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教學迫切需要培養學生學習遷移能力(通用3篇)
政治課教學迫切需要培養學生學習遷移能力 篇1
隨著高考的改革,考試的內容在向“廣”、“寬”、“綜”的發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運用知識,而這些能力培養的關鍵就是使學生掌握知識遷移的本領。這對處于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來說,無論是在學校課堂,還是將來走向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就結合教學實際,就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談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什么是學習遷移
現代認知理論認為: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的影響就是學習遷移,即已獲得知識對學習新知識的影響和作用。凡是這種影響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稱為學習的正遷移;反之這種影響起到抑制或消極的干擾作用,就稱為學習的負遷移。由此可見,學習遷移對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一旦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遷移方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正遷移能力,克服學習的負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自身的學習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正遷移能力
從上述正遷移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學生已獲得的知識對學習新知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首先應從充實和完善其認知結構著手,并及時喚醒與新授知識相關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創設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學會遷移,從而形成正遷移能力。為此,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學習遷移。
能否實現知識的正遷移,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具有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因此,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性,選擇合適的教學主線索;講清各個知識點,從一個知識點發散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圍繞主線索串聯成體,建構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并能根據知識網絡隨時喚醒與新授知識相關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的正遷移。例如:在講述“國家宏觀調控”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這樣的知識鏈: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市場經濟的弱點和缺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和手段→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鏈內的正遷移,使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和理解市場經濟,而且還可遷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的內容上,從而產生積極的影響,降低學習新知識的難度。
2.設計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學習遷移。
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但教材的知識結構并不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因為教材的編寫還要考慮該門課程的規律、特點和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知識結構的邏輯性,另一方面還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處理教材和重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程序,以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的正遷移。例如: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該框教材的安排并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因為它首先指出“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再指出“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最后進行本框題的小結。為此筆者作如下調整:先講“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后講“ 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最后進行小結。這樣做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正遷移的方法來理解“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有利于突出這個教學重點。同時還能起到分散“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這一難點的作用。
3.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學習遷移。
在講授某些新知識的過程中,盡管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這就要求教師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即在已有知識與新授知識內容之間架起橋梁來降低銜接的難度,以及時喚醒、運用那些與新授知識內容相關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逐步啟發學生完成學習遷移。例如:在講述“貨幣的產生和本質”時,教材引用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學生一時難以理解,于是筆者就設計:①貨幣是如何產生的?②金銀為什么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通過啟發學生思維,結論就很容易理解:由于金銀在貨幣產生之前在自然界中就已存在,所以“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是由于金銀具有質地均勻、體積小、價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攜帶等天然的特性,使它們天然具有充當貨幣材料的優點,所以“貨幣天然是金銀”。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貨幣的產生過程以及貨幣與金銀的辯證關系。
4.運用比較方法,促進學生學習遷移。
《思想政治》教材中各知識點雖保持相對獨立,但它們之間更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只有弄清相關知識點的異同,才能增強認知結構中知識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穩定性,才能促進學習遷移的完成。因此中學政治課教學中要重視和加強比較方法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遷移的頻率,形成遷移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識點和基本概念,通過運用學習遷移方法來掌握各知識點和基本概念。例如:商品和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變化、運動和發展,規律和規則,民主和專政,國體和政體等都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促進學生完成知識間的遷移,從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三、防止學生學習負遷移的發生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正遷移能力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往往由于學生的認知結構、思維定勢以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導致產生負遷移,從而影響或干擾了新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培養正遷移能力的同時,還要防止負遷移的發生。為此,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各種措施:
1.強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
中學政治課是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構成的。因此,搞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必須準確把握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原理的精神實質和適用范圍及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應依據學生學習概念、原理的認知規律,即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理論飛躍到實踐,以克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現象,從而防止學習負遷移的產生。例如: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
2.運用比較方法,提高辨誤能力。
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有許多相近的概念或原理雖本質不同,但有其共同點,在教學中若忽視這些概念或原理之間的混同性、交錯性干擾,勢必產生負遷移。因此教學中要針對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讓學生通過比較、鑒別、識別真偽,并讓學生說出錯誤的原因和正確的理由。例如:現象和規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質,“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和“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等,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判斷、評價和矯正,從而提高辨別能力,防止因基本概念或原理混淆而造成學習的負遷移。
3.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排除思維定勢的干擾。
思維有多種形式,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從橫向和縱向、正向和負向的角度來分析和思考問題,掌握多種思維方法,并加以綜合運用,從而形成思維的靈活性,特別是解題過程中不能把學生思維的興奮點集中在類似舊問題的解題模式上,生搬已掌握的解題模式去解題,致使形成思維定勢,產生干擾,得出錯誤的解答。例如:某儲戶在銀行開設零存整取賬戶,每月定期存入500元,存期一年,當時零存整取的年利率為1.98%。該儲戶到期時可支取現金多少元棗有的同學思維定勢,按照公式:年利息=年本金×年利率×存期,得出利息為500×12 ×1.98%×1=118.80(元),本息共計6118.80元。而忽視了該儲種是零存整取,每月的本金相同,但每月存款的存期是不同的。因此,月利息應等于本金×月利率×存期,這樣年利息=500×(1.98%×1/12)×12+500×(1.98%×1/12)×11+……+500×(1.98%×1/12)×1=500×1.98%×6.5=64.35(元),故到期時可支取的現金為6064.35元。
總之,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強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通過多種方法來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學習的正遷移能力,增強抵抗負遷移的免疫力,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政治課教學迫切需要培養學生學習遷移能力 篇2
政治課教學迫切需要培養學生學習遷移能力
隨著高考的改革,考試的內容在向“廣”、“寬”、“綜”的發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運用知識,而這些能力培養的關鍵就是使學生掌握知識遷移的本領。這對處于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來說,無論是在學校課堂,還是將來走向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就結合教學實際,就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談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什么是學習遷移
現代認知理論認為: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的影響就是學習遷移,即已獲得知識對學習新知識的影響和作用。凡是這種影響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稱為學習的正遷移;反之這種影響起到抑制或消極的干擾作用,就稱為學習的負遷移。由此可見,學習遷移對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一旦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遷移方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正遷移能力,克服學習的負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自身的學習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正遷移能力
從上述正遷移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學生已獲得的知識對學習新知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首先應從充實和完善其認知結構著手,并及時喚醒與新授知識相關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創設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學會遷移,從而形成正遷移能力。為此,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學習遷移。
能否實現知識的正遷移,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具有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因此,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性,選擇合適的教學主線索;講清各個知識點,從一個知識點發散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圍繞主線索串聯成體,建構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并能根據知識網絡隨時喚醒與新授知識相關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的正遷移。例如:在講述“國家宏觀調控”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這樣的知識鏈: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市場經濟的弱點和缺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和手段→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鏈內的正遷移,使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和理解市場經濟,而且還可遷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的內容上,從而產生積極的影響,降低學習新知識的難度。
2.設計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學習遷移。
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但教材的知識結構并不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因為教材的編寫還要考慮該門課程的規律、特點和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知識結構的邏輯性,另一方面還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處理教材和重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程序,以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的正遷移。例如: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該框教材的安排并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因為它首先指出“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再指出“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最后進行本框題的小結。為此筆者作如下調整:先講“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后講“ 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最后進行小結。這樣做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正遷移的方法來理解“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有利于突出這個教學重點。同時還能起到分散“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這一難點的作用。
3.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學習遷移。
在講授某些新知識的過程中,盡管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這就要求教師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即在已有知識與新授知識內容之間架起橋梁來降低銜接的難度,以及時喚醒、運用那些與新授知識內容相關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逐步啟發學生完成學習遷移。例如:在講述“貨幣的產生和本質”時,教材引用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學生一時難以理解,于是筆者就設計:①貨幣是如何產生的?②金銀為什么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通過啟發學生思維,結論就很容易理解:由于金銀在貨幣產生之前在自然界中就已存在,所以“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是由于金銀具有質地均勻、體積小、價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攜帶等天然的特性,使它們天然具有充當貨幣材料的優點,所以“貨幣天然是金銀”。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貨幣的產生過程以及貨幣與金銀的辯證關系。
4.運用比較方法,促進學生學習遷移。
《思想政治》教材中各知識點雖保持相對獨立,但它們之間更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只有弄清相關知識點的異同,才能增強認知結構中知識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穩定性,才能促進學習遷移的完成。因此中學政治課教學中要重視和加強比較方法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遷移的頻率,形成遷移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識點和基本概念,通過運用學習遷移方法來掌握各知識點和基本概念。例如:商品和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變化、運動和發展,規律和規則,民主和專政,國體和政體等都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促進學生完成知識間的遷移,從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三、防止學生學習負遷移的發生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正遷移能力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往往由于學生的認知結構、思維定勢以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導致產生負遷移,從而影響或干擾了新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正遷移能力的同時,還要防止負遷移的發生。為此,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各種措施:
1.強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
中學政治課是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構成的。因此,搞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必須準確把握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原理的精神實質和適用范圍及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據學生學習概念、原理的認知規律,即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理論飛躍到實踐,以克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現象,從而防止學習負遷移的產生。例如: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
2.運用比較方法,提高辨誤能力。
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有許多相近的概念或原理雖本質不同,但有其共同點,在教學中若忽視這些概念或原理之間的混同性、交錯性干擾,勢必產生負遷移。因此教學中要針對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讓學生通過比較、鑒別、識別真偽,并讓學生說出錯誤的原因和正確的理由。例如:現象和規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質,“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和“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等,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判斷、評價和矯正,從而提高辨別能力,防止因基本概念或原理混淆而造成學習的負遷移。
3.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排除思維定勢的干擾。
思維有多種形式,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從橫向和縱向、正向和負向的角度來分析和思考問題,掌握多種思維方法,并加以綜合運用,從而形成思維的靈活性,特別是解題過程中不能把學生思維的興奮點集中在類似舊問題的解題模式上,生搬已掌握的解題模式去解題,致使形成思維定勢,產生干擾,得出錯誤的解答。例如:某儲戶在銀行開設零存整取賬戶,每月定期存入500元,存期一年,當時零存整取的年利率為1.98%。該儲戶到期時可支取現金多少元棗有的同學思維定勢,按照公式:年利息=年本金×年利率×存期,得出利息為500×12 ×1.98%×1=118.80(元),本息共計6118.80元。而忽視了該儲種是零存整取,每月的本金相同,但每月存款的存期是不同的。因此,月利息應等于本金×月利率×存期,這樣年利息=500×(1.98%×1/12)×12+500×(1.98%×1/12)×11+……+500×(1.98%×1/12)×1=500×1.98%×6.5=64.35(元),故到期時可支取的現金為6064.35元。
總之,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強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通過多種方法來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學習的正遷移能力,增強抵抗負遷移的免疫力,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政治課教學迫切需要培養學生學習遷移能力 篇3
隨著高考的改革,考試的內容在向“廣”、“寬”、“綜”的發展,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運用知識,而這些能力培養的關鍵就是使學生掌握知識遷移的本領。這對處于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來說,無論是在學校課堂,還是將來走向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下面就結合教學實際,就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談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什么是學習遷移
現代認知理論認為:一種學習活動對另一種學習活動的影響就是學習遷移,即已獲得知識對學習新知識的影響和作用。凡是這種影響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就稱為學習的正遷移;反之這種影響起到抑制或消極的干擾作用,就稱為學習的負遷移。由此可見,學習遷移對學習效果有著很大的影響作用。一旦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遷移方法,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正遷移能力,克服學習的負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自身的學習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正遷移能力
從上述正遷移原理的分析可以看出,要使學生已獲得的知識對學習新知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首先應從充實和完善其認知結構著手,并及時喚醒與新授知識相關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創設情境,逐步引導學生學會遷移,從而形成正遷移能力。為此,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 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學習遷移。
能否實現知識的正遷移,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具有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因此,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按照知識體系的邏輯性,選擇合適的教學主線索;講清各個知識點,從一個知識點發散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圍繞主線索串聯成體,建構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并能根據知識網絡隨時喚醒與新授知識相關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的正遷移。例如:在講述“國家宏觀調控”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這樣的知識鏈: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市場經濟的弱點和缺陷→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和手段→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鏈內的正遷移,使學生全面、準確地認識和理解市場經濟,而且還可遷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的內容上,從而產生積極的影響,降低學習新知識的難度。
2.設計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學習遷移。
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但教材的知識結構并不就是學生的認知結構,因為教材的編寫還要考慮該門課程的規律、特點和知識本身的邏輯結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知識結構的邏輯性,另一方面還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處理教材和重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程序,以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的正遷移。例如: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該框教材的安排并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因為它首先指出“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再指出“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最后進行本框題的小結。為此筆者作如下調整:先講“為什么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后講“ 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最后進行小結。這樣做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正遷移的方法來理解“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有利于突出這個教學重點。同時還能起到分散“意識為什么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這一難點的作用。
3.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學習遷移。
在講授某些新知識的過程中,盡管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提取和利用,這就要求教師充分運用“啟發式教學”: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即在已有知識與新授知識內容之間架起橋梁來降低銜接的難度,以及時喚醒、運用那些與新授知識內容相關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逐步啟發學生完成學習遷移。例如:在講述“貨幣的產生和本質”時,教材引用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學生一時難以理解,于是筆者就設計:①貨幣是如何產生的?②金銀為什么最適宜充當一般等價物?通過啟發學生思維,結論就很容易理解:由于金銀在貨幣產生之前在自然界中就已存在,所以“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是由于金銀具有質地均勻、體積小、價值大、便于分割、易于攜帶等天然的特性,使它們天然具有充當貨幣材料的優點,所以“貨幣天然是金銀”。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貨幣的產生過程以及貨幣與金銀的辯證關系。
4.運用比較方法,促進學生學習遷移。
《思想政治》教材中各知識點雖保持相對獨立,但它們之間更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只有弄清相關知識點的異同,才能增強認知結構中知識概念的可利用性、清晰性和穩定性,才能促進學習遷移的完成。因此中學政治課教學中要重視和加強比較方法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遷移的頻率,形成遷移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識點和基本概念,通過運用學習遷移方法來掌握各知識點和基本概念。例如:商品和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變化、運動和發展,規律和規則,民主和專政,國體和政體等都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促進學生完成知識間的遷移,從而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三、防止學生學習負遷移的發生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正遷移能力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往往由于學生的認知結構、思維定勢以及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導致產生負遷移,從而影響或干擾了新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培養正遷移能力的同時,還要防止負遷移的發生。為此,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各種措施:
1.強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
中學政治課是由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構成的。因此,搞好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必須準確把握基本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原理的精神實質和適用范圍及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在教學過程 中教師應依據學生學習概念、原理的認知規律,即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理論飛躍到實踐,以克服“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的現象,從而防止學習負遷移的產生。例如: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
2.運用比較方法,提高辨誤能力。
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有許多相近的概念或原理雖本質不同,但有其共同點,在教學中若忽視這些概念或原理之間的混同性、交錯性干擾,勢必產生負遷移。因此教學中要針對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原理,讓學生通過比較、鑒別、識別真偽,并讓學生說出錯誤的原因和正確的理由。例如:現象和規律,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民主程度和民主性質,“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和“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等,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判斷、評價和矯正,從而提高辨別能力,防止因基本概念或原理混淆而造成學習的負遷移。
3.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排除思維定勢的干擾。
思維有多種形式,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從橫向和縱向、正向和負向的角度來分析和思考問題,掌握多種思維方法,并加以綜合運用,從而形成思維的靈活性,特別是解題過程中不能把學生思維的興奮點集中在類似舊問題的解題模式上,生搬已掌握的解題模式去解題,致使形成思維定勢,產生干擾,得出錯誤的解答。例如:某儲戶在銀行開設零存整取賬戶,每月定期存入500元,存期一年,當時零存整取的年利率為1.98%。該儲戶到期時可支取現金多少元棗有的同學思維定勢,按照公式:年利息=年本金×年利率×存期,得出利息為500×12 ×1.98%×1=118.80(元),本息共計6118.80元。而忽視了該儲種是零存整取,每月的本金相同,但每月存款的存期是不同的。因此,月利息應等于本金×月利率×存期,這樣年利息=500×(1.98%×1/12)×12+500×(1.98%×1/12)×11+……+500×(1.98%×1/12)×1=500×1.98%×6.5=64.35(元),故到期時可支取的現金為6064.35元。
總之,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新舊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強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學,通過多種方法來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形成學習的正遷移能力,增強抵抗負遷移的免疫力,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