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演講稿(通用32篇)
弟子規演講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瑯瑯的讀書聲:“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聽著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著讀起來。這是我已熟讀的《弟子規》的總敘。
我喜歡讀《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范。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禮儀略成了24個字,雖然短短24字,卻也已經樹立了我文明的態度。
弟子規,是圣人對我們的教誨,它讓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接著要小心謹慎,誠實守信。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余的時間與精力,要向多方面學習。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么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為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對我百依百順,凡是我提出的比較合理的要求,都會想方設法滿足我。我總是認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甚至,有時父母關心我,多叮囑幾句,我反而嫌父母啰嗦。有時父母要我做些事,我總是拖拖拉拉,盡量避過,即使做,也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我們至少要做到《弟子規》所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才能不辜負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這就是文明。
弟子規演講稿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很高興能為你們解讀《弟子規》,愿我的拙見能帶給你們想要的收獲。
在《弟子規》中,“謹”單獨構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要求孩子從小養成謹慎小心、規矩低調、有自我尊嚴的生活習慣。
今天早上我解讀的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說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適當地晚睡,年老是非常快的事情,朝逝,你要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
先給大家講一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吧——
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正好要找他。別人告訴他:老師,宰予在睡覺。孔子很生氣,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意思是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
孔夫子基本上是溫文爾雅的,動怒的情況不多。如果我們去看《論語》,這大概是老夫子比較動肝火的一次,這個話說得很重,要傳達的意思無非還是要大家珍惜光陰。
說到珍惜光陰同學們一定聽過過“囊螢映雪”“懸梁刺股” “聞雞起舞”的故事吧,可我今天不說這些故事,我要給大家講一個聞“季”起舞的故事。季先生每天早晨四點半起床,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北大校園里有一句話,聞“季”起舞。雞還沒起呢,季先生已經起來忙半天。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說季先生,您過去遭受過那么多挫折,有十幾年還不讓您工作,您又擔任了一百多個學會的會長,經常要開會,您怎么能寫出那么多東西啊?季先生哈哈一笑,說當你們起來用早餐的時候,我已經工作了三個小時了。《季羨林文集》長達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論文和文章就是這三個小時寫出來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就是要求孩子們愛護生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后,要洗洗手。
提到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我不禁想到中國臺灣作家劉墉的一篇文章《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文中寫到兩幅畫面:在臺北市一家大型停車場,一位年輕漂亮的小姐,給她的狗擦屁股,只見那位小姐擦完,打開車門,先把剛用完的衛生紙放進車里,再把狗抱上車。還有在紐約中央車站,一位穿著華麗的貴婦蹲在大廳中央的地上,當著旁邊上千經過的人,用衛生紙擦她剛剛打翻的咖啡。
弟子規演講稿 篇3
寒假里,老師讓我們去自學國學知識,建議我們先去背《三字經》、《弟子規》、《千家文》、《千家詩》這些國學典籍,今天,我就來說說我背弟子規的體會吧。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寫的,主要講的是要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言行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對他人仁慈博愛,還要多學習,多讀書,向圣人學習。《弟子規》中有一段話:“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意思是讀書的方法是要注重心到、眼到和口到,要專心致志,一本書開才始讀,不要又想看別的書。
而我讀書時,總是忘了做到這三到,有時看書時不夠專心,一邊看書,一邊想我家養的兩只小白兔怎么樣了?它們愛吃的蘿卜吃光了沒?它們現在是在睡覺還是在搶東西吃?想到這,我就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去兔籠邊瞧瞧,結果,什么內容也沒記到腦海里。
讀了《弟子規》這段話后,讓我更加體會到讀書不專心,效率就很不高,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結果仍學不好,今后我讀書時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以較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學習《弟子規》后的一點體會。
弟子規演講稿 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福建省柘榮縣城關小學的。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讀弟子規,做文明人》。
我記得有這樣一段話:“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我覺得《弟子規》就是一部播撒種子的中華典籍,一部中華禮儀美德的范本。
《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范。它是中國古代圣賢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它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做,它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進行了概括和揭示。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才能成就大事。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做事情不要慌張,不要畏難;“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講的又是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會我們的是如何做一個孝順的子女。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弟子規》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讓中國傳統美德再放異彩!
弟子規演講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家人們:
大家好,我叫陳安懿!
今天,我先分享一下“親所好,力為具”這里談到父母愛吃什么一些相關的話題,我父母愛吃什么我一直都不知道,而且父母天天做的飯都是我最愛吃的,如果有時有不愛吃的菜,他們也會多加一道我喜歡的菜,父母是多么愛我呀!但我呢以前還總是浪費糧食,明知道浪費糧食是不對的我還去做,我是多么不愛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呀!我在五一那天就發誓要改,從五一到現在父母做的我一次也浪費糧食,都吃光了!但遺憾的是我還是不知道父母愛吃什么!
下一自然段又說到父母也關懷我們的健康,這我深有體會,因為我是一個病人,我飲食和生活肯定跟很多人不一樣,父母肯定得用心關懷我的身體,希望早點健康。而我以前有時控制不了我自己,而去做違背父母的事情,結果就是因果報應“犯病”,我現在呢?完全變了一個人,因為我看了一本書,里面如何去刻制自己的這種習慣,我還在網上看了很多孔子相關的文章,我在五一之后完全刻制住了自己的這些壞習慣!
后面又講到肉食的危害,我小時候也是非常喜歡吃肉的,有時還經常去出去吃去,我最愛吃的是牛肉飯,那里只有肉和飯沒有別的,我能吃一大碗,現在學了傳統文化我才忌的。
先說這些,后面的下次再說,謝謝大家聆聽!
弟子規演講稿 篇6
如果有人問我,《弟子規》是什么?我會告訴他,《弟子規》就像這個春天的一條路,一路上有沁人心脾的鮮花可以采摘,每次讀《弟子規》,都會是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人生之旅。
曾幾何時,我們都站在十字路口,望著千年,心中仿佛茫然。現在我們踏上這條精神之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個字——“先孝”。一切美德,孝為先,我們中國人講孝最多。所以,我們對孝道的解讀古往今來都是極其深刻的:我們知道“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父母不候”,我們更知道“但多少愛有寸長草,賞三春光”。然而,這和“孝”一樣,是一種重要的“喪”,卻像灰姑娘一樣,被我們有意或無意地遺忘在角落里
并發癥有哪些?指兄弟姐妹之間的友誼,以及與朋友的友誼,尊老愛幼。所以,是愛,是愛,是愛,是關于人性的。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古人視孝等于“孝”,古人通過行動形象地詮釋了“孝”的含義。
在古代中國人眼里,為了兄弟姐妹放棄生命和幸福。所以成為了那個時代風度翩翩的紳士風度和品質。人們仰望她,追求她,想盡辦法得到她。她就像一朵吸取日月精華的仙園花,開了很久。
今天,我們遺憾地看到,這個瓊花已經沒落,被物欲與貞潔的激烈斗爭所黯然失色。它在人們心中的美麗正在淡化她的顏色和香味。
對于父母來說,古人是“父母的命不該耽誤”,今天的人更多的是“孩子的命不該耽誤”;對于教師,古人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今天的人更多的是“三年為師,魯豫望之”;對朋友來說,古人是“兄弟,何必骨肉”,而今天的人更多的是“三年同學,爭論不休”。
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本性是不是不如古人?其實在我看來,這不是人性的改變,而是對傳統美德的漠視。其實只要我們稍加關注,稍加約束自己的行為,“一”的種子就會在我們身邊生根發芽,最終茁壯成長。當我們看到老師時,不妨深深鞠一躬,說聲“老師好”;和同學相處時,不妨少一些以自我為中心,多一些體諒;萬一和朋友發生矛盾,我們不妨少點挑剔,大方點。更要小心的是,當我們匆匆忙忙卻看到別人提著重物上樓時,我們不妨有意識地打開一條通道;餓的時候排隊吃飯的時候,不妨耐心等待,不要胡思亂想;熄燈休息后,住在樓上的同學不妨體諒一下住在樓下的同學,自覺放開自己的腳步。
聽著,這些真的很容易嗎?但是容易的意思是平凡嗎?也不是!你知道嗎,每一小步都是你自己進步的一大步,但是每個人邁出的這一小步卻可以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不難,只要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一個小細節,嘗試新的舉措!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天空變藍了,大地變寬了,周圍的人變友善了,朋友越來越多,煩惱越來越少,周圍的廢墟已經悄然生出了生命的芬芳。
同學們,我希望從今天開始,我們在心里埋下一顆種子,讓我們用自己的心的溫度去呵護它。相信明年春天花開了,小樹發芽了,我們就真的長大了!希望我們能在《弟子規》這條遍地鮮花的路上越走越遠,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弟子規》漫長人生中的過客,而不僅僅是一個過客!
弟子規演講稿 篇7
先治國,先修身,先修身。
這本書《弟子規》是基于第一任老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其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語行為都要謹慎,尤其是信用方面;那么就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平等,對世間萬物善良,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也要主動親近仁人,向他學習;最后,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學好其他有用的知識。
我們90年代的孩子,似乎每個人都有不同于別人的性格。有時候,我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根本不會告訴父母。有時候,當我們回到家,我們會走進房間,根本不告訴父母。其實幕后的父母是極度擔心的。孩子在外面,他擔心自己是不是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想象不到他們的'焦慮,只能自己玩,想不到別人的感受。愛父母的時候要“出門告訴父母,但一定要面對”,也就是出門告訴父母你要去哪里,回來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有一次和哥哥姐姐們相處,可能是因為我們玩的太好了,所以我總是直呼他們的名字。可能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他們也不當真。我的兄弟姐妹們從來沒有告訴過我任何抱怨。但其實他們背后可能有一些怨言,但他們不會對我說什么,也許是怕我尷尬。我愛我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應該“叫他們長輩,不要直呼其名,要叫他們“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因為他們是長輩而尊敬他們。
我喜歡不分大小和長輩說話。有時候,當我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時,我總是大聲爭論,不分等級。有時候他們會教訓我一頓,但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置之不理。其實他們心里也很不滿意,但是不會嚴厲的罵我,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當我們愛長輩的時候,要“先壓低聲音,再尊重長輩”,也就是和長輩說話的時候,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聲拒絕。雖然他們不會給他們一個非常嚴厲的教訓,但他們實際上內心很難過。
我們經常喜歡“敲門”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我們根本不用。其實別人的房間不是你隨意進出的。有些人可能不在乎,但有些人在乎別人進入他的假期。但是,進別人房間之前不敲門是個壞習慣。當我們尊重別人的時候,要“入門問救哪一個”,也就是入門之前,要敲門問“有人嗎?我能進來嗎?”不要沖進去。
《弟子規》中的行為規則是大三學生應該有的規則。我們應該遵循《弟子規》給我們的優秀品質指導,努力學習,繼承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道德在當今社會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一定要學習《弟子規》的優良品質,才能扎好德育的根。
弟子規演講稿 篇8
談到珍愛生命的時候,我們總不會忘記強調,是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可貴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忘了賦予我們生命,無私哺育我們成長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愛與關心,是因為他們的悉心照顧,我們才能夠在一個優異的環境下茁壯長大。
這些天不知怎么的我把書房里的《弟子規》拿來翻了翻。當我看到“入則孝”的時候,我心里涌起了陣陣好奇與疑惑。“入則孝”說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順父母嗎?我好奇地查了查資料,果然就是這個意思。在孔夫子那個年代就開始講究孝道,對于受到父母的愛越來越濃的我們怎么能夠不去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了。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意思就是冬天要讓父母親穿的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要問安,晚上要向父母親請安 。出門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業不隨便改變。同學們你做到了嗎?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其次,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要文明,不亂罵人,做事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和別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學習《弟子規》,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么能去愛別人呢?
一個人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后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著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后,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干什么,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弟子規演講稿 篇9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后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去哪里,回來的時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并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貿然就跑進去。
……
《弟子規》里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矩。我們要把《弟子規》中所賦予我們優秀品質的導向,跟著書內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的美德。道德于現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內存在的良好品質,從而扎德育之根。
增城市鄭中鈞中學高一:凌韻儀只要天真_
弟子規演講稿 篇10
上二年級的時候,老師帶領我們學習《弟子規》,在朗朗上口的韻文中,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
入則孝
“孝”是什么?媽媽總對我說,要做一個孝順的孩子,我也振振有詞地說:“我是孝順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東西我都留給爸爸媽媽吃……”可是學了《弟子規》“入則孝”篇,我才知道自己做得遠遠不夠。
比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來說,我做得真的是差遠了。以前,我總是不聽媽媽的話,媽媽吩咐我做事的時候,我總是嘴上說著:“嗯,來了來了。”身子卻紋絲不動,為這經常把媽媽急得不得了,可是我卻總改不了。還記得那個早晨,媽媽喊我起床,我賴在床上就是不起來,媽媽生氣地對我說:“兩分鐘后我再過來,如果你不起的話,我就把手伸進你的被窩!”兩分鐘后媽媽進來了,見我坐了起來,就走了。可是媽媽一走,我就倒頭又睡,直到爸爸又來叫我:“錚錚,快七點了,你還上學嗎?”我這才急忙起床。自從學了這句話,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媽媽一叫我,我都是馬上答應,跑去看看媽媽有什么吩咐。另外,我還跟媽媽立下軍令狀:每天早晨六點半準時起床。男子漢說到做到,媽媽再沒為起床的事和我著急。
信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有誠信的人,答應別人的事,就應該努力做到。學這句的時候,讓我想到了借書的那件事。
我和對門的澤澤都很愛看書,我們經常互相借對方的書看,澤澤總是在規定的時間內還書,可是我,比起她來就差遠了。剛放寒假的時候,我借了澤澤一本《腦筋急轉彎》,答應一星期還她,可是回到家因為媽媽又給我買了別的書,我就把這本書忘在了腦后。一個寒假過去了,我忽然想起了這件事,可是,我連這本書的影子都沒見著,我把家都翻遍了,還是一無所獲。我問媽媽見沒見到這本書,媽媽一聽就火了,批評我不講信用,我心里后悔極了。后來媽媽和我一起找,終于在我的床縫里找到了那本書,還給了澤澤。
……
從《弟子規》中,我懂得了很多很多,孝敬父母,尊老愛幼,謙虛謹慎,珍惜時間……我將謹記《弟子規》,讓它指導我的思想和行動。
弟子規演講稿 篇11
今年十一長假,我和媽媽沒有像往年一樣出去旅行,媽媽給我安排了經典國學的課程,其中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我已經熟記于心,它是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后,改正了 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對于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干凈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小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為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說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弟子規演講稿 篇1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是七(5)班的旗手代表。今天我們迎著培英學校和諧的春風相聚在一起,盼來了又一個新的學期。記得那是20xx年的春天,我校高喊建設和諧平安校園的口號,全面開展了《弟子規》學習。一路走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踐行《弟子規》的活動在我校得到了更加成功、深入的開展,校風校貌煥然一新,文明禮貌蔚然成風。如今,我們學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了《弟子規》學習、語言文字推廣和德育示范學校。學習、踐行《弟子規》,建設和諧平安校園是培英人的成功創舉!
回想當初我們學習《弟子規》,念著“弟子規,圣人訓…”仿佛回到了“三字經”的那個年代。可是細細品味,我們體會到《弟子規》中培育人的精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我們學到了儒家千年處世哲學與生存的智慧,懂得了如何孝心孝行的道理。
學習《弟子規》就要踐行《弟子規》,而且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弟子規》(入則孝)中說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說,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尤其是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說到這里,我感觸頗深,以前我總覺得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千叮嚀萬囑咐實在是太多余,甚至有強烈的代溝之感。犯了錯誤,不但不思悔改,而且還要編造美麗的謊言,企圖掩過飾非。現在從《弟子規》中領悟了家庭倫理孝心孝行的人生哲理后,我感到十分愧疚與悔恨。
人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我決心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切實踐行《弟子規》中的處事、待人的哲理,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做一個合乎新時代文明禮儀品學兼優的中學生!
弟子規演講稿 篇13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誦《弟子規》,育好品行。
自20xx年以來,我校積極響應文教局發出的開展學習《弟子規》活動的號召,開展了一系列的學習踐行《弟子規》的活動,學生從中受益匪淺,我認為學習踐行《弟子規》的價值就在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現在,我就如何用《弟子規》教育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行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堅持誦讀,激發興趣
為了既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又減輕學生背誦負擔,我采用了見縫插針、積少成多的誦讀方法。具體做法是:1、每天早上七點開始,負責誦讀的班長帶領學生集體誦讀《弟子規》十分鐘。2、充分利用課前一兩分鐘時間,開展“課前一吟”活動,在每節課的預備鈴響之后,由誦讀班長帶領大家課前誦讀,直到上課鈴響。3、每天放學的時候,提倡學生背著《弟子規》出校園。這樣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后吟誦都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紀律上減少了學生的吵鬧。4、及時進行成果檢測,我把全班分成五組,每天抽查一組里一名學生進行背誦,一周下來,對每一組進行評價打分、評比并適時給予鼓勵,提高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在學生背誦的過程中,我會引經據典,用古人教誨、名人軼事或現身說法,向學生講解含義,為了使《弟子規》中的精辟論述,能使學生理解,我在講述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比如讀《弟子規》中“冬則溫,夏則凈,晨則省,昏則定”,我就給學生講了古代黃香孝敬父母的故事,這樣,既有理論又佐以生動、有益的傳說、故事,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當看到學生寫字歪歪扭扭,不認真時,我就會說“字不敬”,大家就會隨口答出“心先病”,背出來了,手下的筆也用力了;當看到教室地面有紙屑時,我就說“房室清,墻壁凈”,同學們會主動朝自己身邊看去,撿起紙屑;當看到學生中有幾個人陸續新添了幾件衣服時,我意識到學生有了虛榮的攀比心理,我會說“衣貴潔,不貴華”,買新衣服的同學立刻減少了;當同學們為了一點小事而發生矛盾時,我引導他們去讀“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蓋”,幾遍之后,他們就承認錯誤,化干戈為玉帛了。
1、前一段時間,我班的書本擺放出現了一種現象,非到大課間才擺放的比較整齊,其它時間擺放都不理想,特別是下午擺放就更不好了。于是,我讓學生把“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幾句抄在黑板右下角,每天下早自習,午自習就由誦讀班長帶領連讀三遍這句話。坐下之后,學生就主動擺放起書本,這樣過了一個星期,我取消了這次活動,書本擺放到現在一直很好,他們已經形成了習慣。
2、還有一件事給我很大的震動,讓我記憶深刻。我班一名女生,平時表現一直不錯,是班內前十名的學生,可是有一個星期一,竟然語文、數學作業都沒有完成,我把她叫到辦公室,問她為什么沒交作業,她一口咬定是交了,我讓她找,她把一份沒有姓名的試卷拿來說是她的,而那根本不是她的筆跡。我把試卷拿到班里,尚歐美認定是自己的,又找她,告訴她那是別人的,不是她的,但她仍一口咬定是自己的,我告訴她說:“做錯了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錯再錯”然后我打開《弟子規》中“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惟其是,勿佞巧”那兒,讓她讀了之后告訴我感想。當我再次問起時,她眼含淚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我長長的`舒了一口氣,感嘆道:“《弟子規》的力量真是巨大呀!
3、一位家長在家校聯系卡上反饋回來說:我感覺近半年來,孩子長大了,懂事了,知道幫家長分擔家務了,懂得父母的辛苦操勞了,感謝老師教育有方。我知道這都源于《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這樣我將《弟子規》納入日常的教學與管理,并與學生的規范、學校的制度有機的結合起來,當學生之間發生了小矛盾;當學生觸犯了校紀班規時,我引導學生將現象與《弟子規》的要求進行比較,鑒別,引導學生去辯論、去分析、出結論、提高認識。
自從開展《弟子規》學習后,班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學之間和睦多了,班集體更團結友愛了,不文明的言行少了,衛生紀律有了明顯的好轉,在班級,同學們更加注意集體團結、注重班級榮譽,互幫互助的班風悄然形成。《弟子規》教育讓學生懂得尊重老師,讓老師懂得愛護學生,這樣師生關系更為和諧。《弟子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人習慣。許多學生都在生活中有了很大的改進。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去。對于《弟子規》絕不能停留在學習的層面,而在重在落實踐行,將《弟子規》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融合在一起,自覺的將《弟子規》簡潔的文字內化為具體的行動指南和行為準則,學會用《弟子規》的內容來約束自己的言行,規范自己的行為。就讓我們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接受靈魂的洗禮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 篇14
在我的“書庫”里面,有許許多多的書。當然,也少不了一些經典作品。如:《三字經》、《百家姓》、《水滸傳》、《西游記》……我都非常喜歡看。但我感觸最深、最喜歡的書,還是《弟子規》。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這還得從我上一年級的時候說起。那時候我只知道《三字經》,不知道《弟子規》。有一次,我看到《三字經》書背后有許多同系列的經典書籍。當我看到《弟子規》的時候,就很好奇地問爸爸:“‘弟子規’是什么意思啊?”爸爸說:“它和《三字經》一樣,也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書。古時候的學生就稱為“弟子”,“規”就是‘規范、規矩’的意思。”
后來我就去書店買了這本書,認真地閱讀。從中我學到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如:“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告訴我必須要勞逸結合,不能死讀書。否則是不會有成果的。還有“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告訴我讀書要用心去想,仔細去看,專心去讀。又如:“用人物,須明求,儻不問,即為偷。”讓我明白了借用別人的東西,應先征得別人的同意,不能不說先用……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經典作品讓我享受閱讀快樂的同時,明白了許多道理。在以后的學習中,我會閱讀更多的書,做一個有用的人。
弟子規演講稿 篇15
巍巍章山腳下,悠悠石亭江畔,矗立一所有著百年辦學歷史的名校-----什邡市實驗小學,她是我的母校。五年前,我讀一年級,一踏入校園,最醒目的就是學校教學樓的根根石柱,上面刻滿的字,我好奇的瞅著,只認識其中的幾個字。從那時起,每天沐浴著清晨縷縷的陽光,我們就開始咿咿呀呀的吟誦那些柱子上三字一頓的《弟子規》了。
一晃五年過去了,那些柱子上的句子早已倒背如流,銘刻于心。我爺爺是個喜歡讀書的老人,鶴發童顏,髯白且長。他常常讓我和他背誦接龍《弟子規》。我們背得那樣順暢,背完后,爺爺總會和我說很久的話。有的話至今我才慢慢明白其中的意思。爺爺說:“《弟子規》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閑暇之余,我喜歡一遍又一遍地細讀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句子,體味那也許需要一生去體味的意蘊。漸漸地,我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予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予我們
衣食的人、感恩給予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我知道,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升華的過程。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有人曾這樣說過: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弟子規》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弟子規演講稿 篇1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是我就是沒有用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學會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隨然我從小就讀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而每次被老師或家長夸獎一句就驕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想我都沒有人生目標,所以我才不會努力去辦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后我要按《弟子規》里的規矩認真學習,認真去感悟,認真去實踐。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里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啟蒙經典之一《弟子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有的甚至都讀上百遍,可以倒背如流了。記得第一次深刻了解《弟子規》時是在父母大學網的有獎知識答題時。為了更好的參加活動,每天都更加認真去讀《弟子規》并且很好用心地去理解書中的第字每句,每讀一遍,自己對《弟子規》又加深了一遍理解,總之每多讀一遍,收獲都會多一點。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弟子規演講稿 篇17
引導語:當代社會,還有必要弘揚《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有什么意義?我們通過下文的學習了解。
人生一世最難得的是有一個正確的生活目標,正確的行動方向,也就是良好的教育。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導兒童,啟蒙養正,實在是一件非常偉大的工作。因為這不僅關系到一個人的一生,而且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國家的繁榮富強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前途。
真正賢明的父母和老師,應該懂得在孩子幼小心性非常純潔的時候,給予最好的教育。如果一味地縱容,寵愛或任其發展,是在害他。所以我們要把握好這可塑性最強,記憶行最好的年齡段,給他圣賢的經典,讓他在幼小的成長階段就培育出很多圣賢的智慧德能,那么,他未來的人生定會是幸福的人生,造福人民的人生。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神有無窮寶藏。《弟子規》集傳統文化教育思想之精華,是圣賢學問的根基。幼兒的學習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無過于圣賢的智慧經驗,這是人立身處世的基礎。
人生有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沒有。人生需要智慧,需要謹慎的態度,去走好每一步。有人說,我摸索了幾十年的社會經驗,只不過是《弟子規》的兩句話而已。(這人還算幸運,摸索對了,有些人,洗禮糊涂了一輩子,也沒明白到底該怎樣做人,所以古人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可見《弟子規》是我們處世的法寶,我們一定要珍惜。
學校落實《弟子規》的好處很多,現列舉一些,謹為拋磚引玉。
一、讓同學們不要再過“忙(心*亡),盲(目*亡),茫(迷*茫)的人生,要趕快覺“悟(心*吾)”找到人的本心(愛心)——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也是一切快樂,幸福的根源。
二、幫助同學們管理好自己,力求做最好的自我。只要讀誦和落實《弟子規》定能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理想和價值觀,知道應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心中明明白白,從而改掉以前的壞習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學生仁慈善良的心性,增強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
三、學會與周圍的人(物)和諧友好相處“凡是人,皆須愛”。學會愛父母,愛兄弟姐妹愛老師同學,愛朋友……,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于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由愛而生敬,由敬而生禮,那么,我們的人生就會在互助互愛中得到許多助力,人人都更容易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四、可以培養同學們的愛心,恭敬心,真誠心,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
我們能有這個生命和能夠平安幸福的生活,不知道需要多少人無私的付出。所以我們活著,不能只顧自己,我們要用自己的身體和智慧回報親人和眾人,也就是要為人民造福,為人民服務。
一個人的福分就在一言一行中積累形成。當一個人在付出的時候,能力在提升,人緣在醞釀,福分在增長。而逃避付出的人,能得便宜嗎?真誠多付出者,才是有福之人。
生活在感恩報恩之中的人,才會感到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得到真正的內心的歡樂幸福。
五、可以提高我們的智慧和感受能力。因為《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都是古圣先賢們只會的結晶,只要我們用真誠心去學習去實踐,就能感受到圣賢們對后世子孫們至誠至愛的存心,就能借助他們的智慧去做人,做事,少走許多人生的彎路,少留許多人生的遺憾和悲劇。(不要有傲慢心,以為我們比圣賢們強,許多地方,我們跟他們的智慧差得很遠)
六、可以讓同學們知道“規矩”(公理)的重要性。世人制造千條萬條“規矩”,無非是為了兩條:1、不要只顧自私自利,而不去替別人著想,乃至損人損己,損公肥私。2、鼓勵,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做一個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的人。
天下沒有損人利己的事情,損害別人就是損害自己——因為損害別人就是給自己種下了怨恨和災禍(定時炸彈)。人要想真正健康幸福、要用愛、感恩、祥和的心態。代替所有怨恨,不滿和憤怒的心態,心態一遍,則我們的生活就改變了。因此一個人只要能愛敬存心,助人為樂,就一定是一個有道德的人,守規矩的人,愈按規矩做事的人,愈自由,快樂,幸福,若不知不守規矩,則一起心動念,一言一行就會出錯(違規),就會時時處處碰壁,給別人帶來煩惱,給自己也帶來痛苦。
七、可以讓我們理解孝道和師道的重要。父母給我們身命,老師給我們慧命。而現在的孩子又有多少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又有多少孩子認識到知識和智慧的重要?又有多少能自覺、主動、快樂的學習?又有多少知道人生的目的和意義?
孝為百善之先。一個不孝的人肯定是一個無德之人,這樣的人最好也無才,不然才能越大,作惡越多。所以教育孝道,培養美德是教育的首要責任。“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一個善于學習的人,總能找到最好的老師,得到許多“仁者”的幫助。
八、早晚堅持認真朗讀《弟子規》,可獲一舉多得之妙。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說話能力,聽力,定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修辭能力等,同時把文義逐漸融化在大腦中,學生會越懂規矩,越能主動學習。學生的智力和成績會越來越好,而老師的教學反而會輕松,正是“師逸而功倍”。
九、可以改善學校的人文環境和衛生環境。若學生都能愛敬存心,禮貌待人,助人為樂,那么同學們定會生活在安定、歡樂、互助互愛之中;若同學們都知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定能愛護公物愛護一紙一筆,一草一木,學校的生活,學習環境一定會越來越美好,環境衛生定會不治而治。
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其實最大的收獲者,也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尤其是體會文中的道理后,會深切向往敬仰圣人的大智大德,很多句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所以,當一個好的導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個人修養的提升,其職的改善是非常顯著的。同時,為人處世的能力也會提高,看事情的深度,廣度會更深遠廣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誓”真誠希望廣大教師們在實踐過程中,奉獻自己成功的經驗,合作交流,共同提高,以得到更多更切實際的教法,學法,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才智。
弟子規演講稿 篇18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我每天都詳細的看《弟子規》,但是發現自己在學習生活中有很多不足。
《弟子規》說:“羅列經典,有固定的地方,讀與讀,還原。”
“雖然有緊迫性,但量工整,有缺陷,補上。”但是我一定是反對書的。我的桌子上有練習本、練習本、漫畫書。所有與學習有關的和學習無關的書都放在我的桌子上,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有時候找一本加急的書比去天堂還難。現在要清理干凈,保持一個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還說:“出去了你會說,但你會面對。”但是我出去玩的時候經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出去玩,沒告訴媽媽。當我回到家時,我媽媽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演講。看了《弟子規》,我就知道我做錯了。出門要跟媽媽打招呼,回家要跟媽媽說。所以媽媽不用擔心。
看了《弟子規》,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自己的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演講稿 篇19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著的“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小學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么?……”直到一個休息日,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么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里,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說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借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余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小學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著。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并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關于弟子規演講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演講稿 篇20
大家一定都讀過,讀過,甚至背誦過《弟子規》,因為《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最基本的啟蒙讀物。從孩子的安全、衛生、禮儀、道德品質、精神修養、學習方法等等,我們都被千方百計的講解過,所以《弟子規》是我放不下的經典之作。從流利的閱讀到透徹的背誦,每次都有新的發現和收獲。
比如從“父母來電,不要耽誤;對于“父母的責任,你必須服從”的意思:父母叫你的時候,你要趕緊答應,不要遲遲不答;父母有事吩咐你做,你馬上去做,不要偷懶拖延;父母教育你的時候,你要恭聽;父母責備你的時候,你要耐心接受。這一節對我很有啟發。
以前爸爸媽媽給我打電話的時候,我總是慢吞吞的答應,如果有什么需要,我的動作不夠快。自從《弟子規》看了這一節,我做事就不再拖泥帶水了。相反,我已經用盡全力,以最快的速度做到了。以前父母批評我的時候,我是不能謙讓的接受的,有時候會反駁,會和他們吵架。現在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了,我會耐心的接受。會把孝放在第一位,一切美德孝放在第一位。要有禮貌,聽父母的話。不要讓他們傷心和生氣。懂得做人,從小養成認識規則,遵守規則的好習慣。并且嚴格要求自己,按照《弟子規》說的去做。
這是我從《弟子規》學來的。當然,我應該學到更多。我會繼續閱讀和學習經典。
《弟子規》成了我最喜歡的經典。
弟子規演講稿 篇21
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說:在家中,父母叫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許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就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弟子規》中又講到: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也就是說: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弟子規》中還講到: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
意思是說:事情雖然小, 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訴父母和老師;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大人偷偷地藏起來,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起來很簡單,看似平常無奇,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節能環保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好習慣、愛護公物的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對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同學們,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去踐行《弟子規》,修養自己的品行,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 篇22
曾幾何時,我們都佇立路口,遙望千年的歲月,而心靈仿佛無所適從。而今,踏上這條心靈的歸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個字——"首孝悌"。百善孝為先,我們中國人是最講孝道的,所以古往今來我們對于"孝"的解讀極為深入:我們懂得"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們更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然而這與"孝"同為重要的"悌",卻如灰姑娘一般,被我們有意無意的遺忘在某個角落里,我們甚至不知道這"悌"究竟是什么!
什么是悌呢?就是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以及對長者的敬愛、對幼者的疼愛。所以悌是敬愛,是友愛,是疼愛,悌講的是人性的博愛。
大家可知道,在中國古代,古人視"孝"與"悌"同等分量,"悌"的含義亦被古人用行動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古人眼中,為了"悌"為了兄弟姐妹,縱是放棄生命,放棄自己的幸福也在所不惜。于是悌,儼然成了那個時代一種翩翩君子的風度與品質。人們仰望她,追求她,盡一切可能得到她,她宛若一朵吸取了日月精華的仙苑瓊花,經久不息的綻放。
而今天,我們遺憾的看到,這朵瓊花敗落了,在經歷了物欲與貞潔的激烈斗爭后黯然失色。它在人們心中的美,正在褪了她的顏色,消了她的芬芳。
對于父母,古人是"父母命,應勿緩",今人更多是"子女命,應勿緩";對于師長,古人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今人更多是"三年為師,路遇側目";對于友人,古人是"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今人更多是"同窗整三載,口角時時在"……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是我們的本性不如古人了嗎?其實,在我看來,這不是人性的變化,而是對于傳統美德的漠視。其實,只要我們稍加留意,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悌"的種子就會在我們身邊生根發芽,最終枝繁葉茂。見到師長,我們不妨深鞠一躬,道聲親切的"老師您好";跟同學相處,我們不妨少一些自我為中心,多一些善解人意的.體諒;與朋友發生矛盾,我們不妨少一些斤斤計較,多一點寬宏大量。再細致一點,當行色匆匆卻看到別人手提重物上樓梯時,我們不妨自覺讓開一條通道;當饑腸轆轆排隊打飯時,我們不妨多一份耐心等待,止住蜂擁而上的念頭;當熄燈休息后,住在樓上的同學不妨體諒下住樓下的同學,自覺放輕自己的腳步……
看,這些是不是其實很容易很容易?可是容易是否意味著平凡?非也!你可知道,這每一小步都是自己進步的一大步,而每個人的這一小步卻能促成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悌不難,只要我們試著去改變自己一個小小的細節,去嘗試一種新的舉動!
當你這樣做著的時候,你會發現天變藍了,大地變寬廣了,周圍的人變得友善了,朋友越來越多了,煩惱越來越少了,身邊的廢墟上,已悄然生出了一片片生命的芬芳。
同學們,希望從今天起,我們的心里都埋好一顆"悌"的種子,讓我們用心的溫度來深深呵護,相信待到明年春天繁花似錦,小樹發芽的時候,我們也就真的成長了!更希望我們能在《弟子規》這條遍地繁花的路上越走越遠,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弟子規》漫長生命中行路的游覽者,而不只是匆匆過客!
弟子規演講稿 篇23
為了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富校園文化,根據教育局的安排,我校號召全校師生誦讀《弟子規》。學習圣人經典,傳承民族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在我校開展。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師生誦讀、學習的過程中,使我受到了身心的洗禮與教育。
我從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并不是盡善盡美。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佛法里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么自私,不會有那么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著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里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為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更需要這樣的經典為他們指路、引航,讓他們從心中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不是很難的事情,但真正對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然流露的品質。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么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為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圣人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及自己的子女從小學會為人處事的根基,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學習、解讀、實踐這一經典,使圣人經典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弟子規演講稿 篇2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國學經典弟子規》。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后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
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后,我終于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演講稿 篇25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想必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們會讀,會寫,會背,可是我們真的有用心去體會過這些話的意思嗎?“孝”是我們作為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則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
“入則孝”這一部分都是規范我們在家里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父母的態度不能專橫無禮;說話時要和顏悅色;冬夏季節要讓父母舒適,在飲食起居上照顧好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的態度不好,也應孝順父母。
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在心里想著父母。因為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們只能以此為報。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才是做人的根本,這才是學習“入則孝”的意圖。
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永世難忘。所以我們要盡自己最大所能去回報父母。父母在世時我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父母去世后我們要守孝三年,三年里,應杜絕酒肉,居處住所要固定。“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干嘛去了,就會擔我們,讓父母擔心,也是不孝的。反過來,如果我們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干什么,父母就能把我們把好處想,會替我們加油,這很利于我們事業的成功。這句話讓我改變了許多。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經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還有二十四孝作為我們的典范。所以,我們要把“孝”發揚光大。雖然我們現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表達:我們可以在學校認真聽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父母看見我們那一張張認真聽講的臉,一張張成績優異的卷子,也會十分高興。這也算我們對父母的小小的回報。
孝,其實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是長輩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它的范圍非常廣,然而,究其本質,孝,就是要做到不讓父母擔心,讓父母事事順心,為父母慮,替父母憂。人都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而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只是滄海一粟。
弟子規演講稿 篇26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文明,這是一個我們大家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文化校園的重要舉措。多年來,我們學校一直把培養同學們的文明習慣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這學期,我們不僅創編了實驗小學文明禮儀三字經,還在理解背誦《弟子規》的基礎上,開展了“弟子規,我踐行”的德育實踐活動。
《弟子規》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儒家經典,是華夏子女傳統文明禮儀美德的精華,是教我們如何保持高尚的人格,以及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讓我們在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既能了解古文化知識,又能學會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弟子規》教誨我們,幸福的源泉在于以一顆感恩的心,一顆付出的心對待他人,要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境界,這樣我們的人生之舟才會劃向幸福的彼岸。因此,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應該迅速投入到力行《弟子規》的熱潮中。學習《弟子規》,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升華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就要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融入到一點一滴中。
我相信《弟子規》就好像是一盞燈,燈光亮一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少一些。這也應了《弟子規》里的一句話:“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就讓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弟子規》為模范,為成為一名文明的實驗學生而努力吧!
弟子規演講稿 篇27
前段時間我們學校讓我們寫《弟子規》。在姐姐的指導下,我漸漸體會到了《弟子規》的意義。我發現人生有很多規矩,“弟子”也有“規矩”。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定要有紀律,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來說說看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行時的孝順,主要是教我們孝順父母和親人。《弟子規》里有這么一句話“親愛的我,孝難,親親我,孝。”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孝,尊重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了我們養了我們。我們不能忘記養育我們的恩情。
第二部是《做兄弟》,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比如“道友兄弟,道公兄弟,穆兄弟,中國孝道。”意思是:兄弟朋友之間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如果他們不和諧,父母應該擔心你。和諧了,就失去了父母的牽掛,相當于孝敬了父母。
我們應該永遠小心我們的生活。俗話說:沒有規則能造就方圓。穿衣服要扣好扣子,擺正位置,整齊,與自己的身份相符;適量飲酒,不要喝醉,不然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對了,一個故事:過去著名詩人王安石,當時是國家的重臣,但是他有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他參加了全國會議。就像國王在會上公然對王安石說話,一只虱子從他脖子爬到他臉上,會上的大臣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就傳遍了全世界,成了千古笑料。所以要吸取教訓,不然可能會變成別人的笑話。
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幸福。
仁,就是善良和仁。善待他人、親人、朋友、同學……現在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有多少是“仁者”?我自己做了一首小曲:“親仁真好,好日子來了,壞日子少了。”我們要努力!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不能光知道,要學會去做。怎么才能做到?學習知識。怎么學?學習可以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以向別人學習,別人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就學,不該學。
這是我看完的感覺。我覺得《弟子規》會對我們的一生有幫助,我想以此作為行為準則。
弟子規演講稿 篇28
寒假里,老師讓我們背經典書籍《弟子規》,我開始的時候覺得這本書很難背,但是,背著背著,我慢慢地喜歡上了這本書,被弟子規中的讀句深深地吸引了,它默默地向我講述著應該如何考敬父母,兄弟姐妹如何友愛,與人如何交往,如何講誠信等,使我也看到了自已的優點和缺點和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使我受益非淺。
書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呼喚,要及時答應,不能慢慢吞吞的。父母交待你做什么事情,應該立即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以前父母叫我,一遍兩遍的,我裝著聽不見,拖拖拉拉,自己該干什么還干什么,有時父母說的事情自己也老是聽不進去。過去的人們都知道要考敬父母,聽父母的話,我知道我以前做的不是很好,我今后一定要改一改。
“用人物,須明求;尚不問,即為偷。”意思是想要是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以便征得別人的同意。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那就相當于偷竊的行為。這讓我明白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一定不能私自占有。記得有一次,學校的下課鈴剛一響,同學們都紛紛地往教室外跑,我剛要站起來就看到對面的課桌上放著一本《笑貓日記》,這本書是我最愛看的,并且書上精美的圖片吸引了我,我就情不自禁地拿了過來看了起來。讀了這段話,才使我明白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通過主人的同意,是不能隨意亂拿的,再小的事情也要注意。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好系,放置帽子和衣服應當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臟。這讓我想到我上學時穿的校服要干凈整齊,自己的書包也要干凈整齊,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給人的印象也很重要,要養成好的習慣,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學生。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很多,我要學習的也很多很多,它像一面鏡子,又像一位好老師,使我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我一定要讀好它,讀通它。
弟子規演講稿 篇29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弟子規,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學習《弟子規》以來最深刻的感受。
講到孝,任何人都不會不想到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親和母親如今已是天命之年。二十七年前,就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年齡,他們相知、相愛,一直相守到現在。他們沒有一天懈怠,把近三十年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的付出;父親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和愛護著他們的孩子,我和弟弟;他們從來都是關心我和弟弟認為是最簡單,并且重復了一千遍、一萬遍的問題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出門多加些衣服、不要感冒了…………;但他們卻從來不讓我們擔心他們的身體,每次也總是重復同樣的話我們用不著你們擔心,你們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了;到現在,母親和父親還在為我和弟弟勞累奔波。我和弟弟都清楚地知道,我們無法,也不可能讓父親母親為我們放下心來,因為無論我和弟弟有多么的聽話,更或是有多么幸福的生活,但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兒子,永遠是他們心目中最難割舍的,長不大的,不懂事的孩子…………
父親和母親頭發已經花白,他們也有自己的父母我的外公和奶奶。外公今年已經84歲了,奶奶也剛過了第78個生日。父親和母親,包括外公和奶奶所有的兒女對兩位老人都非常的孝順,他們的晚年過得都非常的幸福。外公最近腿腳不好,父親和母親雖不在身邊,但非常關心老人家的身體,經常寄錢、打電話詢問外公的情況,幸好外公的腿病已經慢慢地好起來,奶奶身體一直很好,這是我們一大家人最感欣慰的事情;深深地感謝我的父輩親人賜給了我和弟弟這一代后輩們如此仁孝、和諧的家庭環境,給我們創造了這么幸福的生活。你們不僅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后輩也會像你們孝敬外公、奶奶一樣尊重你們、報答你們、愛你們!
我偉大的父親,我善良的母親,我和弟弟深深的向二老鞠躬,我們永遠也報答不了你們的養育之恩,也不敢忘記你們的諄諄教誨,我們將用一生來履行對你們的諾言,用一生來孝敬你們…………
爸爸、媽媽,我和弟弟愛你們!
謝謝大家!
弟子規演講稿 篇30
暑假我和媽媽在學習《弟子規》,看了蔡老師《弟子規》的電視講座。
通過學習,我知道做人的根本是要有孝心和尊重。蔡老師說過:“一切美德,以孝為先”,他還講過很多關于圣賢的小故事,如《孟中哭竹》《閔子騫孝母》等。最讓我震撼的是,中國歷史上周朝統治了800年,靠的是孝道和孝道。周文王和周武王對父母非常孝順,他們的兄弟和睦相處。一個國家孝順,一個國家孝順,他們的人民也跟著孝順。
學完《弟子規》,我和媽媽也開始關注家里的長輩。因為奶奶喜歡聽民謠,家里又沒有收音機,所以經常去鄰居家聽。我媽給奶奶買了一臺收音機,奶奶開心的閉上了嘴。我和媽媽看到她開心都很開心。我媽真的是愛干嘛干嘛的,我應該向她學習。當我寫作時,我有時會靠近我的作業書。我覺得“我討厭我的家人,去吧”所以我立馬抬起頭,因為我媽不想讓我變成近視眼。
我這輩子要多為長輩做事,待人接物要有禮貌,待人接物要按照徒弟的要求。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孝心和尊重,學會禮貌,多讀圣賢,掌握知識,我們的社會就會和諧,世界就會和平。
弟子規演講稿 篇3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晚上好。我是模具101班的黃勝思。下面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的經典。
我喜歡看《弟子規》弟子規則,顧名思義,是學生的常態。它是中華民族數百年禮儀的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弟子規》增加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面對它,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真誠待人的優良傳統,自古有之,家喻戶曉;打開《弟子規》,仿佛置身于文明的氛圍中,在做人的道路上,去閱讀。
俗話說;所有美德中,孝順是第一位的。孝順是作為孩子的天職,但我們往往以做大事來重視孝順,卻從不重視渺小。《弟子規》只是告訴我們,孝要從小做起,孝要一直做,而不是一時的念頭。古人云:“得一滴水,以泉還之。”。只有感恩,才能提升自己,感動別人。
古時候《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現在影響的人還是比較多的。他教我們如何做人。生活中重要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生活的本質。人生最重要的是人品。想做一件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行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靈魂的永恒陽光!
學了《弟子規》,被它深刻的內涵打動了。這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國兒女。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寫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只有當它的根扎牢了,它才能茁壯成長。做人也一樣。只有建立起最基本的道德,一個擁有謙虛、恭敬、善良、仁愛之心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會立于不敗之地。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己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就像學習《弟子規》一樣,背起來應該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中,貫徹圣人的教誨。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閱讀和記住《弟子規》吧!我深信,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一個提升自己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升華自己思想的過程。一個人成長是非常必要的。愛身邊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成為和諧社會,世界才能成為美好的世界!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弟子規演講稿 篇3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想必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們會讀,會寫,會背,可是我們真的有用心去體會過這些話的意思嗎?"孝"是我們作為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則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
"入則孝"這一部分都是規范我們在家里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父母的態度不能專橫無禮;說話時要和顏悅色;冬夏季節要讓父母舒適,在飲食起居上照顧好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的態度不好,也應孝順父母。
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在心里想著父母。因為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們只能以此為報。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才是做人的根本,這才是學習"入則孝"的意圖。
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永世難忘。所以我們要盡自己最大所能去回報父母。父母在世時我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父母去世后我們要守孝三年,三年里,應杜絕酒肉,居處住所要固定。"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干嘛去了,就會擔我們,讓父母擔心,也是不孝的。反過來,如果我們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干什么,父母就能把我們把好處想,會替我們加油,這很利于我們事業的成功。這句話讓我改變了許多。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經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還有二十四孝作為我們的典范。所以,我們要把"孝"發揚光大。雖然我們現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表達:我們可以在學校認真聽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父母看見我們那一張張認真聽講的臉,一張張成績優異的卷子,也會十分高興。這也算我們對父母的小小的回報。
孝,其實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是長輩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它的范圍非常廣,然而,究其本質,孝,就是要做到不讓父母擔心,讓父母事事順心,為父母慮,替父母憂。人都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而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只是滄海一粟。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演講人:
20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