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閱讀:“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
“希望同學們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講,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長的規律。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無不經過社會實踐的歷練和艱苦環境的考驗。”在同中國農業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胡錦濤總書記講了這樣一番話。
“讀萬卷書”,是知識學問的博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智慧之門的鑰匙,是先賢經驗的結晶,是冷靜可靠的朋友。所以從小學、中學、大學到參加工作,我們一直都在讀書。既讀課內書,又讀課外書;既讀專業書,又讀修身書。越讀越明白,知識就是力量。越讀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
“行萬里路”,是實踐經驗的積累。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親身走過的路,心里最清楚。種過地,才知道種地的艱辛;做過工,才知道做工的勞苦;跌過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為有了豐富的人生經歷之后,人們才學會了分析和判斷,并從中找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光“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那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想的很高,策劃的很好,但一到實際上作和生活中,往往處處碰壁。只“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那就更難成大事。尤其在現代社會,處處講知識,樣樣要科技,一個“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讀萬卷書”是我們所需要的,“行萬里路”也是我們所需要的。只有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緊密結合起來,知識才能化為力量,書本才能變成財富。
相對于父輩,現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長在一個比較優越的環境里。沒有缺過吃,沒有缺過穿,沒有吃過苦,沒有發過愁。從小到大,一直被關心和照顧。書倒是讀了不少,但路卻走得不多。所以當他們即將走出校門的時候,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補上“走路”這一課。勇敢地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廣闊的天地去。把“萬卷書”融入到“萬里路”上,才能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比起“讀萬卷書”來,“行萬里路”是一個更加艱難的奮斗歷程。多彩的世界,給我們每個人都設計了一條獨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條萬條,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這就需要邁開雙腿,一條一條地去試,一條一條地去找。這一條走不通,再走下一條。尋找是一種磨練,也是一種積累。等找到最適合自己走的那一條路的時候,經驗就豐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遠了。
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都在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簡歷,石沉大海;有的參加了面試,未破聘用。但這只是萬里征程的第一步。此處不行,就到彼處;高處不行-,就到低處;鬧處不行,就到靜處。說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風景。越是在基層,越能夠磨練意志、施展才華、增長本領。任何大事,都從小事起步。既然讀了萬卷書,就不怕再走萬里路!
(《人民日報》2009年5月25日,有改動)
22.認真閱讀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觀點的句子。(3分)
23.開篇引用胡總書記話的作用是:(1)(2)(2分)
24.你是如何理解“比起‘讀萬卷書’來,‘行萬里路’是一個更加艱難的奮斗歷程”這句話的?(3分)
25.首段中有這樣一句話:“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無不經過社會實踐的歷練和艱苦環境的考驗。”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觀點的一項是()(2分)
A.李時珍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嘗遍百草,數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筆耕不息,終寫成藥學巨著《本草綱目》。
B.竺可楨數十年如一日,親自到室外觀測氣候,進行記錄,為我國氣象規律的探索留下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成為我國著名科學家。
C.梁啟超小時讀《史記》能背誦十之八九,善于總結讀書方法,他認為讀書要分精讀和略讀,還要熟讀成誦、做好讀書筆記。
D.司馬遷10歲開始“誦古文”,20歲開始游歷,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為完成史學巨著《史記》打下堅實基礎。
26.陸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完本文后,請結合文意,談淡你對這句話的認識。(3分)
22、只有把“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緊密結合起來,知識才能化為力量,書本才能變成財富。(3分)23.(1)引出文章的論題:(2)指出“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重要性。(或:強調“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重要;或:指出深入實踐的重要性。)(2分)24.要點:一是因為現在的學生書讀的多,但路走的少;二是因為路有千條萬條,卻不知如何去尋找屬于自己的路(最適合自己走的路)。(答對1個要點給1.5分,共3分)25.C(2分)26.要點:①應把讀書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②僅僅讀書,對知識的理解是膚淺的,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對書本知識有深刻的認識。③實踐是對書本知識的檢驗(書本知識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④懂得了書本知識,有了理論,還要付諸實踐。(答對其中任一要點即可,3分)