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力生題遼寧省沈陽市慈恩寺楹聯欣賞
〖慈恩寺〗 慈恩寺為遼寧省很有影響的凈土宗寺院,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南大街三段1號,東臨萬泉河,有萬柳唐公園,帶狀公園環繞,優雅而清凈。慈恩寺始建于唐朝,重建于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寺內碑文記載“天聰二年復興古剎”,清順治元年(1644年)再次重修,建成大殿、韋馱殿、兩廊。后因年久失修而荒廢。民國元年(1912年)重建,步真和尚主持重修,先后建山門、天王殿、配殿、鐘鼓樓、禪堂、念佛堂、兩廊、比丘壇。民國八年(1930年)最后完成大雄寶殿。寺院座西朝東,院內建筑分三路,占地面積12693平方米,三面有山門三楹,小式硬山造,灰瓦頂。跨過山門,南側為鐘樓,北側為鼓樓,均為歇山九脊灰瓦,樓亭為二層圍廊,下為方形基座,往西側寺分三路,中路最前為天王殿,面闊三間。小式硬山造,灰瓦頂,朱紅地仗,檀枋彩畫,殿前檐下左側置木魚,右側置云版。殿內有四大天王和彌勒、韋馱塑像,殿面北兩側有卷棚式門樓。向西依次為大雄寶殿、比丘壇、藏經樓。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廡殿頂,前后廊,檀枋彩畫,建在高臺之上。殿內前面正中供奉三世佛,后面正中為航海觀音,南面為十八羅漢,北面為四大菩薩。比丘壇,單檐歇山前廊式,灰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正脊上裝有“法 輪常轉,國泰民安”文字磚,兩端有鴟吻,垂脊上有走獸,殿內供木雕釋迦牟尼佛像。最后為藏經樓,兩層硬山前廊式,面闊七澡。樓下為客廳、禪房,樓上存經卷,原藏有明正統五年(1440年)木板藏經1600卷,彌足珍貴。寺院南路自東而西有退客寮、廚房、詞房、齋堂、禪堂、法師寮、佛學院等;北路建筑有養靜寮、客堂、念佛堂、方丈室、十方堂、庫房等。全寺共有房屋135間,建筑面積達2995平方米。慈恩寺是沈陽最大的佛寺,有“十方叢林”之稱。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春末夏初,從京都擁來一個南方和尚,是欽犯,法名函可,字祖心,號剩人,他就是慈恩寺最有作為的剩人和尚。剩人原是江南名士,俗姓韋,廣東博羅人,是明末禮部尚書韓日纘之子,他早年曾中秀才,29歲時父親故去,便在羅浮山落發為僧。有一次他在南京印刷藏經,正趕上清軍南下,目睹那些曾經作威作福的明朝達官貴人非逃即降,人民深受戰亂之苦,他痛心疾首,遂寫了《再變記》一書,記述了清軍進犯南京的實況,不料當他出城返寺時,此書被清兵搜出,遂成一椿要案。剩人因此被押在京師受審,后來被流放到盛京,敕住慈恩寺,成了身陷清朝文字獄的第一人。剩人和尚在盛京和一些文人儒士交游談心,于順治七年月(1650年)組織了一個“冰天詩社”,這是沈陽最早的一個文學團體。文人們常在一起吟詩作賦,相互唱和,活躍了文壇氣氛,有一年盛京從春到夏,天旱無雨,城內外瘟疫四起。死亡人數眾多,大街小巷一片蕭疏。剩人和尚率全寺僧人去郊外摘草藥,諸家施送,勸人飲服,使許多病人轉危為安,因此他在百姓中聲譽甚高。他還在盛京許多寺廟中宣揚佛法,被奉為遼沈地區佛教開山祖師,順治十六年(1660年),他坐化于沈陽,終年49歲,眾弟子將其遺體遷往千山,在瓔珞峰西麓修建了剩人禪師塔,并獎其詩文編輯成《千山詩集》、《剩人禪師語錄》刊刻問世。1949年以來,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慈恩寺一直為省市佛教協會所在地,殿堂經過多次維修,已恢復原貌。1985年被列為沈陽市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沈陽市佛教協會所在地。慈恩寺現任住持安祥法師,73歲,遼寧省新賓縣人,1926年出家,師從心然法師,畢業于中國佛學院,兼任遼寧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沈陽市佛教協會會長,沈陽市政協委員。
慈航通法岸;
恩澤普遼云。
——潘力生題慈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