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詩賞析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與自然之理。闡發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的詩便是哲理詩。一些含道應物、遷想妙得的哲理詩,其本身就是詩人觸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產物,是詩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體察的結果。它往往是把發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穎鮮明的藝術形象熔鑄一體,來服人以理、動人以情的。本文擬從賞析幾首哲理詩入手,試圖幫助同學們了解哲理詩的特點,提高對事理的認識,辯正地分析客觀事物和自然現象。一、《放言》(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首詩的主題是辨偽。首聯提出有辦法解決狐疑,頷聯從自然景物入手具體介紹這一辦法:讓時間證明一切。頸聯轉入到歷史人物,進一步證明上述辦法。尾聯順著頸聯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還沒有顯現時便死去,他們的德行真偽就無人知曉。本詩告戒我們:看待事物不要過早下結論,否則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詩》(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了琴和指頭兩個形象,用兩個假設句和兩個反問句,故作疑難之語,實際上幽默詼諧,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觀的緊密配合”這樣一個深刻的哲理。
三、《過沙頭》(楊萬里)
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
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這首詩明白曉暢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來到,而常人卻不知道,因為他們沒有水上的生活經驗,對潮水漲落的規律不知曉;而篙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水的深淺,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變化他們都能察覺。這就揭示了一個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實踐出真知。
四、《論詩三十首》(元好問)
眼處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這首詩前兩句很容易明白:眼見的真實情景激發心頭的真切感情,就能寫出意境神妙的詩句;閉門造車,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東西,總要失真。后兩句則說:靠臨摹前人作品,畫出秦川景色的畫家,親自去長安的能有幾人?詩人省略了一句話,即難怪那些人畫不好。本詩告訴我們:沒有現實生活的感受,沒有親身體驗,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進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閱讀并鑒賞這類詩歌,有助于提升對事理的認識,同時增強議論文寫作的思辯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