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聞一多讀后感怎么寫(精選3篇)
死水聞一多讀后感怎么寫 篇1
今日再觀聞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讀,或許都會帶來一點小小的不同。
從<死水>中,我們似乎能夠感知詩人對黑暗現實社會的厭惡,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對舊世界,舊事物的辛辣諷刺和無情詛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舊世界,渴望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全詩透露出詩人的感情是強烈飽滿的大義凜然,是拍案而起的義憤填膺,是嚴峻的冷酷中夾雜著火一樣的熱情。詩人先是痛斥“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寓指當時死氣沉沉,腐爛透頂的黑暗社會,進而“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再次表明這是一個毫無生機,不知人情冷暖的社會,對于這樣一個缺乏生機,缺乏人情溫暖的社會,詩人毫不留戀,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以惡制惡,以毒攻毒,讓糟粕去破壞糟粕,詩人自此充滿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義憤和興奮。
在這樣一個污濁黑暗的社會中,即便“銅成翡翠”“鐵銹桃花”“油織羅綺”“霉蒸云霞”,也斷然粉飾不了滿目瘡痍的病態社會,這種以美寫惡,以美好的事物來反襯邪惡的本質,這種鮮明的對比,使丑惡更加暴露無遺,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鮮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從根本的體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終將逃避不了泡沫破滅的美夢,即使它偶爾發出幾聲吼叫,也顯得那么聲嘶力竭而蒼白無力。
在最后的一節中,詩人再次發出“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與第一節首尾呼應,既強調“死水”腐爛透頂,死氣沉沉,不可救藥的現狀,又表達出詩人嫉惡如仇,憤慨絕望的心情。
然而詩人在“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后分別寫道“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此語一出,擲地有聲,斬釘截鐵,猶如朝堂斷案,鎮木一響,無可置辯,也毋庸置疑,立馬宣判“死水”的罪惡死刑。詩人或用夸張描繪,或斷然否定,猶如雪上加霜,火上澆油,毫不留情地詛咒鞭撻腐敗黑暗的社會。詩人在絕望之余而生憤激之語,寫道:“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既然這樣一溝絕望的死水無法改造,無法挽救,而且腐爛透頂,惡貫滿盈,那就不如順其自然,任其滅亡。
詩人偏激尖刻的言語,巧妙地傳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和反動軍閥的咬牙徹齒之恨。在“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實是說讓丑惡來開墾,只能是丑上加丑,惡上添惡,他只能把這個世界搞得烏煙瘴氣,暗無天日,只會加快他的滅亡步伐。從而迎來詩人期盼的富有生機,政治清明,充滿真善美的人情溫暖的光明社會,讓“絕望的死水”變換成“希望的活水”。
死水聞一多讀后感怎么寫 篇2
作者憎惡的“死水”不僅僅是路旁的一個臭水溝,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義。從詩人聞一多創作、發表、出版<死水>的有關情況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會現實:
一、從<死水>的創作時間看,“死水”是美國社會的象征。<死水>創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華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穢和罪惡。這樣的“死水”,不正是美國社會最真實的寫照嗎?
二、從<死水>的發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發生。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深惡痛絕。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
三、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1928年,他編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封面與封底,采用的是通盤的黑紙。整個封面封底散發著憂郁、沉悶的氣息。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這個時候,在聞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
詩歌中反映的厭惡、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麗的祖國形象在現實面前碰壁后產生的一種過激情緒。而隱藏在揭露丑惡的背后,是對祖國無比強烈的眷戀之情和為祖國利益而獻身的決心。
死水聞一多讀后感怎么寫 篇3
《凡卡》這篇課文是俄國作家契柯夫寫的,這是我學過的最喜歡的一篇課文,也是印象中最深刻的,它讓我心血來潮。
它敘述了主人公凡卡在莫斯科痛苦的學徒生活,反映出了舊俄時代窮苦孩子的凄慘遭遇,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罪惡。讀完課文,我為凡卡的悲慘遭遇感到難過。
當我讀到“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面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不僅有的吃,還要挑三揀四的,是在慚愧。跟凡卡相比,我覺得自己十分的幸福了呢。
當我讀到“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我體會到凡卡那極度痛苦的心情,頓時我仿佛看到了凡卡悲傷痛苦生活的場景,流下了淚水。
我的心顫抖著,一個九歲的孩子,才九歲!此時他應該伏在母親的懷抱中,傾聽著那充滿神奇色彩的故事。然而他那慘白的記憶中卻從未有過如此溫馨的往事,只有和爺爺一起替老爺砍圣誕樹那一段極其愉快的回憶。凡卡渴望著溫暖,期盼著歡樂,然而他仍一無所有,渴望帶來的是孤苦,期盼換來的是淚水。曾記得兒時的我在寫第一封信的時候,是在爺爺的幫助下、教育中寫下了地址和收信人的姓名……鄭重地貼上郵票,和凡卡一樣,將那寶貴的信塞入郵筒里。然而凡卡卻在昏黑的圣誕前夜,揣著驚恐的心發下了沒有郵票、沒有地址的一封“死信”。然而可憐的小凡卡仍充滿希冀,等待著這沒有歸宿的信寄到爺爺手中。哦,他分明是盼著幸福啊!淚水再一次蒙住了我的雙眼,我多么希望讓凡卡解脫這束縛。
我的一切和凡卡相比真是天籟之別啊!同凡卡相比,我深深感受到了咱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我會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這美好的一切。我要努力學習,不辜負祖國和人民對我們少年的、兒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