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光的折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物理通報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試驗本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折射現象,掌握折射規律.
(2)使學生能作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應達到的目標:①能說明什么是折射現象;②掌握折射時的規律;③能作出簡單的折射光路圖;④知道光發生折射的條件(斜射入兩種媒質的界面上,從一種媒質進入另一種媒質).
(三)課型:規律課.
重點:光的折射規律.
教具:演示儀器:燒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盤,光源.
(注意:本課中的實驗需要在暗室進行.)
(四)教學過程 :
1.復習提問: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規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課:
(1)演示:①將一支筷子斜插入燒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處折了向上彎.
②再透過玻璃磚看一支粉筆時看到什么現象:一部分同學看到粉筆的位置好像錯位了,由于位置關系,還有部分同學看到沒錯位.
③教師:筷子并沒折,粉筆也沒有錯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研究光的折射情況.引出課題——光的折射規律.
3.授新課:
(1)演示:在玻璃水槽內固定白色刻度盤,使水槽內的水面位于刻度盤的一半處,讓一束光線沿著刻度盤面斜射入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為清楚看到刻度盤上的刻度及光線,可在水中滴幾滴紅墨水.)
(2)問:哪位同學來指明哪一束光線是反射光線?其特點是什么?(提示:其特點是在O處又被反射回到空氣中).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了解聲音的三個特性及其相互關系。
u 課型:新授課
u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u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音調、響度和音色是聲音的三個特征。
2.常識性了解音調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響度的大小跟物體振動的振幅和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3.知道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不同。
u 過程與方法
通過做“音調與頻率有關的實驗”和“響度與振幅有關的實驗”,進一步了解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u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彩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教學重、難點解析
u 重點
聲音的三個特性。
u 難點
音調的高低是由物體振動頻率決定的,響度的大小跟物體振動的振幅和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音調、響度和單色三者的區別。
教學準備
師:收錄機、樂器(電子琴、小鼓等)、鋼尺、發音齒輪、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機及喇叭
生:自帶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鋼尺、塑料尺等)、音叉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創造學習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愿望) (約 4 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2.為何能奏出如此變化多端的曲子來呢?教師板書出課題:“聲音的特性”
八年級物理上冊《我們怎么聽到聲音》教學設計 篇1
課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課時:1課時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
(2)知道骨傳導的原理;
(3)了解雙耳效應及其應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體驗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關心他人,特別是關心殘疾人。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
教 具: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VCD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創設情境
導入 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激發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 新課。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1、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 ——— 聲情并茂
2、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 ——— 培養歸納、概括能力
3、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4、引導探究的方法:
八年級物理上冊《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篇1
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 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 經歷“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 觀察實驗現象,感知虛像的含意。
(3) 通過觀察感知球面鏡對光線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
(2) 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 通過對平面鏡、球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設計思想:
1、通過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領略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
2、本課的重點是:在“探究”和“設計”的過程上:“如何探究像與物是否等大”(實驗目的)→怎樣比較虛像與物的大小→找一個跟物體完全相等的物體(替代物)與像比較大小→怎樣才能同時觀察到像與替身物→把平面鏡改為白玻璃(實驗基本思想方法),從而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技巧性,開拓學生思路,對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進行訓練,培養其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設計:
一、新課引入
1、提出問題:照鏡子,平面鏡能成像(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
八年級物理上冊《光的反射》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從實驗中分析現象,歸納總結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具
演示用器材:激光演示器、平面鏡、插有大頭針的硬紙條。
學生實驗用器材(2人一組):平面鏡片、白紙板、量角器、手電筒(玻璃前糊上開窄縫的牛皮紙)。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舉出應用光在同種均勻透明物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實例。
二、新課引入
教師:我們能看見太陽、電燈,是由于它們能發光,光線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我們為什么又能看見人、教室、書本這些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呢?這是因為他(它)們能反射太陽、電燈等光源發出的光,這些被反射的光進入了我們的眼睛。本節我們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規律。
三、進行新課
1.光的反射
教師:光傳播到兩種不同物質的分界面時,有一部分會被反射,仍在原來的物質中傳播。這種現象就是光的反射現象。
演示一:用平面鏡反射太陽光。
觀察:墻上光斑及其變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讓學生觀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點。并在黑板上畫出圖1。
教師向學生介紹以下名詞:
入射點(O):光線射到鏡面上的點。
法線(ON);通過入射點,垂直于鏡面的直線。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教師:通過演示觀察到光的反射現象。那么光反射時遵從什么規律呢?
課題第三章 第一節 溫度課時13課時課型新授 授課班級 八年級 1 - 4 班授課教師葉 衛授課時間XX年11月2日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溫度》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章知識的核心,“溫度”不僅僅是物態變化的預備知識,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溫度是熱現象的初步知識,主要內容有溫度的概念,溫度計的原理,刻度規定,使用方法和體溫計的特殊結構。這些知識為后面學習物態變化打下基礎,做好鋪墊。溫度計不僅是初中物理學中學生們接觸的又一測量儀器,又是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學好它并會用它對今后其它儀器的學習很有幫助,也是今后繼續學習熱學知識的基礎,并在生活、地理和化學學科中都有一定的益處。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 理解溫度的概念2. 了解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 3. 會用溫度計測量溫度。過程與方法:1.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溫度計的結構;2. 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1. 正確理解溫度的概念;2. 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并能讀出各種溫度計的示數。 教學難點1. 溫度計的構造、原理2. 體溫計與實驗室溫度計的對比 學情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溫度有一定的了解,理解起來并不困難。“溫度計”是學生物理上學習的又一個測量工具,雖然在平時的生活中可能也接觸過,但溫度計的制作原理和操作規范上還有一些疑惑,因此在上課時要注重訓練學生用科學用語規范地描述概念,規范使用溫度計測溫度,突出科學方法的教育。
一、說教材 本節是八年級人教版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光的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對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為主線,讓學生經歷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過程。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本節“平面鏡成像特點”是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在通過實驗得出平面鏡成像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中的成像問題學生在經歷此探究過程中,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和處理。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中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通過對平面鏡的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學情分析 大部分學生對平面鏡成像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這個認識中由于視覺的問題存在一個誤區“物體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小”,在實驗中,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把此問題糾正過來。教學中,要通過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對平面鏡成像成像的規律學生易受到錯誤生活經驗的影響,不能正確的了解鏡中像和物體關系,特別是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不能正確理解。在探究實驗中讓學生通過觀察鏡中像和放在鏡子后與物體大小相同的物體重合了,來體驗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同時通過強調人眼對遠近的物體大小感覺不同來加深對像和物體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學生不能正確的理解平面鏡成虛像的現象,通過在像的位置放在一個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來正確認識虛像。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究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結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動手與合作能力與習慣。
問:進入水中的那束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什么地方開始偏折?
學生回答后引出板書: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媒質斜射入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界面處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