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的會議,報道出亮點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5月31日上午,在江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就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對在座的新聞工作者代表們提出了要求。”“‘改進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首先從對我的報道開始吧。我有些講話,不是很重要的,你們都可以不報道。’”孟建柱說。”(2007-06-0208:29 來源:光明日報)。
作為一個媒體中人,筆者對孟建柱書記的這個要求是舉雙手贊成的,對孟書記從自己做起的開明作風是深為欽佩的。但是,筆者認為:如果改進領導新聞、會議報道只靠長領導的要求去進行則是遠遠不夠,也走不了多遠的。這從此前一些地方的作法中就可看出。前不久,重慶就有書記一般時候不上頭版的新聞,后來結果如何,不得而知。遠一點,當年山西省長治市的呂日周書記也是大刀闊斧的對領導新聞、會議報道進行了一番改革,但呂日周一調,好象也沒能繼續下去。所以,筆者設想,假如孟建欄書記調離之后,后任書記沒有這個要求,那江西省的領導新聞、會議報道的改革還能不能堅持下去?
新聞學中關于新聞的定義是:新近發生的有傳播價值的事實。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新聞報道卻是讓領導占滿熒屏,讓會議充斥頻道,讓講話鋪滿版面。是官越大,新聞價值越來越大,會議規格越高,新聞報道越長。而那些國家的主人公——人民群眾往往被擠到一邊,那來自生活的民生新聞往往上不了版面,那些感知冷暖的民聲吶喊往往占不了熒屏。而這些占著版面、占著時段的領導新聞、會議報道又往往令群眾反感。受眾的反應則是象孟建柱書記說的那樣:報道出來的東西很枯燥、乏味的話,人家不要聽,把電視機關掉,報紙不看。
從理論上說,我們新聞宣傳的目的就是宣傳黨的政策,傳播科技文明,弘揚社會正氣,抨擊丑惡現象,正確引導輿論。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的主人,來自群眾,來自生活的創造才是最有活力,最有價值的新聞。所以,讓群眾受冷落,讓領導受追捧,讓生活遭冷遇,讓會議坐上席,本身就是指導思想上有偏差。解決的辦法又不是用制度去規范,用制度去完善,而是依靠領導的要求和領導的思維,實在是失之千里。
事實上,無論是新聞從業人員,還是一般新聞受眾;也無論是高層領導,還是普通群眾,都希望改革我們目前的領導新聞和會議報道。筆者作為一個新聞編輯,常常遭到新聞受眾的責難。為此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也嘗試著作一此變革,讓群眾上頭條。但結果卻招來批評,說我們缺乏政治意識,弱化了喉舌意識,險些丟了飯碗,又只好變回來。現在每天就是按官員職務的高低,編排新聞的順序,編完之后,我們自己都不愿看。
所以,筆者認為:對哪些主動要求不上頭條,一般會議、一般活動不作報道的領導,我們應該大聲喝彩。但如果僅靠領導的要求和恩賜才改進領導新聞、會議報道則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它不是建立在規范的制度之上的。所以,往往人一走,政策變,結果改革成了半吊子,而這個半吊子改革比不改革影響還要壞。因此,希望能夠在探討的基礎上,制訂一套規范的,行之有效的領導新聞、會議報道制度。從指導思想上確立群眾為主,生活為主的新聞宣傳原則,明確對領導新聞、會議報道的指導方針。讓我們的版面更有看頭,新聞更有嚼頭。
※本文作者:劍氣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