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成功的理解與心理健康有關
成功要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失敗后才能獲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對成功的理解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文章 ,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傾向于用金錢和權利來定義成功。然而找到其他衡量自我價值的方式不僅僅在本質上是有意義的,也有助于保護心理健康。
根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最新研究,通過一個人看待社會地位(包括經濟地位)的方式,能預測其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包括躁郁癥,自戀型人格,焦慮或者抑郁。這一研究本月刊登在《心理學與心理療法》期刊上,文章名為《理論,研究與實踐》,將“主導行為系統”——用來解釋人類與動物如何評估自我社會地位的模型——應用于600名年輕男女,主要觀察他們獲得財富與權勢的動機。
不管他們有沒有獲得自己所認為的成功,研究結果是悲觀的:對社會地位抱有失望消極感的人更有可能抑郁焦慮,而野心過大則意味著更有可能有躁郁癥和自戀型人格。
先前的研究也支持這一聯系:20xx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生活在收入水平高度不均衡的發達國家中的人們比生活在經濟水平更平衡的發達地區的人們遭受抑郁或焦慮的可能性高了兩倍。新研究顯示貧富差距大的國家可能會產生更強的爭名奪利的現象,會使生活在其中的個體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意識。伯克利的心理學家,該研究的首席作家Sheri Johnson提供了更多有關社會地位在心理健康的影響的信息。
人們對權利怎么看?
人類生活在群落優勢體系中,或者人與人之間存在級別或等級制度。大多數人都接受這樣的觀點。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因為這種觀點是有深層原因的——大多數群體生活的動物都有等級觀念。很多科學家都用動物模型研究過這一點。我們與許多其他研究員至今研究的是如何考慮我們的社會等級制度。
首先,你可以在任何一種等級制度內考慮你所擁有的權利水平。你覺得自己有能力影響別人嗎?第二點,對你而言擁有這種權利有多重要——也就是追求權利的動機和擁有權力的快樂。有些人確實想站在頂端,而有些人滿足于中等水平,更甚者,有些人僅僅是避免墊底。
接著的一個問題,獲得權力之后你感覺如何?我們來看看杰西卡·特羅西的研究,她的研究顯示當獲得權力后人們會感到驕傲。
研究顯示,在獲得權利和他人崇拜時個人的投入有所不同。有些人一定要讓別人羨慕尊重他們,因為這是他們獲得社會主導感的一種方式。因此他們的野心主要與他人的認可相關,而不是出于滿足自己的需求。
心理學家認為人既可以追求外在的生活動機,也可惜追求生活的內在動機。內在動機也許是“我想接近人群”“我想自己的人生有意義”“我想對社會有用”。外在動機也許是像“我想比他人富有”“我想別人覺得我有權有勢”等想法。
正像你能想到的,人們在這兩個大范圍內設定了不同的生活目標。對于那些主要追求外在動機的應屆畢業生來說,這樣的動機注定他們不會有滿足感。這實在不是一種愉快的方式。
那些更注重權利的人是不是更有可能遭受心理問題?
當然會使人們焦慮抑郁。將人生目標與獲得權利捆綁在一起的人——最終卻沒有實現目標——更有幾率消極抑郁。
對于自戀人群,我們不確定結果如何。我們沒有縱向證據。已知的是這一人群十分看重權利。他們關注權利,并且鍥而不舍的追求權利。是關注權利在先還是追求權利在先?我們不得而知。有躁郁癥的人群十分重視名利,不幸的是,他們的躁郁會隨著時間推移進一步惡化。
驕傲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狂妄自大,另一種則被翠茜稱為“真正的自豪”,源自于你所獲得的成就和所珍視的財富。因此比起為了讓自己優于他人而奮斗,真正的自豪感還包括信仰——你所擁有的價值以及你欲珍視的價值。
收入差距嚴峻的國家的人們心理狀況較差,即使你將該國所有程度的貧富人群都考慮在你也是如此。不平等似乎是造成心理健康惡化的罪魁禍首。這與之前提到的觀點一致——個體追逐名利情況眼中的國家里,人們心理健康狀況較差。這一點已經被指出也得到了深刻的研究。
對個人奮斗方面,我們稍作了一些研究,可以看出在重視個人奮斗的國家里人們對名利更加狂熱。有些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這確實是一個跨文化的問題。
有沒有可能的解決方式或至少提供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心理健康問題?
我們還沒有找出治療方法,但在英格蘭有一位 Paul Gilbert做了許多治療工作。他設計了一套叫做自我陪伴的療法,似乎很有作用。這種療法可以給人們提供更多的陪伴和自我接納。
人們花費了太多精力去獲得他人的認可和爭名逐利,而沒有給予自身足夠的空間和陪伴來尋找內心真正有意義的事物。Paul的療法幫助人們重新回到正軌,對治療抑郁和焦慮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