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典禮儀式一分鐘代表演講稿(精選3篇)
開學典禮儀式一分鐘代表演講稿 篇1
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站在這里。代表六年級全體學生,在這里發言。
首先,我要祝各位老師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各位同學學習進步,天天向上。
愉快的假期生活也許還令我們回味,但是新學期已經悄悄來臨。我們要做好準備,迎接它的到來。
在假期里,我就渴望早日回到美麗的校園,因為溫馨的校園強烈地吸引著我。不知道是否同學們和我一樣呢?在這個美麗的校園里,有五彩繽紛的花壇、平整寬闊的操場,和藹可親的老師們,還有和我朝夕相處的同學。所以,能融入這樣一個大家庭中,是我們每個學生的驕傲。
在五年的學習生活中,我們在這里學到了許多知識,懂得了不少的做人道理。我們這些點滴的進步,無一不凝聚著老師的心血。讓我們一起大聲的說出一句話“老師,謝謝您。”
不快樂、傷心、難過是過程,快樂,才是終點。同學們,新的學期,就是一個新的開始,對于今后的學習生涯又是一個新的階梯。我們要把以前那些作業偷懶、依賴父母等等的壞習慣統統改掉,在新學期里以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當然,我們必須要遵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守則》,知道一個小學生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
輕風鎖不住流云,流云帶走了歲月,轉眼之間,我們已經長成了六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我們要向所有的弟弟妹妹們做好榜樣,認真學習。在這個學期里,我們也即將為初中的學習做準備。
一年級的弟弟妹妹們:大哥哥大姐姐們即將迎接畢業考試。所以奮斗的火炬已正式交接在你們手上,如今,該是你們書寫輝煌的時候,該是你們為校爭光的時候,該是你們放飛夢想的時候!請你們都去書寫人生中最華美的篇章吧!相信你們會做的更好!
讓我們學習《奔跑吧兄弟》的精神!努力向前奔跑吧!未來需要我們譜寫!
謝謝大家
我的演講完畢!
開學典禮儀式一分鐘代表演講稿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金秋九月,充滿豐收的喜悅,我們迎來了600多張朝氣蓬勃的新面孔。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開學典禮。在此,我代表學校領導班子和全體教職工對新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歡迎你們加入到職中這個大家庭,你們的加入,將會使我們這個大家庭更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同學們選擇了職中,是我們的驕傲,也是你們的自豪,從這里開始人生的自信,開啟新的希望。下面給同學們提三點希望:
一是自信自己的選擇。我們學校創辦于1997年,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全省首批管理四星級中職學校,全校現有1700名學生,150多名教職工,開設有機電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社會文化藝術、會計、美術繪畫、美容美發、酒店管理7個專業。
近年來,我校全面實施文化育人、技能育人、管理育人、情感育人四位一體的全面育人工程,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強化大德育理念,強力推行軍事化管理,教學質量、學生文明行為養成明顯提高,學校魅力、競爭力全面提升,成為全省一流的中職學校,今年招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達到600多人,向大校、名校、品牌校和特色校的行列邁進。
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生為本、學生為天的理念,在此向同學們公開我的QQ號,希望同學們通過留言,及時反映學校各個方面的問題,我們會及時辦理答復;公開我的手機號,同學們在校期間,24小時開機,用于反映突發事件,便于爭取時間,及時處置,一般性問題在QQ上反映,突發、緊急事件通過手機反映,希望同學們配合。
二是盡快適應新的環境。
第一、適應新的生活。來到新的學校,我們要了解學校的校情、校史以及校園的基本情況,更要了解所學專業、課程、技能等專業方面的'問題。盡快適應學校的一切,盡快進入角色,盡快完成從普通中學生向職業中專生的轉變。要和同學們和睦相處,做到能容人、能容忍。
第二、適應新的制度。我們學校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嚴格的制度,推行軍事化管理,希望同學們嚴格遵守,特別是認真學習踐行《弟子規》,學習踐行好《弟子規》行為規范100條,著眼于同學們文明行為的養成。
第三、適應新的環境。制定生活目標、學習目標及規劃。無論干什么,首先要有目標。人必須要有長期清晰的目標,利用目標指引來實現個人發展。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有吃苦精神,同學們一定要牢記:寶劍鋒從磨礪從,梅花香自苦寒來。
三是要努力做到“六好”。
“第一好”是指要有好品德。我們的校訓前兩個詞是“踐規修德”。因為“德”是做人之本,也是指導我們思維、行事的靈魂所在。一個人的善或惡、好或壞、成或敗、瘦或碩,無不源自于其品德。要注意你所想的,你的想法會變成你的語言;要注意你所說的,你的語言會變成你的行動;要注意你所做的,你的行為會變成你的習慣;要注意你的習慣,你的下意識會變成你的性格;要注意你的性格,你的本性可以左右你的命運。而所有這一切,其源頭就是取決于你的品德。
“第二好”是指要有好本事。學者應該學無止境,鍥而不舍;要勤于學習,勇于實踐。大家要努力掌握好技能,學到真本事。
“第三好”是指要有好謀劃。善于規劃自己,不能渾渾噩噩,要謀劃好在將來崗位中要如何做,應該追求什么目標?
“第四好”是指要有好態度。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得有好態度,好態度首先表現在奉獻和敬業中,每一位同學都能成為有責任心的人,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第五好”是指要有好心氣。一定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要提高自己的抗壓、耐挫能力。要勤奮,不怕苦,不怕累。
“第六好”是指要有好身體。健康是人類的財富,要注意鍛煉身體、勞逸結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要強化安全意識,珍惜生命,善待自己。
要想做人,就要有好品德;要想做事,就要有好本事;要想成大事,就要有好謀劃;要想取信于人,就要有好態度;要想取信天下,就要有好心氣;要想勤耕不輟,就要有好身體,要切記!
各位同學們,開學之初,送給同學們毛澤東同志的一句詩詞: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今天,站在我們的校園里,一種自豪感、自信感油然而生,從同學們一張張活潑的面孔中,看到了同學們的希望和活力,我們的同學中,都有自己的特長和個性,我們的教育原則就是張揚每一個同學的個性,讓所有來職中學習的同學都能快樂學習、快樂成功、快樂成才!只要同學們努力,只要同學們付出,就會有收獲時燦爛的笑容!只要我們努力,一個充滿魅力、充滿自信、讓人民滿意的美麗職中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開學典禮儀式一分鐘代表演講稿 篇3
每年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這是我對自己的一個要求,也算是一個規劃。這個習慣似乎從小就有,一直持續到現在。直至今日,我每年都會和孩子們一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對我來說,用學習的方式來旅行已成為一種傳統,而它的意義在于自己的成長。
“了解整個世界”無疑是每一個旅者內心的動力。
世界越來越小,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和陌生人打交道,都在熟悉各種的第一次。孩子們身處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家庭,科技讓我們的國籍變得模糊,讓通訊變得快捷,讓我們不得不適應各種多變的社會環境。所以,孩子們的將來必定是和各種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所以,了解整個世界也成為了他們的必修課。前不久,由教育界、商界領袖共同組成的“美國新勞動力技能委員會”剛頒布的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四大技能中把“了解整個世界”作為首項標準列舉出來。
世界有太多的內容需要我們去熟悉和探索,絕對不僅僅局限于學習他國的語言。語言只是一種工具,比它更重要的是學習陌生的文化與歷史,他國的人文與生活。所以,孩子們和我一起品嘗其他國家的食物;熟悉交通路線和公共標志;欣賞形式各異的建筑;體會種類不同的宗教現象;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各種氣候狀況;甚至是那里的空氣中彌漫的不同味道。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會聽到孩子們這樣的話,這個和我們那里不一樣,這個一樣,也總會比較,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我們在這樣的比較中睜大了自己的眼睛,擴張了自己的毛孔,也擴展了彼此的胸懷。
當我們看到的世界大了,才能更加寬容,才能更加坦蕩。實際上,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相互的差異已經成為“了解世界”的重點。
了解世界的方法是每個人整體能力的提升。
了解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通過書籍、影像資料和別人聊天都能讓我們了解世界,但哪一種都沒有身臨其境的學習更重要。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而我們的一貫做法是“行萬里路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閱人無數,行萬里路后思索回顧。”
每次到一個陌生國家之前,我們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長達一周的培訓,其中包括語言、文化、當地情況和攝影技巧。印象很深的是去意大利之前的一個月就讓孩子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并且在培訓中很好的讓孩子們對文藝復興有基本的了解,和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盧浮宮的神秘和拿破侖的傳奇。簡單的語言培訓讓孩子們可以自己通過海關簡單的詢問,可以讓他們自己找到方向,而當地公交行政標志減弱了他們的陌生感。
到陌生的國家之后,孩子們開始驗證之前獲悉的資料是否和眼前的一切吻合,開始在陌生的城里使用那些自己熟悉的工具開始行走,開始和當地人和事之間有了碰撞和交流,開始需要借助當地人的幫助來完成一件件我們事先策劃好的任務。在陌生的城市,一定要融入他們真實的社會。
我還記得在慕尼黑他們使用地鐵公車的運用自如;在柏林到科隆火車站轉車的時候他們的忙中有序;在瑪麗婭廣場寫毛筆字引來老外們的圍觀;在羅馬奔波于各種噴泉之間完成城市任務;在菲森的草坪上和外國小孩們踢球。只有讓他們充分自由的接觸這個社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溝通能力,加強團隊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孩子們需要和當地的人接觸,更重要的是要用當地人的方式生活,使用他們的交通工具,看他們經常去的博物館,不僅僅是在那里走馬觀花,而是停留在那里,認真地欣賞,如同我們在盧浮宮整整呆了三天,相比較旅行團對于“盧浮三寶”的照相工作,我們是何等的自由。夜晚,我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草坪上的游戲,看到這個雄偉的鐵質建筑夜晚的亮燈后,踩著巴黎夜晚的燈光晃晃悠悠的坐著地鐵后來青年旅社。
和孩子們“浪跡”在國外的日子里,總會遇到人問:“你們是韓國人?日本人?”
因為,在他們的眼里,中國人的旅游都是大巴車里,而孩子們總是在學習語言。當我們的孩子們自豪的回答“我是中國人”的時候,我想,不僅僅以“語言”為目的的出國活動也代表孩子們成長機會的多樣性和中國父母們思想的變化。
在這個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我們的旅行也需要與世界接軌。
帶著激動和疲憊、收獲與成長,我們完成了旅程,但這并不是一個結束,我們離開了那里,但卻把對陌生國度的思考也一并帶了回來,除了留在腦子里的回憶,我們還有日記、明信片、相片,我們還有各種類型的小組討論,這些都會讓一次旅程的收獲變得更長更厚重,直至我們下一段的重新開始。
“認識自己,了解世界”
每一次到陌生城市或者國家,從學習和成長入手的旅行方式都能有效的幫助孩子們在大腦里構建自己的思考模式,他們知道在陌生的地方需要向哪些機構需求幫助,他們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資源去完成任務,而當一個人處于陌生環境下,他的優點和弱點都會顯示的異常清晰,這無疑給了我們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不僅是孩子們,每次,當我和孩子們面對這樣的陌生沖擊時,我也在成長,我也每一次都看到了更加清晰的自己。當孩子們在成長中一次次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那么,當他們長大后要面對的各種陌生環境都不會讓他感到害怕,因為他已經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種模式。
很多人會說,孩子太小了,讓他們在七八歲出國他們能記住什么?更別說在低幼的孩子了。他們什么都不懂。其實,這是我們對孩子們的誤解,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獲得什么,我們會通過他的表達或者他的改變作為判斷的標準。但對于一個生理和心理成長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不足以讓他們清楚有效地表達他們的收獲反映他們的成長,于是大人們很武斷地說,他們年齡太小了,對他們來說沒有用,以后都記不得。其實,也許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來說,等他到十多歲的時候他不記得的,但對于他在接下來一年的成長絕對意義非凡。也許我們不用帶他們出國,但是經常到不同的環境看到、聽到、感受到一樣和不一樣,能適應各種不同的交通工具,能在陌生喧鬧的人群中鼓起勇氣去聽去看去感受,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哈佛大學的一任校長曾經說過,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的優秀程度。從小開始的一種旅程是擴展生活的廣度的起點,我喜歡那句話,LIFE IS NOT A DESTINATION,BUT A JOUR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