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下(通用5篇)
新課程改革下 篇1
新課程改革下
讓思想政治課教學“活”起來
城北中學 政治科 李蘭艷
時下,新課程改革之風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學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是新課程倡導的自主、探索、合作的觀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師擺脫不了傳統觀念的束縛,為了一味追求升學率,以一張試卷定高低。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是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記憶,輕思考;重知識,輕技能;重接受,輕創造;重講授,輕自學;重共性,輕個性;重結果,輕過程。它的缺陷是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把知識與能力、覺悟割裂開來,忽視過程、方法,更難談得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采取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當作一個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和貯存式的倉庫。這種封閉式的教學模式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尤其是思想政治課,學生總感覺枯燥無味。在他們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課就是“催眠課”,僅有教師在講臺上演“獨角戲”。我們的教師應該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樣才能把學生原本以為枯燥無味的思想政治課變成他們喜愛、受歡迎的課呢?怎樣才能讓思想政治課“活”起來呢?據此,我淺談幾點體會,以求教同行。
一、 要更新觀念,重新定位,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走進新課程,意味著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正確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的教育觀念。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確立新的教學觀念。從本質上看,課堂教學意味著師生的交往,要求人人參與,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的角色地位發生巨大的轉變。
首先,教師要放下“師道之尊”。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應該是學生求知途中的富有經驗的組織者,學生的求知伙伴。
其次,要轉變角色,敢做學生的“學生”。新課改下,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整個教學應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怎樣做學生的“學生”呢?(1)“蹲下身子和學生說話”。教師應該與學生站在同一個臺上互動,成為“平等中的首席”。(2)“彎下腰來與學生探討”。教師要相信現在的孩子知識面較寬,有的方面比我們懂得多,我們自己在某些領域也有不懂之處,我們應與學生互學。(3)“豎起拇指給學生獎賞”。教師要由課堂的裁判者變為課堂學生的激勵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
二、要轉變教學方式,正確而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
新課程的標準,強調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從過去“往容器內灌水”轉變成學生“取水”的幫助者、組織者和引導者。體現以生為本的現代教育觀,積極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大觀園”內主動參與,樂于探索,積極實踐。
教師在課堂上應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我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四點看法。
1、積極實踐“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將自己置于“發現者”、“探索者”的位置,通過自己的動腦、動手、動口,去思考、質疑、猜測、探索、實踐、評價,提出獨創的見解。同時教師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真正把學生當作朋友,耐心地傾聽他們的發言,認真地聆聽他們的提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敢于奇思異想,質疑問難。
2、激發興趣,寓教于樂。興趣是成功的先導。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從興趣出發,讓學生在愉悅中獲取知識。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例: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錄音,隨后給出問題:1978年在中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她是一個春天?這位老人是誰?1992年中國又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1992又是一個春天呢?受歌曲的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會被激發,他們會紛紛舉手發言,并進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可適當地進行一些穿針引線。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善于啟發,因勢利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從創設一定的情境入手,提出問題,讓學生動腦思考,然后因勢利導。如,在進行“調查報告”社會實踐時,安排學生進行《由電子游戲機引起的憂慮》這類學生感興趣的調查活動,提出如下問題:第一,當前對學生上網要憂慮什么,為何憂慮?第二,如何才能擺脫憂慮?在分析這些問題時,教師有意識地和現實情況聯系,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而且更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4、勇于“下水”,強化指導。在讓學生寫文章的同時,教師不妨親自“下水”嘗試一下,尤其是難度較大的文章。如,學生寫“總結”時,教師可以先把自己的階段工作總結成文,然后拿到課堂上讓學生品頭論足,之后,教師做總結性發言,自然導入對學生寫作的指導。
三、要努力開發教學資源,盡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
多媒體課件走進課堂,它的時代性首先應該體現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廣大政治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捕捉富有時代氣息的教學內容來充實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鼠標輕點,天下知識皆匯于咫尺熒屏,內容豐富而詳實,教師"如虎添翼",學生"如魚得水"不僅能夠強調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學內容,同時也為教學的綜合性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展示給我們一種全新的教學境界:它不僅可以綜合運用文字、圖象、聲音顯示知識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時空限制,把學生帶進虛擬的世界,這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嚴重挑戰。
因此,廣大政治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時,必須探索和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能實現群體教學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知識傳授與教學信息反饋、分析、計算機決策相結合,真正實現因材施教,確實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健康發展,從而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特點和教學風格,使用課件進行課堂教學的教師如果能自己設計和編寫課件或盡可能多地參與設計和編寫課件的全過程,所制作的課件就會比較適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展示教學特點和教學風格,使用時熟練操作,教態自然,控制自如,課件的時代性與藝術性也會得到充分地表達和傳遞。從而真正調動學生的眼、耳、腦,讓他們興奮起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創造一個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的場景,從而使我們思想政治課“活”起來。
新課改是一個新事物,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肯定會碰到種種困難的,只要我們敢于克服困難,主動適應,大膽探索,穩步推進,新課改實驗,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以上所說的只是我的一些個人看法,是我在反復學習和實踐新課程中所獲得的一些個人體會。我談這些看法,是希望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于新教材的教法研究。
新課程改革下 篇2
高中數學新課程對于學生認識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如何處理好新課改下數學的教與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也成為當今數學教師的重要責任。
如何適應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教學,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充分認識新課改下教材發生的變化
1.新教材結構體系發生了變化
變化不僅在知識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學家的知識背景簡介、閱讀材料、插圖等新內容,使學生開闊視野,貼近生活,理論聯系實際,還增加了不少與現代生
活密切相關的內容。
2.新教材對原有的數學知識體系進行調整
對原有的繁難問題進行了刪減,對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分散處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編寫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能動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本質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創新。
3.新教材重視教學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識講解分為“問題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師要更新觀念,教學設計時刻突出一個“變”字,這也是教學中最為關鍵之處,教學方法要不斷創新,突出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方法上,教師提出問題允許學生質疑,不唯書本,不唯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其次,要重視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不僅以其生動、直觀、形象、新穎的特征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數學背景,如講授正弦曲線、余弦曲線的圖形、棱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都可以用多媒體來演示,同時能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提高講解效率。在教學中,對于板演量大的內容,如立體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復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體課件來完成,教學時省時省力。通過教學方法的“變”,使學生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個性得到發展,思維品質得到優化,達到會學習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課堂知識重點、化解難點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每一堂課都要有一個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這個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留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
如講解《橢圓》第一課時,其教學的重點是掌握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難點是橢圓方程的化簡。教師可從太陽、地球、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行軌道,談到圓的直觀圖、圓蘿卜的切片、陽光下圓盤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讓學生對橢圓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為了強調橢圓的定義,教師事先準備好一根細線及兩根釘子,在給出橢圓在數學上的嚴格定義之前,教師先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定點之間的距離小于細線的長度),再讓兩名學生按教師的要求在黑板上畫一個橢圓。畫好后,教師再請剛才兩名學生按同樣的要求作圖。學生通過觀察兩次作圖的過程,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得出橢圓的嚴格的定義。這樣,學生對這一定義就會有深刻的了解。
在進一步求標準方程時,學生容易遇到這樣一個問題:化簡出現了麻煩。這時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化簡含有根號的式子時,我們通常有什么方法?學生回答:可以兩邊平方。教師問:是直接平方好還是恰當整理后再平方?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對于這個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簡,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圓滿的結果。這樣,橢圓方程的化簡這一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也解決了以后將要遇到的求雙曲線的標準方程時的化簡問題。所以在一堂課上,教師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有利于重點突出、難點化解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三、充分關注學生課堂表現,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要精選例題,關鍵是講解例題的時候,要能讓學生也參與進來。教師應騰出十來分鐘時間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做做練習或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解答學生的提問,以進一步強化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若課堂內容相對輕松,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預習,提出適當的要求,為下一次課做準備。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論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理的過程蘊含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膚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于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新課程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扮演引領角色,學生才是主角。只有學生充分“動”起來,我們的課堂才能“活”起來,數學課堂教學才會有聲有色,新課程教學才得以體現。
新課程改革下 篇3
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
我們的教育呼喚平等、和諧,需要個性的張揚,需要我們賦予生命,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終贏得解放。她要求我們把每個人都視為一個運思和創意的原點,把每個人都視為一個智識和靈感的凝結中心。因此,我們的教育應當是:
從關注每一個學生開始,從尊重每一個學生開始,
從滿足每一個學生合理的需求開始,從善待每一個學生開始,
從開啟每一個學生的智慧開始,從相信每一個生命的意義開始,
從成全每一個生命的發展開始,從創造寬松、和諧、有安全感的教學環境開始,
從改善與學生交往方式開始,從改善對學生的評價方式開始,從改善傾聽能力開始,
從改善與學生的對話方式開始,從改善臨場機智開始,
從改善對人的敏感、對語言對問題的敏感開始,從提升自我生命質量開始……
時下,新課程改革之風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學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新課程倡導的主動、探索、合作的觀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師擺脫不了傳統觀念的束縛,為了一味追求升學率,以一張試卷定高低。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是重書本,輕實踐;重灌輸,輕啟發;重記憶,輕思考;重知識,輕技能;重接受,輕創造;重講授,輕自學;重共性,輕個性;重結果,輕過程。它的缺陷是教師以傳授知識為主,把知識與能力、覺悟割裂開來,忽視過程、方法,更難談得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師采取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當作一個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和貯存式的倉庫。這種封閉式的教學模式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尤其是思想政治課,學生總感覺枯燥無味。在他們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課就是“催眠課”,僅有教師在講臺上演“獨角戲”。我們的教師應該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樣才能把學生原本以為枯燥無味的思想政治課變成他們喜愛、受歡迎的課呢?
一、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的課程目標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將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置于課程目標的核心位置。這就要求教師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一切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維特征、認知能力,讓青少年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還要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促進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如何營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間、讓學生有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空間無疑顯得很重要。而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師生互動是營造這一空間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效率的良策。
啟發式教學原則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教學原則。它要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例:在講“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錄音,隨后給出問題:1979年在中國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她是一個春天?這位老人是誰?1992年中國又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說1992又是一個春天呢?受歌曲的啟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會被激發,他們會紛紛舉手發言,并進行熱烈的討論,這時教師可適當地進行一些穿針引線。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而且升華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隨著形勢的發展,傳統的以灌輸、塑造為主,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思想教育方法越來越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這就需要教師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定問題,自主探索,主動分析,解決問題。
新課程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可喜變化。我想:很多教師都想過這個問題,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課堂應該像一個大舞臺一樣,教師要成為導演,學生應該成為主角,師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節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突出地顯示出來。
二、創設師生互動、合作的教學關系
全面開展課程改革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緊跟形勢,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本人認為首先應轉變觀念,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其次才是結合本校實際,學習一些新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同時進行改造、創新,形成符合本校、本人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是受學生歡迎、體現新課程理念的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于“教學過程”明確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有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就是我們所期待的課堂。
新課程改革下 篇4
時代在變,教材在變,人的觀念也在邊。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而語文課教學的改革,則是新課程改革中的熱點,更是新課程改革中的難點。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新課標,同時又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努力的探索。
反思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
一、缺乏學生主動思考的體驗
傳統語文課堂一直是教師展示個人才情的舞臺。教師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講課熱情洋溢,課堂氣氛活躍。殊不知,學生只是當了旁觀者,局外人,他們被動的接受著教師的理論,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根本沒有想到,也沒有時間想到自己的感悟,久而久之,使學生們思維僵化,滋生了依賴思想,喪失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俗話所說的“巧母拙女”。教師的講解全面透徹,雖曰愛之,實則害之。
二、缺乏學生與書本的直接對話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除了在預習中,學生粗粗的讀遍課文外,教師限于課時有限,一般很少讓學生在課堂上朗讀課文。教師通常是在上面講的天花亂墜,而學生在下面聽的是霧里看花。試想,一篇文章,詩歌的意境,散文的靈氣,小說的底蘊,在學生對課文缺乏咀嚼甚至完全不熟悉課文的前提下,又怎能被領會?學生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缺乏與課本的密切接觸,缺乏自己的主動深入思考,又怎能不是舞里看花?教師的架空分析,只能是把文章肢解的支離破碎,就像把金魚從水里撈到桌面上來供大家欣賞一樣。
三、缺乏新鮮的有活力的課題
多少年來,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一張三寸不爛之舌,構成了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教材千變萬化,學生性情各異,然而,教師的教法卻沒有多大長進,慣性思維和惰性思維使得教師在新舊教材的變軌中,一切跟著感覺走。所謂的成熟就是在教參的詮釋上更高明一些,所謂的經驗無非就是一些方法技巧:應試現代文閱讀分幾步走,作文如何開頭……都是抽象的理論,冰冷冷的原則,都是準備好的條條框框,讓學生去裝去填。
四、缺乏對學生真正的尊重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居高臨下的站在講臺上,盛氣凌人的發號施令,板著面孔維護自己的師道尊嚴,不允許學生有一絲的不恭。教師要求學生動作整齊劃一,回答異口同聲,把學習不好的學生統統斥之為差生,希望學生像鴕鳥一樣,一頭扎進書山學海。學生一不聽話,教師便把他們視為另類,巴不得把他們除之而后快。師生之間缺乏共同語言,感情不能融洽,教學難有成效。
五、缺乏自我素質的提高
多年來,教師常教導學生,“不進則退,不思則惰”,卻從沒對自己說過,“教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多年來,教師慣于嚴格要求學生而疏于自我提高。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教師顯的固步自封,孤陋寡聞。教師對于學生需要什么,想些什么,則是茫然無知。說實話,讀書,對于很多語文教師來說,也已經是很遙遠的事了。有幾個老師能通讀四大名著,有幾個老師能寫的一手好文章,有幾個老師能自覺鉆研教育理論,并以此知道教育實踐。身為人師,才疏學淺,誤盡蒼生,實在汗顏。
如此的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也就導致了教學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考試成績也是差強人意。
以上種種的不足,也正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探索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課堂教學
一、要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一堂“活”的語文課,就像一篇躍動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首先需要教師的靈活引導。教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教師在課堂中要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少埋怨,引導學生創新學習,允許學生標新立異。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課堂內容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帶入特定情境。同時,教師還要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的并用,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或回答,來培養學生的鮮活的思維。教學,學活,語文課堂氣氛怎能不活,這樣的課堂氣氛也一定會良好。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教師的教學,以便更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一個學習的合作者或是學習的指導者。課堂上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課堂上,教師不應把知識硬塞給學生,學生學的再多,充其量只是一個人云亦云的“人形鸚鵡”;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上,教師應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刺激學生學生自主學習,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三、要讓尊重和賞識走進語文課堂教學。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惟命是從的卑微者。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才能充滿信心,才能激活思維,才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教師要真誠的愛自己的學生,愛他們的優點,也愛他們的缺點,親近他們,與他們心心相印,尊重他們的人格,少一點審視責備的目光,多一些欣賞鼓勵的熱情,使他們的自尊心不受傷害,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
四、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與感悟空間,給予學生充分的引導和鼓勵;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激發學生潛在的好奇心,把學生提到主動學習的角色上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變革課堂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五、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教師是計劃經濟時代成長起來的教師,學生是市場經濟熏陶下的學生,要想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要想契合教育發展的需求,要想適合學生的需要,教師必須進行繼續教育,必須自我充電,以趕上時代的步伐,滿足學生的需要。在知識的領域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是一條潺潺不息的小溪;從教育的角度看,教師應該掌握科學的理論,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的頭腦。新課程改革下,教師必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下,作為教師的我們,還需要不斷的反思和不斷的探索。
新課程改革下 篇5
美術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很特殊的教學領域,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評價都顯得與眾學科截然不同,而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美術教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更注重培養人文素養與美術素養,因為在整個人類社會歷史中,美術本來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達、交流中產生發展的;中學美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美術教育,它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培養發展學生審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現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新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互動學習,強調情感體驗,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跨學科學習,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過程。
在一段時間的美術教學中,深切感受到有這么幾個方面的教學環節值得重視和改進。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對美術教材的全面分析,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徹了,對教材有個熟悉的了解,教師才能駕馭教材。教材分析應分析學生學習這課的興趣點,分析學生學習這課的情境點,分析本課的美術學科要素,分析學生原有經驗,定準教學目標。
在我教學美術中,其教材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總體上較好的體現了美術新課標的精神,以貼近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學生較感興趣的內容為切入點,鼓勵學生自由、主動的學習美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材中的圖案選擇、色彩配置、版面設計都美倫美奐,給人一種美的感覺,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中不過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規范學生,采取合理的啟發、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習慣。我在三年級的美術課上,結合課文讓孩子們用鉛筆隨心所欲地畫各種線條,從線條中去感受寫生畫的內涵及特征。同時更多地給他們多選擇的作業形式,激發他們的個性發展,注重他們對繪畫藝術的獨到理解。
二、情境創設
一節優秀的美術課應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讓學生對美術知識技能的學習變成學生體驗情感、感受快樂的學習。特別在低年級美術課上可以提設興趣導向的問題,如:開課可以問“你喜歡什么?”“你想不想做什么”,或者是教師講故事創設情境氛圍。
如今多媒體課件的設置,也把音樂的感情色彩很好地融入到美術的教學課堂上來。音樂是時間與視覺的藝術,他通過旋律、節奏、節拍、曲調、音色和音質、強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在指導繪畫創作時,有選擇的播放一些音樂,用音樂的和諧美和去感染學生。在其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學生的繪畫創作增強藝術效果。在導入環節,靜態繪畫過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調節學生情緒和促進繪畫熱情的積極作用。
以游戲表演創設情境也同樣是一個常用但常新的教學手段。每個孩子都很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現自我。主動活潑的游戲既能吸引孩子們自覺參與又能為孩子們提供成功的機會。
三、教學資源
每節美術課都需要大量的教學資源,其實,教學資源可取源于教師本身,取源于教材,取源于學生已有的資源和學生的原有經驗。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豐富美術課堂一個必備內容。美術是個直接的視覺刺激,教學內容采用直接立體的展示比較,再通過解說與感受,其教學內容比學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畫來得更能打動人心。
美術的教學資源可以直接來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學校里。往往最貼近學生的資源就最能使學生接受和親近,在身邊的小事物中感受美麗,創造美麗,會使學生有更多驚奇的探索和發現。
四、學習形式
在一節美術課中,學習形式可多種多樣,如學生的座位可采用四人圍坐,教師可把先進的教學設備帶進課堂,如用相機抓拍住學生瞬間開心的表情。這樣越來越多的小組合作形式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團結與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學課堂上出現“熱火朝天”的這樣一個互動的場面,并且在其中也嘗到了取長補短、各盡所長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這也除了是一個美術教學內容以外的一個集體情感的培養。
五、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一節美術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的評價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的作畫習慣,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達成度,關注這節課是否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關注學生的審美體驗是否得到了提升,只有這五個方面達到了,課堂的評價才落到了實處。
在教學中,我也特別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在知識的理解與表現中,學生表現參差不齊,為了挖掘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根據學生個性及作品造型特點的不同,分別進行鼓勵和引導,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個性的張揚。當然一味地否定肯定是不可取的,但終究還是會在一些畫面不整潔或上色不均勻的繪畫作品中給予否定的態度,這部分的同學可能是態度的問題,也可能是個性的所然,只要教師細心的觀察,從中可以發現學生自己的思想,可以在他們的繪畫態度上,甚至從反面挖掘閃光點,燃起學生的學習激情。
總之,現代化教育對美術教學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需要、動機、目標、態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進了原來美術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課程建設的角度,促進了美術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了美術教材模式、學生學習方式和課程評價方式的變革,有效地運用各種資源,增強了美術教學的效果,充分發揮了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我們作為身處這一特殊的時期美術教師,更應該看清新課程改革下美術教學的重心,了解美術教學的動態趨勢,在積極的教學實踐中研究教本,研究學生,研究自身的教學環節,有效地把新課改的精神精髓運用到課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