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
出自唐代杜甫的《柏學士茅屋》
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余。
晴云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安史之亂的戰火使柏學士失去了官職,昔日常參議朝政,直言相諫的他,將茅屋搭建在險峻的碧山之中,隱居于此。
但他仍象漢代文學家東方朔一樣的刻苦讀書,雖然他年少,但已學業有成。
觀茅屋戶外,那祥云如車蓋一樣密密地聚集,秋水順著道路,如大水決渠一樣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有識之男應當如柏學士一樣去博覽群書,以求功名。
注釋
⑴柏學士,其人不詳。杜甫另有七古《寄柏學士林居》。
⑵碧山,指柏學士隱居山中。碧山應該是泛指,即青山。學士,即柏學士。唐朝時學士職位一般至少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稱為直學士。銀魚,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員佩戴的銀質魚章。
⑶白馬,見《后漢書》卷27:張湛常騎白馬。帝每見湛,輒言“白馬生且復諫矣”。這里用來指代柏學士。身巖居,指在安史之亂中,逃到這里的山中居住。此句可以與《寄柏學士林居》的“天下學士亦奔波”參看。仇兆鰲注:銀魚見焚,白馬卻走,遭祿山之亂也。
⑷“足”字放到最后,是為了對仗的需要。此句順說就是,古人已用足三冬。農歷將冬天分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個月,故稱“三冬”。古時人們認為冬季是用來讀書的時間。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時間來讀書。
⑸年少,指住在這里的柏學士子侄,一說指柏學士本人。開,開卷,指讀書。杜甫有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國古代在隋唐以前的書,主要是竹簡和帛書。到了杜甫所在的時期,一般是手寫的卷軸紙書。由于行格疏闊,字體又大,每卷字數并不太多。《史記》平均每卷四千字左右,《魏書》平均每卷六千余字。
⑹這句化用了北周王褒《輕舉篇》的句子“俯觀云似蓋”。團,意為圓,在此形容“傾蓋”。團作為“圓”字解,也見于其他唐詩,例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荷露雖團豈是珠”,賈島《憶江上吳處士》“蟾蜍虧復團”等。
⑺這兩句描寫了柏學士茅屋的外景。仇注:云如傾蓋之團,言其濃。水似決渠之溜,言其急也。
⑻五車書,出自《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后喻指讀書多,學問深,例如唐王維《戲贈張五弟湮三首·之二》:“張弟五車書,讀書仍隱居”。
【賞析】
此詩當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當時杜甫56歲,居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黃鶴注:依舊次,編在大歴二年。蓋寄詩在先而題屋在后也。顧宸注:公過學士茅屋,羨其立品之高,讀書之勤,故題其茅屋如此。按詩言讀書以取富貴,于學士尚不相似。黃氏謂朂其子侄者得之。
仇兆鰲《杜詩詳注》:學士茅居舊有藏書,上四句敘事,五六句寫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下截承上。杜詩近體有兩段分截之格,有兩層遙頂之格。此章若移晴云、秋水二句,上接首聨;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末聨,分明是兩截體。今用遙頂,亦變化法耳。又中間四句,平仄仄平俱不合律,葢亦古詩體也。
黃生曰:舊疑此詩不似對學士語。今考《寄柏學士詩》及《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詩》始知其說,一則云自胡之反,持干戈,天下學士,亦奔波,嘆彼幽居,載典籍,蕭然暴露依山阿。一則云叔父朱門貴,郎君玉樹高。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風騷。是學士乃柏大之叔父。柏大之山居,即學士之茅屋,學士奔波之所載,即柏大山居之所精。二詩語意互見。此詩則合而言之,勉其子弟。而本其父兄以為勸言勤苦以取富貴爾。叔父業有前效,則年少積學之功,安可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