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演講稿3篇
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揚起和諧的風帆,駛向和諧的彼岸》。
風可以不懂雪的漂泊;雨可以不懂霜的寂寞;沙可以不懂漠的遼闊;天可以不懂雨的落魄;淚可以不懂眼的脆弱。但我們不能不懂精神文明的追求,不能不懂和諧校園的需求。
創建和諧校園,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對老師的評價。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老師給了我們知識。因此,我們應該尊重老師,理解老師,使師生關系和諧融洽。
創建和諧校園,需要從“小”做起。一個系部,一個班級,一個宿舍相對于整個學院而言無疑謂之“小”。宿舍親如一家,班級團結互助,系部共同進步,這才是和諧之所在。
創建和諧校園,需要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只有這樣,和諧校園的樂章才能奏響。
創建和諧校園,需要從“我”做起。水滴的匯聚才有了大海的澎湃;樹木的匯聚才有了森林的風采;日月星辰的匯聚才有了天空的胸懷。
和諧是歌,高亢而激昂,但需要你的欣賞;和諧是花,美麗而芬芳,但需要你的護養;和諧是海,遼闊而奔放,但需要你的徜徉。
用我們的智慧與勇氣,揚起和諧的風帆;用我們的激情與青春,越過洶涌的大浪;用我們的朝氣與活力,搏擊猛烈的風雨。當我們駛向和諧校園的彼岸時,我們可以自豪的說:“北大如何,清華又怎樣,我無悔,我是黃河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國。每當你看到遠處燈光璀璨的時候,除了對都市繁榮的向往外,可曾感嘆過那萬家燈火的和諧與安樂。每當你品味到父母烹飪出的美味佳肴時,除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可曾想到過那句國強民富的古語。當你感到生活艱難困苦時,除了咒罵命運的不公,可曾在面對朝陽時,感謝今天又給予你一個新的機會,就如同昨天一樣。我是女孩子,即使是在茍延殘喘的男尊女卑思想面前,依舊曾讓我覺得不公,但家的溫暖卻也因此刻骨銘心。
依稀記得,當年還挺著一張英俊面龐的父親和手掌不是很粗糙的母親,還有一個調皮的小弟,一家四口擠在一間平房里,沒有今天的冰箱空調,沒有桌上的酒肉魚面,最沒有的是身上整潔漂亮的衣服,不過呢,當年的歡聲笑語至今還在我腦海里回響,“木匠刷子”、“面粉餃子”,喜歡墨鏡的小匣子,不知道他們聽到這些昵稱,會想起什么。但我想到了一個最普通的,愛。
太久前的事記不清了。只記得街道還是那條街道,只是人多了,樓高了。只記得親人們一直都很喜歡在馬路對面向我招手,只不過,現在我可不會蹦蹦跳跳的過馬路了。只記得家門口的“風水”從沒讓我仔細欣賞過,可那些現代化的元素,他們卻“走馬觀花”般的掠過我的生活。父母老了,弟弟成人了,不變的是依舊是那濃濃的鄉情。不變的,還有每次出遠門回家就躺在桌上等我的瓜果蔬菜、鄰居親戚的噓寒問暖、幾個點大的孩子圍著我團團轉。不變的還有,家門口的攤點總有那么幾天少有人問津、討厭的戴著紅臂章的老大爺的紋絲不動的臉、小孩子們的吵鬧總能引出的一些“唇槍舌劍”。這些都是我們小鎮生活的一部分,沒了他們,日子也太單調無趣了。不知為什么,我總覺得有一雙無形的大手,一直在維持著小鎮的寧靜。
談起爸媽,總有說不完的話,好像每句話都和他們的汗水扯上關聯。記得老爸曾經拽拽的說:我十八歲的時候,一個人來到我們家現在的地方,建起一間房,還養兩頭豬哩。現在說起這事,我比他還拽。看著家里的房子變高變大,讓城里人都羨慕。爸爸也不用東奔西跑,在家里坐等生意上門。而且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外人才能嘗到媽媽的面點。弟弟的墨鏡好不容易可以掛在臉上不再往下掉了。除了說一句,“好幸福”,其他都是多余的。數十年的家境變遷,數十年的不辭辛勞,數十年的歡聲笑語,對于我,那是一種早已習慣了的習慣。但是,往事如風,離家求學的日子總免不了思鄉落淚,尤其是無人在身邊的時候。一句“家和萬事興,平安就是福。”足以伴隨著我度過心結,并且永遠伴隨著我。有親人的陪伴,暖暖地,很貼心。這就是我溫暖的家,生我養我的地方。
提起我現在的日子,那叫一個安逸。大學的日子里,寧靜又藏著競爭、歡樂又夾雜辛酸、平凡又孕育著希望。在這個獨立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有我喜歡的,也有我不喜歡的,還有我不理解的。不知道身邊同學的記憶里會有那些新鮮熱鬧的事,可曾經的往事,我們肯定都不會忘。我仍然記得,當初獨自離開家鄉,帶著青春熱血走進了這里,忘不了,第一次坐在課堂上的陶醉,忘不了,第一次登臺表演的狼狽,忘不了,集體宿舍里的南腔北調,忘不了,深夜獨自一人想家時留眼淚。很多的忘不了,組成了我對這個“家”的喜愛和留戀,一切的喜怒哀樂都是一點一滴的滑過我的腦海,一切都包含著我的萬千思緒。或許習慣了這個小天地,又或許喜歡上了這里的人,總之,感謝我的母校,尤其感謝這里的人。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種美好社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構建和諧的人文環境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要組成部分。我的中國夢便是人文環境更加和諧,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述個人觀點。
一、營造寬松的社會環境
有個簡單明了的模型——乘坐公交車。公交車上可出現的矛盾不少,原因可能是擠著了,踩著了,碰著了;后果可能是生悶氣、動口甚至動手。可是回頭想想,這些往往都是發生在擁擠的車上,假如公交不擠,大家都有座位,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就會明顯降低。擠迫的環境不僅使人們的物質利益得不到滿足,更會導致大家情緒緊張、煩躁,彼此之間容易發生摩擦。所以,營造寬松的社會環境是人際和諧的必要客觀條件。例如加強城市綠化,會讓人感到更加舒適;修建足夠的公共健身和娛樂場所,可以給公民提供更多的情緒排解渠道;提高公共服務部門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意識,更會在為公民提供良好服務的同時,提升人們的主人翁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二、降低生活成本,減輕生存壓力
一位前輩和我聊天,談論食堂的清潔工沒有公民意識,自掃門前雪,旁邊明明有垃圾卻視而不見,一點都不多干。我說這固然有關道德、責任感、公民意識,但也要看具體現實。清潔工工資多少?家里花銷大不大?近年來清潔工工資漲了多少,物價又怎樣?如果入不敷出,生活捉襟見肘的話,她應該有什么樣的心情呢?這時候我們要求她心態積極陽光,自愿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又是否合適?當社會要求老百姓要有公民責任的時候,社會又有沒有盡到責任,有沒有為大眾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例如提高收入、公平分配、提供高質量的醫療和養老保障)?在降低生活成本、減輕生存壓力方面,政府正在通過調控物價、加大社保投入等方面積極作為,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
三、努力營造社會公平
“不患寡而患不均”并非絕對真理,但不公平肯定會讓弱勢群體心理不平衡,而心態失衡則一定會對人際關系和諧造成消極影響。杜絕歧視、消滅特權,打造機會公平、分配公平、司法公平的社會環境是時代發展潮流,也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強有力支撐。
四、培養從容心態
沒有絕對的公平,沒有永遠的好運,也沒有無窮的機遇······人們面前的世界總是復雜的、充滿壓力的。然而也正因如此,生活才豐富、多彩,并充滿著未知和驚喜。面對生活,我們在積極奮斗的同時,不要忘了應該從容些。不要因為蠅頭小利而斤斤計較,不要因為些許誤會而睚眥必報,不要因為陳年舊事而耿耿于懷,須知寬恕別人就是寬恕自己,海納百川只因胸懷的浩瀚與廣闊。
五、主動提升素質
國民素質低不是中國特色;個人素質低也絕不是一份榮耀。不沖廁所、亂丟垃圾、橫穿馬路、出口成臟······我們是否認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是否抵觸來自外界的批評?知榮知恥是為人根本,主動提升素質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對自己多提要求,行為就會更加合乎禮節,冒犯別人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人文環境自然會更加和諧。
總之,打造和諧的人文環境,是政府的責任,是其他社會團體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沒有人愿意生活在相互埋怨的環境中,沒有人喜歡埋沒于爾虞我詐的社會里,我們都向往和諧、穩定、安全、舒適,那么,作為社會的每一份子,讓我們攜手努力,向和諧與文明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