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發展到同治元年突然在一個女人面前拐了一個彎兒,年方二十七歲的慈禧掌控了中國的政權,這一掌控就是整整五十余年。
二十七歲的她,一上臺就覺得力不從心,特別是中西兩種文化,此時迫切的需要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解決。
從器物到政策,由政策到體制,西學的影響驟然擴充。
首先是辦洋務,洋務辦了三十年,怎么樣,北洋海戰證明了,中國敗了,洋務夢徹底破滅。
接著是搞變法,從戊戌到新政,怎么樣,中國政體依舊,中國又敗了,敗得極慘。
最后,年近垂暮的慈禧太后,別如它途的提出一個驚人的口號: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我知道,只要稍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會嗤之以鼻,我也毫不例外。
但批評之余我們有不得不做深入的反思,幾十年的保持氣節,幾十年的中體西用,國家怎么樣,沒有什么大的改變。
傳統文化衰頹的趨勢不可遏止,還不如讓他在西洋文明的吞噬下而自然滅寂。
當然,這種方式是偏激的,做法也是失當的,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拿我們的固有的愛國之心去過于苛責一個老婦,這樣的做法實在是過于殘忍。
六
清朝的最終結束,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封建王朝的最終結束,又自然的放在了一大批文化人的身上。
一個王朝的開始,往往以政治或軍事作為前奏,而一個王朝的最終結束,則往往是幾個槁瘦的文化人對這個朝代的文化所做的整體性反思。
把辛亥革命作為封建王朝的結束點,好像為時過早,畢竟它的后面還有一個袁世凱;而反之,把王國維的死作為封建王朝的結束點,也的確有點兒以偏概全。
思索的結果,我把封建王朝的結束點放在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大批新文化運動者的身上。
在這里,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孔孟思想被徹底打倒,民主與科學的口號被響亮的提出。
新文化運動雖然有點偏激,但在當時,這種偏激是必要的。
對一個深植于國人心中的圖騰進行解構,需要多么大的勇氣,然而為了徹底的扼止文化的衰頹,來一次整體性的徹底文化蛻變又是多么的必要。
魂歸清朝,我們明白了一個亙古不變的歷史命題:
政治與文化的相互覬覦,總是以文化與政治的互相提攜而開始,又是以文化本身的自我反思而結束。
※本文作者:寒如冰(鄧榮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