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告、奔喪、唁電等喪俗
1.報喪人死之后,子女要隨即向親友報告死訊及喪期、葬期等有關事情報喪亦稱“告喪”、“赴告”、“訃告”,其形式有寫訃文信畫報告親友的,有子女著孝跟前去報告的,現在有在報上登“訃告”的。孝子前往多是口頭的,間具訃文,舊時訃文與現代的訃告內容大同小異,格式則有所不同。如孔子第七十六代孫孔令購過世時,長于年幼,由孔府當差專班發訃告,是舊式的。
2.奔喪。是指出門在外的子女及親友接到訃告后,及時奔喪、吊喪。子女接到訃聞后首先要哭悼,然后問明死因等,不顧一切地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哭”,出嫁的女兒有一路哭著走來的。到家后先到靈前跪叩、哭掉,直到有人勸慰才止。因變病、生產等原因而不能奔喪者,要寄物以吊。否則要被世人譏為不孝。親友接訃文后,要攜禮來吊喪,所帶禮是果品點心、挽聯挽賬等。秦晉北部及內蒙西部吊喪攜“大點心”,即大個的饃饃,至親帶整份的,較疏的則帶半份,整份十二個。
3.吊喪。舊時喪禮之一,是由死者家屬進行報喪,死者晚輩到親族家門“叩報喪頭”,通知死訊后,親族穿喪服,按輩分等級設靈堂,孝男輩女守靈舉哀,每天賓至都要哭靈。吊喪期間家屬親友禁忌很多,通常是非喪不談,面垢不洗,女人忌脂粉,食米粥淡飯,不能吃菜果,以示哀場。親友來吊,孝子要迎接、陪同。有的地區,當人主和顯客致宋的肘。候,孝子要齡門跪叩迎親,還要跪送孝帽。孝帽的層數、形制不同,可以分出親疏、尊卑,這是鄉里人十分注重的,一有不合,便要爭吵,故有‘吵孝帽”之說。孝子賢孫要穿孝衣,孝服不鎖邊,斷處外露,但“五服”之制不那么嚴格,腰系麻絲一類充當腰帶,這就是“披麻戴孝”。前來吊喪的人,也要戴孝,要哭喪,這是中國民間喪禮的特色,根據遠近親疏,男女性別的不問各行俗成的限度。對死者若沒人哭喪或者人少或哭得不賣勁,人仍則認為他的人緣不好,或者子孫不孝。該哭的人不哭,被認為不知禮、不孝順,受到譏諷。哭的種類也很多,男子多不出聲“泣”出聲也不成調,婦女要哭出聲來,還要淚涕滿面,哭出調和詞來。哭詞多是稱頌死者的賢良能于及對死者家人帶來的不幸、哭聲大的為“嚎喪”,沒有哭喪任務的親友,其責任是燒紙。一般靈摳之下放有瓦盒,旁邊有紙錢,火柴,吊喪者進門要跪叩,燒紙,長者可不跪叩。
4.吊唁。也稱“吊祭”,即哀悼、祭悼死者,慰問死者的家屬。舊時吊唁有一套繁瑣的禮節。死者家屬在室中“哭”,對吊唁者予以歡迎;吊唁者須向死者贈送衣被等。現在主要是通過向死者家屬致唁函或唁電、敬獻花圈,或者赴靈堂參加追悼會等方式進行悼念和慰問活動。
5.瞻仰遺容。是一種告別遺體的儀式,即看望死者的遺體容貌。向遺體告別,是現代喪葬禮儀之一。在遺體火此之前,死者家屬或系朋好友向遺體告別。這是隨著火葬的推行在中國出現的一種新的喪葬儀式,一般是在殯儀館舉行。
6.獻花圈。花圈是用花扎成的圓環,是掉念死者的禮儀用品,常用于葬禮或遏墓儀式中。一般是用紙花、紗花、塑料花或者是鮮花在支架上扎制而成的。將其置于死者的遺體、遺像、靈摳或墳墓前,花圈左右附兩聯飄帶,上聯書寫死者姓名、稱謂,下聯書寫獻花圈者的姓名或單位的名稱。獻花圈原是西方的禮俗,清朝末年傳入中國,現在已普通采用。
7.唁電。是用以對死者表示悼念、對喪家表示慰問的電報。由死者系朋好友或者有關單位發維死者家屬或死者所在單位。其形式簡便,傳遞迅速,是現代入扔普遍采用的種吊唁禮。
8.追悼會。是人們對死者追念哀悼的殯儀形式,由死者所在“單位成親友組織舉辦,一般是殯儀館、禮堂等地舉行。會場正方中央放置遺體或骨灰,兩旁放置花籃、花圈,前上方掛著遺像,追悼會的程序一般是:首先全體參加追悼會的人員在哀樂中默哀三分鐘,然后單位領導或有一定地位和聲望的人宣讀悼詞,死者家屬致答詞,向遺像鞠躬,向遺體告別,最后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追悼會不是治喪的必須形式,可根據死者的遺愿或者喪家的意愿從簡或者從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