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雕刻藝術 篇1
•教材思路:
讓學生了解非洲雕刻藝術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為學生創造一個接觸和了解人類文明與成就的機會。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態度,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的地位和其獨特的造型語言、藝術手法和審美趣味。
2、學習從多角度欣賞非洲雕刻,大膽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引導學生理解、認可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3、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質感”在美術作品中所具有的獨特審美和表現效果。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非洲雕刻獨特的造型語言和藝術特點,學會從多角度欣賞非洲雕刻,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非洲雕刻的藝術特點。
•教學準備:
教師:各種影視圖片、資料、小型木雕。
學生:各種制作工具。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發現和推崇歷史悠久的非洲雕刻,還是二十世紀的事情,充滿真率和力度、神秘感和強烈情感的非洲雕刻,激發了大藝術家的藝術想像,喚起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對現代藝術潮流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
二、 新授
1、 欣賞現代雕刻作品,感覺其傳承及變化。
《被毀壞的鹿特丹市紀念碑》扎特金是荷蘭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為重建被德國法西斯毀壞的鹿特丹市而建的一座大型紀念碑。這一作品的主題是“對野獸般的非人道行為充滿憎恨的吶喊”。作者采用強烈的夸張、變形的手法,以達到一種震撼人心,使人過目不忘的藝術效果。作品的夸張、變形、注重內涵即傳承了非洲雕刻的藝術特色。
第七單元 大津巴布韋遺址與非洲文明探秘 篇1
第3課 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與文物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遺址的建筑布局及特點遺址的建筑布局是:北部的衛城,南部的“圣堂”,中間的谷地 特點是:都用花崗石砌成,石縫無黏合物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與文物的發現是揭示歷史的重要依據 情景再現 問題探究大津巴布韋高超的建筑藝術成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多樣性的表現出土的文物有工具和工藝品;進口貨;皂石器 展示資料 感知歷史非洲人民憑借聰明才智,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古代文明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遺址是古代津巴布韋國家的首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中心通過大津巴布韋遺址與考古發掘,探討南部非洲歷史的文明進程感知理解 史論結合 全面概括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理解和尊重南部非洲的文化傳統,培養人文主義精神,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遺址的建筑與文物。 難點 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布局及特點、出土的文物兩個方面揭示了11xx年至15xx年前后南部非洲的文明所反映的歷史發展狀況與線索,從而揭示了古老的非洲文明與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在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中,有著同樣的燦爛與輝煌。由于本課重點介紹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建筑布局與特點和出土文物,建議在教學中多運用影視圖片資料,加強直觀教學,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引起學生探索歷史奧秘的興趣,并為后面化解難點做知識準備。 本課引言引用了考古學家麥克維爾和戴維遜的記述并配以大津巴布韋遺址橢圓形建筑物北面入口處的照片。這兩部分內容旨在說明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成就與神秘,使學生產生探索歷史遺跡的求知欲。建議教師以文字和照片為素材,通過提問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引入新課。問題一:你能否從麥克維爾的記述中推斷大津巴布韋遺址當初的規模?問題二:從大津巴布韋遺址橢圓形建筑物北面入口處的照片,你認為這樣設計入口的意圖是什么?學生在猜想中不知不覺進入了探索的領域。 第一目“遺址的建筑布局及特點” 教材首先概要介紹了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其次重點介紹了遺址的三個組成部分和特點,揭示了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恢弘氣勢與神秘,以及南部非洲的建筑藝術的成就。在介紹之前,先告訴同學因為今天津巴布韋國家以考古遺址命名,為了有所區別,就在津巴布韋遺址前加了一個“大”字。 (1)遺址北部的衛城。了解衛城的建造時間、建筑特點及建筑式樣和作用,以及在這里出土的重要文物,并且了解“衛城”得名的由來,以突出衛城的重要性。 (2)南部的橢圓形建筑物——“圣堂” 。建筑時間、建筑式樣及特點,圓形椎塔的建筑設計,顯示了這里建筑的與眾不同。 介于衛城與“圣堂”之間的谷地。介紹它的布局特點與規模。 關于建筑遺址的三個組成部分,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適當補充圖片以及音像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建筑布局的空間感。 從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筑中,我們發現建筑都是用花崗巖石砌成,沒有使用木結構。不用拱門和圓頂,而且石頭與石頭接縫處不施灰漿,未用任何黏合物。它對現代人來說仍然是個謎。建議讓同學閱讀【資料回放】,初步了解石頭建筑的三種類型。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無黏合物的石頭建筑技術怎樣才能做到毫無縫隙呢?教師補充說明“在這些花崗石上燒火,然后突然澆水,利用冷縮熱脹的原理使巖石裂成平整的石片,然后再用硬槌將這些石片修飾成平整的石磚。大津巴布韋遺址就是這么建造起來的”,以增強對大津巴布韋遺址高超的建筑技術的了解。 教學建議:根據所掌握與了解的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資料,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動手繪制一份遺址布局平面圖,同時探究它的建筑目的與用途?注意尊重學生的發言,保護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為第三目“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的探究做鋪墊。 第二目“出土的文物” 對大津巴布韋的發現最早是西方人對財富的渴望的結果。因為在19世紀,一些尋寶者不負責任的行為極大地阻礙了今天的考古工作。這些尋寶者以古跡開發公司的名義,對這一歷史古跡進行了合法的洗劫。后來對遺址的考古也僅限于想證明遺址文明與外部文化有關。因此對遺址的發掘與保護就顯得力不從心。僅就出土的文物看,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工具與工藝品。通過展示陶器碎片,紡錘,鐵質箭頭、矛頭,鐵渣、鑄模,葉形鐵鋤、斧頭和工藝品中銅、青銅、黃金鐲子等出土的實物圖片,并介紹它們的出土地點,為第三目的學習做鋪墊。同時注意引領學生“意識到自己周圍存在有歷史的證據,并通過這些證據來刺激他的想象和對歷史的評價”。注意讓學生運用這些實物史料進行歷史的探究活動。 例如:紡錘的發現證明了古津巴布韋人掌握了紡織技術,而不像種族主義者們把非洲人描述成野蠻未開化的民族;大量鐵農具的出土,表明了當地農業的發達,同時促進了建筑業的繁榮等等。 進口貨。有棉、絲織品、花瓶、玻璃珠子,波斯的小花碗和中國明朝的青瓷碎片。建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的橫向聯系與比較,尤其是中國明朝青瓷碎片的出現,更加有力的證明了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亞非經濟貿易往來,促進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民之間的了解。 皂石器。介紹什么是皂石。它是滑石的變種,常與綠泥石、頭角閃石和云母等相伴生。具有云母的晶體,質地的硬度和油滑的觸感,不受任何酸類的影響。可以放進資料庫。重點介紹皂石鳥,即“津巴布韋鳥”石雕,是津巴布韋的珍貴文物,用皂石雕刻而成。目前有8個被國家列為國寶。現在它被作為津巴布韋的象征,印在國旗、國徽和硬幣上。讓學生閱讀【歷史縱橫】,了解神鳥歸來的曲折歷史,使學生明白,我們要尊重各國歷史,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第三目“大津巴布韋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 首先讓學生明確遺址反映的時間。經14c的測定:遺址11世紀開始建設,15xx年前后被遺棄。 關于石頭城建設的目的,有多種說法,讓學生通過【歷史縱橫】了解不同的觀點,開拓學生的思維,勇于大膽置疑。 本目是教學難點。大津巴布韋遺址不僅反映了古津巴布韋社會的政治狀況,而且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教材從遺址建筑與出土文物本身去復原歷史。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論從史出的方法。如從遺址的建筑上看,可以認為它是國家的統治中心,宗教服務于政治。從出土的進口貨上看,反映了大津巴布韋貿易的發達與廣闊的疆界和極盛時期。從出土的大量牛骨中,可以證明畜牧業的發達。紡錘的發現說明當地人已能織布。鑄模及銅鐵金器說明冶金技術發達。尤其是大量鐵農具,說明生產力水平高。工藝品的發現說明人們懂得裝飾,手工業技術發達。從大津巴布韋的建筑技術看,他們已能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進行石頭建筑,并懂得幾何學、力學等建筑知識。尤其是不施灰漿而毫無縫隙的技術十分高超。這種城市式的建筑動用的勞動力數量驚人,說明農業生產的發達。教材闡述這一部分內容,遵循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教學難點容易突破,學生也容易養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品質。 在教學中,學生從分項理解到總體歸納,以形成對古津巴布韋國家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如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程度、對外貿易狀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 最后,在探究津巴布韋國家衰落的原因時,引導學生運用原因分析法,從內外因兩方面比較,得出大津巴布韋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人口過于膨脹的結果。使學生從歷史中得到教訓,人類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由此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堂小結:請同學們分組描繪古津巴布韋人一家一天的生活。要求有描述商人家庭的,有描述農民家庭的,有統治者一天的生活,有被統治者的一天的生活。在活動中檢驗學生知識與能力掌握的情況。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遺址的建筑布局與特點。通過對引言的解讀,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以引起學生對考古發現的興趣,使學生迅速由無意注意轉入有意注意。例如問題一:你能否從麥克維爾的記述中推斷大津巴布韋遺址當初的規模與建造者的艱辛?問題二:從大津巴布韋遺址橢圓形建筑物北面入口處的照片,你認為這樣設計入口的意圖是什么?引入新課。然后運用多媒體或音像資料展示并介紹三個重要概念:衛城、橢圓形建筑、谷地。同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建筑物的特征,以發現大津巴布韋文明在建筑上的獨特性。以增進對南部非洲文明的敬仰,對當地人民智慧的了解。問題三:請你設想當時建造石城會遇到哪些困難?建造石城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此目問題的設置呈階梯狀,由易到難,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學生探究人類古文明的興趣。 出土的文物。教材分三類介紹了出土文物。這三類出土文物構成了一幅古津巴布韋人的生產、生活、文化畫卷。教學中通過展示大津巴布韋出土文物的實物圖片,以增強學生對津巴布韋歷史的感性認識。領略世界各國文化的多樣性與統一性。如介紹出土的葉形鐵鏟,它就有別于我國鐵鏟的式樣。緊接著教師提出一個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在19世紀人們對南部非洲還沒有多少了解的時候,中國明朝時期的青花瓷器在大津巴布韋就有了。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在介紹本課一個重要概念“皂石鳥”時,著重講述皂石鳥的出土到遭受劫掠的命運和今天它作為津巴布韋人民的驕傲出現在國旗與國徽的非凡經歷,讓學生懂得尊重歷史,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反對文化上的殖民與強盜行為。在學習過程中,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透過現象探究本質的歷史思維品質與能力。 大津巴布韋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引導學生根據所掌握大津巴布韋遺址與出土文物的情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探究大津巴布韋的歷史狀況,讓學生養成回答問題的邏輯性與嚴密性。先讓學生回答“大津巴布韋遺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水平?并舉例說明”。其次讓學生回答“大津巴布韋遺址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政治狀況”。這樣的教學設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逐漸形成綜合概括的能力。 關于大津巴布韋國家衰落的原因,教材提供了三種說法。教師可以提出系列問題,例如,關于津巴布韋國家衰落的原因,哪一種說法最合理?從中我們得到什么教訓?旨在討論中讓學生掌握歷史原因分析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人類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由此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學習遺址的建筑布局與特點這一目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 大凡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會保留著幾處廢墟,讓后來的人們追憶和憑吊祖先們的足跡。津巴布韋的國名意思就是“石頭城”,取自于古代的大津巴布韋城。大津巴布韋城是世界著名的幾大廢墟之一,和古羅馬斗獸場和龐貝古城等等其他的古跡比起來,大津巴布韋城好像在人們的眼中更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雖然知道是什么時候,什么人建造的這座城堡,但是人們還是搞不清楚,當時的人們為什么要修建這座石頭城。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直認為它是外星人的作品。但是經過考古學家長時間的研究,他們終于用14c考察證明出大津巴布韋城確實是古代津巴布韋人的杰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津巴布韋遺址去領略它神秘而迷人的風貌。 案例二 在介紹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 、幻燈展示圖片并介紹皂石鳥。 “津巴布韋鳥”石雕最早發掘于19世紀末的大津巴布韋遺址。在津巴布韋遺址中發現的最珍貴的文物是當年用于裝飾花崗石建筑頂部的“津巴布韋鳥”。鳥身如鷹,而頭似鴿,脖子高昂,翅膀緊貼身子,長約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上,其工藝精細,造型雄健,藝術價值連城。這種鳥是津巴布韋一個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圖騰,一直信奉至今。現在它被作為津巴布韋的象征,印在國旗、國徽和硬幣上。 案例三 在學習大津巴布韋遺址反映的歷史狀況這一目時,可以這樣導入。 對于許多對非洲文明不甚了解的人來說,非洲留給人們的是落后封閉荒涼的印象。南部非洲更是缺失了文明的地方。 然而失落文明的證據一個個像裊裊青煙從非洲內陸升起,大津巴布韋遺址便是其中之一。它的發現,證明了我們之前對非洲的了解是如此的膚淺和無知。 透過歷史的時間隧道,我們仿佛看到了當年古津巴布韋豐富多彩的社會風貌。 四、問題解答 一、本課測評 1.你認為大津巴布韋遺址建筑的特點在哪里? 解題關鍵:石頭建筑是它的特點。 思路引領:從建筑布局與建筑技術上了解。 答案提示:布局錯落有致,由三部分組成;都用花崗石砌成,石頭拼縫橫豎有致,不施灰漿卻十分結實。 2.大津巴布韋遺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技術水平?試列舉2~3點。 解題關鍵:依據是建筑遺址與出土文物。 思路引領:冶金、紡織、建筑。 答案提示:冶金技術上,鑄模的發現,說明當時人能夠熔煉黃金、銅、青銅和制造鐵器;紡錘的發現,說明當時人已能織布;建筑上不施灰漿的石縫黏合技術高超。 二、學習延伸 1.探究津巴布韋國家衰落的原因,看看課文中的哪一種說法最合理。 解題關鍵: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方法。 思路引領: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主要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次要因素。 答案提示:課文中關于津巴布韋衰落的原因有三種說法。一是葡萄牙人的入侵;二是穆塔帕王國的北遷;三是大津巴布韋在發展中人口過分膨脹。三種原因中,只有第三種是從內部去探究事物的變化的,所以第三種說法最合理。即此地附近多山,不太適合種植農作物,人口過多迫使承擔農業勞動的婦女到越來越多的地區勞作,這種局面注定了大津巴布韋的衰落。 2.結合本課內容,請思考考古發掘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解題關鍵:考古發掘的實物史料是證明歷史的最好說明。 思路引領:我們對大津巴布韋文明的認識源于考古發掘的重要發現。 答案提示:1.歷史發生之后,一去不復返了,只能憑借所遺留下來的材料去認識。2.現在所學的歷史知識,并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根據一定的歷史證據建構而來的,而歷史證據則來源于過去遺留下來的各種史料。3.考古學則是研究人類過去歷史提供直接實證并做出科學判斷的唯一學科。4.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描繪1100-15xx年間大津巴布韋的有關歷史,是因為考古挖掘出了很多實物以反映當時建筑、冶金、紡織等較高的經濟技術水平。它比文字資料更具有說服力。它有助于人們對人類歷史的認識不斷接近真理。
非洲雕刻 篇1
第22課
非洲雕刻(一)
(一)綜合分析非洲雕刻(蘇教版)
學生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地位,非洲雕刻(蘇教版)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為學生創造一個接觸人類文明成就的機會。非洲雕刻(蘇教版)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非洲雕刻(蘇教版)
(二)教學目標
.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的地位和其獨特的造型晤言、藝術手法和審美趣味。
.學習從多角度欣賞非洲雕刻,大膽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引導學生理解、認可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
.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質感”在美術作品中所具有的獨特審美和表現效果。
(一)課前準備
教師收集大量的非洲雕刻的資料:有關非洲的風土人情、文化藝術的影視片、繪畫、音樂及小型非洲木雕等。
.準備黏土、牙簽、竹刀等工
具材料。
(二)設計方案
(一)綜合分析
學生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為學生創造一個接觸人類文明成就的機會。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XX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中國八項舉措援助非洲 提供百億美元優惠貸款
【背景材料】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當地時間11月8日上午在埃及名城沙姆沙伊赫開幕。來自40多個非洲國家和中國的外交部長以及負責對外經濟合作事務的部長和代表出席會議。中國國務院總理出席開幕式并講話。提出,中國對非援助永遠不會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將向非洲提供百億美元優惠貸款,將逐步實現對95%的非洲產品免除關稅。在7日的第三屆中非企業家大會上,說,中方愿意進一步對非洲產品開放市場,逐步給予非洲最不發達國家絕大多數商品免關稅待遇。說,中國人民對非洲人民的感情是真誠的,中國對非洲發展的支持是實實在在的。今后不管世界風云如何變化,我們同非洲人民的友誼不會變,與非洲深化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決心不會變,支持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不會變。宣布,今后三年,中國政府將采取八項新舉措推進中非合作。還表示,中國對非洲的支持和援助,過去沒有、將來也永遠不會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中國樂見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參與非洲的開發與建設,共同推動非洲的和平發展與進步。【課標鏈接】1.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3)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4)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第2課 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
教案一、 教學目標 目標 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卡爾·莫克與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1.非洲紹納人創造了津巴布韋文明 2.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認識和探究應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用科學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探究人類古文化遺產情景再現1.大津巴布韋遺址屬于非洲文明 2.在科學研究領域不應有任何民族歧視與種族偏見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英國殖民主義者塞西爾·羅得斯、詹姆斯·本特、理查德·霍爾、蘭德爾·麥克維爾、卡頓·湯普森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 閱讀文字 歷史比較 問題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重點 誰發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 難點 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如何發掘的。 教材內容分析與教學建議 本課教材主要從兩個方面向同學們介紹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如何發現和發掘以及對大津巴布韋遺址考古發掘的成就。建議先復習第一節課內容,明確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歷史概念。 本課的引言是由一幅圖片和關于卡爾·莫克尋找和發掘寶藏艱辛歷程的一個片段組成。建議從圖片入手,提問誰首先發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引入本課的學習。 第一目“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 教材詳細講述了德國人卡爾·莫克尋找和發掘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艱難歷程。 19世紀中葉,在世人的眼中,南部非洲依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第一個親身探秘大津巴布韋遺址,并將它公之于眾的是德國人卡爾·莫克,一個生在德國斯圖加特的木匠的兒子。15歲時,深受探險潮流影響的卡爾·莫克,已下定決心要到非洲探險,決心探明南部非洲的神秘。為了完成這個使命,他學習了生物學、地質學,以及當地人的語言。他還大量翻閱了歐洲出版的探險文學作品。這類書在當時十分流行暢銷。27歲,莫克認為他已經作好了探險的準備,但由于沒有官方的支持,也沒有足夠的裝備,他不得不在一只德國貨船上當船員才踏上去非洲的路。這只船把他載到南非東南部的德班港口,當時的德班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在以后的6年中,莫克徒步穿行于南部非洲。不像有錢的探險家,他沒有雇用當地的挑夫為他擔載行李;他身著皮革套裝,出沒于羚羊藏身之地;他自己扛著60磅重的裝備,包括羅盤與六分儀、獵刀、毯子、洋鐵碗、書、筆墨紙張、獵槍,以及兩支左輪連發手槍。身材魁梧、絡腮胡子的卡爾,在穿越熱帶森林草原時的情景令人欽佩而又不可思議。他背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只有一把大傘為他擋著火一樣的太陽。最后在林波波河的南岸,他終于看到了地質的“杰作”,那就是黃金、鉆石礦藏的礦脈,按照英國殖民政策的規定,他把這個發現向當地官員報告。卡爾的預感是正確的!黃金、鉆石不斷從這個地區開采出來! 莫克再次去探險時,裝備已十分精良。他第一次有了大筆的錢來雇用挑夫。1871年5月,他率領40人來到南非。7月底,他越過林波波河后寫下了這樣一番話,字里行間洋溢著一個德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操和一位考古學家的雄心壯志:“我好像看到了祖國的統一,我站在整個世界面前,心中浮現出戴上勝利桂冠的神圣帝國皇帝凱撒的高大形象,他莊嚴宣布:最有價值的、最重要的、也是迄今為止最神秘的非洲地區,將重見光明!那就是古老的莫諾莫塔帕!那就是奧菲爾!”一個月后,莫克發現自己已身陷絕境。他的挑夫離開了他,拿走了他的部分日用品,作為應支付的薪水。更為嚴峻的是,當地的馬紹納人對他懷有敵意,這使他恐懼至極。他沮喪地寫道:“這里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恐怖,不但東西可能丟失,就連生命也難保住。吃的食物,可能被人下毒;暗箭,也隨時難以提防。”在最困難的時候,一位叫亞當·仁達的獵人幫助了他,亞當·仁達是流浪于南非的德國人,他已脫離白人社會,與他的兩位馬紹納妻子在這附近居住。亞當·仁達不僅給莫克提供住所,還陪同莫克進行探索。 那時,大津巴布韋遺址處于酋長頭人的控制之下。莫克在遺址附近逗留了九個月,只被獲準進入遺址三次。第一次莫克發現了橢圓形建筑物。數天后他又發現了破損的沿山衛城及衛城山上的碉堡。莫克特別注意到,衛城西部墻上突出的經過修飾的皂石橫梁。他又撿到一只皂石碟子,還有一個類似鐵鑼形狀的東西。第三次的探索收獲最大。莫克從橢圓形的建筑物的門楣上刮下一片類似雪松的木片。這種木料微紅且芬香。莫克認定木料就是檀香木。莫克記得《圣經》上說過:所羅門王就是用黎巴嫩的檀香木建筑他的宮殿的,于是,他匆匆地下了這樣的結論:這一小塊檀香木一定是來自黎巴嫩。因此,他推論:這檀木只能是古時在海上旅行的黎巴嫩人,即腓尼基人帶到非洲來的。而且,《圣經》上還說:示巴女王曾經到過所羅門王的宮殿。莫克認為他發現的地方就是盛產黃金寶石的奧菲爾,類似雪松的木片就是有力的證據,他在山頂所發現的那個圓形圍場一定是示巴女王仿所羅門王的宮殿建造的。 莫克在這片廢墟上沒有發現示巴女王任何藏寶遺跡,他把他發現的那只皂石雕刻的破碗和一面鐵鑼,仔細記載并繪了圖。但是,莫克沒有任何考古的經歷,也未受過這方面的訓練。發掘這龐大遺址的工程實在超出了他的能力。莫克考慮到,如果長時間逗留在這里,可能不大安全,所以,1872年3月,他打起行李,越過林波波河,回到了英國人管轄區。與此同時,外界終于第一次知道了莫克的發現。發現廢墟遺址后,莫克馬上派了信使到離他最近的歐洲人居住區,帶了封信給德國。在這封信中,莫克宣布了他的發現。這封信后來刊登在1872年3月的一本德國雜志上,在歐洲這是第一次由官方宣布,同月,莫克離開了津巴布韋這個地區。 建議教師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請學生討論回答如下問題:莫克為什么要去非洲探險?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險過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難?莫克探險發現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結論?這個結論是否科學?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師生在答疑和討論過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學任務。最后歸納出莫克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 第二目“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 莫克的發現以及19世紀80年代南非德蘭士瓦發現特大金礦,極大刺激了歐洲人在津巴布韋探礦的熱潮,各國淘金者蜂擁而至。同時引起了考古人士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從而逐步揭開了這一南部非洲文明的神秘面紗。 雖然莫克默默無聞地死去,但他發現的廢墟卻成了考古學上的一個熱門話題。1899年,這個廢墟掌握在英國著名的殖民主義者塞西爾·羅得斯手里。他建立了一個叫做羅得西亞的殖民地。塞西爾·羅得斯組織了一隊人在這廢墟上駐扎下來,對莫克發現的廢墟進行考察。19世紀90年代初,羅得斯的考古隊與英國科學促進會共同舉辦了第一屆遺址科學研討會。他們所研討的正是卡爾發現的大津巴布韋。他們聘請了研究遠古時期文明的專家詹姆斯·狄奧多爾·本特。1891年,本特對大津巴布韋遺址進行系統發掘,本特期待能找到津巴布韋與古代各種外來文化(如《圣經》中提到的那些)聯系的證據。但自一開始,他就陷入失望中,因為津巴布韋,在他看來,似乎是純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他這樣寫道:“我對這地區的廢墟古物沒有多少信心。我認為,它們都是本地的。”但是,當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棲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鳥時,開始改變他的觀點。這樣的藝術珍品,在他眼中,似乎彈奏著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亞述、希臘、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國的弦音!一句話,絕不是非洲的!本特沒有受過考古的專業訓練,又缺乏實地考古的經驗,因此,他對津巴布韋遺址的首次發掘沒有留下多少現場記錄,還破壞了遺址中不少地層學資料。 19xx年5月殖民政府任命理查德·霍爾為“大津巴布韋博物館館長”,對這個遺址再次進行挖掘。此次遺址考古的時間是從19xx年至19xx年。由于霍爾未經過考古專業的訓練,他作出了錯誤的判斷,進行了破壞性的發掘,給大津巴布韋遺址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霍爾最后得出的結論也與本特的相符,即津巴布韋是由從阿拉伯或近東來的北方人所建造。 在19xx年,大津巴布韋遺址第一次由考古專業人員進行科學探查。這就是不列顛協會派出的考古專家蘭德爾·麥克維爾,他仔細考察了這片遺址,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發掘。所做結論與本特的第一判斷相吻合。他鄭重宣布:大津巴布韋“毫無疑問,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屬于非洲”。他還指出:“許多人都會哀嘆一段羅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個冷靜清醒的頭腦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羅曼史,而是一個失落已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新的歷史篇章已經被掀開了一角。非洲黑人的歷史曾經是一個被遺忘的角落,一個被面紗遮掩的角落,但是,這段歷史并非無法發現,現在,這個面紗的一角已經被揭開了。”英國科學促進會不愿意接受這個定論,1929年派了另一位考古學家卡頓·湯普森,去考察以證明大衛是錯的。這個資深的考古學家對該遺址進行了極其徹底的分析,她的發掘成果豐富且極具價值。1929年卡頓·湯普森宣布麥克維爾的結論是正確的。她說:“我認為,該遺址從每個角度來看都屬于非洲本土文化。”因此大津巴布韋遺址屬于非洲文明已確鑿無疑。 1958年,殖民政府主持了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最后一次系統的發掘,出土的文物雖然不多,但已經證明,這個遺址是持續了幾個世紀的文明。 建議在教學中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本目內容:對大津巴布韋遺址主要進行了哪幾次發掘?你認為最成功的是哪次?為什么?還可以請同學閱讀完本目內容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本目的教學任務。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一目的教學。本課的引言是由一幅圖片和關于卡爾·莫克尋找和發掘寶藏艱辛歷程的一個片段組成。建議教學從圖片入手,引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解釋“大津巴布韋遺址”,指出“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獨特之處”。 提問誰首先發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引入本課的學習。 建議教師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請學生討論回答如下問題:莫克為什么要去非洲探險?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險過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難?莫克探險發現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結論?這個結論是否科學?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師生在答疑和討論過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學任務。最后歸納出莫克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 關于“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一目的教學。建議在教學中先講清楚“大津巴布韋遺址”開始有組織發掘的背景,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了解塞西爾·羅得斯。塞西爾·羅得斯對莫克有關大津巴布韋地區就是《圣經》上記載的盛產黃金寶石的奧菲爾的論斷深信不疑,詹姆斯·本特正是受雇于羅得斯開始對莫克發現的大津巴布韋遺址進行系統的發掘。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本目內容:對大津巴布韋遺址主要進行了哪幾次發掘?你認為最成功的是哪次?為什么?還可以請同學閱讀完本目內容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完成本目的教學任務。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介紹“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現”時,我們可以這樣導入(用多媒體介紹)。 圖片1:津巴布韋的國徽 問:1.這是哪個國家的國徽?2.津巴布韋是什么意思?說明:津巴布韋這個詞可能源于班圖語,意為“石頭房子”的意思。這是世界上惟一一個以考古遺址命名的國家。 圖片2:大津巴布韋遺址外景 大津巴布韋遺址位于津巴布韋馬斯溫戈市東南、維多利亞堡東南約29公里處,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遺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頭城建筑群體。12世紀,津巴布韋國家建立之后,統治者多以石頭房子標榜自己的身份。據統計,津巴布韋有兩百多處石頭建筑遺址。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南部非洲文明的集中體現。是誰發現了遺址呢?這樣轉入本課內容。 案例二 使用計算機出示兩幅圖片 圖片1:卡爾·莫克像 問題1:第一個親身探索大津巴布韋遺址并將它公布于眾的是誰? 教師指出莫克認為大津巴布韋遺址就是《圣經》里所說的奧菲爾,他在日記里寫到:很明顯,這是遠古時代文明人的作品。山上的碉堡,無疑是仿照所羅門王的廟宇建造的。山谷中的橢圓形建筑物,肯定抄襲了示巴女王的宮殿式樣。大津巴布韋文明是屬于歐洲人的。 出示圖片2:羅得斯像。問題2:這是誰?指導學生閱讀《歷史縱橫》。教師指出莫克的發現以及19世紀80年代南非德蘭士瓦發現特大金礦,極大刺激了歐洲人在津巴布韋探礦的熱潮。各國淘金者蜂擁而至。其中英國著名的殖民主義者羅得斯走在最前面。他以英國南非公司的名義侵占了北至坦噶尼喀湖、東至今馬拉維湖的大片地區,以其姓氏命之為“南羅得西亞”和“北羅得西亞”。羅得斯對莫克的觀點深信不疑,本特正是受雇于羅得斯開始對大津巴布韋遺址進行系統發掘的。這樣進入本目的學習。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1.簡述莫克是如何發現大津巴布韋遺址的。 解題關鍵:自身具備探險家的基本素質。 思路引領:執著頑強的探險精神、別人的幫助。 答案提示:莫克從小就決心去非洲探險,他學習了大量的生物學、地質學和非洲語言等相關知識,具備了探險家的基本素質,憑借執著頑強的探險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難,輾轉于原始森林與山丘巖石之間,有時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歷盡艱難,在一位德國獵人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大津巴布韋遺址。 2.你認為,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幾次發掘,哪一次最成功? 解題關鍵:科學的發掘、實事求是的研究。 思路引領:蘭德爾·麥克維爾是一名專業考古人士,訓練有素,經驗豐富。 答案提示:蘭德爾·麥克維爾畢業于英國考古訓練學院,訓練有素,經驗豐富。對大津巴布韋進行了科學的挖掘,先對津巴布韋其他五個遺址進行短期發掘,之后將從大津巴布韋遺址發掘出的文物以及當地人的用品進行詳細的比較,實事求是的進行了研究,最終得出大津巴布韋遺址是屬于非洲文化的正確結論。 二、學習延伸 1.你認為莫克是個成功的探險家嗎? 答:是。莫克憑著執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難,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找到了大津巴布韋遺址,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 2.為什么說理查德·霍爾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發掘是破壞性的? 答:由于理查德·霍爾經過考古專業的訓練,也由于他對非洲人的偏見和歧視,他錯誤地推斷,遺址的上層必是非洲人的遺物,真正的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創造者必定在下層。他率領的考古隊,將一些遺址3—5英尺厚的文化遺存,包括石頭、泥土連同樹木,全部搬離現場。有些地方,甚至搬走了12英尺厚的文化遺存!這是一種破壞性的發掘,對大津巴布韋遺址的考古和歷史研究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非洲微型歌舞劇 《法圖姑娘》● 教材分析:塞內加爾民歌《法圖姑娘》是一個小型的歌舞劇,由a+a+b+間奏+c+a+b+a等8個段落組成,描繪了法圖姑娘和朋友們在一起幸福快樂地跳舞唱歌的情景,也表達了人們對法圖姑娘的贊美之情。弱起小節、切分節奏、附點節奏以及旋律的不斷重復等都盡顯了非洲音樂的特點。 ● 教學重難點:1、對微型歌舞劇的認識和理解。2、用體態律動感受非洲音樂強烈的節奏感。●教學過程:1.講一講:用故事簡要引出新課。 2.聽一聽:結合“音樂網站”里介紹的全劇歌詞與曲譜,完整欣賞幾遍,熟悉劇情,了解角色及演唱形式。 3.議一議:用最簡潔的語言描述自己聽到的內容及順序,并說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和理由。 4.唱一唱:找出大多數同學喜歡的部分來唱一唱。 5.演一演:觀看一段非洲舞蹈的錄像片段,模仿其舞蹈動作。然后師生合作分角色進行《法圖姑娘》的表演。用體態律動感受非洲音樂強烈的節奏感。在集體演唱處可跟著模唱。塞內加爾簡介 國旗:綠、黃、紅色是傳統的泛非顏色。綠色象征農業、植物和森林,黃色象征豐富的自然資源,紅色象征為獨立自由而斗爭的戰士鮮血。綠色五角星象征非洲的自由。國徽: 盾面左側的獅子象征力量;右側是一棵面包樹,樹下面綠色的波紋象征塞內加爾河。棕櫚枝葉連接之處是共和國國家勛章。綬帶上用法文寫著“一個民族,一個目標,一個信念”。上端是綠色五角星。 塞內加爾共和國因塞內加爾河而得名。“塞內加爾”出自當地土語“薩納加”,意為“獨木舟”。別稱:花生之國。 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 主要城市:考拉克、捷斯。國樹:波巴布樹。 貨幣: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 塞內加爾共和國有20多個部族,班圖語系的沃洛夫族占40%,謝列爾族占14%,還有富爾貝族、圖庫列爾族等。宗教以伊斯蘭教為主,還有拜物教、天主教。法語為官方語言,通用沃洛夫語。人口:980萬(xx年)。塞內加爾共和國位于非洲大陸最西部,西臨大西洋,海岸線長500千米。地勢低緩平坦。自東向西略有傾斜。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為半沙漠。主要河、湖有塞內加爾河和岡比亞河,蓋爾湖和唐馬湖等。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炎熱干燥,沿海地區較濕潤。年平均氣溫29度,夏季最高可達45度。塞內加爾的農業為經濟的主體。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主產花生和棉花。有磷酸鹽、鐵等礦藏。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是食品、紡織和采礦,花生及其加工產品為出口大宗。近年來旅游業發展較快。風俗:沃洛夫族社會有三大明顯的等級階層:五族、工匠和奴隸。重要節日:國慶日4月4日。名勝:戈雷島的奴隸堡、玫瑰湖。國歌:《塞內加爾共和國國歌》。
•教材思路: 讓學生了解非洲雕刻藝術在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為學生創造一個接觸和了解人類文明與成就的機會。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態度,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非洲雕刻在世界藝術寶庫中的地位和其獨特的造型語言、藝術手法和審美趣味。2、學習從多角度欣賞非洲雕刻,大膽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引導學生理解、認可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3、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質感”在美術作品中所具有的獨特審美和表現效果。•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了解非洲雕刻獨特的造型語言和藝術特點,學會從多角度欣賞非洲雕刻,提高審美能力。教學難點:理解非洲雕刻的藝術特點。•教學準備:教師:各種影視圖片、資料、小型木雕。學生:各種制作工具。•教學過程:一、 導入發現和推崇歷史悠久的非洲雕刻,還是二十世紀的事情,充滿真率和力度、神秘感和強烈情感的非洲雕刻,激發了大藝術家的藝術想像,喚起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對現代藝術潮流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二、 新授1、 欣賞現代雕刻作品,感覺其傳承及變化。《被毀壞的鹿特丹市紀念碑》扎特金是荷蘭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為重建被德國法西斯毀壞的鹿特丹市而建的一座大型紀念碑。這一作品的主題是“對野獸般的非人道行為充滿憎恨的吶喊”。作者采用強烈的夸張、變形的手法,以達到一種震撼人心,使人過目不忘的藝術效果。作品的夸張、變形、注重內涵即傳承了非洲雕刻的藝術特色。
第二節 非洲 [教學目的]1、 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陸輪廓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區的分布2、 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及主要人種的分布,通過對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學會看各種氣候圖,判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3、 理解非洲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學會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羅河與剛果河的水文特征4、 了解非洲富饒的物產,知道人口、經濟與發展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1、 重點:非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的分布2、 難點:非洲的氣候特征、尼羅河的水文特征 [教具準備] 非洲地形圖、非洲氣候資料圖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展示金字塔圖片,設問:你知道這是什么國家的建筑嗎?它是位于哪個大洲的國家呢? 一、地理位置和國家1、 簡介“非洲”洲名的由來,讓學生對非洲的氣候有一個整體的印象2、 按如下步驟,引導學生分析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1) 非洲境內有哪幾條特殊緯線穿過?這說明了非洲的緯度位置有什么特征?(2) 找出西經20,從東西半球判斷非洲所處的經度位置(3) 非洲周圍瀕臨著哪些大洲和大洋
● 教材分析:非洲有各種不同的大小鼓、木琴等敲擊樂器,非洲人能用他們奏出豐富、動感的節奏,尤其是各種切分音節奏。在非洲,鼓是人們喜歡的樂器,而且還是彼此聯絡的工具。●教學重難點:了解非洲常見鼓—康加鼓●教學過程:(一)了解非洲樂——鼓 不同的鼓聲傳遞的是不同的信息。 1.展示資料。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非洲“鼓”的圖片在課上展示;老師出示收集的鼓的音樂,讓學生感受鼓聲的獨特音色,并模仿非洲人自由拍擊。 2.音樂游戲。 ★引言:鼓在非洲不僅是人們喜愛的樂器,而且還是彼此聯絡的工具,就像我們現在用的手機一樣方便快捷。不同的鼓聲又傳遞著不同的信息,就像人在“說話”一樣,不信你聽聽! ★按教材上的要求,兩個同學扮演“爸爸”和“姐姐”的角色,在門外等候,老師擊鼓,把“會說話的鼓”的游戲完整地表演一遍。
【命題背景】 非洲是近三年高考關注的熱點地區。以全國卷為例,xx年全國文綜卷一36題考查了尼羅河水文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xx年全國文綜卷一36題考查了剛果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流域內地形特征分析;xx年全國卷二8-9題考查了東非高原局部地區的氣候分析。非洲在高考中占據特殊地位,其內在原因是非洲地理環境的特殊性。【相關時政鏈接】非洲聯盟第14屆首腦會議 非洲聯盟(非盟)第14屆首腦會議 xx年1月31日在非盟總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開幕。非盟53個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代表將在為期3天的會議中圍繞“非洲信息和通信技術:挑戰和發展前景”的主題展開討論,同時就非洲地區一體化進程、氣候變化、非洲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的立場以及地區沖突等問題進行磋商。 非盟是繼歐盟之后成立的第二個重要的地區國家聯盟,是集政治、經濟、軍事等為一體的全洲性政治實體。非盟前身是成立于1963年的非洲統一組織(非統)。xx年7月,非盟正式取代非統組織。 上海世博場館非盟館主題:清潔能源對非洲城市管理的巨大影響 非盟主要機構包括非盟首腦會議、執行理事會和非盟委員會。非盟首腦會議是非盟最高權力機構,每年舉行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級會議。在成員國提出要求并經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后,非盟可召開特別首腦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