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4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備考(精選2篇)
上海2023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備考 篇1
現代文注重整體閱讀表達感受
作者:久隆模范中學高級教師 朱寄望
一份語文試卷的優劣,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現代文閱讀選材的精當與否,試題設計是否了注重個性差異。近幾年來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穩中有變,特色鮮明。
■現代文關注政治生活大事
西部大開發和建黨80周年是2001年人們生活中的兩件大事,“現代文閱讀(一)”《西部文化和西部開發》將考生熟聞而又較為生疏的西部開發這一大題目融入了西部文化之中,不僅使考點有了依托,而且能激發考生閱讀的興趣。其中第15題最為精彩。這是一道開放性的理解題,重在檢測考生在現代文閱讀中的聯想與感悟能力,即由所閱讀的材料聯想到“我們的生活”,進而感悟到日常生活中也充滿了“得”與“失”的辨證關系。對于“辯證關系”這一哲學概念,考生也許不甚明了,但由于命題者以通俗易懂的“相伴相隨”來加以即興點撥,所以絕大多數考生還是能準確理解的。本題的“開放性”還好在注重了考生的個體差異,沒有太多的束縛,考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作闡述和論證。
“現代文閱讀(二)”《山村傳圣火》雖未正面涉及中國共產黨建黨,但從背景的角度切入,使考生在關注政治生活大事的同時,增加了有關知識。其中的第21題一改以往題目中有答題要點提示的方式,要求考生自己來作完整的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答題的難度,能較真實地反映考生整體閱讀理解及要點概括的能力。
■強化閱讀的趣味
2003年現代文閱讀材料的選取和試題的設計進一步向課外拓展延伸,注意到了時代性與文學性的統一,人文內涵與語言要素統一,重在考查考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現代文閱讀(一)”《奧林匹克新格言》雖然新格言的內容較為生疏,但奧運會學生還是熟知的,這樣,考點有了依托,也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其中第19題很出彩。這一題考查學生能否將課堂所學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它既引導考生關注身邊的語言現象,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自覺地運用語言的習慣。第17題很別致。這道題巧妙地將古詩文名句的記憶與現代文閱讀結合起來,考查了考生對知識的積累,也為學生如何恰當地運用古詩文有生命力的詩句作了一個導向。
“現代文閱讀(二)”《成全一棵樹》內容十分感人,字里行間充滿了人情味,洋溢著勇于戰勝困難與挫折的樂觀精神。試題的設計側重于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和內心情感的體驗。第24題,它要求考生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表象的感受和較為理性的認識表達出來,既考了考生的思維能力,也考了考生的語言概括能力。
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凸現。語文學習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體現出綜合性,這就要求考查語言的材料應具有綜合性,測試的知識與能力也體現綜合性。2004年現代文閱讀的選材和試題兼顧了認讀、理解、應用、評價、鑒賞等多種層次的能力,也兼顧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二期課改”理念的多個側面。“現代文閱讀(一)”《蒙娜麗莎微笑揭密》一文的“相關鏈接”是我市中考語文試卷從未有過的呈現形式。在“相關鏈接”中有圖片也有文字,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增加卷面的可觀賞性,引起強化閱讀的趣味,更在于引發考生對知識探求的愿望,提高考生收集信息、篩選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第15題(1)的題干明確要求“閱讀正文和相關鏈接”來回答“蒙娜麗莎的微笑被稱為神秘的微笑”的原因,這是對“相關鏈接”的顯性考查;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利用它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完成第19題,其中蘊含了對“相關鏈接”的隱性運用。
總之,現代文閱讀理解試題的設計,將充分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充分考慮讓學生獲得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最終都能落實在思維能力的檢測和語言的運用上。試題在穩中有進中的“進”,表現為進一步體現以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要求。
■具體語境中品析詞義
基于這些,我們在復習中應該優化思路。也就是要有計劃、有重點、有層次、比較科學地安排復習的過程與內容。現代文閱讀的復習,可進行單項復習和綜合復習。單項復習,就是對閱讀能力的基點進行一個一個地訓練。比如:把握語段的中心,概括語段的大意,理解語段的機構,劃分文段的層次,說明詞、句、段的表達作用,具體語境中品析詞義,體會句義,辨識理解文章的表現手法,展開聯想或表述感想,自由賞析或發表見解提出質疑等。先將這些基本的、基礎的能力點復習透,然后再綜合復習各種文體的文章閱讀。從應考的意義上來說,同學們應當注意綜合文體的閱讀訓練。如:2000年的《沙塵暴敲響了警鐘》就是一篇融說明和議論于一體的全新的實用文體。說明在前,議論在后,它既有說明文的特點,也有議論文的風格,有別于歷年說明文體以純說明語言為標準的體例,其選文的導向符合“二期課改”關于淡化文體的精神。又如2002年《讀書·養氣·寫作》就是一篇隨筆式的議論性文章。之所以選用這一類型的文章,是因為當今文壇與傳統意義的教學文體相一致的“議論文”已為數極少,取而代之的是實用性較強的、淡化文體的議論性、隨筆式文章。考試,不僅要考查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更要與社會實踐、時代氣息相符合。這類選文不僅符合淡化文體的要求,更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
■試題設計重視讀寫結合
2003年閱讀試題傳遞出的信息需要同學們引起高度重視。二期課改在2002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的標志之一就是初中、高中階段的起始年級開始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編寫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觀念,命題上也呈現出了三個方面的新氣象,即:多一點體驗;多一點選擇;多一點鑒賞。這些新氣象在2004年繼續顯現,2005年還將會出現。
從2004年第16題來看,這是一道綜合性很強、分值很高(占6分)的題目。這道理解題考的是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從閱讀習慣來說,考的是考生能否靜下心來,仔仔細細、一字不漏地讀文章;其次,從閱讀方法來說,考的是考生能否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以表格的方式來設計試題,在一定程度上為考生指點了閱讀方法,今后在讀到類似的文章時,可以以列表的形式有條理、分類別地梳理文中的知識。
縱觀近幾年來,我市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部分在選文、試題設計上的變化,整體趨勢是:以現代文學作品小說、散文等文學樣式為主;試題設計摒棄了煩瑣的基礎知識及詞典意義式的詞語解釋,避免了沒有價值的咬文嚼字,越來越重視讀寫結合以及對整體感知能力的考查。這些做法和經驗在2005年中考試題中應該得到傳承和發展。
上海2005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備考(二)
上海2023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備考 篇2
作者:久隆模范中學高級教師 朱寄望
“一水聲喧人語外,萬山青到馬蹄前”。2005年中考轉眼已近在眼前,探究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備戰中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對此試著做了一些探析,供廣大師生參考。
隨著我市二期中小學課程教材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新課程方案的出臺,文言文的閱讀也有了新的要求:“強化文言文的學習,為促使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加文化積淀,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在這背景下,我市中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閱讀所占的分值近幾年呈現著不斷上升的趨勢:在滿分為120分的中考語文試卷中,2001年文言文為20分,2002年為23分,2003年為28分,2004年則上升至30分,占試卷總分的四分之一。
文言文閱讀測試的變化在整體上突出了“穩中有進”,“穩中有變”這樣一個特色。測試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默寫部分繼續保持S版,H版共同篇目的默寫和S版、H版“分叉”選擇默寫這兩種形式并存的局面。解釋部分以解釋加點詞和用現代漢語解釋文言句子的形式出現。試題中這些加點詞,一般都是較為常見的和在現今生活中仍在使用的實詞,且S版、H版兩套教材共有篇目中的實詞。解釋文言句子,只是要求“解釋”,而不是“翻譯”,即在文言句子的理解上不求“字字落實”,只要求理解意義,但對直接影響句子意思的關鍵詞語是必須落實。閱讀感悟部分主要是測試考生對已學過的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課外淺顯語段內容的理解。要求在把握文章的基礎上,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感悟文章所蘊含的啟示意義。
文言文考試整體趨勢是“穩中有進”,“穩中有變”。主要表現為:從2002年起,文言文默寫增加了理解性默寫的試題。如《少年中國說》中以龍來比喻中國少年無限生機的句子是“______。”
這類試題僅靠平時的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必須辨析、理解題干的要求。題干對所默寫的句子有如下要求:句子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中國少年”和“龍”;比喻句的表達作用是顯現“無限生機”,填空橫線及標點符號提示默寫部分是含有兩個分句的句子;句子必須出自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符合以上五點要求,才是真正的理解。在2003年中考第4題A組(3):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描寫人物活動的詩句是:______,______。B組(3):杜甫的《望月》中,詩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巔抒發豪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
2004年中考第4題A組(3):《書湖陰先生壁》中描繪山水美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B組(3):《別董大二首(其一)》中,詩人給友人以勉勵與自信的詩句是______,______?這類理解性默寫已不是單純地測試背誦,在測試背誦的同時也檢測了考生平時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是記憶與理解運用的結合。今后,這種默寫試題將會繼續延用,但分值不會增加。
第二個變化就是:2003年引進了課外文言文,這一變化必須引起重視。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二期”課改教材中也大量地增加了文言文閱讀的篇目。但是,作為一項全市性的考試,決不可能一步到位,它只要求學生能遷移課內學到的知識,解釋常見實詞,基本讀通語段,理解主要意思,這三點要求其實并不高。2003年的課外文言文《楚人學舟》僅78個字,2004年選文《北人食菱》也只有84個字,篇幅短小,文字淺顯,文后還有注解。題型變化也不大,雖然2004年出現了選擇題,如第13題,但在設計上還是較為謹慎的,題目中的兩個詞語都是常見的、考生易于掌握和辨認的。在答題時,考生只要讀通選文中詞語的意思,“席上食菱”中的“食”顯而易見是“吃”的意思,“欲以去熱也”中的“去”意思為“去除”、“清除”。再將選項中的加點詞讀懂,由于選項均來自課內文言文,作出準確判斷還是比較容易的。課外文言文作為考試內容肯定仍將延續下去,可能分值會有所提高。這是為了落實《課程標準》關于初三學生“能獨立閱讀課外淺顯的文言文。能結合自己的已有積累,借助注釋、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大體讀懂文言詩文的內容”的要求。但選文淺顯易懂和注重課內知識與能力的遷移的命題原則不會變。
為了更好地備考,從現在起,我們學習文言文就要有意識地做到:
促進積累,提高得分率。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對文言詩文中的名言佳句、體現中心的重點句、至今仍被人們常常引用的詩句的理解背誦上。
讀熟讀懂,能準確翻譯。努力將課本上的文言文讀熟、讀懂,最好能做到每篇都能準確翻譯,達到看到一個文言實詞就能想起最早在哪篇文章接觸過,并能對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和作者基本情況有個印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現象。在復習中重點關注一下“五記”,即《岳陽樓記》、《醉翁亭記》、《小石潭記》、《桃花源記》、《核舟記》;“四說”,即《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馬說》、《愛蓮說》;“一論”,即《曹劌論戰》;“一表”即《出師表》。這樣,就不怕課外文言文了。
專項訓練,提高針對性。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或關鍵句,然后借助這些句子正確劃分內容層次,概括段(層)意,弄清段(層)與段(層)之間的關系,梳理寫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把握課文的主旨。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個性化的鑒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歷年來中考文言文考查的一個重點就是重在理解詩文內容和把握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平時,我們能做一些專項訓練,中考時自然就能得心應手了。
上海2005中考語文命題趨勢展望與備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