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與繁體字是相對而言的,一個漢字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形體,這幾個形體筆畫多的叫繁體字,筆畫少的叫簡體字。早期的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描繪事物的形象的精細和粗略就產生了簡體與繁體的區別。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時存在繁體和簡體。
由于隸變之后仍有不少字結構復雜,筆畫繁多,南北朝以來,在常用的楷體漢字中,有一部分出現了較簡便的俗字,筆畫比正字少的俗字,一般被叫做簡體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已經出現了“劉”的簡化字“劉”字的寫法。
簡體字是流行的形體較簡易的俗字,例如“臺”寫作“臺”、“銹、繡”寫作“銹、繡”等,而簡化字是在簡體字的基礎上整理改進由公布的法定簡體字,具有唯一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古老的民族,有著她過去光輝燦爛的一頁,而她過去的輝煌又主要是靠漢字——確切地說,應該是繁體字一一流傳下來的,繁體字與歷史文化傳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離。這種 牢不可破的結合又賦予繁體字某種特殊的意義,使她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名詞,象征著五千年的古國文明,象征著國家的統一,象征著民族的團結,象征著悠久燦爛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