著整潔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弟子規演講稿合集 篇4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在這個綠色的春天,我們學校開展了“我讀書,我快樂”的活動,期間我認真讀了《弟子規》。
這本書是古代大臣和圣人孔子寫的。主要是教人孝順父母,愛兄弟,講信用。但在這360句話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一句:閱讀方法有三種。你需要你的真心和你的信。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讀書時,有三種感官:心、口、眼。即心要記,眼要看,口要念;這三者缺一不可。
但是我的實際行動一個接一個的跟著,簡直是天生的差別,天上一個,地下一個。每次看書或者做作業的時候,我的心臟、嘴巴、眼睛都做不到,心里很慚愧!每次做作業都不用心。要么玩筆,要么看窗外風景。
印象比較深的是那一次:二年級的時候,數學老師中午給我們布置了15道基礎計算題,讓我們在家做。到家準備做的時候,剛開始下定決心,不到五秒就全忘了,就像《哆啦A夢》的大雄一樣!
做了四道題就開始不耐煩了,就隨便寫了幾道題,蓋了本子。誰知道下午認真做的四道題都是對的,其他都是錯的。因為這個,他們被老師批評了很久。
我覺得,只有腳踏實地,認真做事,才能專心把一件事做好!
弟子規演講稿合集 篇5
俗話說,國家有自己的規則,家庭有自己的規則。今天我就來說說《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康熙年間的一位學者,文章共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弟子出家、出家、待人接物、受教、求學應遵守的規章制度。后來被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為《弟子規》
下面,我就說說《弟子規》中的一些典型代碼。
事情雖小,不要擅長;東西雖小,但不要私底下保存。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不能誠心誠意去做;東西雖小,但不能拿去私藏。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另一句話,——。不要善良渺小,不要邪惡渺小。這兩句話告訴我同一個道理:永遠不要以為事情很小,但你可以為所欲為,事情就會越變越大。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做各種惡的壞人。
親愛的我,孝難;親親我,孝順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親人如果愛自己,很容易尊重孝道;但是親戚如果恨自己恨自己,還是可以孝順的,那才是真正的孝順。確實如此。和對你好的人接觸很容易。但是你很難接觸到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他們的好是沒有回報的。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應該盡孝。不管父母有多難,我們都要加倍孝順他們。
雖然《弟子規》是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準則,但是在現代社會,我們還是要遵守這些古老的戒律,古人的準則和規范,不要認為事情小就可以做好,不要因為父母的脾氣而對孝道不忠。和古人相比,我們應該用《弟子規》來規范自己的言行。
弟子規演講稿合集 篇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過去,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讓末學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么天真,無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真,純善。這使得末學更不敢對自己松懈,更是戰戰兢兢。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家庭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
因為:“童蒙養正圣功也”。幼兒正是長養天性的時期,“先入為主”。他們現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張白紙,給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著孩子們,而我們的言行由思想決定,所以,抉擇中最重要的就是“擇念”。因此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非指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像蔡老師說的那樣,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見來下定論,不然會后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來進行判斷。那么,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斷去學習,學習中華圣賢經典智慧,因為它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永恒不變的真理和規律,它超越了時間跟空間,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用短暫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這樣,才不會走太多彎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嘛”!
老師還講到,思想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決定著一個人的習慣,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改變著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社會,要想解決問題和沖突,根本就在思想。每個人從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話,我想,整個社會必然是和諧圓滿的了。
反觀之,現在的社會人人都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還是被欲望所遷。“欲令智迷”,欲望是個無底洞,是無止境的。我們要教孩子長德行而非欲望。
厚德方能載物,大學里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后,才能則近道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