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教材呈現方式,促進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變革(精選3篇)
創新教材呈現方式,促進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變革 篇1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普遍存在著“滿堂灌”、“一言堂”、死記硬背的現象。學生成了被灌輸的“容器”,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因此對思想政治課越來越沒有興趣。這種現象的存在,當然有比較復雜的原因,但是思想政治課教材以演繹和說明為主,呈現方式單一、呆板,也是重要的原因。可見,要轉變學生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教材改革勢在必行。
今年,我市有幸在七年級率先試用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我深刻感受到該教材真正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型教材。它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特別是其呈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徹底揚棄了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材那種說理型、灌輸型的呈現方式,代之以活動型、探究型的新的呈現方式,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的轉變。下面,本人就該教材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作用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教材改革提供新的契機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力圖通過建立課程標準、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化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教材及評價方式等一系列舉措,提倡、引導并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在這些措施中,教材改革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就是在這種大氣候、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它與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材相比,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了根本的變化。
1. 德育觀由“培養論”轉變為“學習論”。當代德育的重點逐漸由“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即由“培養論”轉向“學習論”,強調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地進行道德學習,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學生是道德學習者,德性的成長發展靠自己學習,別人幫助、引導、促進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基于道德學習論的德育觀,因此該教材的設計,更多的是從學習者“學”的角度來考慮,而不是單純地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考慮。
2. 教材功能由“教師講授的文本”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文本”。該教材設計充分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積極性,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踐行、思考。教材與學生的關系是對話關系,教材不是學生的“支配者”、“說教者”,而是學生的“對話者”、“商談者”。因此,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學生的道德學習,教材是作為學生道德學習的導引,是學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橋梁。這就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道德學習愿望”的要求。
3. 理論基礎由“疏離生活的德育理論”轉變為“生活德育理論”。該教材內容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德性成長與學生生活、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具有實踐性、針對性。教材所設計的單元和每一課內容的選擇,都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其在生活和社會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為依據,所以都是學生所關心、所希望得到幫助的問題。該教材設計還做到了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比較鑒別中辨認觀點,在價值沖突的辨析中澄清觀點,在自主探究中提煉觀點,從而使教材為學生所接受所喜愛。這就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的要求。
4. 教材任務由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育人育德,重道德思維發展;由重道德認知學習轉變為重道德情感學習和道德行為學習。該教材設計充分注重學生道德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體現教育內容的生成性。它選用有意義的案例來呈現問題,提供問題發生的情境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建構知識;注重認知工具的給予;注重信息資源的擴展與更新;注重學生生活邏輯的主導,使內容的呈現與活動設計融為一體,即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這不僅有利于推動教學方式和學生方式的根本轉變,還改變了把教材僅僅視為傳授學科知識工具的狀況,從而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以上幾個方面的轉變,不僅順應了世界課程改革的潮流,還促進了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符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真正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型教材。
二、創新教材呈現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首先,教材內容具有整和性。教材所構建的體系不拘泥于課程標準已有的內容順序,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按生活邏輯與科學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對課程內容進行了綜合化的調整和有機整合。并按相鄰的生活和學習內容,整合成相關的單元主題,以主題模塊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內容。
其次,每課書都設計有“問題探究、“理論導航”、“實踐與評價”、“相關鏈接”等幾個板塊。每個板塊具有特定的功能,但又都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
“問題探究”:即課文中框內內容和表格部分。通過讓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活動,如問卷調查、個案分析、經驗交流、角色扮演、小組研討等,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感知、體驗、領會、探究學習內容,探索學習方法。這個板塊的設立,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或基于問題、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情境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并能夠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理論導航”:即課文中的正文部分。它對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內容作要點式的闡述和展示,是教材的理論支撐。旨在引導學生解決活動中的疑難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掌握較為系統的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主題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文字很少,但語言精練,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引導作用。
“實踐與評價”:通過設計一些問題和活動,引導學生深化所學知識,發展其運用知識的能力,并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些問題和活動也是對學習效果的一種檢閱和評價,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程度。同時它還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提供反饋意見。所設計的評價方式呈現多元化,如學生自評、他評、小組評、家長評、教師評等,嘗試探索一種新的學習評價方式。
“相關鏈接”:即課文中的小字材料部分。選錄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富有一定哲理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的短文,提供給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與思考,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課題的認識和理解。
新教材以上這種呈現方式,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規律。教材在編寫上遵循了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教材通過大量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事例,從學生熟悉的材料、例證和基本事實出發,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根據事實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形成基本觀點并進一步掌握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學校、家庭、社區三教合一的真實的或虛擬的道德實踐的活動空間,讓學生感受到經歷真實或虛擬的道德實踐后,心智漸漸成長的欣慰與快樂。
2. 它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學習方式的變革。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學習活動,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所扮演的角色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接受性學習、灌輸性學習成為這種學習方式的通病。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能銷蝕。而新的人教版思想品德課教材這種呈現方式,就引發了新的學習方式的產生。因為在使用該教材中,學生必須要主動參與探索知識,要調動已有知識和經驗參與學習活動,回答教材上所設計的各項活動中所隱含的許多問題,作出自己的判斷,并在不斷解決問題中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它為教師改革課堂教學提供了契機和再創造的空間,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是緊密聯系的。由于教材的呈現方式有了根本的改變,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必然會改變傳統的以說理和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代之以問題、情境或案例為基礎,以活動為基本形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課堂的主宰者變為教學的參與、組織者、指導者。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既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使學生之間也互動起來進行合作學習。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我市試用后,學生、家長和社會反響良好,我們思想品德教師更是很滿意,感覺使用它為我們搞好思想品德課教學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當然,如何借助這一平臺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愛上我們的思想品德課,還需要我們思想品德教師認真把握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并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向更加縱深的方向發展。
步推進學生評價改革。
1、建立逐步推進評價改革的保障。以《教育部關于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為依據,制訂《東山縣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方案》,出臺《東山縣“發展性課程評價”研究方案》,成立由分管業務的副局長任組長、主要業務部門領導和骨干教師為成員的課題攻關組,首先把重點放在實驗班學生的評價改革上,輻射其它非實驗班。
2、突出激勵性評價。在課堂上,在學生活動中,在作業 考試評價上,在《素質發展報告冊》中,都堅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秉持“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出一個好學生”的理念,做到關注日常,關注過程,關注差異,關注發展,努力使評價成為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的助推器。
3、認真探索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改變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讓學生、同伴、家長都參與到評價中,使評價成為多主體共同參與和協商的活動。課堂上,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把主動的學習與積極的評價緊密結合起來;作業 上,試卷上,《素質發展報告冊》上,都為家長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留下空間。
4、廣泛推行成長記錄袋評價。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發展為出發點,主要收集能夠反映學生成長歷程的各類作品,展示學生的努力、進步與成就,把學生的自我評價信息作為成長記錄袋的重要內容;教師定期對成長記錄袋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合理分析,提供給學生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并作為改進教學的一種依據。
5、積極推進考試改革。經常性地開展面向廣大實驗教師的試卷征集評比活動,以此為基礎開始籌建“新課程試卷庫”;引導學校、教師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積極推行紙筆考試與口試、面試等方式相結合和“分項測試”的考試方式。
6、科學使用評價結果。革除把結果用來下結論、分等次、排名次的舊習慣,淡化分數與評比,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把結果用來客觀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展,作為改進教學實踐的參照,作為學生終身學習歷程中的一種記載。
二,農村初中課改推進存在諸多問題。
課改是為了包括廣大農村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的課改,因此,沒有切實關注農村教育特點的課改是有重大缺陷的課改。從本次課改的整體設計看,顯然還沒有從服務“三農”的高度上下足功夫,這對于作為農業縣的我縣的教育改革來說,必然會造成種種局限。加上我縣優質高中資源偏少,中考競爭絲毫沒有淡化,初中教育很難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大班額帶來的學生學業基礎差異較大,使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難以推行,學習方式轉變困難;綜合課程的開設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舉步維艱;初中控輟成效不明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還缺乏足夠的關注等等,都是我縣初中課改亟待解決的問題。
與課改相配套的其它改革滯后。
新一輪課改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育整體改革,從根本上講,是在構建面向21世紀的高品質的中國現代化教育新體系,因此這樣的改革需要凝聚全社會的共識,需要對現行教育體制進行諸多方面變革,特別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這是提高校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關鍵,是大規模培訓教研所無法取代的,因此必然也是課改持續推進不可逾越的一項重大配套改革。從目前來看,這項工作在我縣還無法實施。另外,我縣的中考和中招改革步伐,教師評價、學校評價的改革,也還都比較滯后。
整改措施
一、以迎接評估為契機,認真總結經驗,深入查擺不足,明確下階段我縣課改工作的努力方向。
組織縣課改辦、進修學校和各中小學校領導認真研讀閩教基[2003]93號文件,逐條對照40條評估要點,著重查擺問題,尋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對策。引導各校以迎接評估為契機,對本校的課改工作進行再動員、再加溫、再部署,使評估的過程成為我縣及各中小學深入反思、改進工作策略、加強實驗過程的目標管理和動態管理的重要憑借。
二、針對我縣農村初中課改存在的諸多問題,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分階段、有重點地把農村初中課改引向深入。
下一步我們將著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1、加大課堂教學的研究力度。針對我縣初中校班生規模偏大、學生間學業基礎差異較大的特點,組織教師深入學習分層教學、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深入研討在現有情形下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切實轉變學習方式,盡快構建“活而高效”的初中課堂新生態。2、加大控輟工作的研究力度。從理論上講,課改的實施必將促進初中學額鞏固工作,但從目前來看,效果并非如此,需要我們在今后的課改實驗中加以關注。我們將通過課題研究、通過行動研究來探索尋求新課程下初中學額鞏固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力爭在近期內有效遏制初中輟學率居高不下的勢頭,使初中輟學率在兩三年內有明顯下降。3、加大校本課程開發的力度。通過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與教研,進一步引導初中學校、教師樹立參與課程開發與管理的意識,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具有農村特色、有利于促進農村初中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
三、不等不靠,加快建立符合課改要求的促進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的發展性評價體系。
堅決克服等靠思想、畏難思想,充實原有的評價課題攻關組力量,加強領導,完善方案,加快步伐。學生評價方面,重點研究非學業評價及其結果的應用;教師評價方面,重點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評價指標體系;學校評價方面,重點研究建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學校評估與督導制度。同時加大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力度,組織力量,認真探討期中、期末考試內容、形式和結果呈現方式的改革,認真研制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中考改革方案。
四、繼續加強課改社會宣傳,凝聚共識,為課改實驗營造良好氛圍與環境。
我縣課改社會宣傳在準備和啟動階段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產生較好的社會影響,也為課改的推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輿論環境,但由于骨干人員工作崗位的調整,現階段的課改社會宣傳力度有所減弱。下一步,我們將在充實加強課改宣傳隊伍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當前課改社會宣傳的重點,提高宣傳的針對性,增強宣傳的感染力,不斷濃烈課改氛圍,不斷完善課改環境,同時切實加強學校與村居(社區)的溝通與合作,引導村居(社區)支持學校課改、參與學校課改,特別是在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上能夠提供積極服務,逐步建立起全社會共同參與課改實驗的強有力的支持系統。
在進入新課程實驗的時候,適應新課程需要的各項配套設施尚不夠完備,例如學校現有的實驗室和專用場室配備以及圖書資源配置不能滿足新課程需要的問題比較突出,確保新課程實驗所需設施滿足的經費投入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3.由于部分學生是從現行教材的學習轉入新課程實驗的(如初中),原有的學習方式對新課程的不適應,可能并且己經導致了學生學習質量上的分化的擴大。
4.學校教育資源及社區教育資源開發面臨著主觀上和客觀上多方面的困難,直接影響到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和校本課程建設。
5.個別的教育行政干部、教師和家長,對課程改革的成功存在一定的疑慮,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對新課程實驗的信心。
上述問題的出現,既是新課程實驗過程中的客觀事實,又是任何改革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們一方面不要因此而對課程改革信心產生動搖,另一方面也不能掉以輕心,要采取積極穩妥的措施加以解決。
首先,要加強宣傳和學習,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教師和家長對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意義的認識,堅定搞好新課程實驗的信心。一方面,要把教師培訓貫穿于新課程實驗的始終,把新課程培訓作為教師繼續教育、教研活動的核心內容,幫助已經開始進入新課程實驗的教師深刻理解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深入鉆研教材教法,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另一方面,要引導非實驗年級和科目的教師在實施現行教材的過程中努力體現新課程的理念,為全面進入新課程實施奠定基礎。教師培訓要進一步改進方式,提高實效,促進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轉變教學行為,適應新課程實驗的需要。
其次,要加大各項配套制度改革的力度,為新課程實驗提供有力保障。當前要進一步完善新課程實驗經費投入機制,集中力量解決新課程實驗急需的設施建設和配備添置問題。同時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為新課程實驗創設良好的保障條件。
再次,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本區(縣級市)實際出發,積極而又穩妥地推進新課程實驗工作。要加強對不同區域、不同層次學校的分類指導,要更多地關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的成長,更多地關注條件相對困難的學校的發展,采用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要求,以實現新課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
最后,要加強研究,在新課程實驗中不斷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市、區(縣級市)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配合新課程實驗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指導文件的制定,近期市一級要出臺《廣州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南》和《加強初中理科實驗課的指導意見》。
61、我們的評價現狀與新課程改革存在哪些距離?
1、評價功能單一: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
2、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的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
3、評價方法單一:注重量化評價,忽視質的評價,注重相對評價,忽視絕對評價和個人內差異性評價
4、教育評價主體“錯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我們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是否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應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
對教師的評價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倡導的發展性評價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的。對課程的評價,就包括了對教師教學的評價。現在現在教師碰到“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學生成績不理想”的問題,原因就是“我們考的究竟是什么?”我們是否可以單純依靠一個考試分數和結果就能檢測到學生的所有特質呢?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主動性、想象力、創造性”或許是更加重要,至少是同樣重要的。這些問題無法憑一張紙筆相加的試卷考查出來。新課程標準下,即使高考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考試命題思路越來越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檢查。在日常的考試中,著眼于全面衡量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這才是考試的重要內涵。
對教師的評價也不能簡單地以學生某一階段的成績為依據。教師教學行為與考試是有著直接的關系,但學生應試也愛著一些其他因素的鉗制,不單是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也將受到社會、家庭、朋友和其他的學科老師的影響,同時他們也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正常變化,把某次特定時間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就歸因于教師的教學,是一種不公正的評價。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評價方式也會逐步完善。
現行教師評價制度的缺陷是什么?
現行教師評價制度注重對教師教學效能的考核與鑒定,充分發揮了評價對教師的管理職能,但也暴露出明顯的缺陷與不足。
一是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
學生的應試分數和升學率成為評價教師教學優劣成敗的重要指標。受“考試分數決定論”的評價制度的制約,教師不得不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比率,進而獲得學校、學生、家長的認可以及職業升遷和進一步“發展”的機會。現行教師評價制度既是“應試教育”的直接產物。
二是阻礙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
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導力量,他們對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解、認同和參與狀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我國教師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評價制度下,僅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素質很少關心,對教改熱情不高。
三是不利于教師間、教師與領導間的團結與合作。
現行教師評價制度可能引發教師之間的激烈競爭,競爭本是促進教師積極工作的動力,但過于激烈可能不利于教師間的團結合作、互相幫助,不利于教師間民主氣氛的形成和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
四是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及整個教師職業的專業化。
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使教師的一切教學安排,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時數的分配、對學生發展的評價等都始終如一地圍繞考試“指揮棒”進行。這種殘缺不全的教育教學活動,使教師無暇顧及本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也無力開展真正的教學科研。
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行為相脫節的原因是什么?
以課程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廣大第一線的教師通過培訓和自學,已經有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實際課堂教學卻還是非常陳舊。這種理念一套套,課堂上“濤聲依舊”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這種理念和行為相脫節的原因是什么?我們認為關鍵是先進的教學理念沒有被內化,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的話:知識有真有偽,思想與行動相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在經驗里的,從經驗里發芽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我們要有自已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每個人的理念是個體的認識、經驗、行為在其頭腦中的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來自自身教學實踐基礎上的理性認識。只有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師的實際感受聯系起來,才有可能構建起屬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過行為來體現,理念更是在教學實踐中構建和發展起來的。
這里我們提出一種“實踐+反思”的教師行動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著眼于理論層面,而教師行動研究則著眼于實際的教學問題,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實際疑問出發,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線的教師。行動研究的結果是一些能改進教學問題的新做法。教師通過有系統地搜集證據,尋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不斷改進自已的教學,精益求精。用先進理念對照已有經驗基礎上的教學,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導下進行新的教學實踐,找出理念與行為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改善教學行為。實踐證明:“實踐+反思”是理念和行為相連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54、粉筆+黑板的時代過去了嗎?
在新課程和教材改革中,多媒體教學可以說成了教學過程 中的一個亮點。為此很多人認為粉筆+黑板的時代已經結束,教學不再需要板書,乃至整堂課下來,黑板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其實,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教育發展水平差異非常大國家里,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學校還為數較少,大部分學校多媒體設備很少或沒有多媒體,尤其是在一些邊遠山區,鼠標、鍵盤是什么都沒有見過,又何況說什么多媒體呢。因此,粉筆和黑板還是多數學校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教學工具,板書依然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回憶和識記知識重點的主要手段,粉筆+黑板的時代還遠未結束。
提倡運用多媒體教學,但并不意味著要用多媒體代替所有教學工具。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多媒體在創設問題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學工具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有它的弱勢。它完全依賴于前期的教學準備,靈活性比較差,無法隨堂記錄師生互動交流建構的知識結構。而粉筆+黑板在這方面則具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應辯證看待多媒體教學與黑板教學的關系,我們要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從而引導教學走向探究。
創新教材呈現方式,促進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變革 篇2
創新教材呈現方式,促進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變革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普遍存在著“滿堂灌”、“一言堂”、死記硬背的現象。學生成了被灌輸的“容器”,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因此對思想政治課越來越沒有興趣。這種現象的存在,當然有比較復雜的原因,但是思想政治課教材以演繹和說明為主,呈現方式單一、呆板,也是重要的原因。可見,要轉變學生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教材改革勢在必行。
今年,我市有幸在七年級率先試用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我深刻感受到該教材真正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型教材。它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特別是其呈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徹底揚棄了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材那種說理型、灌輸型的呈現方式,代之以活動型、探究型的新的呈現方式,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的轉變。下面,本人就該教材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作用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教材改革提供新的契機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力圖通過建立課程標準、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化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教材及評價方式等一系列舉措,提倡、引導并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在這些措施中,教材改革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就是在這種大氣候、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它與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材相比,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了根本的變化。
1. 德育觀由“培養論”轉變為“學習論”。當代德育的重點逐漸由“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即由“培養論”轉向“學習論”,強調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地進行道德學習,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學生是道德學習者,德性的成長發展靠自己學習,別人幫助、引導、促進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基于道德學習論的德育觀,因此該教材的設計,更多的是從學習者“學”的角度來考慮,而不是單純地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考慮。
2. 教材功能由“教師講授的文本”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文本”。該教材設計充分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積極性,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踐行、思考。教材與學生的關系是對話關系,教材不是學生的“支配者”、“說教者”,而是學生的“對話者”、“商談者”。因此,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學生的道德學習,教材是作為學生道德學習的導引,是學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橋梁。這就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道德學習愿望”的要求。
3. 理論基礎由“疏離生活的德育理論”轉變為“生活德育理論”。該教材內容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德性成長與學生生活、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具有實踐性、針對性。教材所設計的單元和每一課內容的選擇,都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其在生活和社會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為依據,所以都是學生所關心、所希望得到幫助的問題。該教材設計還做到了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比較鑒別中辨認觀點,在價值沖突的辨析中澄清觀點,在自主探究中提煉觀點,從而使教材為學生所接受所喜愛。這就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的要求。
4. 教材任務由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育人育德,重道德思維發展;由重道德認知學習轉變為重道德情感學習和道德行為學習。該教材設計充分注重學生道德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體現教育內容的生成性。它選用有意義的案例來呈現問題,提供問題發生的情境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建構知識;注重認知工具的給予;注重信息資源的擴展與更新;注重學生生活邏輯的主導,使內容的呈現與活動設計融為一體,即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這不僅有利于推動教學方式和學生方式的根本轉變,還改變了把教材僅僅視為傳授學科知識工具的狀況,從而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以上幾個方面的轉變,不僅順應了世界課程改革的潮流,還促進了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符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真正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型教材。
二、創新教材呈現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首先,教材內容具有整和性。教材所構建的體系不拘泥于課程標準已有的內容順序,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按生活邏輯與科學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對課程內容進行了綜合化的調整和有機整合。并按相鄰的生活和學習內容,整合成相關的單元主題,以主題模塊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內容。
其次,每課書都設計有“問題探究、“理論導航”、“實踐與評價”、“相關鏈接”等幾個板塊。每個板塊具有特定的功能,但又都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
“問題探究”:即課文中框內內容和表格部分。通過讓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活動,如問卷調查、個案分析、經驗交流、角色扮演、小組研討等,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感知、體驗、領會、探究學習內容,探索學習方法。這個板塊的設立,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或基于問題、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情境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并能夠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理論導航”:即課文中的正文部分。它對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內容作要點式的闡述和展示,是教材的理論支撐。旨在引導學生解決活動中的疑難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掌握較為系統的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主題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文字很少,但語言精練,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引導作用。
“實踐與評價”:通過設計一些問題和活動,引導學生深化所學知識,發展其運用知識的能力,并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些問題和活動也是對學習效果的一種檢閱和評價,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程度。同時它還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提供反饋意見。所設計的評價方式呈現多元化,如學生自評、他評、小組評、家長評、教師評等,嘗試探索一種新的學習評價方式。
“相關鏈接”:即課文中的小字材料部分。選錄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富有一定哲理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的短文,提供給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與思考,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課題的認識和理解。
新教材以上這種呈現方式,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規律。教材在編寫上遵循了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教材通過大量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事例,從學生熟悉的材料、例證和基本事實出發,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根據事實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形成基本觀點并進一步掌握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學校、家庭、社區三教合一的真實的或虛擬的道德實踐的活動空間,讓學生感受到經歷真實或虛擬的道德實踐后,心智漸漸成長的欣慰與快樂。
2. 它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學習方式的變革。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學習活動,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所扮演的角色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接受性學習、灌輸性學習成為這種學習方式的通病。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能銷蝕。而新的人教版思想品德課教材這種呈現方式,就引發了新的學習方式的產生。因為在使用該教材中,學生必須要主動參與探索知識,要調動已有知識和經驗參與學習活動,回答教材上所設計的各項活動中所隱含的許多問題,作出自己的判斷,并在不斷解決問題中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它為教師改革課堂教學提供了契機和再創造的空間,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是緊密聯系的。由于教材的呈現方式有了根本的改變,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必然會改變傳統的以說理和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代之以問題、情境或案例為基礎,以活動為基本形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課堂的主宰者變為教學的參與、組織者、指導者。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既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使學生之間也互動起來進行合作學習。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我市試用后,學生、家長和社會反響良好,我們思想品德教師更是很滿意,感覺使用它為我們搞好思想品德課教學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當然,如何借助這一平臺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愛上我們的思想品德課,還需要我們思想品德教師認真把握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并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向更加縱深的方向發展。
步推進學生評價改革。
1、建立逐步推進評價改革的保障。以《教育部關于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為依據,制訂《東山縣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方案》,出臺《東山縣“發展性課程評價”研究方案》,成立由分管業務的副局長任組長、主要業務部門領導和骨干教師為成員的課題攻關組,首先把重點放在實驗班學生的評價改革上,輻射其它非實驗班。
2、突出激勵性評價。在課堂上,在學生活動中,在作業考試評價上,在《素質發展報告冊》中,都堅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秉持“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出一個好學生”的理念,做到關注日常,關注過程,關注差異,關注發展,努力使評價成為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的助推器。
3、認真探索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改變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讓學生、同伴、家長都參與到評價中,使評價成為多主體共同參與和協商的活動。課堂上,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把主動的學習與積極的評價緊密結合起來;作業上,試卷上,《素質發展報告冊》上,都為家長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留下空間。
4、廣泛推行成長記錄袋評價。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發展為出發點,主要收集能夠反映學生成長歷程的各類作品,展示學生的努力、進步與成就,把學生的自我評價信息作為成長記錄袋的重要內容;教師定期對成長記錄袋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合理分析,提供給學生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并作為改進教學的一種依據。
5、積極推進考試改革。經常性地開展面向廣大實驗教師的試卷征集評比活動,以此為基礎開始籌建“新課程試卷庫”;引導學校、教師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積極推行紙筆考試與口試、面試等方式相結合和“分項測試”的考試方式。
6、科學使用評價結果。革除把結果用來下結論、分等次、排名次的舊習慣,淡化分數與評比,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把結果用來客觀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展,作為改進教學實踐的參照,作為學生終身學習歷程中的一種記載。
二,農村初中課改推進存在諸多問題。
課改是為了包括廣大農村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的課改,因此,沒有切實關注農村教育特點的課改是有重大缺陷的課改。從本次課改的整體設計看,顯然還沒有從服務“三農”的高度上下足功夫,這對于作為農業縣的我縣的教育改革來說,必然會造成種種局限。加上我縣優質高中資源偏少,中考競爭絲毫沒有淡化,初中教育很難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大班額帶來的學生學業基礎差異較大,使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難以推行,學習方式轉變困難;綜合課程的開設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舉步維艱;初中控輟成效不明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還缺乏足夠的關注等等,都是我縣初中課改亟待解決的問題。
與課改相配套的其它改革滯后。
新一輪課改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育整體改革,從根本上講,是在構建面向21世紀的高品質的中國現代化教育新體系,因此這樣的改革需要凝聚全社會的共識,需要對現行教育體制進行諸多方面變革,特別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這是提高校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關鍵,是大規模培訓教研所無法取代的,因此必然也是課改持續推進不可逾越的一項重大配套改革。從目前來看,這項工作在我縣還無法實施。另外,我縣的中考和中招改革步伐,教師評價、學校評價的改革,也還都比較滯后。
整改措施
一、以迎接評估為契機,認真總結經驗,深入查擺不足,明確下階段我縣課改工作的努力方向。
組織縣課改辦、進修學校和各中小學校領導認真研讀閩教基[2003]93號文件,逐條對照40條評估要點,著重查擺問題,尋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對策。引導各校以迎接評估為契機,對本校的課改工作進行再動員、再加溫、再部署,使評估的過程成為我縣及各中小學深入反思、改進工作策略、加強實驗過程的目標管理和動態管理的重要憑借。
二、針對我縣農村初中課改存在的諸多問題,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分階段、有重點地把農村初中課改引向深入。
下一步我們將著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1、加大課堂教學的研究力度。針對我縣初中校班生規模偏大、學生間學業基礎差異較大的特點,組織教師深入學習分層教學、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深入研討在現有情形下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切實轉變學習方式,盡快構建“活而高效”的初中課堂新生態。2、加大控輟工作的研究力度。從理論上講,課改的實施必將促進初中學額鞏固工作,但從目前來看,效果并非如此,需要我們在今后的課改實驗中加以關注。我們將通過課題研究、通過行動研究來探索尋求新課程下初中學額鞏固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力爭在近期內有效遏制初中輟學率居高不下的勢頭,使初中輟學率在兩三年內有明顯下降。3、加大校本課程開發的力度。通過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與教研,進一步引導初中學校、教師樹立參與課程開發與管理的意識,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具有農村特色、有利于促進農村初中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
三、不等不靠,加快建立符合課改要求的促進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的發展性評價體系。
堅決克服等靠思想、畏難思想,充實原有的評價課題攻關組力量,加強領導,完善方案,加快步伐。學生評價方面,重點研究非學業評價及其結果的應用;教師評價方面,重點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評價指標體系;學校評價方面,重點研究建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學校評估與督導制度。同時加大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力度,組織力量,認真探討期中、期末考試內容、形式和結果呈現方式的改革,認真研制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中考改革方案。
四、繼續加強課改社會宣傳,凝聚共識,為課改實驗營造良好氛圍與環境。
我縣課改社會宣傳在準備和啟動階段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產生較好的社會影響,也為課改的推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輿論環境,但由于骨干人員工作崗位的調整,現階段的課改社會宣傳力度有所減弱。下一步,我們將在充實加強課改宣傳隊伍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當前課改社會宣傳的重點,提高宣傳的針對性,增強宣傳的感染力,不斷濃烈課改氛圍,不斷完善課改環境,同時切實加強學校與村居(社區)的溝通與合作,引導村居(社區)支持學校課改、參與學校課改,特別是在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上能夠提供積極服務,逐步建立起全社會共同參與課改實驗的強有力的支持系統。
在進入新課程實驗的時候,適應新課程需要的各項配套設施尚不夠完備,例如學校現有的實驗室和專用場室配備以及圖書資源配置不能滿足新課程需要的問題比較突出,確保新課程實驗所需設施滿足的經費投入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3.由于部分學生是從現行教材的學習轉入新課程實驗的(如初中),原有的學習方式對新課程的不適應,可能并且己經導致了學生學習質量上的分化的擴大。
4.學校教育資源及社區教育資源開發面臨著主觀上和客觀上多方面的困難,直接影響到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和校本課程建設。
5.個別的教育行政干部、教師和家長,對課程改革的成功存在一定的疑慮,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對新課程實驗的信心。
上述問題的出現,既是新課程實驗過程中的客觀事實,又是任何改革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們一方面不要因此而對課程改革信心產生動搖,另一方面也不能掉以輕心,要采取積極穩妥的措施加以解決。
首先,要加強宣傳和學習,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教師和家長對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意義的認識,堅定搞好新課程實驗的信心。一方面,要把教師培訓貫穿于新課程實驗的始終,把新課程培訓作為教師繼續教育、教研活動的核心內容,幫助已經開始進入新課程實驗的教師深刻理解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深入鉆研教材教法,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另一方面,要引導非實驗年級和科目的教師在實施現行教材的過程中努力體現新課程的理念,為全面進入新課程實施奠定基礎。教師培訓要進一步改進方式,提高實效,促進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轉變教學行為,適應新課程實驗的需要。
其次,要加大各項配套制度改革的力度,為新課程實驗提供有力保障。當前要進一步完善新課程實驗經費投入機制,集中力量解決新課程實驗急需的設施建設和配備添置問題。同時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為新課程實驗創設良好的保障條件。
再次,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本區(縣級市)實際出發,積極而又穩妥地推進新課程實驗工作。要加強對不同區域、不同層次學校的分類指導,要更多地關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的成長,更多地關注條件相對困難的學校的發展,采用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要求,以實現新課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
最后,要加強研究,在新課程實驗中不斷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市、區(縣級市)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配合新課程實驗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指導文件的制定,近期市一級要出臺《廣州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南》和《加強初中理科實驗課的指導意見》。
61、我們的評價現狀與新課程改革存在哪些距離?
1、評價功能單一: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
2、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的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
3、評價方法單一:注重量化評價,忽視質的評價,注重相對評價,忽視絕對評價和個人內差異性評價
4、教育評價主體“錯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我們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是否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應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
對教師的評價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倡導的發展性評價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的。對課程的評價,就包括了對教師教學的評價。現在現在教師碰到“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學生成績不理想”的問題,原因就是“我們考的究竟是什么?”我們是否可以單純依靠一個考試分數和結果就能檢測到學生的所有特質呢?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主動性、想象力、創造性”或許是更加重要,至少是同樣重要的。這些問題無法憑一張紙筆相加的試卷考查出來。新課程標準下,即使高考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考試命題思路越來越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檢查。在日常的考試中,著眼于全面衡量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這才是考試的重要內涵。
對教師的評價也不能簡單地以學生某一階段的成績為依據。教師教學行為與考試是有著直接的關系,但學生應試也愛著一些其他因素的鉗制,不單是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也將受到社會、家庭、朋友和其他的學科老師的影響,同時他們也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正常變化,把某次特定時間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就歸因于教師的教學,是一種不公正的評價。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評價方式也會逐步完善。
現行教師評價制度的缺陷是什么?
現行教師評價制度注重對教師教學效能的考核與鑒定,充分發揮了評價對教師的管理職能,但也暴露出明顯的缺陷與不足。
一是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
學生的應試分數和升學率成為評價教師教學優劣成敗的重要指標。受“考試分數決定論”的評價制度的制約,教師不得不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比率,進而獲得學校、學生、家長的認可以及職業升遷和進一步“發展”的機會。現行教師評價制度既是“應試教育”的直接產物。
二是阻礙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
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導力量,他們對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解、認同和參與狀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我國教師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評價制度下,僅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素質很少關心,對教改熱情不高。
三是不利于教師間、教師與領導間的團結與合作。
現行教師評價制度可能引發教師之間的激烈競爭,競爭本是促進教師積極工作的動力,但過于激烈可能不利于教師間的團結合作、互相幫助,不利于教師間民主氣氛的形成和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
四是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及整個教師職業的專業化。
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使教師的一切教學安排,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時數的分配、對學生發展的評價等都始終如一地圍繞考試“指揮棒”進行。這種殘缺不全的教育教學活動,使教師無暇顧及本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也無力開展真正的教學科研。
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行為相脫節的原因是什么?
以課程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廣大第一線的教師通過培訓和自學,已經有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實際課堂教學卻還是非常陳舊。這種理念一套套,課堂上“濤聲依舊”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這種理念和行為相脫節的原因是什么?我們認為關鍵是先進的教學理念沒有被內化,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的話:知識有真有偽,思想與行動相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在經驗里的,從經驗里發芽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我們要有自已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每個人的理念是個體的認識、經驗、行為在其頭腦中的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來自自身教學實踐基礎上的理性認識。只有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師的實際感受聯系起來,才有可能構建起屬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過行為來體現,理念更是在教學實踐中構建和發展起來的。
這里我們提出一種“實踐+反思”的教師行動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著眼于理論層面,而教師行動研究則著眼于實際的教學問題,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實際疑問出發,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線的教師。行動研究的結果是一些能改進教學問題的新做法。教師通過有系統地搜集證據,尋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不斷改進自已的教學,精益求精。用先進理念對照已有經驗基礎上的教學,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導下進行新的教學實踐,找出理念與行為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改善教學行為。實踐證明:“實踐+反思”是理念和行為相連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54、粉筆+黑板的時代過去了嗎?
在新課程和教材改革中,多媒體教學可以說成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亮點。為此很多人認為粉筆+黑板的時代已經結束,教學不再需要板書,乃至整堂課下來,黑板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其實,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教育發展水平差異非常大國家里,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學校還為數較少,大部分學校多媒體設備很少或沒有多媒體,尤其是在一些邊遠山區,鼠標、鍵盤是什么都沒有見過,又何況說什么多媒體呢。因此,粉筆和黑板還是多數學校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教學工具,板書依然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回憶和識記知識重點的主要手段,粉筆+黑板的時代還遠未結束。
提倡運用多媒體教學,但并不意味著要用多媒體代替所有教學工具。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多媒體在創設問題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學工具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有它的弱勢。它完全依賴于前期的教學準備,靈活性比較差,無法隨堂記錄師生互動交流建構的知識結構。而粉筆+黑板在這方面則具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應辯證看待多媒體教學與黑板教學的關系,我們要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從而引導教學走向探究。
創新教材呈現方式,促進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變革 篇3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教學普遍存在著“滿堂灌”、“一言堂”、死記硬背的現象。學生成了被灌輸的“容器”,他們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因此對思想政治課越來越沒有興趣。這種現象的存在,當然有比較復雜的原因,但是思想政治課教材以演繹和說明為主,呈現方式單一、呆板,也是重要的原因。可見,要轉變學生這種被動的學習狀態,教材改革勢在必行。
今年,我市有幸在七年級率先試用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我深刻感受到該教材真正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型教材。它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特別是其呈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徹底揚棄了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材那種說理型、灌輸型的呈現方式,代之以活動型、探究型的新的呈現方式,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的轉變。下面,本人就該教材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作用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教材改革提供新的契機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力圖通過建立課程標準、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化信息技術教育、改革教材及評價方式等一系列舉措,提倡、引導并促進學生建立新的學習方式。在這些措施中,教材改革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就是在這種大氣候、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它與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材相比,在以下幾個方面有了根本的變化。
1. 德育觀由“培養論”轉變為“學習論”。當代德育的重點逐漸由“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即由“培養論”轉向“學習論”,強調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地進行道德學習,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學生是道德學習者,德性的成長發展靠自己學習,別人幫助、引導、促進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基于道德學習論的德育觀,因此該教材的設計,更多的是從學習者“學”的角度來考慮,而不是單純地從教師教的角度來考慮。
2. 教材功能由“教師講授的文本”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文本”。該教材設計充分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積極性,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踐行、思考。教材與學生的關系是對話關系,教材不是學生的“支配者”、“說教者”,而是學生的“對話者”、“商談者”。因此,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學生的道德學習,教材是作為學生道德學習的導引,是學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橋梁。這就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道德學習愿望”的要求。
3. 理論基礎由“疏離生活的德育理論”轉變為“生活德育理論”。該教材內容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德性成長與學生生活、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具有實踐性、針對性。教材所設計的單元和每一課內容的選擇,都以學生的身心發展及其在生活和社會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為依據,所以都是學生所關心、所希望得到幫助的問題。該教材設計還做到了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比較鑒別中辨認觀點,在價值沖突的辨析中澄清觀點,在自主探究中提煉觀點,從而使教材為學生所接受所喜愛。這就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將正確的價值引導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注重課內課外相結合”的要求。
4. 教材任務由重知識傳授轉變為重育人育德,重道德思維發展;由重道德認知學習轉變為重道德情感學習和道德行為學習。該教材設計充分注重學生道德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體現教育內容的生成性。它選用有意義的案例來呈現問題,提供問題發生的情境和分析問題的思路,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建構知識;注重認知工具的給予;注重信息資源的擴展與更新;注重學生生活邏輯的主導,使內容的呈現與活動設計融為一體,即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這不僅有利于推動教學方式和學生方式的根本轉變,還改變了把教材僅僅視為傳授學科知識工具的狀況,從而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以上幾個方面的轉變,不僅順應了世界課程改革的潮流,還促進了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符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真正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新型教材。
二、創新教材呈現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首先,教材內容具有整和性。教材所構建的體系不拘泥于課程標準已有的內容順序,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按生活邏輯與科學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對課程內容進行了綜合化的調整和有機整合。并按相鄰的生活和學習內容,整合成相關的單元主題,以主題模塊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內容。
其次,每課書都設計有“問題探究、“理論導航”、“實踐與評價”、“相關鏈接”等幾個板塊。每個板塊具有特定的功能,但又都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
“問題探究”:即課文中框內內容和表格部分。通過讓學生參與不同形式的活動,如問卷調查、個案分析、經驗交流、角色扮演、小組研討等,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感知、體驗、領會、探究學習內容,探索學習方法。這個板塊的設立,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或基于問題、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情境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并能夠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理論導航”:即課文中的正文部分。它對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內容作要點式的闡述和展示,是教材的理論支撐。旨在引導學生解決活動中的疑難問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掌握較為系統的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主題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文字很少,但語言精練,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引導作用。
“實踐與評價”:通過設計一些問題和活動,引導學生深化所學知識,發展其運用知識的能力,并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些問題和活動也是對學習效果的一種檢閱和評價,檢測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的程度。同時它還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提供反饋意見。所設計的評價方式呈現多元化,如學生自評、他評、小組評、家長評、教師評等,嘗試探索一種新的學習評價方式。
“相關鏈接”:即課文中的小字材料部分。選錄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富有一定哲理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的短文,提供給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與思考,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課題的認識和理解。
新教材以上這種呈現方式,對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規律。教材在編寫上遵循了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教材通過大量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事例,從學生熟悉的材料、例證和基本事實出發,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根據事實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形成基本觀點并進一步掌握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學校、家庭、社區三教合一的真實的或虛擬的道德實踐的活動空間,讓學生感受到經歷真實或虛擬的道德實踐后,心智漸漸成長的欣慰與快樂。
2. 它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學習方式的變革。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學習活動,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所扮演的角色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接受性學習、灌輸性學習成為這種學習方式的通病。在這種學習方式下,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能銷蝕。而新的人教版思想品德課教材這種呈現方式,就引發了新的學習方式的產生。因為在使用該教材中,學生必須要主動參與探索知識,要調動已有知識和經驗參與學習活動,回答教材上所設計的各項活動中所隱含的許多問題,作出自己的判斷,并在不斷解決問題中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它為教師改革課堂教學提供了契機和再創造的空間,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是緊密聯系的。由于教材的呈現方式有了根本的改變,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必然會改變傳統的以說理和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代之以問題、情境或案例為基礎,以活動為基本形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課堂的主宰者變為教學的參與、組織者、指導者。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平臺,既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使學生之間也互動起來進行合作學習。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我市試用后,學生、家長和社會反響良好,我們思想品德教師更是很滿意,感覺使用它為我們搞好思想品德課教學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當然,如何借助這一平臺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愛上我們的思想品德課,還需要我們思想品德教師認真把握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并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向更加縱深的方向發展。
步推進學生評價改革。
1、建立逐步推進評價改革的保障。以《教育部關于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為依據,制訂《東山縣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方案》,出臺《東山縣“發展性課程評價”研究方案》,成立由分管業務的副局長任組長、主要業務部門領導和骨干教師為成員的課題攻關組,首先把重點放在實驗班學生的評價改革上,輻射其它非實驗班。
2、突出激勵性評價。在課堂上,在學生活動中,在作業 考試評價上,在《素質發展報告冊》中,都堅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秉持“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多出一個好學生”的理念,做到關注日常,關注過程,關注差異,關注發展,努力使評價成為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的助推器。
3、認真探索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改變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況,讓學生、同伴、家長都參與到評價中,使評價成為多主體共同參與和協商的活動。課堂上,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把主動的學習與積極的評價緊密結合起來;作業 上,試卷上,《素質發展報告冊》上,都為家長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留下空間。
4、廣泛推行成長記錄袋評價。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發展為出發點,主要收集能夠反映學生成長歷程的各類作品,展示學生的努力、進步與成就,把學生的自我評價信息作為成長記錄袋的重要內容;教師定期對成長記錄袋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合理分析,提供給學生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并作為改進教學的一種依據。
5、積極推進考試改革。經常性地開展面向廣大實驗教師的試卷征集評比活動,以此為基礎開始籌建“新課程試卷庫”;引導學校、教師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積極推行紙筆考試與口試、面試等方式相結合和“分項測試”的考試方式。
6、科學使用評價結果。革除把結果用來下結論、分等次、排名次的舊習慣,淡化分數與評比,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把結果用來客觀記錄學生的學習進展,作為改進教學實踐的參照,作為學生終身學習歷程中的一種記載。
二,農村初中課改推進存在諸多問題。
課改是為了包括廣大農村學生在內的全體學生的課改,因此,沒有切實關注農村教育特點的課改是有重大缺陷的課改。從本次課改的整體設計看,顯然還沒有從服務“三農”的高度上下足功夫,這對于作為農業縣的我縣的教育改革來說,必然會造成種種局限。加上我縣優質高中資源偏少,中考競爭絲毫沒有淡化,初中教育很難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大班額帶來的學生學業基礎差異較大,使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難以推行,學習方式轉變困難;綜合課程的開設和校本課程的開發舉步維艱;初中控輟成效不明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還缺乏足夠的關注等等,都是我縣初中課改亟待解決的問題。
與課改相配套的其它改革滯后。
新一輪課改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育整體改革,從根本上講,是在構建面向21世紀的高品質的中國現代化教育新體系,因此這樣的改革需要凝聚全社會的共識,需要對現行教育體制進行諸多方面變革,特別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這是提高校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關鍵,是大規模培訓教研所無法取代的,因此必然也是課改持續推進不可逾越的一項重大配套改革。從目前來看,這項工作在我縣還無法實施。另外,我縣的中考和中招改革步伐,教師評價、學校評價的改革,也還都比較滯后。
整改措施
一、以迎接評估為契機,認真總結經驗,深入查擺不足,明確下階段我縣課改工作的努力方向。
組織縣課改辦、進修學校和各中小學校領導認真研讀閩教基[2003]93號文件,逐條對照40條評估要點,著重查擺問題,尋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對策。引導各校以迎接評估為契機,對本校的課改工作進行再動員、再加溫、再部署,使評估的過程成為我縣及各中小學深入反思、改進工作策略、加強實驗過程的目標管理和動態管理的重要憑借。
二、針對我縣農村初中課改存在的諸多問題,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分階段、有重點地把農村初中課改引向深入。
下一步我們將著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1、加大課堂教學的研究力度。針對我縣初中校班生規模偏大、學生間學業基礎差異較大的特點,組織教師深入學習分層教學、有效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深入研討在現有情形下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切實轉變學習方式,盡快構建“活而高效”的初中課堂新生態。2、加大控輟工作的研究力度。從理論上講,課改的實施必將促進初中學額鞏固工作,但從目前來看,效果并非如此,需要我們在今后的課改實驗中加以關注。我們將通過課題研究、通過行動研究來探索尋求新課程下初中學額鞏固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途徑,力爭在近期內有效遏制初中輟學率居高不下的勢頭,使初中輟學率在兩三年內有明顯下降。3、加大校本課程開發的力度。通過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的培訓與教研,進一步引導初中學校、教師樹立參與課程開發與管理的意識,積極創造條件開發具有農村特色、有利于促進農村初中學生發展的校本課程。
三、不等不靠,加快建立符合課改要求的促進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的發展性評價體系。
堅決克服等靠思想、畏難思想,充實原有的評價課題攻關組力量,加強領導,完善方案,加快步伐。學生評價方面,重點研究非學業評價及其結果的應用;教師評價方面,重點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評價指標體系;學校評價方面,重點研究建立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學校評估與督導制度。同時加大考試與招生制度改革力度,組織力量,認真探討期中、期末考試內容、形式和結果呈現方式的改革,認真研制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中考改革方案。
四、繼續加強課改社會宣傳,凝聚共識,為課改實驗營造良好氛圍與環境。
我縣課改社會宣傳在準備和啟動階段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產生較好的社會影響,也為課改的推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輿論環境,但由于骨干人員工作崗位的調整,現階段的課改社會宣傳力度有所減弱。下一步,我們將在充實加強課改宣傳隊伍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當前課改社會宣傳的重點,提高宣傳的針對性,增強宣傳的感染力,不斷濃烈課改氛圍,不斷完善課改環境,同時切實加強學校與村居(社區)的溝通與合作,引導村居(社區)支持學校課改、參與學校課改,特別是在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上能夠提供積極服務,逐步建立起全社會共同參與課改實驗的強有力的支持系統。
在進入新課程實驗的時候,適應新課程需要的各項配套設施尚不夠完備,例如學校現有的實驗室和專用場室配備以及圖書資源配置不能滿足新課程需要的問題比較突出,確保新課程實驗所需設施滿足的經費投入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3.由于部分學生是從現行教材的學習轉入新課程實驗的(如初中),原有的學習方式對新課程的不適應,可能并且己經導致了學生學習質量上的分化的擴大。
4.學校教育資源及社區教育資源開發面臨著主觀上和客觀上多方面的困難,直接影響到綜合實踐活動的開設和校本課程建設。
5.個別的教育行政干部、教師和家長,對課程改革的成功存在一定的疑慮,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對新課程實驗的信心。
上述問題的出現,既是新課程實驗過程中的客觀事實,又是任何改革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問題,我們一方面不要因此而對課程改革信心產生動搖,另一方面也不能掉以輕心,要采取積極穩妥的措施加以解決。
首先,要加強宣傳和學習,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教師和家長對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意義的認識,堅定搞好新課程實驗的信心。一方面,要把教師培訓貫穿于新課程實驗的始終,把新課程培訓作為教師繼續教育、教研活動的核心內容,幫助已經開始進入新課程實驗的教師深刻理解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和要求,深入鉆研教材教法,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另一方面,要引導非實驗年級和科目的教師在實施現行教材的過程中努力體現新課程的理念,為全面進入新課程實施奠定基礎。教師培訓要進一步改進方式,提高實效,促進教師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轉變教學行為,適應新課程實驗的需要。
其次,要加大各項配套制度改革的力度,為新課程實驗提供有力保障。當前要進一步完善新課程實驗經費投入機制,集中力量解決新課程實驗急需的設施建設和配備添置問題。同時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為新課程實驗創設良好的保障條件。
再次,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本區(縣級市)實際出發,積極而又穩妥地推進新課程實驗工作。要加強對不同區域、不同層次學校的分類指導,要更多地關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的成長,更多地關注條件相對困難的學校的發展,采用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要求,以實現新課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理念。
最后,要加強研究,在新課程實驗中不斷發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市、區(縣級市)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重視配合新課程實驗的各項規章制度及指導文件的制定,近期市一級要出臺《廣州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南》和《加強初中理科實驗課的指導意見》。
61、我們的評價現狀與新課程改革存在哪些距離?
1、評價功能單一: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
2、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的內容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
3、評價方法單一:注重量化評價,忽視質的評價,注重相對評價,忽視絕對評價和個人內差異性評價
4、教育評價主體“錯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
我們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是否也存在一些問題?我們應如何評價教師的教學?
對教師的評價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倡導的發展性評價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的。對課程的評價,就包括了對教師教學的評價。現在現在教師碰到“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學生成績不理想”的問題,原因就是“我們考的究竟是什么?”我們是否可以單純依靠一個考試分數和結果就能檢測到學生的所有特質呢?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主動性、想象力、創造性”或許是更加重要,至少是同樣重要的。這些問題無法憑一張紙筆相加的試卷考查出來。新課程標準下,即使高考的內容也在發生變化,考試命題思路越來越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檢查。在日常的考試中,著眼于全面衡量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這才是考試的重要內涵。
對教師的評價也不能簡單地以學生某一階段的成績為依據。教師教學行為與考試是有著直接的關系,但學生應試也愛著一些其他因素的鉗制,不單是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也將受到社會、家庭、朋友和其他的學科老師的影響,同時他們也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正常變化,把某次特定時間考試成績的不理想就歸因于教師的教學,是一種不公正的評價。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評價方式也會逐步完善。
現行教師評價制度的缺陷是什么?
現行教師評價制度注重對教師教學效能的考核與鑒定,充分發揮了評價對教師的管理職能,但也暴露出明顯的缺陷與不足。
一是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
學生的應試分數和升學率成為評價教師教學優劣成敗的重要指標。受“考試分數決定論”的評價制度的制約,教師不得不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比率,進而獲得學校、學生、家長的認可以及職業升遷和進一步“發展”的機會。現行教師評價制度既是“應試教育”的直接產物。
二是阻礙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
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導力量,他們對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解、認同和參與狀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我國教師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評價制度下,僅考慮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素質很少關心,對教改熱情不高。
三是不利于教師間、教師與領導間的團結與合作。
現行教師評價制度可能引發教師之間的激烈競爭,競爭本是促進教師積極工作的動力,但過于激烈可能不利于教師間的團結合作、互相幫助,不利于教師間民主氣氛的形成和發展,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
四是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及整個教師職業的專業化。
現行的教師評價制度使教師的一切教學安排,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時數的分配、對學生發展的評價等都始終如一地圍繞考試“指揮棒”進行。這種殘缺不全的教育教學活動,使教師無暇顧及本學科領域的前沿問題,也無力開展真正的教學科研。
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行為相脫節的原因是什么?
以課程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廣大第一線的教師通過培訓和自學,已經有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實際課堂教學卻還是非常陳舊。這種理念一套套,課堂上“濤聲依舊”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這種理念和行為相脫節的原因是什么?我們認為關鍵是先進的教學理念沒有被內化,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的話:知識有真有偽,思想與行動相結合而產生的知識是真知識,真知識的根是安在經驗里的,從經驗里發芽抽條開花結果的是真知灼見。我們要有自已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每個人的理念是個體的認識、經驗、行為在其頭腦中的反映。教師的教學理念來自自身教學實踐基礎上的理性認識。只有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師的實際感受聯系起來,才有可能構建起屬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過行為來體現,理念更是在教學實踐中構建和發展起來的。
這里我們提出一種“實踐+反思”的教師行動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著眼于理論層面,而教師行動研究則著眼于實際的教學問題,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實際疑問出發,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線的教師。行動研究的結果是一些能改進教學問題的新做法。教師通過有系統地搜集證據,尋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決方案,不斷改進自已的教學,精益求精。用先進理念對照已有經驗基礎上的教學,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導下進行新的教學實踐,找出理念與行為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改善教學行為。實踐證明:“實踐+反思”是理念和行為相連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54、粉筆+黑板的時代過去了嗎?
在新課程和教材改革中,多媒體教學可以說成了教學過程 中的一個亮點。為此很多人認為粉筆+黑板的時代已經結束,教學不再需要板書,乃至整堂課下來,黑板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其實,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教育發展水平差異非常大國家里,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學校還為數較少,大部分學校多媒體設備很少或沒有多媒體,尤其是在一些邊遠山區,鼠標、鍵盤是什么都沒有見過,又何況說什么多媒體呢。因此,粉筆和黑板還是多數學校開展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教學工具,板書依然是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回憶和識記知識重點的主要手段,粉筆+黑板的時代還遠未結束。
提倡運用多媒體教學,但并不意味著要用多媒體代替所有教學工具。在課堂教學中,雖然多媒體在創設問題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學工具無法比擬的優勢,但也有它的弱勢。它完全依賴于前期的教學準備,靈活性比較差,無法隨堂記錄師生互動交流建構的知識結構。而粉筆+黑板在這方面則具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應辯證看待多媒體教學與黑板教學的關系,我們要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從而引導教學走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