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課應加強人文精神教育(通用3篇)
初中思想政治課應加強人文精神教育 篇1
摘要:初中思政課加強人文精神教育要更新觀念、確立“以人為本”思想;要體現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加強自主、合作精神。
關鍵詞:初中;思想政治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個長期的過程,而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不斷成熟、日趨穩定的關鍵時期。現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顯露出種種問題:教育觀念滯后,教學內容存在著“繁、難、偏、舊”的狀況,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教學評價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忽視綜合素質的評價和全面發展的評價。加上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使教師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學生難以整合思政學科中加強自身人文素質的科學知識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無疑是對這一矛盾的有效化解,新《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上為初中思想政治課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途徑。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新的課程目標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將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位置。這就要求教師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切實貫徹人本主義思想,一切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維特征、認知能力,讓青少年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學過程 中,不僅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情感體驗、道德修養和人格養成。通過教育使他們不僅能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他們進入、服務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尋找結合點,體現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為人文精神教育主陣地的思想政治課,每一課的教學內容都包括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新課程更是增加了許多充滿人文精神的內容和材料:如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強意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律己觀念等。
結合初一政治教材,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例:在講授《善于調節情緒,保持樂觀心態》這一課時,老師可介紹一些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如理智消解法,注意轉移法、心理放松法,要求學生看一些健康有益的書刊、影視作品,避免盲目沖動;和學生一起學做課本材料中的心理放松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集體的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結合初二政治教材,采用以例說法、模擬法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依法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要求學生知法、守法、護法,培養學生增強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情感。
結合初三政治教材,使學生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和消極影響,正確認識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危機感,努力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自覺把祖國的前途命運、人類的幸福與個人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并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
三、改革教學方式,加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時代感,強調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強調有條件的學校,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應主動順應時代的需要,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1、啟發式教學。啟發式原則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教學原則。它要求教學過程 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例: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錄音,隨后給出問題:1979年在中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她是一個春天?這位老人是誰?1992年中國又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1992又是一個春天呢?受歌曲的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會被激發,他們會紛紛舉手發言,并進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可適當地進行一些穿針引線。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研究性學習。隨著形勢的發展,傳統的以灌輸、塑造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思想教育方法越來越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這就需要教師引入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問題,自主探索,主動分析,解決問題。如針對去年夏天嚴重的“電荒”現狀,教師可組織學生對當地“電荒”狀況展開調查,了解用電現狀,分析“電荒”產生的原因,提出緩解“電荒”的有效建議。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而且還能促使他們更多地去關心家鄉的發展、祖國的命運、社會的進步。
3、體驗性教學。新的基礎教育課程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為此,教師不僅要增加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以及觀看影視、錄像等活動成分,而且應打開校門,突破校園四角天空的束縛,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并及時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等活動,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憑借這個過程,學生可以了解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要求、人們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信念,進而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調整自己、充實自己,逐步形成明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
四、完善評價方式,保障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實施
新課程評價要求教師不斷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但無論采取何鐘方式,都應充分體現以下特點:
1、發揮主體性。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只是老師的惟一權力,我們也可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的形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如通過學生自評,提倡學生不斷反思并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最好的作業 、最滿意的作品、最感興趣的課外書、最難忘的事等,及時發掘并展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又如通過小組互評,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判,能使學生看到他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最終實現自我改正、自我完善。這樣的評價方式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評價變成了學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
2、體現全面性。學習成績曾經是考查學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網絡與信息時代的到來,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從考查學生學到了什么到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進行全面考查和綜合評價。
3、尊重差異性。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人總是有差異的,人的思維也不一樣。根據差異性原則,教師應以最大的寬容鼓勵學生去學習,允許有不同的速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對一些認識事物較慢的同學,要注意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或別人的幫助,爭取達到基本要求,稍有進步就應及時給予表揚,激發他們的自信性。平時多留心和培養學生的閃光點,讓其發揚光大,逐漸成為合格的各具所長的社會有用人才。
4、重視實踐性。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更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比如,設計一份社會調查的作業 ,然后評價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完成這一調查任務,能否實事求是地分析調查活動的數據,是否在調查報告中表現出對存在問題的憂患意識,能否獨立思考,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只有在參與過程中,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精神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但這又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何使人文精神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得到貫徹、落實,是值得所有政治教師積極研究探索的問題。只有在開放的觀念、開放的內容、開放的方式、開放的評價中反復感知、理解、實踐之后,才能很好地去把握新形勢下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規律性。
初中思想政治課應加強人文精神教育 篇2
摘要:初中思政課加強人文精神教育要更新觀念、確立“以人為本”思想;要體現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加強自主、合作精神。
關鍵詞:初中;思想政治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個長期的過程,而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不斷成熟、日趨穩定的關鍵時期。現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顯露出種種問題:教育觀念滯后,教學內容存在著“繁、難、偏、舊”的狀況,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教學評價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忽視綜合素質的評價和全面發展的評價。加上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使教師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學生難以整合思政學科中加強自身人文素質的科學知識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無疑是對這一矛盾的有效化解,新《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上為初中思想政治課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途徑。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新的課程目標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將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位置。這就要求教師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切實貫徹人本主義思想,一切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維特征、認知能力,讓青少年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學過程 中,不僅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情感體驗、道德修養和人格養成。通過教育使他們不僅能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他們進入、服務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尋找結合點,體現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為人文精神教育主陣地的思想政治課,每一課的教學內容都包括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新課程更是增加了許多充滿人文精神的內容和材料:如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強意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律己觀念等。
結合初一政治教材,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例:在講授《善于調節情緒,保持樂觀心態》這一課時,老師可介紹一些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如理智消解法,注意轉移法、心理放松法,要求學生看一些健康有益的書刊、影視作品,避免盲目沖動;和學生一起學做課本材料中的心理放松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集體的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結合初二政治教材,采用以例說法、模擬法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依法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要求學生知法、守法、護法,培養學生增強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情感。
結合初三政治教材,使學生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和消極影響,正確認識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危機感,努力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自覺把祖國的前途命運、人類的幸福與個人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并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
三、改革教學方式,加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時代感,強調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強調有條件的學校,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應主動順應時代的需要,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1、啟發式教學。啟發式原則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教學原則。它要求教學過程 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例: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錄音,隨后給出問題:1979年在中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她是一個春天?這位老人是誰?1992年中國又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1992又是一個春天呢?受歌曲的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會被激發,他們會紛紛舉手發言,并進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可適當地進行一些穿針引線。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研究性學習。隨著形勢的發展,傳統的以灌輸、塑造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思想教育方法越來越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這就需要教師引入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問題,自主探索,主動分析,解決問題。如針對去年夏天嚴重的“電荒”現狀,教師可組織學生對當地“電荒”狀況展開調查,了解用電現狀,分析“電荒”產生的原因,提出緩解“電荒”的有效建議。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而且還能促使他們更多地去關心家鄉的發展、祖國的命運、社會的進步。
3、體驗性教學。新的基礎教育課程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為此,教師不僅要增加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以及觀看影視、錄像等活動成分,而且應打開校門,突破校園四角天空的束縛,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并及時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等活動,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憑借這個過程,學生可以了解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要求、人們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信念,進而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調整自己、充實自己,逐步形成明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
四、完善評價方式,保障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實施
新課程評價要求教師不斷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但無論采取何鐘方式,都應充分體現以下特點:
1、發揮主體性。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只是老師的惟一權力,我們也可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的形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如通過學生自評,提倡學生不斷反思并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最好的作業 、最滿意的作品、最感興趣的課外書、最難忘的事等,及時發掘并展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又如通過小組互評,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判,能使學生看到他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最終實現自我改正、自我完善。這樣的評價方式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評價變成了學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
2、體現全面性。學習成績曾經是考查學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網絡與信息時代的到來,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從考查學生學到了什么到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進行全面考查和綜合評價。
3、尊重差異性。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人總是有差異的,人的思維也不一樣。根據差異性原則,教師應以最大的寬容鼓勵學生去學習,允許有不同的速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對一些認識事物較慢的同學,要注意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或別人的幫助,爭取達到基本要求,稍有進步就應及時給予表揚,激發他們的自信性。平時多留心和培養學生的閃光點,讓其發揚光大,逐漸成為合格的各具所長的社會有用人才。
4、重視實踐性。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更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比如,設計一份社會調查的作業 ,然后評價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完成這一調查任務,能否實事求是地分析調查活動的數據,是否在調查報告中表現出對存在問題的憂患意識,能否獨立思考,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只有在參與過程中,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精神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但這又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何使人文精神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得到貫徹、落實,是值得所有政治教師積極研究探索的問題。只有在開放的觀念、開放的內容、開放的方式、開放的評價中反復感知、理解、實踐之后,才能很好地去把握新形勢下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規律性。
初中思想政治課應加強人文精神教育 篇3
初中思想政治課應加強人文精神教育
摘要:初中思政課加強人文精神教育要更新觀念、確立“以人為本”思想;要體現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加強自主、合作精神。
關鍵詞:初中;思想政治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形成是個長期的過程,而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不斷成熟、日趨穩定的關鍵時期。現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顯露出種種問題:教育觀念滯后,教學內容存在著“繁、難、偏、舊”的狀況,教學方法單一,忽視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教學評價過分關注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忽視綜合素質的評價和全面發展的評價。加上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使教師難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學生難以整合思政學科中加強自身人文素質的科學知識等。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無疑是對這一矛盾的有效化解,新《課程標準》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上為初中思想政治課加強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途徑。
一、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新的課程目標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將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位置。這就要求教師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切實貫徹人本主義思想,一切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維特征、認知能力,讓青少年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生活、情感體驗、道德修養和人格養成。通過教育使他們不僅能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他們進入、服務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尋找結合點,體現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為人文精神教育主陣地的思想政治課,每一課的教學內容都包括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新課程更是增加了許多充滿人文精神的內容和材料:如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強意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律己觀念等。
結合初一政治教材,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們懂得磨練意志、優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嚴格自律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引導他們具有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成功的正確態度,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例:在講授《善于調節情緒,保持樂觀心態》這一課時,老師可介紹一些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如理智消解法,注意轉移法、心理放松法,要求學生看一些健康有益的書刊、影視作品,避免盲目沖動;和學生一起學做課本材料中的心理放松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集體的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結合初二政治教材,采用以例說法、模擬法庭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依法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能力;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識,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要求學生知法、守法、護法,培養學生增強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情感。
結合初三政治教材,使學生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和消極影響,正確認識當今世界的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危機感,努力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自覺把祖國的前途命運、人類的幸福與個人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并落實在自己的行動中。
三、改革教學方式,加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方法的針對性、有效性和時代感,強調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研究性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強調有條件的學校,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應主動順應時代的需要,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1、啟發式教學。啟發式原則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教學原則。它要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例: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錄音,隨后給出問題:1979年在中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她是一個春天?這位老人是誰?1992年中國又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1992又是一個春天呢?受歌曲的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會被激發,他們會紛紛舉手發言,并進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可適當地進行一些穿針引線。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研究性學習。隨著形勢的發展,傳統的以灌輸、塑造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思想教育方法越來越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這就需要教師引入能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研究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問題,自主探索,主動分析,解決問題。如針對去年夏天嚴重的“電荒”現狀,教師可組織學生對當地“電荒”狀況展開調查,了解用電現狀,分析“電荒”產生的原因,提出緩解“電荒”的有效建議。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而且還能促使他們更多地去關心家鄉的發展、祖國的命運、社會的進步。
3、體驗性教學。新的基礎教育課程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為此,教師不僅要增加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以及觀看影視、錄像等活動成分,而且應打開校門,突破校園四角天空的束縛,引導學生走向廣闊的社會生活,進行社會調查,參與社會實踐,并及時引導學生收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等活動,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憑借這個過程,學生可以了解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要求、人們的人生態度和理想信念,進而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調整自己、充實自己,逐步形成明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
四、完善評價方式,保障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實施
新課程評價要求教師不斷完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但無論采取何鐘方式,都應充分體現以下特點:
1、發揮主體性。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只是老師的惟一權力,我們也可通過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的形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如通過學生自評,提倡學生不斷反思并記錄自己的學習歷程:最好的作業、最滿意的作品、最感興趣的課外書、最難忘的事等,及時發掘并展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又如通過小組互評,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判,能使學生看到他人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最終實現自我改正、自我完善。這樣的評價方式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評價變成了學生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
2、體現全面性。學習成績曾經是考查學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爆炸、競爭加劇、網絡與信息時代的到來,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評價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從考查學生學到了什么到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進行全面考查和綜合評價。
3、尊重差異性。無論從哪個角度說,人總是有差異的,人的思維也不一樣。根據差異性原則,教師應以最大的寬容鼓勵學生去學習,允許有不同的速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習。對一些認識事物較慢的同學,要注意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或別人的幫助,爭取達到基本要求,稍有進步就應及時給予表揚,激發他們的自信性。平時多留心和培養學生的閃光點,讓其發揚光大,逐漸成為合格的各具所長的社會有用人才。
4、重視實踐性。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更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體驗。比如,設計一份社會調查的作業,然后評價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完成這一調查任務,能否實事求是地分析調查活動的數據,是否在調查報告中表現出對存在問題的憂患意識,能否獨立思考,提出與他人不同的見解。只有在參與過程中,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精神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但這又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何使人文精神在初中思想政治課中得到貫徹、落實,是值得所有政治教師積極研究探索的問題。只有在開放的觀念、開放的內容、開放的方式、開放的評價中反復感知、理解、實踐之后,才能很好地去把握新形勢下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