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形式,曾流行于粵曲搖籃的佛山。
在我國古代,八音指金、石、絲、竹、匏,革、土、木八種材質制成樂器的總和。普通采用鼓、瑟、簫、笙、鑼、嗩吶、木魚等八種樂器。演奏八音的樂隊叫戲班,戲班有大班和小班之分,民間舉辦婚喪大事,一般的雇傭小班,重大的則雇請大班,大班演戲約需二十四人,故又稱“三圍臺”:吃飯要擺三圍臺。
因為八音演奏的形態主要有兩種:用嘴吹和用手敲打。所以民間的八音也叫“吹打樂”。自然,演奏吹打樂的樂師又叫吹打佬。
先前,哀、樂、喜、怒、敬、愛,屬于舊倫理的“六性”,八音樂奏中的六性,流露著樸質,韻含著豐富情感,情意逼真,達到淋漓盡致。深受百姓喜愛,流傳的歷史有幾百年。新中國成立后,八音被冷落一邊,“文革”時期,八音打入“破四舊”之列,頻臨失傳。近年來,民間八音被看作民間藝術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在個別地方得以重見天日,已經在佛山、順德、高州、化州等一些城市出現,展現她曾經湮滅多時的倩影。
八音樂奏的曲目中,有一首叫《六國封相》。原來,《六國封相》截取戰國末期七國分爭一個氣勢恢弘的歷史畫卷譜寫而成的。
戰國末期,秦國最強大,秦君最貪得無厭,當時的秦人人心不測,可謂狼虎野心。秦君意欲六國割地賠城,秦君意欲六國如純綿羊,乖乖地歸順于強秦的霸權之下。因為秦國常懷吞并,以弱肉強食的姿態屹立在當時中國的西方,故強秦又叫西秦。每時每刻欺負齊、楚、燕、趙、韓、魏等六國。六國畏懼著強秦的勢力,有的采取消極姿態,以通婚策略討好秦國,權作緩兵之計;有的割讓土地賄賂秦國,以充一時之好;有的修筑工事,不惜犧牲國人,草菅民命,征伐鄰國,不與鄰國同修友好,致使強秦的囂張屢屢得逞。有鑒于此,蘇秦和張儀均參與了這場軍事與外交互為交織的大戰。
蘇秦和張儀同是鬼谷子的高徒,傳說鬼谷子深通韜略,有絕地通天之術。武略的高徒是: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和魏國大將龐涓;文略的高徒一是蘇秦,二是張儀,俱有三寸不爛之舌。他們兩個各持相反的外交政見,以游說著稱。蘇秦主張合縱,聯合六國對付秦國;張儀主張連橫,其實是一種逐漸瓦解六國而吞并六國的策略。
蘇秦開始游說秦國,正當新立的秦惠王最不用辨士的時候。蘇秦的政治外交主張因此得不到接納。不久蘇秦離開秦國,改去游說六國,他將原來求仕的私心轉化到希望天下安定,百姓生活和諧的意志上。他深恨六國國君在對付強秦的策略上不夠高明,束手無策。他深感一些國君軟弱的悲哀,他預料六國將要被強秦吞并的危險。所以不顧個人安危,游說六國,建立合縱的宏偉策略。
蘇秦先到燕國游說,燕文侯深感燕國受到趙國的威脅,與齊國結盟。蘇秦因此得到燕國器重。其次蘇秦有游說了趙國,趙肅侯意識到自己偏安于六國,以自己的力量難以跟強秦較量,所以采取聯合六國跟強秦抗衡,并封蘇秦為“武安君”。蘇秦受到趙王的獎賞和器重,并接受任務去聯合其他的國家。再次,蘇秦用激將法,使韓宣王一心抵抗秦國,跟六國共修友好。蘇秦又申明厲害關系,使自私的魏襄王也走合縱之道。蘇秦游說齊國,將齊國的相對安定跟其他國家相比,而齊國卻臣服于秦國,強大的齊國如此毫無尊嚴?齊君害羞了,最終采取合縱之策。蘇秦游說楚國,五國均聯合起來了,如惟獨楚國采取孤立,勢必為秦國所難,淪為強秦先吞的一塊肥肉。
蘇秦經過一番這樣的游說,詳細分析七國之間的厲害關系,終于促成六國國君在“洹水”歃血為盟。六國國君筑壇布位,表示戮力擯秦,六個盟國如有一國背棄盟約,其余五國就合力攻之。蘇秦在洹水被六國國君封為“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和“金牌寶劍”,總轄“六國臣民”。戰國時期的蘇秦,可以高踞六國之上發號施令,手執六國相印行使他的戰略外交政策,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人。而實際上,經過蘇秦的努力,所促成的合縱策略,終于給秦國下了縱約書,秦國不敢走出函谷關窺探六國。秦國不敢正視六國,而六國連續十五年取得了相對穩定,這真是中國歷史上一幅非常壯麗的畫面啊!
民間樂師編演戲曲的《六國封相》,紀念了蘇秦的合縱壯舉以及那次誕生在中國社會最混亂的戰國末期一次和平盛會,再現了雄壯威武的歷史畫卷。贊頌了“合縱”的歷史意義,謳歌了人民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正義力量。從一定意義上,代表了人民群眾追求幸福、愛好和平的美好心愿。因《六國封相》旋律鏗鏘豪邁,后來納入民間八音的重要曲目,成為八音戲曲演練者的首選。
※本文作者:羅泰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