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對聯集錦
百家姓對聯:魚姓來源及魚姓對聯、魚姓宗祠聯
魚(yú)姓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后裔,以祖字為氏。得姓始祖:子魚,名目夷。春秋時宋桓公的庶子,比桓公太子茲父年長而有仁德,茲父曾提出讓子魚繼位,但桓公未答應。茲父繼位,是為襄公,任子魚為司馬(相)。
百家姓對聯:容姓來源及容姓對聯、容姓宗祠聯
容(róng)姓源出自虞姓,來源于舜的后裔,以祖名為氏。舜有八個孩子,個個精明賢慧,他們都有姓氏傳下來。像商均,被禹帝封于虞,建立了虞國,他的后人便以國名虞為姓了。他的兒子仲容(鐘容),是容姓的始祖。宗承虞姓;秀毓敦煌。
百家姓對聯:向姓來源及向姓對聯、向姓宗祠聯
向(xiàng)姓出自子姓,為湯王的后代,以祖字為氏。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有子名肸(bì音必),字向父,世代為宋國卿士,其后以祖字姓向,成為向氏。后人尊向父為向姓的始祖。宗開上古;秀毓河南。——全聯典指向姓的源流和郡望。
百家姓對聯:古姓來源及古姓對聯、古姓宗祠聯
古(gǔ)姓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孫,以古為氏。得姓始祖:古公亶父,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周太王。他父親公叔祖類去世后,他即位繼續從事后稷、公劉的事業,做了很多德義的事業,深受百姓的愛戴。
百家姓對聯:易姓來源及易姓對聯、易姓宗祠聯
易(yì)姓出自姜姓,以祖名為氏。得姓始祖:呂尚。呂尚,字子牙,后人稱姜子牙,周朝初年,為姜姓部落族長。姜子牙開宗啟姓;太原郡秀毓流芳。——全聯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義門德政濟陽郡;世代賢聲純孝堂。
百家姓對聯:堵姓來源及堵姓對聯、堵姓宗祠聯
堵(dǔ)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鄭國,以封邑名為氏。得姓始祖:洩寇(堵叔)。春秋時期鄭國大夫,與叔詹、師叔被稱為“三良”。因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方城一帶),所以又稱為洩伯、洩堵寇、堵叔。源于姬姓;望出河南。
冉姓來源及冉姓對聯、冉姓宗祠聯
冉(rǎn)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以邑名為氏。得姓始祖:季載。周文王的第十位王子。根據史書的記載,武王駕崩,年幼的成王繼位,輔政的周公就把弟弟季載舉為司空,同心協力輔佐年幼的侄子,于是冉季載的賢名傳遍天下。
百家姓對聯:宰姓來源及宰姓對聯、宰姓宗祠聯
宰(zǎi)姓源于姬姓,是一個以官職名作為姓氏的姓。宰姓始祖:宰孔(宰周公)。春秋時期周公旦的后裔,在周朝擔任太宰,故被稱為宰孔、宰周公。他的后代以祖上的官職作為姓氏,稱宰氏,成為宰氏的一支主要源流。
酈姓來源及酈姓對聯、酈姓宗祠聯
酈(lì酈與麗、驪三字相通)姓出自軒轅氏,是黃帝的后裔,以國名為氏。夏朝建立后,夏王禹追封先代遺民,封黃帝后人于酈邑(今河南省內鄉東北),建立酈國。酈后來滅國,其君主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為酈姓。酈姓始祖:酈商。高陽人。
百家姓對聯:雍姓來源及雍姓對聯、雍姓宗祠聯
雍(yōng 壅雝)姓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三個兒子雍伯。周成王繼位之后,雍伯被封于雍國,成為周天子的諸侯。京兆郡孫支挺秀;燕貽堂祖德流芳。——全聯典指雍姓的郡望和堂號。源承周代;望出平原。
百家姓對聯:郤姓來源及郤姓對聯、郤姓宗祠聯
郤(xì)姓出自姬姓,以封地邑名為姓。春秋時,晉獻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奮勇當先,帶領晉軍攻破翟人營壘,打敗了翟人。事后晉獻公把郤邑(今山西省泌水一帶)封給他,建立郤國,為子爵,稱郤子。他的后代遂以封地為姓。
百家姓對聯:璩姓來源及璩姓對聯、璩姓宗祠聯
璩(qú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種金、銀制成的耳環)出自姬姓,與蘧姓同源,以邑名為姓。“蘧”姓與“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得姓始祖:蘧伯玉。為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被封于蘧,為伯爵,史稱蘧伯。
桑姓來源及桑姓對聯、桑姓宗祠聯
桑(sāng)姓出自窮桑氏(金天氏),是少昊的后代,以地名(號)為氏。得姓始祖:少昊。少昊又稱為金天氏。后來因為居住在窮桑,并且在他居住在窮桑的時候登上了帝位,所以又號窮桑氏。
桂姓來源及桂姓對聯、桂姓宗祠聯
桂(guì)姓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因避禍改姓。東周周王的后裔姬季楨曾經任過秦國的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姬季楨被殺,他的弟弟姬季眭為逃避株連,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讀音“眭”改姓為桂,將四個兒子名為桂奕、昋突、炅獎、炔
百家姓對聯:濮姓來源及濮姓對聯、濮姓宗祠聯
濮(pú)姓虞舜為炎黃部落首領時,將他的子孫散封于濮地,其后代遂以地名為姓,形成濮姓,世代相傳。得姓始祖:姚散。姚舜(虞舜)的兒子。賢聲重望任城郡;德政齊名尚忠堂。——全聯典指濮姓的郡望和堂號。壯士高麗殉節;仲翁東海揚名。
百家姓對聯:牛姓來源及牛姓對聯、牛姓宗祠聯
牛(niú)姓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帝王湯的后裔,以王父字為氏。得姓始祖為宋微子啟。周朝建立以后,封紂王庶兄微子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國司寇(掌管刑獄)。
百家姓對聯:壽姓來源及壽姓對聯、壽姓宗祠聯
壽(shòu 壽)姓起源于春秋時期,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壽夢。周太王子仲雍的曾孫名周章,居于吳。周武王克商以后,遂封其地,建立吳國,為周朝附庸。
百家姓對聯:通姓來源及通姓對聯、通姓宗祠聯
通(tōng)姓出自徹姓,因避帝諱改姓。得姓始祖:徹侯。秦漢時期,河南上蔡的鄉間有一個讀書人,很有學識見地,后來被帝王知道以后委以重任,讓他擔任丞相,并且封他為徹侯。他的子孫后代以徹為姓。
百家姓對聯:邊姓來源及邊姓對聯、邊姓宗祠聯
邊(biān 邊)出自子姓,以祖字為氏。得姓始祖:子邊。宋國國君的兒子名城(一名御戎),字子邊周朝初年的宋國是傳自商湯的嫡系子孫,追本溯源,邊氏當然是商湯的后裔了。商代有諸侯國邊國(今地不詳),為伯爵,稱邊伯,其后以邊為氏。
百家姓對聯:扈姓來源及扈姓對聯、扈姓宗祠聯
扈(hù)姓源于姒姓,為大禹王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扈氏祖宗:有扈氏。有扈是當時的一個國家,位于現在陜西省雩縣的北方。我國的扈氏家族,是當年與夏啟奮戰的“有扈”的后裔。
百家姓對聯:燕姓來源及燕姓對聯、燕姓宗祠聯
燕(yān)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以國名為氏。黃帝有后名棄,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滅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國,建都于薊(今北京市)。召公自己留在國都鎬京輔政,而派大兒子去管理燕國。
百家姓對聯:冀姓來源及冀姓對聯、冀姓宗祠聯
冀(jì)姓是唐堯的后代,得姓于春秋時期,是一個以國為姓的姓氏。得姓始祖:冀芮。唐堯的后代,冀國是朝的一個諸侯國,由唐堯后裔所傳。滅國后變成了晉國的一個邑,后來被晉君封給大夫冀芮,冀芮的后代子孫,后來就“以邑為姓”而姓了冀
百家姓對聯:郟姓來源及郟姓對聯、郟姓宗祠聯
郟(jiá)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鄭國,以地名為氏。郟氏始祖:郟張。鄭國有大夫因為他的祖上受封于郟這個地方,于是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世代居住在武陵郡。源承鄭國;望出滎陽。——全聯典指郟姓的源流和郡望。
百家姓對聯:浦姓來源及浦姓對聯、浦姓宗祠聯
浦(pǔ)姓出自姜姓,是西周時期姜太公的后代,以封地名為氏。得姓始祖:姜太公呂尚,為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后人有奔于晉國的,做了晉國大夫。因為被封于浦,于是以浦作為姓氏,稱為浦氏。
百家姓對聯:尚姓來源及尚姓對聯、尚姓宗祠聯
尚(shàng)姓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為氏。得姓始祖:尚父即姜太公。他的后代子孫便以他名字為姓,稱為尚姓。成王時封于齊,建都營丘,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地位在各封國之上。望出京兆;源自太師。
蒙姓對聯及蒙姓來源、蒙姓宗祠聯
蒙(méng)姓來源于高陽氏,以地名為姓。蒙姓始祖:蒙雙。是黃帝的直系后裔,夏朝建立以后,顓頊的后代被封在蒙雙(有說法為雙蒙),他的后代于是將封地的名作為姓氏,成為蒙姓和雙姓。蒙氏是先秦時期赫赫有名的家族。
池姓對聯及池姓來源、池姓宗祠聯
池(chí)姓出自嬴姓,始成于戰國時候的秦國王族后代,以祖字為氏。得姓始祖:公子池。戰國時秦國王族,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遂成池姓。源承秦國;望出西河。——全聯典指池姓的源流和郡望。
喬姓對聯及喬姓來源、喬姓宗祠聯
喬(qiáo)姓出自姬姓,黃帝死后葬于橋山(今陜西省黃陵縣),子孫中有留在橋山守陵看山的,就以山為姓,稱為橋氏。得姓始祖:橋勤。北魏時任平原(今屬山東)內史,后為西魏丞相宇文泰臣屬。
陰姓對聯及陰姓來源、陰姓宗祠聯
陰(yīn )姓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時期,是帝堯農官后稷的后代,以邑名為氏。得姓始祖:管修。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七世孫,為齊卿田氏所逐,自齊國逃到了楚國,被封為陰邑大夫,他的后世子孫便以封邑為姓,稱陰氏。源承姬姓;望出始平。
鬰姓對聯及鬰姓來源、鬰姓宗祠聯
在百家姓中,鬰(yù)和郁是兩種姓。由于兩字的發音相同,鬱字漸漸被寫成郁字,兩姓已被視為一姓,互不分彼此。故“鬱”、“郁”兩姓之源流、典故、宗族文化,亦視為相同。鬱姓名人上古時,有鬱華,大禹稱他為師,向他學能耐。
胥姓對聯及胥姓來源、胥姓宗祠聯
胥(xū)姓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后代以“胥”作為姓氏,世代相傳。得姓始祖:胥臣。在晉國官拜司空,世代的子孫都是晉國的大夫,其子胥申,其曾孫胥童,便曾相繼叱咤風云,使得胥氏家族名氣異常。
能姓對聯及能姓來源、能姓宗祠聯
能(nài)姓出自春秋時期的楚國王族熊姓。周成王有一個大臣叫熊繹的,因功以子男爵受封。熊繹的兒子名叫熊摯,由于有殘疾,不能立為王,于是就把他封在夔(今湖北姊歸),為附庸國,稱為夔子。后來,夔國為楚國所滅。
蒼姓對聯及蒼姓來源、蒼姓宗祠聯
蒼(倉)蒼(cāng)姓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黃帝的孫子顓頊高陽氏,有八個聰明的兒子,都是治世能臣,他們幫助堯處理國家大事,政績很好。世稱“八愷”。其中大兒子名叫蒼舒。蒼舒的后代以他的字為姓,形成蒼姓的又一支。
雙姓對聯及雙姓來源、雙姓宗祠聯
雙(shuāng)姓出自以地名為姓,與蒙姓同出一宗。遠古夏朝時期,顓頊帝的裔孫受封與雙蒙城,其后代有的以雙姓為姓,形成雙姓;有的以蒙姓為姓,形成蒙姓。望居天水;源自蒙城。——全聯典指雙姓的源流和郡望。
聞姓對聯及聞姓來源、聞姓宗祠聯
聞(wén)姓出自復姓聞人氏,是春秋時期少正卯的后代。得姓始祖:少正卯,春秋魯國人。他博學多識,很有名氣。他的有些主張與孔子不合,曾聚眾講學,同孔子唱對臺戲,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處聽講。
莘姓對聯及莘姓來源、莘姓宗祠聯
莘(shēn)姓即是辛氏,出自姒姓,以封國名為氏。得姓始祖:夏禹。夏禹的母親修已(太姒),是有莘氏之女,后來夏啟又把自己的獨生子封于莘國,子孫以國為姓。中國莘姓家族,從此繁衍至今。有莘氏在今山東省曹縣莘冢集。
黨姓對聯及黨姓來源、黨姓宗祠聯
黨(dǎng,zhǎng 黨)姓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為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氏的后代。支裔世居黨項,遂姓黨氏。得姓始祖:夏禹。望居漢翊;姓啟禹王。——全聯典指黨姓的源流和郡望。馮翊郡簪纓世胄;忠武堂世代書香。
百家姓對聯:翟姓對聯及翟姓來源、翟姓宗祠聯
翟姓(居于北方者讀(dí音狄),遷居南方者讀(zhái 音宅)。)出自祁姓,是黃帝軒轅氏的后代,以國名為氏翟國是遠古時黃帝的后裔建立的。
譚姓對聯及譚姓來源、譚姓宗祠聯
譚(tán)姓出自姒姓,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大禹。帝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任命鯀治理水患,但沒有成功。舜帝改用鯀的兒子禹來治水而獲得成功。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把禹的后代封于譚國(今山東章丘)。
百家姓對聯:貢姓來源及貢姓對聯、貢姓宗祠聯
貢(gòng)姓起源于端木氏,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后代。貢和端木兩姓同宗。得姓始祖:子貢。本名端木賜,春秋時期的衛國人(今河南、河北一帶)。他曾經擔任過魯國的宰相,善于辭令,精明能干。汝南綿世澤;端木振家聲。
勞姓來源及勞姓對聯、勞姓宗祠聯
勞(láo)姓起源于漢代,是一個以山為氏的姓。相傳在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帶領著5000童男童女出海訪仙,到過嶗山(今青島市東面的海島)。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到西漢時才開始與外界的人交往。漢王朝在這個時候賜他們為勞姓。世代相傳。
逄姓來源及逄姓對聯、逄姓宗祠聯
逄(páng)姓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國名為氏。得姓始祖:逄伯陵。炎帝之后裔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東省臨朐縣石門山),建立了逄國,為伯爵,世稱逄伯陵。北海郡宗崇顯赫;計復堂祖德恢弘。——全聯典指逄姓的郡望和堂號。
姬姓來源及姬姓對聯、姬姓宗祠聯
姬(jī)姓在中華民族長達50XX年的發展過程中,是為最古老的一個姓氏。得姓始祖:黃帝。黃帝生于壽山,長于姬水,以姬為氏。25個兒子,分別得到了12個姓,其中就有姬姓。
申姓來源及申姓對聯、申姓宗祠聯
申(shēn)姓出自姜氏,以國名為氏。商末時,原姜姓封國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周滅商后“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境)。周宣王時,其族一部分被封于謝(今河南省南陽),建立申國,春秋初為楚國所滅,后人以國名為氏。
扶姓來源及扶姓對聯、扶姓宗祠聯
扶(fú)姓出自上古時候夏朝大禹的大臣扶登氏,其后代以扶為姓氏,是扶姓的最早起源。得姓始祖:扶登。望居京兆;姓啟扶登。——全聯典指扶姓的源流和郡望。望出河南郡;名揚翼漢堂。——全聯典指扶姓的郡望和堂號。
韶姓對聯及韶姓來歷、韶姓宗祠聯
韶(sháo)姓源出有二:1.出自有虞氏,以樂曲名為氏。上古舜為部落首領時,他的樂官作了一首名叫《韶》的曲子,優美動聽,孔子曾在齊國聽了《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舜臣樂官的后代子孫以其祖上所作曲名為姓,稱韶姓。
郜姓對聯及郜姓來歷、郜姓宗祠聯
郜(gào郜姓又寫作告)出自姬姓,以國名為姓。周文王的第十一個兒子受封于郜(今山東省成武縣東南),稱郜侯,建立郜國。春秋時郜國被宋國所滅,郜氏后人奉郜侯為郜姓的始祖。望成京兆;姓啟王侯。——全聯典指郜姓的源流和郡望。
黎姓對聯及黎姓來歷、黎姓宗祠聯
黎(lí)姓出自帝堯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后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得姓始祖:豐舒。系商湯后裔。
薊姓對聯及薊姓來歷、薊姓宗祠聯
薊(jì)姓出自姬姓,軒轅氏黃帝的后裔,以封地國名為氏。得姓始祖:于薊。周武王立國后,敬仰先賢的功德,封黃帝之后于薊(今北京市廣安門一帶)作諸侯,稱于薊侯,建立薊國。族人便以國名為姓,稱薊氏,世代相傳。姓緣堯帝;望出內黃。
薄姓對聯及薄姓來歷、薄姓宗祠聯
薄(bó)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時有薄國(在山東省曹縣東南,又稱毫),相傳是炎帝后裔的封國,薄國的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稱薄姓。春秋時代宋國的大夫薄氏,據學者考證是商湯的后代,故薄氏后人尊商湯為薄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