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抓住細節”,這一單元的寫作目的是指導學生抓住細節,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么是細節描寫;接著列舉《阿長與<山海經>》中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然后通過回憶學過的課文內容,簡短記錄記憶深刻的細節的方式,更好的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最后提示學生細節描寫要注意的問題:要學會抓住真實、典型、生動的細節進行描寫,才能更好地表現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寫作類型主要以寫人敘事的記敘文為主,他們雖然有小學六年寫作經驗的積累,但是缺少對人物、生活細致的觀察。記敘事件不具體,很籠統,描寫人物和寫景狀物時,不會抓住細微處具體刻畫,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細節,不能很好刻畫人物,表達情感。因此,對學生進行細節描寫的指導與訓練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
1、了解細節描寫及常見類型,理解細節描寫在寫作中的作用。
2、學習捕捉生活的細節,描寫生動的細節。
3、在寫作中運用細節描寫來表達情感。
四、教學重點
掌握幾種細節描寫的方法并會運用。
五、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典型、生動的細節來表達真情實感。
六、教學準備
學案:人物描寫分析材料
七、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對比句子——明確什么是細節描寫
句子1: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熱極了。
句子2: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道路兩旁的莊稼熱得低下頭,彎下腰;河里的水燙手;地里的土冒煙。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優秀 篇1
知識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記敘文中的故事情節,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重點)
2、把握記敘文六要素,復述從冒險到脫險的經過。
能力目標
1、學習文中的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的方法。
2、正確把握課題含義,理解文中蘊含的生活哲理。(難點)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一、導入新課
生活在世界上,每個人都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在困難面前,有的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終于到達勝利的彼岸。這樣,世界也就有了弱者與強者之分。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寫的是一個身體瘦弱、膽小怯懦的孩子,在父親的幫助下終于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習后一定會對我們有所啟迪。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復述情節,理解內容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通過記敘“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它們,最終才能戰勝它們。
2、復述“我”從冒險到脫險的經過。(復述要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提示:時間:七月的一天。
地點:空地邊的懸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們。
起因:玩其他游戲玩厭了,很久沒去爬懸崖了。
經過:“我”爬上懸崖后不敢下來,經父親的啟發,終于戰勝困難。
結果:順利爬下懸崖。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如何理解“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的含義?)
教學目標:
1. 在朗讀中品味樸素、清新、優美、明快的藝術美。
2.理解詩人對新生活的歌贊與熱愛。
3.培養學生奔放快樂、積極向上的人格。
教學重難點:
1.反復朗讀并背誦,理解詩意及抒發的感情。
2.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遷移。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二、 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范讀 。
三、 學生朗讀,互糾正音。
四、 誦讀,討論,感悟詩歌的藝術形象美。
1.詩的第一節在說了"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后,連用四個排比句,歌唱了五種事物,它們具有怎樣的共同點?(積極向上,給人以希望,給人以鼓舞的力量)
2. 詩人希望歌聲飛到年輕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輕人的強烈共鳴)
3. 讀第三節,詩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輕人的共鳴?
4. 第四節采用了什么手法?(對比,贊頌、歌唱新事物新快樂新思想的力量)
5. 朗讀指導與訓練(節奏、重音和語調)
五、 質疑,探討,交流。
你還想了解哪些這首詩的有關問題?提出來,大家幫你解決。(學生一般會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產生疑問,教師作必要的補充和說明后,用幻燈片顯示。)
1. 作者簡介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重慶萬州人。代表詩集有《漢園集》(與人合集出版)、《預言》,散文集《畫夢錄》。
2. 寫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別國統區黑暗、壓抑、窒息的舊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種與國民黨統治區迥異的生活展現在眼前。詩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一全新的火熱的生活中,他觀察著,感受著,激動著。詩人的生活變了,性格變了,世界觀變了,詩風也變了,他不再寫那種纏綿憂傷的愛情詩了,流瀉于詩人筆端的是一種奔放快樂積極向上的詩句。這首詩就是詩人奔放快樂積極向上詩風的代表作。
1、《在山的那邊》王家心教學目標 : 1、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3、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4、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 2、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鋼琴曲《大海》或其他能創造氛圍的樂曲)、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新課: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 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釋詞語。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可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聽讀時: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練習集體朗讀課文。 [教師指導] a. 先給詩句劃分朗讀節奏。b. 再挑選意義重音。 以上兩點是教給學生最基本的朗讀方法,掌握了朗讀節奏與重音,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意義。教師可以以幾個詩句為例,然后讓學生討論、自己劃出節奏及意義重音即可。(投影示例:詩句的重音及節奏)。 c. 學習集體朗讀。 4、結合朗讀生意,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 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學生通過討論,以上重點詞語基本可以正確理解。個別有爭議的詞語,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山”與“海”的含義,也從象征意義上來理解,來解釋,可予以補充,糾正。 b.在學生初步掌握朗讀節奏、意義重音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揣摩語意,初步讀出句子所表達的語氣。然后討論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深刻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句子)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這兩句話寫出了小時候的“我”有什么特點? ◆“——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媽媽,那個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四、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以上所討論的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想,多說,不要強求答案用語標準,意思正確就行。 五、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深刻領悟詩歌所表達的人生哲理 ①引導學生討論,談談自己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克服困難的經歷或感受。 這是體現語文與生活聯系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②全班激情齊讀。 六、小結,布置作業 ①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教后:
七年級上冊語文《金色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正確、流利、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以培養語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各種朗讀方式(自由朗讀、表演讀、齊讀)使學生把握詩歌基調;
通過自主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投入真情,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教學難點:利用想象,鑒賞詩歌,并嘗試借助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來抒寫感情。
教學過程
一、自由朗讀,期待永恒美。
1、播放歌曲《媽媽的吻》。
我們課前聽的這首歌是流行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多年后的今天,聽起來依然很動人,也許因為它表現了母親對兒女無私的愛,更唱出了兒女對母親的深情的傾訴,這種感情不會因為時空的流轉而改變,這是人類共同歌頌的永恒主題。母愛是人類社會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首以母愛為主題的散文詩——泰戈爾的《金色花》,(板書花朵形狀)讓我們期待一次美的洗禮!
2、在學習課文以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爾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金色花》選自他的散文詩集《新月集》。
秋天的風鈴——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備課要點 篇1
劉楓
概述
本單元仍以人生為主題,有的謳歌理想,有的闡述信念,有的論說人生修養。選文有詩有文、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內容比第一單元更多一些理性的成份。
本單元的閱讀教學,與上一單元有延續性。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注意學習課文的表達技巧。
朗讀訓練(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感情)要求有所提高。
關于《理想》
這是一首哲理詩,教學時,應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去探究詩句的含義。
詩人在詩中打種種比方,用種種意象,闡述理想對于人生的決定意義。特別是詩中的比喻,生動形象。我以為,完全可以把這首詩作為學習比喻、學習詩歌的范文。
這首詩構思精巧,語言精美,在朗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背誦。
在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時,可以補充如下問題:
——人為什么要有理想?人要有怎樣的理想?
——怎樣把遠大理想貫穿在日常學習生活當中?(這個問題是對理解思考的進一步深化和提升。)
建議用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在“讀”,第二課時重點在“悟。
關于《短文兩篇》之《行道樹》
這是一篇當代散文,寫的是神圣感情的體驗。
在道德情感價值觀方面,主要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學習奉獻者的精神。
在知識技能方面,主要學習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的重點是把握行道樹的象征意義。
“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一句話充滿哲理,要好好領會。為什么行道樹是神圣的?行道樹忍受了哪些痛苦?“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七年級上冊語文《理想》教案 篇1
羅源
[知識與技能]
1練習詩歌的朗誦。
2學習比喻、頂針、擬人修辭在詩歌中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
朗讀,討論,仿寫,體會。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理解作者對理想的解釋和對有理想的人的贊美。
2萌發樹立遠大理想的感覺。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預習,聽寫。
范讀(聽錄音),齊讀,一人一句開火車讀,結尾齊讀。
分析第一、二小節詩的含義、修辭。
第一小節: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運用了比喻、排比、頂針的修辭。頂針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應該揭示其特點,并且舉例:“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第1、 2個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節:理想有時代性。
第12和34句之間為何是句號而不是分號?
[作業 ]:模仿第一、二小節寫8句詩,要運用三種修辭,內容自定。
聽寫改錯。
第二課時:
齊讀。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節。
三:人類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動歷史的發展。
“歷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實現要經歷多次的挫折和失敗。
與《在山的那邊》相同的詩句是哪些?
五:理想給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寫理想給人何種力量?
與34句含義相同的古詩:“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聯系書后背誦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七年級上冊語文《竊讀記》教案 篇1
知識與技能
學習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圈畫和討論等方法,體味竊讀的滋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
難點
問答法、合作探究法
學生
搜集名人讀書的故事或讀書名言。
老師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冰心曾說過:“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英國作家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在閱讀中,我們不僅能獲得知識、學會思考,而且會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林海音回憶少年時獨特讀書經歷的作品《竊讀記》。
林海音(1918-20xx),原名含英,中國臺灣苗栗人,作家。代表作為短篇小說集《城南舊事》。
1.初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寫了什么事?
課文記敘了“我”因買不起書而偷偷躲在書店里讀書的事情。
2.熟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
教師指導學生整理課文的行文思路:
“竊讀”被老板發現受屈辱--插敘“竊讀”的原因--“竊讀”受到店員的照顧--點明主旨:讀書長大,在愛中長大
1.品味“竊讀”,感受渴望。
七年級上冊語文《散步》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細節中表現的親情美。
2、揣摩文中一些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學會聯系語境理解詞句。
3、懂得珍惜親情、關愛家庭。
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細節中表現的親情美。
難點:
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如何發現美、品評美;培養他們尊老愛幼、懂得珍惜親情、關愛家庭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方法:
1、品讀教學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自制)。
教學課時:
一:導入設計:(播放音樂《我愛我的家》)
讓愛天天住你家,讓愛天天住我家,讓我們全心全意愛我們的家。今天我們來學習莫懷戚先生的《散步》。展示課題《散步》莫懷戚
二、理解文意,整體感知:
1、聽錄音,邊聽邊在自己易讀錯的字上注音,不理解的詞作標記。
2、請再讀課文,《散步》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從文章中的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請用一個詞語概括。
三、朗讀品味:
1、朗讀你最喜歡的句段,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根據學生喜歡不同的段落,讓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
2、思考:題目“散步”是從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確定的,你覺得這個題目好嗎?請你換一個角度為本文擬一個題目,并說說你的理由。
如:三代同行;我們在田野上散步……
四、感悟親情:
1、“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他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七年級上冊語文《生命生命》教案 篇1
內容預覽:
生命 生命教案(A)
○教學目標
①揣摩詞語,品味語言,理解內容。
②學習并運用正確的朗讀方法,誦讀課文。
③聯系生活實際,正確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學重點
①通過反復誦讀,理解內容,感悟人生。
②揣摩語文的表現力,暢談對人生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充分預習,并查閱有關生命的資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三個有關生命的事例引發的三點思考;以小見大的寫法;對我們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啟迪。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精心導入
(放音樂《命運》,輕微播放)同學們,中央電視臺的“實話實說”欄目曾經播過一期感人肺腑的節目《感受堅強》,向我們大家講述的是患癌癥少女張默然的故事。張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癥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歲的花季少女卻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堅強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跡,感動了醫生,感動了親友,感動了所有的人。盡管大家并沒有挽留住張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對死亡、熱愛生命的事跡,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堅強。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作者杏林子。她從小病魔纏身,肉體和精神都受到了極大的折磨,但她沒有因此荒廢甚至放棄生命,反而更強烈地呼喚生命。她寫的文章《生命生命》將再次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讓我們用心來品味這篇文章,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認識生命的真諦。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過渡)要學習、理解一些問題,首先應當從整體上感悟,因此先請學生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配樂朗讀(可以是教師的配樂朗讀,也可以是放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