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的讀后感怎么寫(通用3篇)
凡卡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1
《凡卡》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契柯夫寫的,這是我學過的最喜歡的一篇課文,也是印象中最深刻的,它讓我心血來潮。
它敘述了主人公凡卡在莫斯科痛苦的學徒生活,反映出了舊俄時代窮苦孩子的凄慘遭遇,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罪惡。讀完課文,我為凡卡的悲慘遭遇感到難過。
當我讀到“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面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不僅有的吃,還要挑三揀四的,是在慚愧。跟凡卡相比,我覺得自己十分的幸福了呢。
當我讀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我體會到凡卡那極度痛苦的心情,頓時我仿佛看到了凡卡悲傷痛苦生活的場景,流下了淚水。
我的心顫抖著,一個九歲的孩子,才九歲!此時他應該伏在母親的懷抱中,傾聽著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然而他那慘白的記憶中卻從未有過如此溫馨的往事,只有和爺爺一起替老爺砍圣誕樹那一段極其愉快的回憶。凡卡渴望著溫暖,期盼著歡樂,然而他仍一無所有,渴望帶來的是孤苦,期盼換來的是淚水。曾記得兒時的我在寫第一封信的時候,是在爺爺的幫助下、教育中寫下了地址和收信人的姓名……鄭重地貼上郵票,和凡卡一樣,將那寶貴的信塞入郵筒里。然而凡卡卻在昏黑的圣誕前夜,揣著驚恐的心發下了沒有郵票、沒有地址的一封“死信”。然而可憐的小凡卡仍充滿希冀,等待著這沒有歸宿的信寄到爺爺手中。哦,他分明是盼著幸福啊!淚水再一次蒙住了我的雙眼,我多么希望讓凡卡解脫這束縛。
我的一切和凡卡相比真是天籟之別啊!同凡卡相比,我深深感受到了咱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我會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這美好的一切。我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祖國和人民對我們少年的、兒童的期望。
凡卡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2
九歲的凡卡,本應該和我們一樣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認真地讀書的,而他卻在一個鞋匠鋪里打工,這個鞋匠主人不但沒有給小凡卡足夠的食物,反而隨時打凡卡,還讓凡卡睡在冰冷得讓人發抖的過道里,只管自己的孩子的幸福,不管凡卡的死活。如果現在有人像那樣對待小孩,鐵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在那個社會,社會制度是黑暗的。在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根本不是窮人呆的地方。凡卡時時處處都要受到任何人的欺侮。讀到這里,我的心情由平靜變為憤怒,憎恨那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同情凡卡的命運......
凡卡生活在一個沙俄時代黑暗的社會,像凡卡這樣命運的人成千上萬,而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衣食無憂。想到這兒,我不禁熱淚滿面,頓時感到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九歲的凡卡正在受著百般折磨,而我們卻躺在父母的懷里撒嬌;坐在空調房里吃著肯德基;在電子游戲廳里肆無忌憚地玩著游戲。我們都有慈祥的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那個溫暖、舒適的家。他是個孤兒,沒有地方落腳。我們都有漂亮的衣服,名牌球鞋。凡卡卻只有幾件打了補丁的破衣服,打著赤腳。我們一日三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凡卡卻只能啃那干巴巴的面包,喝一點稀粥,甚至沒有吃的。跟凡卡比,我們是生活在蜜罐里,卻常常不珍惜,浪費糧食。對父母一句不中聽話,還大發脾氣。學習上還覺得自己苦了、累了。這是多么的不應該。我們太幸福了!
想想《凡卡》,再想想我們。我們的心中是否應該燃起一股斗志呢?如果是,那這股斗志又是什么呢?同情但又無能為力;憎恨卻又束手無策。還是從現在起好好學習,將來報答祖國呢?
凡卡的讀后感怎么寫 篇3
一、 概述閱讀內容,把握適度
讀后感總是從“讀”入手,一開始就要拎出讀的內容,將其放在醒目的位置上。但拎出讀的內容不能鋪敘,篇幅不能過長,要簡潔明了,具有高度概括性。可以采用兩種常見的方法,一是概述,二是引述。概述抓住要點,切忌面面俱到。引述,可以直接或間接引述。但不管采用哪種概括方法,都要把握一個適度。內容過多了,會喧賓奪主,影響“感”的分量;內容過少了,不能看出“讀”的情況,使“感”失去支撐點。剛剛學寫讀后感,往往不能把握好適度,要么大段大段地引述所讀內容,把“讀”寫成了匯報稿;要么只有幾條筋,瘦得難看,不能反映“讀”的概況。“讀”要小于三分之一,“感”要大于三分之二。不能把握“讀”的適度,會使整個讀后感或頭重腳輕,或頭小肚大,比例失當,讓人看了很不舒服。因此,要多看看人家寫得好的讀后感,反復琢磨其中的訣竅。寫讀后感應從寫好“讀”開始,邁好第一步。
二、 拎出感受點,把握亮度
一開始學寫讀后感,不要胃口太大,寫成對整本書或整篇文章的評論,而應該從小處著眼,截取讀物中的一個小點或一個片段。因此,在概述所讀內容之后,就要水到渠成地拎出感受點,這也是寫感受的落腳點、出發點,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它像一支路標,偏離了它,就會偏離方向,誤入歧途。它又像一根紅線,既能貫穿全文,又能攏住全文。它還像一副跳板,借助它,由“讀”到“感”。說來說去,不能小看感受點,初寫讀后感,最容易忽視感受點,直接從“讀”跳到“感”上,把介于兩者之間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隨意丟掉。可見,拎出感受點十分重要。它一般是一兩句話,有點像議論文的論點。但拎出感受點也不可隨心所欲,因為感受點是“讀”濃縮的精華,是最能打動作者的一根弦,必須慎重對待,把握一個亮度,就是說感受點要十分醒目,十分耀眼,既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又能輻射全文,使整個讀后感跟著亮起來。
三、 闡述感受,把握深度
“感”的位置在讀后感中最為重要,它是全篇的主體。應該集中精力、筆墨寫好“感”。這個“感”不只是作者一個人的感受,也是讀者應獲得的感受,因此寫閱讀感受,要把握一個深度。不能浮光掠影,泛泛而談。寫好閱讀感受,使它具有一定的深度,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就事論事,就“讀”而談“讀”,要有明顯的針對性。要理論聯系實際,有機結合實際問題來談。與社會現實扣得越緊,就越具有說服力,越能打動讀者。
第二,不要架空說理,要有真情實感。讀后感的“感”,不只是來自“讀”的內容,還來自自己的情感。魯迅先生有句名言:從噴泉中涌出來的是水,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水”和“血”都是液體,最大的不同不在于色彩,而在于內在質量。讀后感的感受,就是從血管里流出來的血。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讀者,感染讀者,具有廣度和深度。
第三,不要墨守陳舊理論,要與時俱進,體現新意。讀后感和其他文章一樣,貴在創新。
四、“讀”、“感”貫通,把握梯度
寫讀后感一開始就要考慮由“讀”引出“感”,接著扣住“讀”的內容和感受點來議論,最后還要回應開頭,再次揭示“讀”和“感”的內在聯系,一脈貫通。這樣,一層一層寫下去,就像登山一樣,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往上攀登,最后到達頂點,給人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境。這當中就要把握一個梯度,層層深入,步步推進。讀后感的結尾,再次點明“讀”和“感”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單單是結構安排,首尾呼應,而且也是內容的深化,感情的升華。
一個適度,一個亮度,一個深度,一個梯度,就是學寫讀后感應把握的“度”,這是寫讀后感最基本的要求。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多思考感悟勤寫讀書筆記,特別是寫讀后感。初寫讀后感,不一定能達到這幾個“度”,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寫下去,一定會寫出文質兼美的讀后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