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精神家園的建構勢在必行——讀新教材說明有感
初中生精神家園的建構勢在必行
——讀新教材說明有感
周鳳群,女,1973年11月出生,廣西興賓區武宣縣武宣鎮中學二級教師,通訊地址是:廣西興賓區武宣鎮中學。郵編:545900,聯系電話:0772—5217185。
2001年審核通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的培訓資料介紹中,第一單元與第二單元都是以“人生”為主題組元的,讀了介紹之后,不難發現編者的良苦用心,他的目的是要一個12歲的少年,在人生的第二個起跑線上,對未來充滿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亮麗的人生,構建他們美好的精神家園。
一、中學生精神家園現狀
我們現在的中學生精神家園非常的貧乏,特別是農村學生,在人生目標上,他們大多是過一天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朝是何年,沒有遠大的理想,胸中無大志;在精神境界上,他們大多媚俗,自私,以我為中心,又流于人云亦云,無主見,更沒有超凡脫俗的儒雅大氣;在意志力上,他們大多薄弱,無耐性,沒有愚公移山的堅韌不撥;在享受觀上,他們大多重于肉體的、物質的享受,沒有超越時空的精神的、心靈的生活;在禮儀舉止上,他們目中無人,沒有孝敬長輩、尊敬老師的觀念,老子天下第一;在價值取向上,他們大多以“錢”來衡量一切,有錢就是上帝、無錢便是傻瓜,因此也就無所謂奉獻與給予,講的只有索取與得到等等。這樣的學生一句話便可概括,那就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異常的空乏,甚至可以說瀕臨絕境。
二、中學生精神家園貧乏的原因
一個在季般的少年本應該有最多的夢想,最純的情感,最強的求知欲,最真的人生態度,在燦爛無邪的笑容中播撒著祖國的希望。為什么精神家園會變得如此的空乏,如此不堪,如此市儈呢?究其原因很多,第一:社會是一個大因素。在當下商業社會的背景下,物質和欲望把人們的生活填充得滿滿的,人們被不斷膨脹的欲望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各種實實在在的誘惑令人目不暇接,有誰還有時間來談什么精神家園呢。第二,是家庭因素。家處農村的很多大人都這樣認為,讀書要錢多又沒有出路,許多大學生都沒有事做,孩子你還讀什么書呢?還不如回來種你的一畝三分田,早點生孩子我好抱孫子。因此,也就有了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渾渾噩噩,茫然無所措,無所從的學生。第三,就是應試教育的后果。歷來衡量學生的標準都是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優秀生,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是差生,這種以分數衡量學生品行的極端做法扼殺了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
三、建構中學生精神家園的途徑
現在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已經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新編語初中語言教材中,七年級上冊的一、二單元都選了以“人生”為主題的課文。有詩化的象征手法說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無數座山,要不怕艱苦拔涉;有陷入艱險后終于脫險的小故事,告訴我們面對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困難該怎么辦;有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生命嚴肅的思考;有感悟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人生應該豁達,樂觀、積極進取;更有“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他們”,告訴我們獲得的同時要享受痛苦的代價,有所得必有所失。閱讀課文似乎與一顆顆高尚的心靈在對話,他告訴我們人生應該有崇高的理想與信念;應該有堅強的意志和戰勝困難的決心;應該有樂觀豁達的胸襟;認識到付出與得到的辨證關系,從而領悟到人生的啟迪,生命的內涵,使自己的精神家園豐盈而充實。要建構中學生精神家園的途徑,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多閱讀多體會。
要真正使學生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我認為應該多閱讀、多體會。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長才……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教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這是對閱讀意義的最好概括,告訴我們要充實知識,充實思想,充實感情,充實智慧就一定得多閱讀。因此,在教學之余還要多引導學生讀有關生命方面的書,多注意身旁每個活著的鮮活生命,寫下自己的感悟和體驗,形成多棱角的生命觀,從而能夠直面自己的生命,使之不頹廢,不荒蕪,充滿盎然生機,郁郁蔥蔥,站成一片森林,廩然面對風雨的洗禮,霜雪的浸漬。
其次是語文課中充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因為對生命的思考不是老師講,學生就能真正體會得到的,必須經過學生用心去體會、理解,從而內化為一種精神。這就是自主探究,就是獨立自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象舊式教學一樣,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聽和寫,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沒有思考的過程,便沒有感悟,也就無從獲得鮮活的知識,也就無法上升為品格的形成,心靈無法碰撞出火花,精神無法升華。因此,強調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即使是犯錯誤也不要緊,讓學生去嘗試錯誤,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沒有錯誤的認識,顯不出認識的正確,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再次,朗讀是關鍵。
作者的思想感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或悲或喜,或憤或怒全都融在文字中,通過朗讀可以領略文章的精妙之處,從而獲得高層次的情感體驗,內化為一種品格。
最后,及時寫下讀后感。
學生往往帶著欣賞的眼光去讀課文,它是一種情感升華的心理活動,也是學生想像和聯想能力的再創造。也許對生命的思考還不及作者那樣深沉,也許帶著許些幼稚,但他畢竟是學生思想火花的噴發,是心靈深處的感悟,因此,要加以保護和引導,不要求全面。
總之,人生是一條長河,這條河在不斷的融納百川才浩浩蕩蕩,中學生正像一棵茁壯成長的樹苗,他們需要雨露滋潤,陽光的照耀,我們教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使這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在精神的家園里開出鮮艷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成果。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我們任重而道遠,但又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初中七年級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培訓資料。
2、錢理群的《閱讀教育》(刊登于“中學語文教學”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