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這就是我》教學設計5
心靈之花在這里盛開——《綜合性學習:這就是我》
最美好的一定是最真誠、最自然的。——題記
一、準備階段:
1.開學第一周讓每位學生的父母寫一篇文章,說說自己的孩子。題目為《談談我的兒子(女兒)》,誰寫的就署誰的名字,并把文章放在信封里,交學生帶回來。
2.第二周同學們開始熟悉了,就讓他們自由分組(5人左右),可以憑興趣相設成組,也可以興趣不同,取長補短,全面發展。
3.要求同學們做以下三項準備工作:
(1)展示自我風采。把自己最獨特、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大家看。
(2)展示小組特色。以小組為單位,搜集資料、圖片或其它,展示小組的特色。
(3)留心觀察身邊的一位同學,發現他(她)身上不易被人發覺的閃光點,真誠地加以贊揚。
目的:懂得欣賞自己,學會欣賞別人,團結互助,營造班級和諧、友愛的氛圍。
二、課堂實施過程:
(一)我就是我(個人上臺展示自我風采)
(1)各有各精彩:
說說自己的血型、星座、名字的由來、最喜歡的和最不喜歡的等內容,由學生自己定。
(2)請為我鼓掌:
學生展示自己最擅長的:有講笑話的、唱歌的、跳舞的、表演快板的、有拿出自己珍藏的宮崎峻的所有作品的劇照的,甚至還有一位同學擺出了小學以來獲得的各種獎杯、獎狀……
(3)答記者問:
回答同學提出的各種問題。
如:A.“如果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你會做什么?”“大吃一頓。”
B.“你最想成為哪種人?”“成為你想我成為的那種人。”
C.“你最滿意自己的是什么時候?”“明天的我。”
……
老師評議:“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讓大家了解你,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我想,同學們之間的理解和感情又加深了,對嗎?”(學生表示贊同)
(4)真心面對面
作為老師,也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這個環節以老師的自我展示為結束。能夠如此接近老師,了解老師的喜好和內心所想,是學生們最為感興趣的事情,看著學生們專注和高興的樣子,我也深感滿足和欣慰。從他們微笑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美好的明天:我們會更親密地一起學習和生活!
(二)快樂在線(展示小組特色)
摘錄:
(1)朗誦冰心的詩
(2)介紹貝多芬及其作品
(3)介紹《傲慢與偏見》及其作者簡·奧斯汀
(4)配樂朗誦自創詩歌
(5)學電臺播音員,開辦一分鐘講座
(6)打拳
(7)即席揮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8)跳街舞
……
老師評議:“不看不知道,你們比老師強多了。知道嗎,當你們在臺上揮灑自己風采的時候,你們已經進入了一段嶄新的成長歷程——向成熟邁進。無論是思想、個性、知識,還是風度,都有了一個飛躍。祝賀你們,你們長大了!”
(三)來自心海的消息(欣賞別人)
同學們紛紛上臺,熱情贊揚身邊同學的閃光點。都是一些平時不易被察覺的細小之處,贊揚的同學為自己的發現而自豪,被贊揚的同學都不好意思地低下頭,但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感動和興奮。我相信,無論是發言的同學還是被贊揚的同學,他們對這一堂課的印象會特別深,而且同樣的優點將會在他們兩個人的身上閃光。
有一位同學是欣賞全班同學的,因為覺得大家都友愛、團結、和睦相處。
有一位同學是欣賞我,因為“老師親切,有個性”。當這位學生說到欣賞我的時候,我頗為吃驚,但隨后就明白了他的心思。他是把我當作了活動中的一分子,也就是他們說的“自己人”。由此可見,我這個參與者的角色是成功的,我以自己的真誠之心贏得了他們的童心。
(四)點滴真情(公開家長的信)
以家長的拳拳愛心感動他們,以家長的殷殷期望激勵他們,樹立理想,奮發向上。
家長們的來信寫得十分懇切、真誠、客觀,言辭間流露出對子女深深的愛和期望,尤其是許多家長通篇都以“我的兒子”或“我的女兒”、“這就是我…的兒子(女兒)”來稱呼孩子,一份份“天下父母心”躍然紙上,真讓人感動。我統計了一下,有近四成的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健康成長,有健全的人格,有快樂的心境,就夠了,對學習的好壞不強求。而且90%的信都是父親、母親共同簽名,可見他們非常重視這次“作業 ”,非常重視自己的孩子。
家長的信學生沒有看過,所以很自然地有一種神秘感。當我抽念來信的時候,他們很認真地聆聽。我把所有的信發給學生自己看,并要求他們回去寫一篇讀后感。有位學生這樣寫道:“原來我的父母是這樣的愛我、珍惜我,而我卻總是讓他們生氣和失望,從今以后,我要好好學習,不辜負他們對我的愛和期望……”;有位同學這樣寫道:“……以前吃飯都是媽媽幫我盛飯,以后我要為媽媽盛飯!”類似這樣的心聲還有很多,學生的心與家長的心拉近了。
事后,我要求他們把家長的信和自己的讀后感放入成長袋,作為一份珍貴的成長資料。
小結:一直以來,在教育理論上,都強調對學生的“個性教育”,即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對學生的創造精神的培養。可是,落實到教育實踐上,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蘇霍姆林斯基、陶行之、葉圣陶等大教育家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這樣一個質樸的教育理念: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著眼于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培養“考試機器”。因此,我們的教育應做到目中有“人”,我們要欣賞的是一朵花,而不僅僅是一片花瓣。我想,教育與教學在這一點上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