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我國出現很早,而“茶”這個字出現卻較遲。在茶字出現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說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國出現很早,《茶經》:“茶之為飲,發之神農氏。”《本草》:“神農嘗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漢代王褒《僮約》中有“武陽買茶”的記載。說明“茶”這個字,在漢代就有了。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于巴蜀。 茶的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 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制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 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采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茶經》誕生后茶大行其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 茶社團。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是時,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于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明、清時期,茶文化大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 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明人文人學士認 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新中國 成立后,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以及新時代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