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歌——《鷓鴣天·上元啟醮》
《鷓鴣天·上元啟醮》原文
子夜封章扣紫清,五霞深里佩環聲。驛傳風火龍鸞舞,步入煙霄孔翠迎。
瑤簡重,羽衣輕,金童雙引到通明。三湘五管同民樂,萬歲千秋與帝齡。
《鷓鴣天·上元啟醮》賞析
張孝祥自進士及第之日起即滿懷激情關注國事,及至乾道五年(1169)去世之前的六年中,原有的政治熱情雖然基本喪失,卻也時不時有所流露。通過此詞開頭兩句就可以看出,詞人設醮祈福消災,“祝南山”亦“瞻北闕”(張孝祥另一首《鷓鴣天·上元啟醮》句),企盼著夜深還叩擊宮門,再議抗戰事,共進平戎計。“子夜”,夜半子時。“封章”,言機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進,故名封章,亦稱封事。“紫清”,原意天上,謂神仙居所,這里指翰林院,以翰林乃清貴之職,故稱。“五霞”,道家稱黃天、蒼天、青天并皆空虛,有自然五霞。“佩環”,玉佩,一般情況下指女子,這里形容詩文韻調鏗鏘,亦即抗戰、平戎之策論激昂宏暢。由于詞人深受老莊避世思想和道教游仙之說影響,以儒家為主導的精神世界越來越神秘化和淡化了,所以,這首詞不再有“高論逼河漢”的氣勢,只有“清詩鳴佩環”的飄逸。
上片三、四句同前兩句一樣,仍然是一種企盼。“驛傳”,傳舍、驛站,歷代封建政府供官員往來和遞送公文用的交通機構。“風火”,緊急,代指前線。“龍鸞”,龍與鳳,常常比喻賢士或華美文章,這里喻作前線的捷報。“煙霄”,顯赫處。“孔翠”,孔雀和翠鳥,以喻精華,這里則喻作隆重的禮儀接引。這兩句對仗工整,輕快流暢,更以其飄逸表達了詞人對收復失地的企盼。
過片“瑤簡”句進一步將上元設醮推向新的企盼。“瑤簡”,即玉簡,玉質的簡札或手版,一指道家的符箓,一指帝王封禪、詔誥用的文書。“羽衣”,以羽毛織成的衣服,常稱道士或神仙所著衣為羽衣。“金童”,仙人的侍童。“雙引”,分列兩旁導引。唐制謂宰相入朝須舉雙燭引路,余官各一,故稱;宋制謂學士以上有朱衣吏一人引馬,至入兩府則朱衣二人引馬,故稱。“通明”,開通而賢明,代指君主,這里是指君主宮邸。從這幾句又可看出,詞人盡管深受避世思想和游仙之說影響,卻仍然念念不忘朝見君主以陳其所見。誠然,通明之己見當陳通明之君主,該詞寫到這里,其企盼可謂透徹通明之極。
最后一聯作為全詞結語,既是賀詞,更是企盼,論時知心,披文入情。“三湘”,湖南湘鄉、湘潭、湘陰(或湘源)合稱三湘。古詩文中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區。“五管”,一作“五筦”,指今嶺南地區,古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詞人曾在這些地方為官。上聯寫的是為官心得,為官一任,當造福四方,與民同樂。
下聯寫的是為臣心期,祈禱江山社稷永葆太平萬萬年。
《鷓鴣天·上元啟醮》作者簡介
張孝祥(1132-1169) 字安國,號于湖居士,簡州(今屬四川)人,卜居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廷試第一。曾因觸犯秦檜,下獄。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贊助張浚北伐而被免職。后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治水有政績。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其詞早期多清麗婉約之作,南渡后轉為慷慨悲涼,多抒發愛國思想,激昂奔放,風格近蘇軾;但有些詞作也有不夠清新生動,遠離生活之弊。其中代表作有《西江月》(一)、《念奴嬌》、《浣溪沙》(一)、(二)、《水調歌頭》(十一)等,其作與張元干的愛國詞章一起,對后來辛派詞人的創作很有影響。作品有《于湖集》,詞集為《于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