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開學第一周升旗發言稿
2017年9月3日。
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亦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后的第二個紀念日。
中國有句老話,知史明鑒。這話如果翻譯得更直白一些,恰如前西德總統魏茨澤克的名言,“對歷史閉上眼睛者,望不見未來”。
中國還在逐夢的路上,盡管有自信、有自覺,仍在篳路藍縷,風雨兼程,尤不能數典忘祖。今年2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兩項決定,分別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最近,為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國務院發出通知,公布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民政部發出公告,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從申請南京大屠殺為世界記憶遺產,到發掘并公布日軍侵華新檔案,再到解禁戰犯筆供等……凡此種種,無不彰顯了中國政府不忘歷史、矢志和平的信念。
說,“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
這里包含三重含義:從唯物論來看,忠于歷史,就是忠于我們的民族記憶。如果說,“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那么,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以及人類浩劫般的慘烈代價,即便是一個健忘的民族與國家,也會在肌體上烙印出慘烈的痕跡。據不完全統計,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國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這樣的記憶,雖然近乎夢魘,但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法西斯投降,這段顛簸不破歷史,何以敢忘、何以能忘?
從辯證法來說,尊重歷史,就是對未來最好的守望。“以勝利之名紀念,是因為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不容褻瀆;以法律之名牢記,彰顯了中國捍衛勝利成果以及維護世界和平的信念絕不動搖。”今天的紀念,當然指向一種警醒、一種不安。毋庸諱言的是,二戰后,軍國主義復活的逆流一直在日本國內蠢蠢欲動。在全面否認侵略歷史、全面復活軍國主義意識形態的狂熱中,日本當局悍然突破憲法和相關法律的約束,先后解禁對外武器出口和集體自衛權。從“歷史問題戰爭”到“日本復興”的謊言,尤其是安倍執政以來,右翼勢力暴戾多端,嚴重威脅亞洲及世界安全。強調歷史不容改變,即是強調國人對侵略本心不能掉以輕心。
讀懂歷史,銘記歷史,更是為滋養國人的價值理念。“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反映過去的倒影。”120年前積貧積弱的中國已經一去不返,今日的中國,更深刻理解了當年戰爭的苦難、勝利的榮光。盡管在69年前,日本侵略者簽署了投降書,不過,縱使時光再是流過一個又一個69年,斑斑血淚的屈辱,總難以從國人心中輕易抹去。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和平與發展,自由與法治,正義與公平,人性與尊嚴……需要在是非觀的基礎上,激揚起共識中的力量。
勿忘國恥。不挑事,不怕事。國力強大之后,也許才能真正捍衛家國、話語鏗鏘。也許,今天的銘記,是為了走向未來的腳步更清醒,更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