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知識點(通用13篇)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1
重點實虛詞
1、發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 打開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出發
發盡上指冠 頭發
2、顧
顧計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過
荊軻顧笑武陽 回頭
3.為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被
為之奈何 對付,處理
乃為裝遣荊軻 準備
乃令秦武陽為副 做為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為
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 發出
4.而
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 并且,表遞進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卻,表轉折
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 就,或不譯,表承接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相當于“地”或不譯,表修飾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2
色 ①富者有慚色 ②滿面塵灰煙火色 ③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a名詞:臉色 b名詞:色彩,色澤)
善 ①為善的受貧窮更短命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陳康肅公堯咨善射 ④京中有善口技者 ⑤田忌善而客待之 (a名詞:善事、善言 b 動詞:善于、擅長 c動詞:賞識)
身 ①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②身上衣裳口中食 (a動詞:宛曲地說“死” b名詞:自己 c名詞:身體)
請 ①曹劌請見 ②戰則請從 (a動詞:請求 b動詞:請讓,請允許)
甚 ①孰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聞崖上有聲甚厲 ③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④言之,貌若甚戚者 (a形容詞:厲害 b副詞:很、極)
勝 ①高處不勝寒 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③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a動詞:禁受得住,能承受 b動詞:勝過、超過
c形容詞:優美的 d形容詞:勝利)
生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②而鄉鄰之生日蹙 ③贏得生前身后名 ④可憐白發生
(a動詞:活、活著、生存 b 名詞:生活 c使動用法:讓„„活下去、使„„活下去
d動詞:生長)
師 ①十年春,齊師伐我 ②讀此則為君王師矣
(a名詞:軍隊 b名詞:師傅 c動詞:學習、效法)
實 ①名存實亡 ②其實味不同 ③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a名詞:果實 b副詞:實際 c形容詞:作名詞:誠實的大臣)
時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 ②學而時習之 ③春花秋月何時了
(a副詞:經常,按一定時間 b副詞:按時、到時候 c名詞:時間)
使 ①晏子使楚 ②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乎 ⑥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④使齊軍明日為十萬灶 ③齊無人耶?使子為使 ⑤齊命使各有所主 (a動詞:出使
b動詞:讓、使(表使令) c動詞:派、派遣 d 名詞:使者
e動詞:命令)
始 ①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a副詞:最初 b副詞:才,剛)
市 ①東市買駿馬 ②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③一人去為市(做買賣) ④昨日入城市(賣) ⑤若(你)所市(賣)于人者 (a名詞:集市、市場 b動詞:買 c動詞:交易、做買賣 d動詞:賣、出售)
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三)
病 ①病入膏肓 ②寡人反取病焉 ③未果,尋病終 ④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a名詞:疾病 b名詞:恥辱、憂慮 c動詞:生病 d形容詞:困苦不堪)
薄 ①薄如錢唇 ②薄暮冥冥
(a形容詞:與“厚”相對 b動詞:迫近、快到)
稱 ①先帝稱之曰能 ②不以千里稱也 (a動詞:稱贊 b動詞:著稱)
重 ①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
(a.音chóng,副詞:重新、再次 b音zhòng,形容詞:大的、多的。嚴格地說不是一詞多義。第:但、只管,虛詞,假借用法。射:賭注。重射:大 賭注)
辭 ①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②齊之習辭者也
(a動詞:告別、離開 b言辭、交際場合應酬的言語。習:善于,精通)
賜 ①楚王賜晏子酒 ②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a動詞:賞賜 b動詞:給予,上給下謂賜)
從 ①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 ②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③可以一戰,戰者請從。 (a動詞:聽從 b動詞:跟隨、跟從)
當 ①當世無雙 ②當春乃發生 ③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④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 ⑤今臣使楚,不當此門入 ⑥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a定語、狀語:現在、現今 b正是、剛好 c介詞:對著,面對 d副詞:一定,必定 e動詞:應當。
f音dàng,動詞:兩者相抵,對、當)
道 ①是非君子之道 ②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a名詞:作為、行為 b通“導”,引導)
得 ①賣炭得錢何所營? ②卒得五千金:(卒:最后) ③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俟:等待,這里有希望的意思。人風:即民風。唐代為了避李世民的諱,用“人”字代
“民”字。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④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⑤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
(a.動詞:得到。 b.動詞:適合,中意。 c.動詞:能夠)
點 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②沙場秋點兵(a.動詞:征。 b.檢閱。)
毒 ①若毒之乎(你怨恨這件(捕蛇)事嗎?) ②呼噓毒癘 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a動詞:怨恨 b名詞:毒物,有毒的 c名詞:危害、毒害)
度 ①春風不度玉門關 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③孫子度其行 (a動詞:度過、越過 b音duó,動詞:估計。)
法 ①世傳其兵法 ②則以法刑斷其兩足
(a名詞:謀略、策略 b名詞:法律、制度、法令、刑法)
方 ①方七百里,高萬仞 ②今方來,吾欲辱之 (a名詞:方圓 b副詞:正(好)、正要)
復 ①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③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④更若役,復若賦 (a副詞:再、又 b恢復)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3
《孫權勸學》 1.出處:選自《資治通鑒》
2.作者: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
3.文學影響:司馬遷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重要的 編年體通史 ,共294卷,記述了公元前420xx年(戰國時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時期)共1362年的史實。全書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講經濟、文化,長于描寫戰爭。《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本書描寫戰爭的代表作。這里“資”是“幫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鑒”是“借鑒”;整個書名的意思是:以歷史上的得失為鑒戒來幫助加強政治。 4.字詞句: A.詞義: ⑴.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當涉獵;今為轉折連詞。
②.治,古義為研究,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治理。
③.博士,古義為官職,eg: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今為學位。 ⑵.一詞多義:
①.以:a.用,eg:以軍中多務;b.與“為”譯為“認為”,eg:自以為大有所益。 ②.當:a.掌管,eg:當除掌事;b.應當,eg:但當涉獵。
③.見:a.知道,eg:見往事耳(了解歷史罷了。);b.認清,識別,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看見,見漁人,乃大驚。
④.若:a.動詞,比得上,eg:孰若孤;b.介詞,好象,eg:仿佛若有光。 ⑤.之:a.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eg:大兄何見事之晚乎?b.助詞,的,eg:于廳事之東北角。 ⑶.重點詞語翻譯:
①.當涂:當道,當權。 ②.辭:推托。 ③.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 ④.才略:政治或軍事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⑤.涉獵:粗略地閱讀。
⑥.刮目相看: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⑥.更:更新。 ⑶.成語
①.吳下阿蒙:比喻學識尚淺。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見事”應“見事何”,疑問句賓語前置。) 老兄你為什么看事情的變化這么晚呢?
②.省略句:肅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詞“于”。) 魯肅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
③.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我難道是想讓你鉆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博士嗎?
④.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只不過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懂得過去的教訓罷了。 D.備注:本文以對話為主,語言形象,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是的口吻、神態和心理。詳略得當。 四、《口技》
1.出處:節選自《虞初新志 秋聲詩自序》 2.作者: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人。
3.代表作:《鐵崖文集》《秋聲詩》《虞初新志》
4.文學影響:《虞初新志》是清張潮編選的 筆記小說集 ,共二十卷,多數作品文字優美,有些也對當時社會不合理現象有所反映。 5.字詞句:
A.字音:少頃[qing] 囈[yi]語 齁[hou] 曳[ye]屋 許許[hu]聲 B.詞義:
⑴.通假字: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賓客;全場靜悄悄的。 ⑵.古今異義:
①.但:古義為只,eg: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今表轉折連詞。 ②.聞:古義為聽,eg:微聞有鼠作作索索;今義用鼻子嗅。 ③.股:古義為大腿,eg:兩股戰戰;今為屁股。 ④.走: 古義為跑, eg:兩股戰戰, 幾欲先走;今為步行。
⑤.雖:古義為即使,表假設連詞。eg:雖人有百手;今義雖然,標轉折連詞。 ⑶.一詞多義:
①.乳:a.動詞,喂奶,eg:婦撫兒乳;b.名詞,乳頭,eg:兒含乳啼。
②.絕:a.副詞,極,eg:以為妙絕;b.動詞,盡、消失,eg:群響畢(全,都)絕。 ③.妙:a.名詞,妙處,eg:眾妙畢備;b.形容詞,美妙,奇妙,eg:以為妙絕。 ④.指:a.名詞,指頭,eg:手有百指;b.動詞,指出,指明,eg: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擬聲詞,eg:有鼠作作索索;b.開始,文中是發出聲音,eg:…百千其作。 ⑥.間: a.動詞,夾雜,中eg:間有里拉崩倒之聲;b.動詞,間斷,eg:遂與外人見隔。
⑦.是:介a.詞,這,eg:當是時;b.判斷動詞,eg:問今是何世。 ⑷.詞語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作動詞,擅長;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藝術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處(名,名詞作動詞,說出;不能夠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 ③.會賓客大宴(宴,名詞作動詞,舉行宴會;會,適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少頃:一會兒。 ②.既而:不久,緊接著。 ③.是時:…的時候。 ④.未幾:不久。 ⑤.一時:同時。 ⑥.囈語:說夢話。 ⑦.絮絮:連續不斷地說話。 ⑧.中間[jian]:其中夾雜著。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漸漸。 ⑩.傾側:翻倒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倒裝句:會賓客大宴。(應為“會大宴賓客”,賓語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擺宴席請客。
②.凡所應有,無所不有:應有盡有。文中形容聲音之雜。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三)
短文兩篇
陋室銘
(一)課文字詞詳解
山不在高,有仙則①名。水不在深,有龍則②靈。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靈:靈驗。③斯:這。④是:判斷動詞。⑤陋室:簡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階綠,草色②入簾③青。談笑有④鴻儒,往來無⑤白丁。可以⑥調⑦素琴,閱⑧金經。
①上:長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鴻儒:博學的人。鴻,大。⑤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⑥調:調弄。⑦素:不加裝飾的。⑧金經:指佛經(佛經用泥金書寫)。
無①絲竹②之③亂耳,無④案牘之⑤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②之: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③亂:使……亂,擾亂。④案牘:指官府文書。⑤勞形:使……勞神傷身。形,形體、軀體。⑥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長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談笑、來往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無功名的人。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在這里)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瀏覽(珍貴的)佛經。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
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揚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三)課文分析
1.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室主人怎樣的節操和情趣?
表達了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膾炙人口,久為傳誦。那么本文的主題應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過對陋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類比的寫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
4.文章對陋室從哪幾方面進行描寫?這幾方面突出陋室怎樣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交往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陋室特征:雅。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寫室中事?寫出了室主人怎樣的情感?
反面虛寫。__寫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羈絆之情。
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句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為什么要這樣寫?
運用類比的寫作手法。__用古名賢之室類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7.文章以孔子的話結尾,用意何在?
這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引用孔子的話論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這一主題。
8.劉禹錫自比諸葛亮和揚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么?
都具有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風,高雅脫俗而才華橫溢。
9.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床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凈潔無塵,以木板、方磚做書架的錢鐘書的書齋。
愛蓮說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說:古代一種文體,也稱雜說。可以說明事理,也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給人某種啟示或給自己明志。
水陸①草木之花,②可愛③者甚④蕃(fán)。晉陶淵明⑤獨愛菊。⑥自李唐來,
①草木:草本。②可愛:值得喜歡。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獨:只。⑥自:從。
世人①甚愛牡丹。②予③獨愛蓮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漣而不⑧妖,
①甚:特別,十分。②予:我。③獨:只。④之: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⑤染:沾染(污穢)。⑥濯:洗。⑦清漣:清波。⑧妖:過分艷麗。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遠⑥益清,⑦亭亭凈⑧植,可遠觀而不可⑨褻玩焉。
①通:貫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莖。⑤遠: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聳立的樣子。⑧植:豎立。⑨褻玩:靠近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予①謂菊,花之②隱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謂:認為。②隱逸者:指隱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愛,陶后②鮮(xiǎn)有③聞。蓮之愛,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⑤宜乎⑥眾矣。
①噫:嘆詞,表示感慨。②鮮:少。③聞:傳聞。④同:和……一樣。⑤宜:應當。⑥眾:很多。
(二)重點句子翻譯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積存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它的莖)內空外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得越遠就越清幽;潔凈地挺立(在那里)。
3.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有傳聞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了。
(三)課文分析
1.歸納主題。
通過對蓮花的愛慕和贊頌,表現作者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時,通過對牡丹的厭惡和鄙棄,表現出對趨附權貴、茍隨時俗及其風尚的不滿。
2.蓮之愛(君子形象)。
(1)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后句象征君子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
(2)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體態,象征君子通達正直、豁達大度、行為端正;“香遠益清”是香氣,志潔行廉,美名遠揚。
(3)氣質風度:“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資質,儀態莊重,令人敬重。
3.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蓮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隱逸者,逃避現實。菊花不在春天與百花爭艷,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獨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群索居、隱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貴者,貪圖享樂。它雍容華貴,絢麗多姿,就像達官顯貴和攀附富貴的庸碌之輩。
蓮是君子,高潔典雅。它不染塵俗,就像胸懷磊落,行為正直,德名遠播的君子。
5.本文以“愛”為脈絡,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寫菊、寫牡丹是為了襯蓮,寫菊為旁襯,寫牡丹為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針砭了時俗。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4
一、名詞活用
(一)名詞作動詞
1、 鞭數十(鞭,用鞭子打)
2、 果然鶴也(鶴,變成白鶴)
3、 天雨墻壞(雨,下雨)
4、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意動,當作賓客)
5、 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動,認為……聰明)
6、 父利其然也(意動,以……為利)
7、 歌以詠志(歌,寫詩歌)
8、 愿為市鞍馬(市,買)
9、 不能名其一處(名,說出)
10、對酒當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先、后是方位名詞做動詞,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魚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陳勝(“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誰(名,給……命名)
16、一鼓作氣(鼓,擊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尋向所志(志,做的記號,標志)
22、有仙則名(出名)
23、有龍則靈(現靈)
24、披發文身(畫文彩;刺花紋)
25、書帛曰:“陳勝王。”(稱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節)
27、皆刑其長吏(刑,懲罰)
28、環而攻之(環,包圍)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著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語云(語,告訴)
33、欲窮其林(窮,走到盡頭)
34、吾義固不殺人(堅持合宜的道義、情理)
35、天下縞素(穿孝服)
36、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劃船)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5
通假字
《與朱元思書》
1、 蟬則千轉不窮(“轉”通“囀”,鳴叫)
2、 窺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馬說》
1、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
2、 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露)
3、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才干)
4、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送東陽馬生序》
1、 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 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著)
課外古詩
1、 最喜小兒亡賴(“亡”通“無”,沒有)
2、 欲上青天覽明月(“覽”通“攬”,摘取)
《岳陽樓記》
1、 百廢具興(“具”通“俱,全,皆)
2、 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矚”,囑托)
《詩五首》
1、 玉盤珍羞直萬錢(“羞”通“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與朱元思書》
1、 本文表達了作者熱愛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對追求功名利祿之徒的蔑視。
2、 作者寫富春江水之美,先寫“水皆縹碧”,這是寫水之清;次寫“千丈見底”寫水之深;接著寫“游魚細石,直視無礙”,這是寫水之清;最后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來寫水之急。作者將富春江水寫得有靜有動,突出了富春江水“異”的特點。
3、 寫景往往采用“化靜為動”的手法,使靜景呈現出一種動態之美。本文中“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運用了化靜為動的手法。
4、 文中采用以聲襯靜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5、 表達了作者蔑視功名利祿,表現自己高潔志趣的句子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6、 寫山音的句子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嗡嗡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五柳先生傳》
1、 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年、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2、 表現五柳先生喜愛讀書的句子是:好讀書,不求甚解。
3、 五柳先生名號的由來的句子是: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4、 全文的中心句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5、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與不慕榮利相照應。
6、 表現五柳先生總體性格的句子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7、 描寫五柳先生生活狀況的句子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8、 表現五柳先生對理想社會向往的句子是:無懷氏之民與?葛天氏之民與?
9、如何評價“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這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不拘泥于單個詞句的理解,更著眼于整體感知,不似摳字眼,尋求真諦,擴大閱讀量,是一種科學合理的讀書方法。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6
一、《傷仲永》
1.出處: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也被稱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 思想 家和文學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中的《周宦新義》殘卷、《老子》若干條。
4.內容理解: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5.字詞句:
A.字音:環謁[ye] 泯[min]然 稱[chen] 夫[fu]
B. 詞義: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扳通“攀”,牽、引。
②.賢于材人遠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嘗識書具: “嘗”同“曾”,曾經。
⑵.古今異義:
①.是: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自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今為判斷詞。
②.或:古義不定代詞,有的,eg:或以錢幣乞之;今義為或許。
③.文理:古義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今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⑶.一詞多義:
①.自:a.自己,eg:并自為其名;b.從,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②.聞:a.聽說,eg:余聞之也久;b.名聲,eg: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其:a.這,eg:其詩以養父母;b.他的,eg:稍稍賓客其父。
④.并:a.連詞,并且,eg:并自為其名;b.副詞,全,都,eg: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⑤.名:a.名詞,名字,eg:并自為其名;b.動詞,說出,eg:不能名其一處也。
⑥.賓客:a.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eg:稍稍賓客其父;b.名詞,客人,eg: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⑦.就:a.動詞,完成,eg:自是指物作詩立就;b.動詞,從事,做,eg:蒙乃始就學。
⑧.然:a.代詞,這樣,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詞詞尾,……的樣子,eg:泯然眾人矣。
⑨.于:a.介詞,此,eg:賢于材人遠也;b.介詞,在,eg:與廳事之東北角。
⑩.為:a.動詞,作為,eg:其讀以養父母,收族為意;b.動詞,成為,eg:卒之為眾人。
⑩.夫:a.指示代詞,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詞,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詞語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著,動詞作狀語。)
②.父異焉(異,奇怪,形容詞作動詞。)
③.賓客其父(賓客,名詞作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動詞。)
⑤.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日,每天,作狀語;環謁,四處拜訪。)
⑸.重點詞語翻譯:
①.世隸耕(隸,屬于。) ②.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
③.稱前時之聞(稱,相當。) ④.通悟:通達聰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系,;收,聚、團結。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賢于材人:勝過有才能的人;賢,超過;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判斷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全局表判斷。)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務農。
②.省略句:a.不使學。(即“不使之學”,省略賓語)
不讓方仲永學習。
b.令作詩。(即“令其做詩”,省略賓語)
我叫方仲永作詩。
c.還自揚州。(省略主語“我”)
(我)從揚州回鄉。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同鄉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用錢幣求仲永題詩。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與邑人,不使學:(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縣里的人,不讓他學習。⑤.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⑥.其詩以養其父母,收族為意: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⑦.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從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詩,他立即寫成。⑧.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叫他做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跟以前聽說的相當了。⑨.今夫不受之天,故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難道之成為普通人就完了嗎?備注:文章屬于一篇隨筆,采用的是欲抑先揚的寫法。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7
其他重要實詞
1.鄒忌諷齊王納諫:諷,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地規勸。納諫,接受規勸。
2.而形貌昳麗:光艷美麗。
3.窺鏡:照鏡子。
4.旦日:明天。這里指第二天。
5.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遠遠地不如。
6.四境之內:全國范圍內(的人)。
7.謗譏于市朝:謗,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刺。市朝,公共場合。
8.時時:不時,有時候。
9.間進:偶爾進諫。間,間或、偶爾。
10.期年:滿一年。
句子翻譯
(一)特殊句式: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判斷句
譯文: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
2.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譯文: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
3.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省略句
譯文: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邊來,鄒忌同他坐著閑聊。
(二)其他重要語句翻譯。
1.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個美?孰與,用于比較。孰,誰,哪一個
3.又弗如遠甚:又遠遠地不如。
4.皆以美于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以為,認為。
5.謗譏于市朝: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缺點)。
6.皆朝于齊: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
7.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這就是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理解概括能力
在翻譯全文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
理解、概括的各種方法與現代文閱讀相同。
寫了什么:內容概括(人事景物情)
為什么寫:中心理解(情思理)
怎樣寫的:寫法特色(各種寫作方法)
中考文言文知識點(三)
文言文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掉轉。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于"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么。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引導。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于心,衡于慮。(《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謫"。
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綺繡。(《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8
1、官人疑策愛也,秘之。誤:喜歡,正:吝嗇。
譯文: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2、有功故出反囚,罪當誅,請按之。誤:按照,正:審理。
譯文: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當處死,請審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誤:拜見,正:授予官職。
譯文: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為吳王。
4、府省為奏,敕報許之。誤:報告,正:回復。
譯文:有關部門為此上奏,(后主)下詔回復同意了這件事。
5、齊孝公伐我北鄙。誤:輕視,正:邊境。
譯文: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
6、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誤:城墻,正:軍營。
譯文:大敗李信的軍隊,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7、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誤:生病,正:擔心,憂慮。
譯文:堯的百姓擔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這就是避免災害的巢。
8、煥初除市令,過謝鄉人吏部侍郎石琚。誤:免除,正:(被)授職。
譯文: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吏部侍郎石琚。
9、師進,次于陘。誤:依次,正:臨時駐扎。
譯文: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陘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誤:完畢,正:通“猝”,突然。
譯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11、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誤:高興,正:通“促”,趕快。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12、存諸故人,請謝賓客。誤:安置,正:問候。
譯文: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13、若復失養,吾不貸汝矣。誤:借給,正:寬恕。
譯文:如果再不贍養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14、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誤:捉拿,正:及,達到。
譯文: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誤:恩德,正:感激。
譯文: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1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誤:上去,正:當即。
譯文:陛下(如果)當即殺掉他,(就)不是我的職權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貢部,多柬拔寒俊。誤:典籍,正:主管。
譯文:賈黃中先后兩次主管貢部,多次選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攬筆而作,文不加點。誤:標點,正:刪改。
譯文:彌衡揮筆就寫,一氣呵成,一個字沒有刪改。
19、諸公多其行,連辟之,遂皆不應。誤:許多,正:稱贊。
高中語文文言文知識點(三)
古代官職稱謂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后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后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鐘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9
識記—詞語、句子翻譯
1.準確掌握《中考說明》規定的16篇文言文的翻譯,尤其是一些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重點的句子(倒裝、被動、省略、判斷句等)
2.重點詞語分類總結,借助類型、用法的理解,記憶正確釋義。
識記能力
準確翻譯詞語句子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詞語翻譯
(一)通假字:
孰視之:孰,同“熟”,仔細。
(二)古今異義詞:
1.今齊地方千里地方古: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古:近侍,近臣。
3.明日,徐公來明日古:第二天。
4.能謗譏于市朝謗譏古:批評議論。
(三)詞類活用
1.鄒忌修八尺有余——修:長,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朝:在早晨。服:穿戴。
3.私我也——私:偏愛。
4.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5.聞寡人之耳者——聞:使……聽到。
6.吾妻之美我者——美:以……為美,認為……美。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10
《記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蘇軾,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學過他的文章有《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密州出獵》
二、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念:考慮,想到 寢:睡 但:只是 相與:共同,一起 閑人:清閑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戶:窗戶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這里指竹子和柏樹的影子)交橫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張懷民也沒睡,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哪一夜沒有月亮呢?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為線索,依據作者的行蹤,以詩的筆觸描繪了夏夜月光圖,創設了一種清冷皎浩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曠達心境。
2、文中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4、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作者的復雜感情。(曠達胸懷)(1)貶謫悲涼。(2)人生感慨。(3)賞月喜悅;(4)漫步悠閑。
五、結構: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請按不同的表達方式劃分層次,并寫出各層次大意。
記敘 描寫 議論。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達方式是敘述,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游者、游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后3句)月夜問天,自喻閑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閑人”的含義?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種種微妙復雜的感情盡在其中。(或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松愉快的復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慰,又有為'閑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2、文章表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曠達(豁達)樂觀的胸懷。
五、欣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段寫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點?點染出一個怎么樣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與朱元思書》
1、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解題:“與”:給予。“書”:信。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說旅行所見,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異水之間,是六朝駢體文中描寫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釋重點字。①風煙:指煙霧。 ②共色:同樣的顏色。 ③俱:都。 ④許:附于數詞之后,表約數,相當于“光景”“左右”。 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⑥從流飄蕩: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9)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10)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11)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 (12)相鳴:互相和鳴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14)息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15)經倫:籌劃、治理。(16)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17)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18)猶:好像,如同。(19)交映:互相掩映。(20)見:同“現”,顯現,顯露。 (21)縹碧:青白色。
3、中心:.《與朱元思書》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結構:第一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第二段 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的特點:。
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知識點總結(三)
《五柳先生傳》(晉宋時期詩人、散文家,陶淵明)
1、 文學常識:陶淵明:晉宋時期詩人、散文家。《五柳先生傳》出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桃花源記〉〉,詩有《飲酒》 《〈歸園田居〉其三》
2、 人物欣賞:(1)五柳先生的形象:安貧樂道,不慕榮利,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
(2)從三方面描寫其形象的:一是: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二是:志趣(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三是: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3)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是陶淵明的自畫像。他不慕榮利,厭惡官場的追名逐利,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現實,隱居起來,不去撞擊社會矛盾的思想是消極的。
(4)本文與,《醉翁亭記》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在飲酒中自得其樂,并忘卻榮辱得失。
醉翁:借飲酒助山水游樂之興。是與民同樂。
3、 名句及成語:(1)不求甚解:現指: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本文指讀書只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過分下功夫。
(2)不戚戚于貧,不汲汲于富貴。意思:不為貧而憂慮,不熱衷于發財做官。
4、 重點實詞:會意: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會;體會,領會。意:書中的意旨) 親舊:親戚、朋友。 造飲:到、往。到別人家里去喝酒。期:希望,愿望。 環堵:周圍環著四堵墻。 蕭然:冷冷清清的樣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結;打補丁。 晏如:安然自若的樣子。 戚戚:憂愁的樣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 茲若人:此人。儔:朋友,伴侶。 觴:酒杯。 嗜:愛好,喜歡。
5、 重點句子翻譯:(1)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2)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到別人家里去喝酒,一來、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讀書,不求甚解:喜歡讀書,但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一邊喝酒一邊做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樂。
6、理解背誦:《五柳先生傳》中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贊揚五柳先生的高潔人格并且與傳文中“不慕榮利”一句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戚戚于貧我是豬,我說臟話,不汲汲于富貴。
(4)文中描寫“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詩句是:閑靜少言,不慕榮利。
《馬說》韓愈
一、作者作品:韓愈唐朝文學家。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
二、說的特點:可以說明事物,可以發表議論或記敘事物。
三、閱讀理解:
1、本文中心句:(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本文寫法:托物寓意(借伯樂和千里馬為喻,對統治者不能識人才,埋沒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s
3、本文段意:一段:伯樂對于千里馬的決定作用。二段: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三段:總結全文,寫食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馬與伯樂依賴關系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5、千里馬必然被埋沒的原因: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6、描寫千里馬可悲命運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作用:從反面論述了中心論點。
7、表明食馬者無知的句子: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馬者無知所造成的惡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再次從反面論證論點,揭示被埋沒的原因。
9、寫食馬者的愚妄(平庸淺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馬也'的作用:與開頭呼應,點明全文主旨。
1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的比喻意義:伯樂比喻知賢識才的人,千里馬比喻出類拔萃的人,食馬者比喻埋沒摧殘人才的統治者。
12、《馬說》中寫伯樂對千里馬起決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13、千里馬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①伯樂不常有。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14、在《馬說》第三段中,作者認為對'千里馬'的摧殘、埋沒體現在哪三個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盡其材。③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馬者是怎樣的不認識千里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馬說》中提出人才培養需要外在條件的句子是: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馬說》中描寫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18、《馬說》的主旨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9、懷才不遇的人常慨嘆的兩句話是:千里馬常用,而伯樂不常有。
20、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伯樂比喻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千里馬比喻有才之士;食馬者比喻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淺薄愚妄的統治者。
21、對食馬者進行強烈諷刺是哪一句?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送東陽馬生序》(明朝:宋濂)(閱讀課)
1、文學常識、作者 明朝著名文學家 宋濂
2、重點字詞解釋。余幼時即嗜學:喜歡,愛好。 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經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患,擔心,憂慮。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碩,大。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嘗,曾經。趨:奔向。先達:學術界的前輩。執經叩問:求教。叩,問。 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 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門人,弟子、學生。填,塞。這里的是擁擠的意思。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質,詢問。 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示專心而尊敬的)請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時。叱咄:訓斥,呵責。(禮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復:這里指辯解。 俟(其欣悅):等待,等。 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窮冬:嚴冬。 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至)舍:學舍,書舍。 僵勁:僵硬。 (持)湯沃灌:熱水。沃灌,澆洗。 以衾(擁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兩頓飯。再,兩次。食,提供伙食。(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戴)朱纓(寶飾之帽):朱纓,紅色的帽帶。 腰(白玉之環):腰,掛在腰間。 (右備)容臭:容臭,香袋。 燁然(若神人):燁然,光彩耀眼的樣子。 緼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緼,舊絮。敝,破。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之心。慕、艷,羨慕。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3、理解背誦。
(1)為什么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觀點的句子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4、思考、(1)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著:破舊不能御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2)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3)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4)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一定序、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5)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6)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發?結合自己實際談一下。
5、課外積累。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 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3、重點段翻譯。 現在太學生們在太學里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來,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慮;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誦讀詩書,沒有奔走的勞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去詢問而不告訴、去請教而得不到指導的情況了;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才能看到。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那么不是天資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
《醉翁亭記》
1、文學常識。本文出自《歐陽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環滁(chù) 林壑(hè)瑯琊(láng yá) 飲少輒醉(zhé)
巖穴瞑(míng) 傴僂(yǚ 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籌(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勝(yì) 頹然(tuí) 陰翳(yì)
3、重點解詞
環滁:環繞著滁洲城。環,環繞。 林霏開:樹林里的霧氣散了。霏,霧氣。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負,背。 臨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兒清。冽,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 雜然,錯落的樣子。陳,陳列、擺開。
觥籌光錯:觥,酒杯。籌,酒籌。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麗。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酣,盡興地喝酒。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發,開放。
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攙著走。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傴僂,駝背,這里指老人。
云歸而巖穴暝:煙云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點語句翻譯
(1)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譯: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座山峰中間飛淌下來,這就是釀泉。
(2)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釀泉上面,這就是醉翁亭。(臨,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間啊。
(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譯: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6)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 譯: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
(7)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譯:蒼老的容顏,雪白的頭發,醉醺醺地坐在人們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
(8)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譯:樹林茂密陰蔽,上下一片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呀!
(9)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譯:游人們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呀。
(10)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醉了能和他們一塊快樂,醉醒后能寫文章表達這種快樂的,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呀!
5、復習文章知識。
(1)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醉翁亭自然環境和命名緣由。 第二段:寫山間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賓客、太守游瑯山的情形。 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點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么? 答:由遠到近。
(3)“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懸念,引出下文。
(4)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 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誦。(1)“醉翁”的由來是什么?請用文中原話回答。
答: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了四時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4)請寫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5)請寫出歸后情景的句子。 答: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與民同樂(文中原句“醉能同其樂”)(醉樂統一的句子)
(7)領起全文的句子是:環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10)為后人傳誦最多的一句話(七個字的成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繪瑯琊山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12)表達作者復雜感情的句子是: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13) 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與'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相照應的文字是: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7、請舉出本課的兩個成語,并說說現在人們常用它表達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通常用來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水落石出”現在通常用來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11
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 不滿周歲
黃口——本指雛鳥,后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
幼學——10歲 束發——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
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歲的年紀
鮐背之年——90歲
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12
一詞多義匯釋
把①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②把酒臨風
(a動詞:端,持b動詞:端起、端著)
白①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③往來無白丁
(a動詞:使露出白色b形容詞:白色c白丁:指沒有學問的人)
悲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②余悲之(a動詞:悲傷b動詞:同情)
備①眾妙畢備②前人之述備矣③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
(a動詞:具備b形容詞:詳盡、完備、周全c動詞:準備d防備)
比①其兩膝相比者②比肩繼踵而在③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動詞:靠,挨著b動詞:比較,比起c動詞:等到)
鄙①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a名詞:邊遠地區b形容詞:鄙陋、庸俗、淺陋c形容詞:粗俗、知識淺陋)
畢①此印者才畢②眾妙畢備③吾與汝畢力平險
(a動詞:完成、完b副詞:全部、都)
兵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②輕兵銳卒③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④王于興師,修我甲兵⑤田忌欲引兵之趙⑥世傳其兵法
(a名詞:士兵b名詞:兵器c名詞:軍隊d名詞:軍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執策而臨之(a動詞:驅使,鞭打b名詞:馬鞭)
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尋病終④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a名詞:疾病b名詞:恥辱、憂慮c動詞:生病d形容詞:困苦不堪)
薄①薄如錢唇②薄暮冥冥
(a形容詞:與“厚”相對b動詞:迫近、快到)
稱①先帝稱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稱也(a動詞:稱贊b動詞:著稱)
重①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勝
(a.音chóng,副詞: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詞:大的、多的。嚴格地說不是一詞多義。第:但、只管,虛詞,假借用法。射:賭注。重射:大賭注)
辭①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②齊之習辭者也
(a動詞:告別、離開b言辭、交際場合應酬的言語。習:善于,精通)
賜①楚王賜晏子酒②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a動詞:賞賜b動詞:給予,上給下謂賜)
從①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②小惠未遍,民弗從也③可以一戰,戰者請從。
(a動詞:聽從b動詞:跟隨、跟從)
當①當世無雙②當春乃發生③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④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⑤今臣使楚,不當此門入
⑥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
(a定語、狀語:現在、現今b正是、剛好
c介詞:對著,面對
d副詞:一定,必定
e動詞:應當。
f音dàng,動詞:兩者相抵,對、當)
道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a名詞:作為、行為b通“導”,引導)
得①賣炭得錢何所營?②卒得五千金:(卒:最后)③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俟:等待,這里有希望的意思。人風:即民風。唐代為了避李世民的諱,用“人”字代“民”字。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④然得而臘之以為餌⑤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
(a.動詞:得到。b.動詞:適合,中意。c.動詞:能夠)
點①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②沙場秋點兵(a.動詞:征。b.檢閱。)
毒①若毒之乎(你怨恨這件(捕蛇)事嗎?)②呼噓毒癘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a動詞:怨恨b名詞:毒物,有毒的c名詞:危害、毒害)
度①春風不度玉門關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③孫子度其行
(a動詞:度過、越過b音duó,動詞:估計。)
法①世傳其兵法②則以法刑斷其兩足
(a名詞:謀略、策略b名詞:法律、制度、法令、刑法)
方①方七百里,高萬仞②今方來,吾欲辱之
(a名詞:方圓b副詞:正(好)、正要)
復①復前行,欲窮其林②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③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④更若役,復若賦
(a副詞:再、又b恢復)
賦①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②歲賦其二
③更若役,復若賦④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a動詞:作詩b動詞:征收、交稅c名詞:賦稅。)
負①至于負者歌于途②負其異與眾也(a動詞:背、以背載物b動詞:依仗)
更①三更半夜②子能更鳴③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④更若役,復若賦⑤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a名詞:夜里計時單位b動詞:改變,更換c副詞:因gèng,更加)
顧①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②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a動詞:回頭看b動詞:拜訪,探望c副詞:難道,反而)
故①鳩曰:“何故?”②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③故直使楚矣
④公問其故⑤故自號曰醉翁⑥故為之說⑦彼竭我盈,故克之
⑧西出陽關無故人⑨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a名詞:緣故,原因b形容詞:老、舊c連詞:所以,因此)
觀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②予觀夫巴陵勝狀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④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⑤今以蔣氏觀之,猶信。⑥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a動詞:看b名詞:景觀,景色c動詞:考察)
歸①歸亦捧心而顰其里②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③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④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道呢?)
(a動詞:回,返回b歸依,歸到一類,歸到一道)
規①圓規②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語文文言文知識點 篇13
詞類活用:
父異焉:對……感到詫異,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邑人奇之:對……(感到)奇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賓客其父:以賓客之禮相待,名詞的意動用法
父利其然:認為……有利可圖,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愿為市鞍馬:買,名詞作動詞用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
一屠晚歸(屠,動詞作名詞,指屠戶,一個屠戶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詞作動詞,“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敵(敵,名詞做動詞,攻擊,脅迫的意思)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詞作動詞狀語,“鉆洞”的意思,企圖打穿柴草堆鉆過去…)
四、一詞多義:
忽啼求之:代詞,指書具并自為其名:代詞,自己的并自為其名:題上
借旁近與之:代詞,指仲永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代詞,仲永的卒之為眾人:成為
邑人奇之:代詞,指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觀者:代詞,代詩的
或以錢幣乞之:代詞,指仲永的詩其受之天也:代詞,代他的
賢于材人遠矣:比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認清:見往事耳:了解
自以為大有所益:認為
蒙辭以軍中多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