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通用5篇)
他山之石 篇1
我們現在提倡并且也在努力創建學習型社會,因為我們每個人一般都有比較固定的思維方式,想問題的時候,就容易受到局限。這個時候,如果能聽聽或看看其他人的想法或做法,換個角度去思考,往往就能突破自己固定思維模式的限制,甚至還可以發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此次參加“哈爾濱市政治學科新課程教學引領課匯報專場”,從中獲益匪淺,現將自己的個人體會反思如下。
現代教學,教學手段呈現多樣化的同時,多媒體的御用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制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使其真正成為教學過程中得力的輔助手段。但同時也應避免由于多媒體的運用而使教學的整體性受到破壞,使教學被課件牽著走的現象的出現。
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要具有感染力,態度要具有親和力,并充滿熱情,才能帶動和影響學生,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并營造出和諧、民主的氛圍。
在問題呈現方式上,教師要打破教材內容安排的局限,加以整合和提煉。雙城兆麟中學的趙林老師的這方面的做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講解《身邊的誘惑》一課時,一改教材問題逐一羅列呈現的方式,而是以一個現實案例的方式加以呈現,并在問題的設置中巧妙的將本節課內容以問題的方式加以呈現,并形成很強的整體感,也具有很強的新穎性。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成功的教學也總有很多的不如人意。作為我們老師,就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各方面的能力,使我們的缺憾盡量減少,使我們自身不斷完善和提高。以他山之石使自己不斷進步和提高,使自己的遺憾盡量減少。
他山之石 篇2
魯迅先生大力贊揚過批判精神,反對拿來主義。作為教師在聽課的過程中就應該帶著審視的目光,除虛心學習之外還要以尖銳的批判態度,從而在反思中建構起自己的教學反思和方法。
上周我有機會聆聽了三年級四班董老師執教了《檢閱》一課。《檢閱》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四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來臨之際,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中體會人物心理的變化,并以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體會關鍵語句“這個孩子真棒!這些孩子真棒”的深層含義是本文的難點。另外課文洋溢著濃濃的現代意識和人文關懷,要自尊、自強、尊重每一個個體的平等權利,使每個學生在閱讀時初步感受到這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董老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表現出較深入的教學思考,努力體現自己的理解和教學意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 創設情景,引導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興趣
董老師安排了學生課前查閱有關檢閱的資料,上課初運用課件播放我國國慶五十周年檢閱時的宏大場面。然而引出“為什么說這個孩子真棒?”
(我的批判認識:作為低年級學生可以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但收集的資料內容應服務于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時出示的相關課件能起到幫助學生的認識,這種認知的方向應指向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接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但是學生收集的資料與課文內容本身聯系不大,同時作為一個很好的資源——教師精心準備的國慶的課件并沒有通過教師的引導發揮很好的作用。董老師只是通過課件讓孩子感受國慶檢閱場面的隆重盛大,且只放在課文講解的開頭,作為董老師這篇課文的整體設計中這個環節安排的位置顯然不合適,學生倒是煥發起興趣,但教師只是淺嘗輒止,沒有讓它一石激起千層浪,只單純地作為了導入的一種工具、一個環節。我認為這兒可以引導學生的場面的隆重中認識檢閱的意義?檢閱時對檢閱的隊伍有哪些要求?可能會有哪些人參觀?這樣的下文中讓不讓博萊克參加國慶檢閱時的矛盾心理的理解埋下認知的基礎.)
二. 大膽想像,移情體驗,感受人物的心理。
環節一:讓學生大膽想像,如果讓你去勸說博萊克不去會怎樣說?
(我的批判反思:此問題不妥善,當時孩子們只是很為難,一方面孩子們擔心讓博萊克去會影響檢閱,另一方面又怕不讓他去會傷害他的自尊心。所以課文中寫到:“一些事情已經商定…誰都不愿意第一個開口?”怎么誰都不愿意第一個開口“俱樂部里立刻鴉雀無聲了。”為什么鴉雀無聲呢?“勸他不去?…誰去跟他說呢?”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疑問啊?這一切都證明了文本表達的思想都在說明這群孩子心里的矛盾。所以誰都不會去勸說博萊克不去的!這兒可以設計成“每位孩子心里都有兩個小人在為博萊克吵架,它們在吵什么呢?”從而體會孩子們內心矛盾的痛苦斗爭。)
環節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想起博萊克走得這么好,你想到了什么?
董老師這個設計巧妙,打通了文本所沒有描寫的博萊克為參加檢閱而做的努力,使孩子們商定安排和博萊克出色表現的之間的文本斷層在董老師的啟發下得到彌補充實。這個想像設計好。
(我的批判反思:這兒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不僅僅有博萊克的付出還應有孩子們對他的熱情鼓勵和幫助。這兩方面的理解應該是和諧統一的,在這兒還應注意有層次地知道讀書,先自讀或指名讀,然后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來理解,然后帶著理解來讀,然后在悟讀:“這些孩子太棒了。”從而達到讀中悟情,以情帶讀。)
三. 環節緊湊,理解深入
從董老師對整節課的調控來看,可見董老師匠心獨遠,苦心設計,表現出極好的教學能力。
(我的批判反思:我竊以為語文課堂要向四十分鐘要效益,不在于教學環節的繁多,而在于簡化教學環節,選準課文切入點,以情帶讀,整體感悟,否則教學會成為沉重的課堂,課文的情感積淀不夠豐厚,會導致割裂文章的整體性,打亂文本自身的思維順序。這也是我觀摩全國第六屆語文教學后一個深刻的體會。)
如果不是聆聽董老師執教這篇課文,我也不會有這么多的思考,看來人們說的智慧的火花是碰撞出來的,果然不謬!我在課下又根據這些反思備出本課的一份新教案來指導我在本課的教學,教學實踐后教學效果有明顯的提高。
附《檢閱》教案對比:《檢閱》教案一(董老師) 《檢閱》教案二(自己)
《檢閱》教案一 (董老師)
一.出示課件(配樂閱兵式)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從課文中知道了什么?
1.生自讀課文。2.指名回答。
三.精讀課文,細致理解。
1.這盛大的節日表現在哪兒?該怎樣讀?自讀理解,指名讀。
2.“這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對比讀,有什么理解?指名說。
3.找出小男孩參加檢閱時的情景,出示相關片斷。看到這兒你想對博萊克說些什么?他走得這么好,你想到了什么?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啊!
4.讀2—9自然段,檢閱前兒童隊員討論一件什么事呢?第四自然段有多個問句,為什么?表演讀。如果你去勸博萊克不要去,你會怎么說?
5.理解第三自然段。
6.再次出示博萊克表現的語句,重新理解。
7.再次讀“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都是誰?為什么稱“真棒”?
四. 作業超市。
《檢閱》教案二 (自己)
一. 出示語句:“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讀出“幫”,讀清“棒”
二. 整體感知課文。“這個小伙子是誰?”“這些小伙子是誰?”為什么真棒?自讀課文,劃出相關的段落。
三. 精讀課文:
1、指名回答,帶出“檢閱”。出示課件,感受閱兵時的場面,有什么特點?看得人多嗎?都會有哪些人?突出受檢閱的隊伍要整齊威武要求嚴格,參觀的人很多。
2、“這些小伙子”很幸運地能參加檢閱,但他們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是什么事?“這個小伙子”博萊克是個殘疾人。他會有什么困難在生活中?能參加檢閱嗎?為什么不能去參加?我們或者干脆對他說:“你別去了。”行嗎?我想我們班的同學都是熱情的孩子,你的心里一定有兩個小人在進行爭吵,他們爭吵什么呢?(一小人說“行”一小人說“否”)指名說。最后誰占了上風?要讓他去還會有什么問題?(出示五個問題)這些問題確實不好解決,能稱作“棘手”。
3、這些棘手的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出示班長的話:“——”
師問:你覺得這個主意怎么樣?夸夸班長。
師引導:這只是個總的方法,但具體的實施方案還要靠大家呀!看準最聰明的、最熱心的能幫助圓滿實現這個任務?(教師夸贊同學們的關心,尊重)
4、博萊克終于加入檢閱的隊伍,最后他有了這樣的表現(出示文)齊讀。我們忍不住說他:“這個小伙子真棒!”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一年功。”你知道博萊克走到這種程度付出了多少艱辛和努力嗎?你知道同學們又為此付出多少關心和幫助嗎?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去猜想一下吧!
讓我們帶著這些感想再來讀讀博萊克和小伙伴們的精彩表現吧!指名讀,齊讀。
5、能夠當人們看到這個孩子和這些孩子的表現時不由得發出贊嘆。
“這個小伙子太棒了!”
“這些小伙子太棒了!” (出示文讀)
指名讀,齊讀
6、你現在對這兩句話是不是又有新的理解,說說看!
四.作業超市
他山之石 篇3
針對一部分同學進入學習狀態較慢,或者還沒有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在星期天晚上我召開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題班會,我先找班級在九月份表現突出的四位學生:黃程程,陽星,董威,吳艷琴交流學習上的一些體會,然后吩咐他們抽時間把自己的一些學習方法和學習建議寫下來,還提出讓其他同學在他們發言完畢后當堂提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一些難題或困惑,和他們現場交流。
晚自習第三節,班會正式開始,我先介紹四位同學的各自的特點:
董威:時間意識超強,每天早上5:20左右就起床,而且中午幾乎不休息,正是由于他的時間意識,所以他的一些學習任務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
陽星:被數學老師吳老師稱為是我們班很具數學天賦的學生之一,數學上次那樣難的題目他考了140分,而且物理和化學也在每次測試中遙遙領先。
吳艷琴: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而且能積極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在第一次數測試中她也考的很差,但并沒有被考倒,而是主動的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學習的方法,終于在最近幾次數學測試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績。
黃程程:各科成績在班級都處于領先,上課反應快,注意力集中,學習效率高,狀態非常好。
然后四位同學按照自己的想法給同學們談了自己的學習上的一些體會。
他山之石 篇4
以他山之石,來攻己之玉
---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故鄉》教學的案例與思考
sxm28202
網絡提供給人們的最大便利是可以隨意地和世界各個角落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交流溝通、資源共享。身處信息時代,語文教學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借網絡這個“他山之石”來攻語文教學“之玉”。作為語文老師,我一直嘗試著如何借助網絡資源來使自己的教學充滿藝術美感。
一、《故鄉》教學
在深入研究教材,深刻領悟作品內涵的基礎上,我借助常用的“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搜索相關的課件,又從“google”和“baidu”搜索作者的相關的材料。由于教無定法,所以現有課件的制作思路跟自己有或大或小的偏差,為了不至于被他們的程式牽制,自己必須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思路,根據學生的特點重新編輯.借用能用得上的畫面或音效等其他資料,剪切粘貼,或改編組合.導入 語的切入點是他們早已學過的散文《百草園》,復習相關知識之后告知他們故鄉的寫作背景。此時在做好的幻燈片的基礎上又插入新的幻燈片和橫排文本框,抽學生在文本框中輸入魯迅的有關作品。學生通過網絡,搜索關鍵詞“魯迅”,就能迅速查找到。
趁著收獲的喜悅,我又跟他們交流了其他的搜索方法,“新浪、搜狐、163、菜單搜索、find+空格鍵+語詞搜索”等等,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教學過程
1、興趣式閱讀:在教師的組織下,選讀《故鄉》全文。
了解小說的情節,使學生對小說中刻畫的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初步體會小說中所揭露的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一種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2、探究式閱讀:布置任務,確立研討課題
將全班同學分成不同的組別,對不同的課題進行探究式學習。可查閱資料,可上網瀏覽查找,可同學之間研討,可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根據研究內容和擬定成果,每組設立組長一名和發言者若干以供堂上展開研究鑒賞。
《故鄉》的語言風格研討題:
①.具體分析小說中富有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②.體會小說中運用修辭手法的地方及表達效果。
③. 揣摩小說中關鍵詞句、特殊詞語的含義和作用。
④. 具體分析文章語言的感情基調。
⑤. 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段, 以供堂上討論。
3:課堂教學
教學重點:師生互動的鑒賞評價式閱讀及比較式閱讀,掌握鑒賞小說語言風格的技巧。
教學內容:
a、 教學導入
b、共同探究鑒賞小說的語言特色。
(一) 探究鑒賞第一個問題:鑒賞小說語言的情感基調。
(二) 探究鑒賞第二個問題:小說中富有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三) 探究鑒賞第三個問題:鑒賞小說中人物描寫的方法
(四) 探究鑒賞第四個問題:揣摩小說中關鍵詞語、特殊詞語的運用。
c、解答同學提出文中不太明白的字詞句。
d、總結《故鄉》的語言特色:
e、結束語:
二、相關思考
網絡能充分地利用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以及其他各種感官,使學習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充實、最具體的經驗,達到“學得快,記得牢”的目標。它活化了學習空間,以超越時空的方式積極創設有關的情境,無異也拓寬了老師和學生視野,因有“源頭活水來”,自成“渠水清如許”的佳境。一旦求知的興趣被激發,探索的積極性就大了起來。學生不僅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或老師教給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有興趣去探索老師曾經點到的相關知識,就象看過一部熱播影視劇他會想辦法去看原著一樣,而網絡正是無盡的資源庫,盡管里邊可能魚龍混雜,但只要“放出眼光,運用腦髓,自己來拿”,通過諸多的感知比較與思考,遷移能力會提高,創新思維自然也能得到體現。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語文教學根本上屬于人文學科,網絡只能給語文教學提供資源,絕不能代替語文教學。多媒體的出現只能適時、適量,決不能只是生硬地圖解文字,呆板地演示所有資料。以看代講,以看代練,甚至完全去除板書內容,把語文課變成了電子傳輸的教學方法是萬萬不可取的。
“想用長城的青磚連接艾菲爾鐵塔,想用黃河的波浪親吻撒哈拉的流沙,想用鼓浪嶼的琴石動聽維也納,想用尼亞加拉瀑布的流水沖開我的香茶……”, 讓我們唱著這首歌,借助網絡尋求語文教學中的的藝術美。
他山之石 篇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淺談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案例材料的選取
大豐市萬盈二中 劉廣榮 郵編:224122
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潮正向我們涌來。這次的新課改不僅對課程體系作了重大的調整,還促進了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課程傳授方面,要求改變原先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在學習方式方面,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適應這一變化,教師的教學方法必然也要進行相應的改變。實踐證明,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是實現這些變化的有效方法。
案例以其具有的典型性、直觀性、時效性和趣味性而被廣大思想品德課教師喜愛。那么,在教學實踐中思想品德課教師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正確使用案例呢?
一、教學案例的選取
案例是案例教學法的核心,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它的科學選擇是整個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證。在近幾年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過程中,我對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取有以下幾點感想:
1、案例選取要注重針對性。
即使用案例方法要恰當。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認識到,能否恰當運用案例進行教學是思想思想品德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要恰當運用案例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注意以下四個方面:(1)力求全面具體,切忌顧比失彼。教師在進行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要始終牢記教書育人這一宗旨。如果只重視知識性和趣味性而忽視思想性和教育性,就會喪失思想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比如教師在講授“犯罪的本質特征”這一內容時,舉例說:“一名只差一天就滿14周歲的少年,為打游戲機與祖母發生爭執,用極殘忍的方法殺害了祖母,這是一種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是犯罪。但他卻沒有被判刑,原因是他屬于完全不負刑事責任人。”教師舉此案例的目的是為了突出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嚴重性,但運用這樣的案例則可能會誘導一些品行不良的學生學會鉆法律的空子,甚至以年少不會被判刑為由,鋌而走險去實施違法犯罪活動。(2)堅持正面教育,切忌追奇獵艷。正面教育原則是思想思想品德課教育的一項重要原則,是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強有力杠桿。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一味追求有“趣味”,一味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而過分地講述一些離奇古怪的案例,或過多地描述一些奸淫燒殺的犯罪情節,就會在學生中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這不僅有悖于思想思想品德課教學目的,而且也是教師職業道德所不容許的。(3)確保有的放矢,切忌隨意評議。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運用案例要有針對性,要力爭達到案例內容與學習的知識點有機結合,努力實現“案”“理”合一。如果教師對所采用的案例隨意評價,妄加斷言,就會給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出現有害的結果。比如,教師在講授“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內容時,如果舉例說:“人稱‘中國煙王’、原云南紅塔集團董事長褚時健,因大肆鯨吞國家和集體財產而受到了法律的嚴懲,但從客觀上講他多少有些冤枉。因為他為國家和集體創造了巨大財富,每年創利稅就達200個億。”顯然,該教師所舉的這個案例不僅會極大削弱學生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正確理解,增大思想教育上的困惑與障礙,而且甚至還會產生錯誤的結果,形成“即使犯罪也情有可原”的錯誤心理。其實,教師舉此案例的落腳點應是“不論是誰,不論功勞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只要侵害了社會和他人的利益,都要受到法律的懲處。”決不能讓情感上的差異取代法律上公正。(4)注重典型引導,切忌涉案過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舉例一個接一個,甚至搞案中案,把思想品德課上成案例堆砌會,讓知識服務于案例,讓學生沉迷于案例講述中,就會嚴重削弱思想思想品德課的教育功能,沖淡學生對思想品德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運用,是典型的本末倒置。教師運用案例進行教學,應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以開啟他們思維的閘門,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在聽課中思考,從案例中汲取,以達到預期學習目的。
2、案例選取要注重時效性。
聯系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從而上好思想品德課,是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所在。這是由思想品德課的性質與特點決定的,也是強化學生時代責任感的客觀要求。當代中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樂于接受新知識、新事物,如果老師能因勢利導,在教學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用時事作案例,讓學生對一些國內外的重大時事熱點問題展開充分的討論,就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同時也能拓寬學生的眼界,使學生從思想到行動都與社會同步,與時代共進,從而真正實現知識、能力、覺悟這三者的統一。例如,在講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內容時,我列舉了當時轟動世界,也是令同學們非常振奮的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的案例。通過對“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對我們有什么啟示?”這一問題的討論,大家認識到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正是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的結果。在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11年里,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以國家需要為最高需要,視祖國的航天事業為生命,不僅創造了非凡的業績,而且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這種精神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要認真學習和發揚載人航天精神,大力弘揚和培育偉大的民族精神。由于同學們本來就很為我國載人航天飛行獲得成功感到驕傲和自豪,所以這一番討論對大家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觸動,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效果非常好。
3、案例選取要注重典型性。
當我們在為某一教學內容選取案例時,我們面臨的可能是成百上千的相關事件。所謂典型性,是指所選取的案例有利于學生得出預期的規律、結論,而且案例對學生來說應該是新奇的,有利于創設情境的;此外案例還應該恰當的聯系熱點問題,為緊隨其后的問題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例如,在進行“自尊 自信”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把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自尊意識與公民履行義務職責有機結合起來。我列舉了兩個具體的事例:如某一家三資企業的外商到車間檢查時看到幾個女工在聊天,二話沒說上去就打了正在說話的女工一記耳光。事后有人告訴外商,因為機器大修,工人本可以不上班,那幾位女工留在車間是來幫忙的。第二天外商給了挨打女工400元錢,她心中暗喜,其他女工也都很羨慕,認為她撿了一個便宜。與此相反,珠海的普通打工仔孫天帥,能在外國老板的吼斥下昂首不跪,表現出“士可殺不可辱”的氣概,表現出今天中國人不畏強暴,捍衛國格、人格的大無畏的精神。通過對比分析,引導學生明辨是非,為孫天帥不跪叫好,對那些為了金錢喪失人格、國格的行為深惡痛絕。
4、案例選取要注重生活性。
選用的案例必須源于生活,做到真實可信,現實感強,這更容易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雖然有很多時候為更好地適合教學的需要,案例要作一番修改或假設,但是案例的主題應和真實的生活相接近。這樣,才能增強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針對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也才能使教材中抽象難懂的理論和概念通俗化,學生才能從切身的體驗和自身現有的閱歷中深得教益,從而悟出其中所要闡述的深刻道理。例如,在講初三人口問題時,我選用了這樣一個事例:在陜西省的一個山溝里,記者與一個放羊娃發生了下面一段對話:“今年十幾歲?”,“十六歲。”“怎么不上學?”“我放羊。”“你放羊是為什么?”“為掙錢。”“掙了錢干什么?”“娶媳婦。”“娶上媳婦干什么?”“生娃娃”“生下娃娃干啥?”“放羊。”當學生聽到這里,都十分震驚和慨嘆:這就是一個十六歲少年的人生追求!一個多么可悲的生育生存的循環圈!從而使學生們深刻地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行計劃生育,勢在必行。
5、案例選取要注重趣味性。
教育家斯賓塞說:“教育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在案例教學中我們展示了一個案例,給出了一組問題讓同學們去進行研究性學習,去相互合作,去分組討論。如果這一案例材料晦澀難懂,沒有任何有趣的東西,就無法調動學生討論、探究的積極性,同時也削弱了案例為問題的解決提供的支持。為了增強案例的趣味性,可恰當地引用古詩詞、名家名句;漫畫、幽默;照片、圖片景觀、動畫等。
例如,我在講“人貴有自尊自信”這一課時,就請同學們欣賞了一個動畫故事:從前有兩只小青蛙,溜到農民的房子里玩,它們站到一個壇子沿兒上跳舞,不小心掉到里面,里面裝的是粘糊糊的油,它們想跑出來,因油太粘,壇壁太滑,幾經嘗試,沒有結果。這時兩只青蛙有了不同的想法。青蛙A想:看來今天沒希望了,反正也出不去了,還游什么?這樣想著,四肢越發劃不動……而青蛙B想:俗話說“天無絕蛙之路”,我一定能找到出去的辦法。只要有力氣,就得劃下去,于是越劃越有勁……然后請同學們根據所學內容,給這個故事結尾。有學生續:白暴自棄的青蛙A想著想著,就沉下去了,最后死掉;而自信的青蛙B不斷地劃,等黃油凝固成塊,踩上黃油塊,跳了出去。也有學生續:青蛙B鼓勵青蛙A不要灰心喪氣,他們兩個團結起來一起用力朝一個方向撞壇子,終于將壇子撞到,兩只青蛙都得救了。在熱烈的討論和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認識到自尊自信是勇于開拓進取者不可缺少的積極的心理品質,青蛙B哪怕最后沒有跳出油壇,它也是充實的,至少是不悲哀、不絕望的,因為它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對希望的執著追求上了,這樣的人生才是無悔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尊自信,去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
6、案例選取要注重方向性。
選用案例應以正面教育為主,反面教育為輔。也就是說要多弘揚正義、謳歌正義,以利于對學生產生正面的教育效果。當然,有些揭露社會陰暗面、丑惡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是應慎用、少用。
蘇霍姆林斯基說:“促進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幾年來的實踐探索證明,案例教學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宗旨,它有利于改革傳統概念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從而學會學習;有利于促使學生學會溝通與合作;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利于教師觀念的轉變,促使教師創新人格的生成和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它的確是課堂教學創新性教學實踐的一種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