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中有許多詞匯的字音韻母因卷舌動作而發生音變現象,這種現象就叫做兒化。兒化了的韻母就叫“兒化韻”,其標志是在韻母后面加上r。兒化后的字音仍是一個音節,但帶兒化韻的音了一般由兩個漢字來書寫,如芋兒(yùr)、老頭兒(lǎotóur)等。
兒化是否使韻母產生了音變,取決于韻母的最末一個音素發音動作是否與卷舌動作發生沖突(即前一個動作是否妨礙了后一個動作的發生),若兩者發生沖突,妨礙了卷舌動作,兒化時韻母發音就必須有所改變。
普通話中除er韻、ê韻外,其它韻母均可兒化。有些不同的韻母經過兒化之后,發音變得相同了,故歸納起來普通話39個韻母中只有26個兒化韻。
在普通話中,兒化具有區別詞義、區分詞性的功能,如“頂”作動詞,“頂兒”作名詞;“一點”是名詞指時間,“一點兒”作量詞,是“少量、少許”的意思。在具有區別詞義和辨別詞性作用的語境中,該兒化處理的地方一定要兒化,否則就會產生歧義。但在廣播語言中尤其是政治類、科學類、學術類的節目中,對語言的嚴謹程度要求較高,要盡量少用兒化;在書面語言或比較正式的語言環境中也不宜多用兒化。
還有一類兒化是表示喜愛、親切的感情色彩。如:臉蛋兒、花兒、小孩兒、電影兒。
表示少、小、輕等狀態和性質,也常常用到兒化。如:米粒兒、門縫兒、蛋黃兒。
在實際的兒化韻認讀中,兒化音與其前面的音節是連在一起發音的,不宜分解開來讀(即不可把后面的“兒”字單獨、清晰地讀出)。但在詩歌散文 等抒情類文體中,有時為了押韻的需要,可單獨發兒化韻的音,如“樹葉兒,月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