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雖壽》教案 篇1
教學設想:
關于曹操,學生們并不陌生,因為在此之前剛學過曹操的另一首詩《觀滄海》。因此學習本課要從舊有的知識入手,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關注,同時也把各個獨立的知識點串連起來,更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形成規律性的東西。
教學目標:
1、鞏固有關古典詩歌的知識;
2、鑒賞古典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把握古典詩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內容;
3、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接受人生價值教育。
教學重點:
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把握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對詩人、詩作的影響,把握詩歌所體現的思想內涵與社會內涵
課后反思:
學習此古詩,我堅持“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直至背誦”的一貫主張。此詩為二組,先充分朗讀,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交流經驗、理解詩意,接著再讀,直至背誦。這樣學生在課堂里真正活躍起來,成為課堂的主體,在參與中獲得最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不足主要是讀不到位
《龜雖壽》譯文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只要自己保養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龜 雖 壽 篇1
1、背誦全詩。
2、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
3、體會并學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
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
體會并學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樂觀自信、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在握的大將軍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詠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并以鐵如意擊打酒壺,以致于酒壺全部缺了口。王大將軍為何對這段文字情有獨鐘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曹操的《龜雖壽》。
二、介紹作者及背景
1、學生介紹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魏武帝。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介紹背景
《龜雖壽》是《步出夏門行》的則是最后一章。這兩首詩遙相呼應,寫下《龜雖壽》時,詩人已經53歲了,他的北征雖然歷盡艱辛,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為統一北方掃除了最后的障礙。他在為新的勝利所感奮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認識到,大業未竟,任重道遠,應當乘勝前進,不斷進取。(漢朝人的平均壽命:24—27,西漢平均壽命二十歲;東漢平均壽命二十二歲。)
《龜雖壽》教學實錄 篇1
教材分析:本詩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詩,闡發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酣暢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詩中“老驥伏櫪”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 “猶有”“終為”兩個詞組顯得沉著。而“老驥”以下四句,一改“及時行樂”的糜風,語氣轉為激昂,使這位“自強不息”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設想:關于曹操,學生們并不陌生,因為在此之前剛學過曹操的另一首詩《觀滄海》。因此學習本課要從舊有的知識入手,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關注,同時也把各個獨立的知識點串連起來,更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形成規律性的東西。教學目標:1.鞏固有關古典詩歌的知識;2.鑒賞古典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把握古典詩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內容;3.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接受人生價值教育。教學重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把握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對詩人、詩作的影響,把握詩歌所體現的思想內涵與社會內涵。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課!生:問好!師:請同學們回憶下我們學過的曹操的詩作。生齊答:《觀滄海》師:誰能起來有感情的背誦?生:紛紛舉手。師:好,我們齊背吧。生:齊背《觀滄海》師:同學們,背得不錯,現在我們來學習《龜雖壽》。師:你知道曹操有多少?生:字孟德,我國漢末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1.培養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錮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只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云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叛經離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空氣。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內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著天下英雄的心靈。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閃灼著奪目光彩。
二、文學常識了解
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曹操字孟德,沛國游縣(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是一位頗有作為的政治家。他20歲時舉孝廉,除洛陽北部都尉,后遷頓丘令。據《曹瞞傳》云:“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懸門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任濟南相,轄十余縣。其時“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斷淫祀”,使社會風氣大大好轉。35歲時被征為典軍校尉,次年參加討伐董卓的斗爭。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遷都許昌,受封為大將軍兼丞相,開始掌握中央大權。當時全國處于大分裂局面,各地軍閥擁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從這時起他用了整整20xx年時間,逐步消滅了呂布、袁紹等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這首詩即寫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余勢力之后,南下征討荊、吳之前。
《龜雖壽》譯文 篇1
龜 雖 壽 作者:曹操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有遠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只要自己保養得好,也可以益壽延年。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教材簡析:
《龜雖壽》是我國古代政治家、軍事家曹操的詩作,對曹操的詩歌學生并不陌生,上學期就曾經學過他的《觀滄海》。對這首詩歌,學生借助書本上的注釋應該完全能讀通能理解好,一則我們學生的基礎都比較好,另外單純從字面上來解讀也確實很簡單,但曹操的詩歌如果深入地體味,那可以咀嚼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從我的角度來說,曹操是我最喜歡的古代作家之一,而且當時在學習《觀滄海》時我就非常詳盡地介紹了曹操其人,其詩歌在中國文學的杰出地位,其大體的詩歌風格等,如果本堂課再來炒一下陳舊的知識,學生肯定不會感興趣,也不能從課堂中多有獲益。
因此我考慮從另外的角度、以全新的方法來進行本課的教學。
設計理念:
怎么上這堂課?我想到了學校在初二階段開展得轟轟烈烈的研究性學習,初一的學生雖然沒有正式開展這一工作,但參與觀摩了初二年級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環節:課題的選擇、開題報告會等,對研究性學習也很感興趣,心向往之。我就設想將研究性學習引入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打消“研究”的神秘感,感受“研究”“發現”的樂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也為以后正式開展研究性學習積累一些感性的認識。
教材分析:本詩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詩,闡發了詩人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酣暢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詩中“老驥伏櫪”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 “猶有”“終為”兩個詞組顯得沉著。而“老驥”以下四句,一改“及時行樂”的糜風,語氣轉為激昂,使這位“自強不息”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學設想:關于曹操,學生們并不陌生,因為在此之前剛學過曹操的另一首詩《觀滄海》。因此學習本課要從舊有的知識入手,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關注,同時也把各個獨立的知識點串連起來,更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形成規律性的東西。教學目標:1.鞏固有關古典詩歌的知識;2.鑒賞古典詩歌的語言、表達技巧,把握古典詩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內容;3.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接受人生價值教育。教學重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把握詩詞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把握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對詩人、詩作的影響,把握詩歌所體現的思想內涵與社會內涵。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課!生:問好!師:請同學們回憶下我們學過的曹操的詩作。生齊答:《觀滄海》師:誰能起來有感情的背誦?生:紛紛舉手。師:好,我們齊背吧。生:齊背《觀滄海》師:同學們,背得不錯,現在我們來學習《龜雖壽》。師:你知道曹操有多少?生:字孟德,我國漢末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