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政治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認知過程,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過程。情感教育在從知到行的轉化過程中起著特殊而又極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雙方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統,則極容易完成教學目標,反之,如果雙方感情交流出現障礙,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的有效方法。那么,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到教學與情感教育的有機結合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主要從如下幾個環節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在理論知識的教學中,注重科學性,堅持以理服人,在“理”字上下功夫,增強知識的可信度,滿足學生的認知情感的需求,培育學生的認同情感。 任何學科都有它的知識體系和內在的邏輯體系,每個理論問題又具有它的系統性和層次性。雖然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常識課,但其教材的編寫也遵循了一定的規范性和內在邏輯性的原則,因此,我們在教學們中就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從教材的邏輯結構上,從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上,從不同年級學生的層次水平上,盡可能地把知識、道理講清、講透,不給學生留下疑惑和不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學生畫條條、背條條上。只有這樣,才能 增強知識的可信度,使學生能真正理解、聽懂,心服口服,進而產生對該門課程的“認同”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求知識的求知欲,從感情上能把思想政治課真正當成一門科學而嚴肅認真地去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教與學就容易統一起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二、在教學內容上,與時俱進,增強時代性,趣味性,堅持以情動人,在“新”字上想辦法,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欲。 革命導師列寧說得好“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一個人有即使有再豐富的知識、再發達的智力,都要依賴情感的力量,否則,就不能形成樂觀進取的態度,也難以付諸創造、開拓行為,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必須首先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傳統的政治課教學中,由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論概念很多,加之教材編寫的滯后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又缺乏創新意識,課堂教學僅停留在對書本知識的劃杠與記憶上,而不注重結合新的形勢,及時增添時代性的內容,不僅理論與現實脫節,而且很難培養學生積極的愉悅情感,嚴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難以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因此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對教學內容的重新整合,即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必要的補充,根據時代形勢的發展變化和需要,與時俱進,增添新的內容,揀取一些學生所關注和感興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又能增強思想政治課的魅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激發他們的積極情感體驗,更好地啟動學生的思維活動,使課堂活起來。這樣,師生之間的感情就容易溝通,情感共鳴也就易于形成,學生也才能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課堂教學也就能按照老師的教學計劃和教學要求進行,課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才會圓滿完成 三、在教學方法上,寓教于樂,發揮主體作用,在“樂”字上動腦筋,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 思想政治課由于理論性強,和社會現實生活及時事政策聯系緊密,學生要學好并不容易。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采用靈活多變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環境和愉快合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愉快、活潑的氣氛中學習,受到教育,提高他們的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意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需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力求通過多種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教學內容和現實結合的需要,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學生辨論會、演講會、故事會、歌曲欣賞、漫畫展評以及社會調查等活動,通過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了政治課教學的樂趣與魅力,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并且在活動中,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和才干,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教學工作。 四、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在“用”字上做文章,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理論聯系實際本來就是思想政治課的根本指導方針,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指導方針卻未能得到實質性的貫徹落實。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著抽象的講解過多,從概念到原理、空泛而枯燥,而對現實問題不是熟視無睹、漠不關心,就是避重就輕、輕描淡寫的現象,無法真正滿足學生的需要。任何人的學習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