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概念雖然抽象,但大多數概念,都有其客觀物質意義。所以在建立新概念時,應通過具體事物感知,形象思維,盡可能從實例引入。通過創設數學概念形成的問題情景,利用實例的直觀形象性,使學生對概念所描述的對象有豐富的感知,而后引導學生把感知精確化,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例如,在講集合與元素的概念時,首先提出 “在坐的全體同學就形成一個集合,而每一個同學就是這個集合的元素”,使學生對集合有一個初步的、明確的印象。然后繼續列舉一些學生所熟悉的實例,引導學生逐一分析哪些能形成數學意義上的集合,從而歸納出集合的特性,使學生對集合的概念有清晰的、明確的認識。這樣從實例出發,引導學生去發現,闡明概念的實際意義,嘗試給新概念下定義,學生能注意到它反映了什么實際東西,就不至于覺得概念是一個空洞的詞句,從而能比較主動地接受新知識,也就更容易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得以同化與構建。 二、揭示事物本質,理解概念 概念教學的關鍵還在于如何處理好 “文化繼承”與“意義建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概念教學中,僅闡明概念的實際意義是不夠的,還應從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整體、事物的內在聯系出發,對概念進行全面分析,突出其主要性質,揭示其本質,唯其如此,才能使學生切實理解概念的內涵。例如,學生對函數概念的理解往往有缺陷,或是停留在一種樸素的階段,認為一個量變了,另一個量也跟著變,就有函數關系;或是只能背誦條文,形式地記憶,而不能抓住本質……對應法則。所以,在函數課的教學中,我先按傳統的運動變化觀點講明,并把主要字句“在某個范圍中取值”,“按照某種對應關系”,“都有唯一確定的值和它對應”著重強調,重點講解,引導學生從集合對應的觀點來認識函數,使學生認識到對應法則的重要性,抓住這一本質。 三、深入比較分析,強化概念 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指出: “甚至在數學里,發現真理的主要工具仍是歸納和類比。”通過歸納類比不僅使學生明確新概念的來源,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新舊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在教學中,我盡量注意通過列表對比、圖象對照等方法來區分各種概念的異同,找出共性和特性,從而提高認知結構的清晰度。例如,在講解指數函數的概念時,注意把指數函數與冪函數進行比較,找出不同概念中的相異之處,共同之點,使學生從中把握本質,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再如,在講雙曲線時,注意和橢圓進行比較,對比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特別是不同點,引導學生將新的概念轉化為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概念,使知識產生正遷移。通過這樣類比教學和訓練,使學生對概念的認識有一個升華,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和方法網絡。
一、新概念作文的提出
歷史進入了新的世紀,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科學技術,越來越需要創新人才,創新的人才需要教育,而我國的教育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究其原因,我們的教育壓抑了人的個性,缺乏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往,教師在學生的眼里是“至高無上”的,教師是“神圣”的,是不可侵犯的,教材的規定是不可更改的,偉人的語言是真理永住的,“奴性”的文化,僵固的思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從教育的模式上看,基本是管制式的,上級管下級,教師管學生,是“天經地義”。從課堂教學上看,教師是主體,教材是“圣經”,學生是“容器”。這樣的教育體制何談創新?
語文是科學文化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擔負著傳播文化、交流語言、培養人性的重任,在這不斷創新的時代里,必須加快改革的步伐。然而,過去的語文教育經歷了風風雨雨,幾經改革仍然沒有擺脫重“工具論”的思想,沒有擺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沒有從人的本性上去探討語文教學,作文也隨之教育思想的保守,變得越來越工具化了,脫離了社會背景,遠離了人文精神。
我們說作文是人的精神領域的再現,作文的價值不僅是在用語文,還是人性的自我挖潛和展示。那么回顧過去的作文教學,重形式輕內容、重結果輕過程、重教材輕自主、重模仿輕創造、重寫實輕想象、重課內輕課外、重規范輕自由等等,這些問題都制約了人的主動發展。有人可能問,是不是就否定了傳統的作文教學了?不,而是現在對作文價值認識的角度不同了,作文不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傳遞情感,開發想象力。我們需要做的是揚棄傳統的作文方式,用新的理念去指導作文教學,其目的是弘揚人文精神,讓學生快樂、輕松的學作文。
【案例一】“簡單的軸對稱圖形”教學反思
1. 根據新課程概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折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并獲得用折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 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活動中學會運用角平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理念。
3. 本節課在教法上采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于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于讓學生動手操
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折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合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并互動說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